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這回事》,斯蒂芬金的寫作觀(附:文末推薦書單)
不要帶著功利的心來讀《寫作這回事》。抱著讀小說的心態,在字裡行間學習如何寫作會更輕鬆和容易些。
可以和《30天寫小說》結合起來閱讀學習,兩本書的風格是不一樣的(感覺是廢話,畢竟作者也不一樣)。《30天寫小說》比較干,但是很實用,直接給出了一個30天寫小說的教程。
而《寫作這回事》比較濕,可以在字裡行間體會成為小說家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法。
如果覺得開頭讓你失望(不是講寫作的一本書嗎),可直接跳到P88(寫作是什麼)正是開始閱讀,越到後面,你會發現越加精彩,不虧是暢銷書作者。
仔細閱讀,還是涉及了不少身為作家的基本工作方法:
1、對寫作要懷有熱情了、樂在其中。斯蒂芬用自己兒子學薩克斯為例。孩子在7歲時迷上某樂隊的薩克斯手,口口身聲要學薩克斯。
作為父母的心態自然是全力支持,於是斯蒂芬送給孩子一個低音薩克斯風作為聖誕禮物,並且請了一位專職老師。
然而,7個月後,斯蒂芬主動提出:只要孩子願意,還是終止學習薩克斯風吧。因為他發現,孩子只是在老師上課和規定的練習時間裡在吹薩克斯,而其他時間,從未見孩子享受演奏薩克斯。
斯蒂芬說:」如果你不能樂在其中,你不能成器。還是趁早探索其他領域,也許還有更高的領域有待發覺,樂趣也會更多。「
2、寫作的時間管理。斯蒂芬每天上午寫作,午睡後處理郵件(瑣事),晚上閱讀、陪伴家人和看體育賽事。他從不看電視連續劇。
雖然採訪他時,聲稱:除了聖誕、國慶和自己的生日是不寫作的。但他自己也承認,每天都在寫作。上午是他的高效時間,用來完成最高效的事。下午零散時間處理瑣事,晚上閱讀和親情。
斯蒂芬說自己不是為了寫小說而讀小說,只是他很享受閱讀的過程,而且,他強調:沒有閱讀,何來寫作。
3、寫作的方法。斯蒂芬謙稱不是高產的作家。但規定必須每天寫10頁,約2000字(英文單詞),3個月內正好完成一部小說的初稿,約18萬字。
注意,是初稿。在《不安的時候,坐下來寫》中也談到,即使是海明威這樣的大文豪,剛寫出來的文章也是一坨狗屎,不過沒關係,先寫完。
如果上午沒有完成,斯蒂芬就犧牲午餐甚至下午部分時間來完成10頁的寫作。在他看來,3個月是完成一部小說的極限,否則寫作的思路會發生偏離,人物的描寫也會出現變化。
4、寫作環境的重要性。無論在家還是別處的某個地方,工作環境要安靜,一旦關上門,沒有外來的干擾,安心完成個寫作就好。
對於這點,我持保留意見,很多時候我反而喜歡到人多的咖啡館刻意給自己營造一個鬧中取靜的環境。
在家,往往難以控制家務、電話、美食、甚至孩子等干擾。
另外還有一個最最重要的------關掉手機。
5、小說的創作由三部分構成:敘事,故事從A點推到B點,最終在Z點結束;描寫,為讀者描繪出現場感覺(個人覺得這點很重要);對話,通過具體語言賦予人物生命。
這三點概括得簡潔明了,無論研究小說還是寫小說,還有寫影評,抓住這三點就夠了。其中故事是重點,對描述要換位思考讀者閱讀時的感受,在尊崇故事的基礎有所側重,而不是一味的詳細描寫。
6、改稿的注意事項。通常情況下,在初稿基礎上要改三遍(第三遍涉及電腦文字軟體美化等,早期的寫作還是用筆寫在紙上的)。初稿還是那句話,在3個月內儘快寫完。然後把稿子收起來,收起來「發酵」的時間至少6周。
本觀點因人而異,但初稿後修改時必須的,誰也沒有下筆如有神,毫無錯別字、病句、結構錯亂、邏輯不通等。
所以實際上寫作實際上寫了兩遍:
第一遍是寫給自己,把事情講清楚。我的理解這是主觀行為創造,較難;
第二遍改稿是寫給讀者,要言之有「物」。這個「物」,作者特地加雙引號,闡明要突出重點,與前文講圍繞故事主線寫作同理。
最後還有一個小竅門公式:第二稿=第一稿-10%,讓文章更緊湊些。
7、出版經紀人等不是看上去那麼重要。
