「中西藥結合」了解一下
因為上小學的時候,被一個從天而降的足球砸中了腦袋,導致我現在的兩個鼻孔是一大一小,那個區分兩鼻孔的叫鼻中隔的部件向右側偏曲。醫生說,如果我不做手術的話,那麼每當氣候乾燥的時候,就會洶湧澎湃的流出鼻血。
當然我已經做過很多檢查,確認過自己流鼻血只是單純的物理因素,而沒有其他可能很恐怖的可能。只是一旦到了季節流起鼻血來,也著實看著可怕。
我還記得上小學的時候,去醫院看鼻子,總是給我開那種包裝類似藿香正氣水,裡面卻是透明略渾濁的液體。這種液體叫石蠟油,顧名思義,主要成分是石蠟。
它有一種像是被存放了很久,已經不新鮮的瓜子味道,塗在手上會有一種塗多了護手霜樣的油膩。我把它塗到食指上,再小心翼翼的探到鼻孔里蹭一蹭。後來爸媽說不衛生,讓我改用棉簽。
最近剛剛搬回北京的這個冬天,又遭遇了極度的乾燥,去年底到現在連一場像樣的雪都沒下過。我過年之後回到家,就又開始流鼻血。家裡聽說了,專門買了葯給我寄過來,讓我感受到家裡的溫暖。
不過這一次寄回來的塗鼻孔的葯,卻著實讓我吃了一驚。看一看這個名字叫做【復方木芙蓉塗鼻軟膏】的東西。
這種東西的主要成分是:木芙蓉葉、地榆、冰片、薄荷腦、輔料為食用醋精(!)、食鹽(!)、羊毛脂、白凡士林、石蠟。
在產品說明書當中的成分列表,都必須標出產品中所包含的所有物質,而且在排序上有講究,必須嚴格按照在成品當中所佔的用料比重大小為序。但是這個藥品把其中的某些成份標註為輔料,因此它們所佔的比重可以和前面的冰片薄荷腦等等分開計算。
毫不意外的,作為一個軟化血管、治療鼻血的藥物,我在說明書當中發現了石蠟、凡士林等等專門用於物理軟化的成分。
作為一個已經有十幾年流鼻血經驗的老病號,我可以相當負責地指出,其實只需要保留這些作為輔料的石蠟、凡士林等軟化劑,甚至用食用香油等抹鼻孔,最後提到的軟化作用是類似的。
此外,這種東西塗在鼻子里的感受也是相當難受的,甚至讓人起了像是這東西有毒一樣的本能排斥。相比之下,石蠟的氣味和感覺屬於人畜無害的級別,而這種東西塗進鼻孔之後的味道之難聞,像是從存放花生油的糧食儲備庫,一下子跳進了滿是醬菜果脯的六必居醬園。
加入這些中草藥所帶來的代價,就是包裝更精美了,價格也上漲了。這種藥品在網上能查到的售價是30多塊,而當時我們開的石蠟油,幾隻連成一排也只要幾塊錢。
現在,市面上基本上只能看到越來越多的中成藥作為非處方葯,並且所有的藥店都會主動推薦比以前加價很多的中成藥。如果你不點名要求西藥,甚至不主動說出你要什麼品牌名或者什麼藥品名,那麼藥房根本就不會主動告訴你。
很不樂觀的說,今後在非處方葯當中,標明藥品名的,以及有明確不良反應的西藥產品的比重可能會越來越低。如果今後開西藥都需要醫生處方,恐怕也不算是完全的天方夜譚。
但是以現在的知識理論和技術條件,我們又不能完全拋棄西藥。很多廣告以及存在於老人們心中的理論是,西藥治標,中藥治本;西藥見效快,中藥藥效久。先不說這種理論科學與否,就算是在這種理論的指導下,有的時候病來的又急又快,也無論如何需要那種所謂「治標」的西藥吧?
這個時候,就需要所謂「中西藥結合」的那種奇怪的產品上場了。就像這隻「復方木芙蓉塗鼻軟膏」一樣,我相信其中真正有效的成分是西藥甚至是輔料,而中藥部分只是為了稍微修改一下配方,使它能夠符合現在國家宣傳推廣中醫藥的主旋律,有機會在市面上銷售而已。
在更早之前我翻看家裡治感冒的某「中西藥結合」膠囊,在中藥的牛黃等成分之外,也加入了西藥感冒藥最常見的對乙醯氨基酚等成分。當然最終如果能治好病,你也說不清楚到底是哪一部分的葯起了作用。
可以預見,未來會有越來越多類似這種樣子的,打著「中西藥結合」的旗號的藥物,作為傳統西藥的替代品。藥物成分明確,並且特別是國外引進的品牌藥物,要麼會變得成分不再純粹,要麼甚至開都開不出。
而在很多人不能尋根究底的情況下,就難免會認為這又是中藥的成果,並且以此作為祖國醫學可以替代外來產品,我們能夠自力更生等看法的論據。
截至目前,在丁香園的用藥助手頁面,任何中成藥產品仍然會給出一個提示:「中成藥療效及安全性未經循證醫學驗證,請遵醫囑謹慎使用。」我想這個提示在未來某天可能會被撤下去,而它的存在與否,可以看作是國家對中藥和西藥態度的一種風向標。
更多精彩請關注??
航通社推薦閱讀:
※服用片仔癀有哪些禁忌和注意事項
※請注意!又一款中成藥被緊急召回,別再給寶寶用這些葯了!
※《大量中成藥是安全無效葯,不治病也不害人》——社科院朱恆鵬
※中醫的同病異治
※如何避免含有激素的藥物?片仔癀包含哪些成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