8、書本最後作者推薦的書單倒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中文小說或原版書都可以。推薦書單如下:
彼得?亞伯拉漢斯:《完美犯罪》
彼得?亞伯拉漢斯:《熄燈》
彼得?亞伯拉漢斯:《壓降》(又譯《竊子疑雲》)
彼得?亞伯拉漢斯:《9號革命》
詹姆斯?阿奇:《家人亡故》
克斯滕?巴奇斯:《怪物狗的生活》
帕特?巴克:《新生》
帕特?巴克:《門上的眼睛》
帕特?巴克:《幽靈路》
理查德?博氏:《黑夜季節》
彼得?布朗納:《入侵者》
保羅?博爾斯:《遮蔽的天空》
柯拉蓋森?波爾:《玉米餅幕布》
比爾?布萊森:《林中散步》
克里斯多夫?巴克利:《感謝您吸煙》
雷蒙德?卡佛:《我打電話的地方》
邁克爾?查本:《狼人年輕時》
溫莎?喬爾頓:《零緯度》
邁克爾?康納利:《詩人》
約瑟夫?康拉德:《黑暗的心臟》
K.C. 康斯坦丁:《家庭觀念》
唐?德里羅:《地下世界》
尼爾森?德米爾:《教堂》
尼爾森?德米爾:《黃金海岸》
查爾斯?狄更斯:《霧都孤兒》
斯蒂芬?道賓斯:《等閑殺戮》
斯蒂芬?道賓斯:《死女孩的教堂》
羅迪?道伊爾:《撞上門的女人》
斯丹利?埃爾金:《迪克?吉布森秀》
威廉?福克納:《我彌留之際》
亞歷克斯?嘉蘭:《海灘》
伊麗莎白?喬治:《心懷鬼胎》
苔絲?格里森:《重力》
威廉?戈爾丁:《蠅王》
穆雷爾?格雷:《熔爐》
格雷厄姆?格林:《一支出賣的槍》
格雷厄姆?格林:《我們在哈瓦那的人》
大衛?哈爾伯斯坦姆:《五十年代》
彼得?哈米爾:《辛納特拉何以重要》
托馬斯?哈里斯:《漢尼拔》
肯特?哈魯夫:《單聲頌歌》
彼得?霍格:《冰雪迷案》
斯蒂芬?亨特:《白人壞小子》
大衛?伊格納修斯:《開火傷人》
約翰?歐文:《寡居的一年》
格雷厄姆?喬伊斯:《牙齒仙子》
艾倫?賈德:《魔鬼的傑作》
羅傑?卡恩:《美夢成真》
瑪麗?卡爾:《撒謊者俱樂部》
傑克?柯切姆:《生的權利》
塔碧莎?金:《倖存者》
塔碧莎?金:《水中天》(未出版)
芭芭拉?金索爾沃:《毒樹聖經》
約翰?柯拉考爾:《挑戰巔峰》
哈珀?李:《殺死一隻知更鳥》
伯納德?列夫科維奇:《我們的人》
本特利?利特爾:《被忽視的人》
諾爾曼?麥克利恩:《大河戀:作品集》
薩默塞特?毛姆:《月亮和六便士》
科馬克?麥卡錫:《平原城市》
科馬克?麥卡錫:《十字路口》
弗蘭克?麥考特:《安吉拉的灰燼》
愛麗絲?麥克德莫特:《迷人比利》
傑克?麥克德維特:《遠古海岸》
伊恩?麥克尤恩:《愛無可忍》
伊恩?麥克尤恩:《水泥花園》
拉里?麥克穆特里:《死人漫步》
拉里?麥克穆特里和黛安娜?奧薩納:《契克和奈德》
沃特?米勒:《獻給雷波維奇的聖歌》
喬伊絲?卡羅爾?歐茨:《行屍走肉》
蒂姆?奧布萊恩:《林中湖上》
斯圖爾特?奧南:《超速女王》
邁克爾?翁達傑:《英國病人》
理查德?諾斯?帕特森:《無處安身》
理查德?普萊斯:《自由國度》
安妮?普勞克斯:《懷俄明故事集》
安妮?普勞克斯:《航運新聞》
安娜?昆德倫:《真理》
露絲?倫德爾:《見到你真好》
弗蘭克?羅賓森:《等待》
J?K. 羅琳:《哈利?波特與密室》
J?K. 羅琳:《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
J?K. 羅琳:《哈利?波特與魔法石》
理查德?魯索:《莫霍克》
約翰?伯恩海姆?施瓦茲:《救贖之路》
維克蘭?塞斯:《如意郎君》
歐文?肖:《幼獅》
理查德?斯羅特金:《彈坑》
蒂尼夏?史密斯:《魔術師》
斯科特?斯賓塞:《黑衣人》
華萊士?斯台戈納:《喬?希爾》
多娜?塔特:《校園秘史》
安?泰勒:《補丁行星》
庫爾特?馮內古特:《咒語》
伊夫林?沃:《故園風雨後》
唐納德?韋斯特雷克:《斧》
推薦閱讀:
※一時吃苦,還是一輩子吃土?
※在這個知識焦慮的時代,你需要馬上構建自己的知識管理系統
※學習整理,從整理知乎收藏夾開始
※從為知筆記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