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可能是你能找到的,最詳細的牛排指南:從選購到烹飪,詳解厚切牛排!

= 前言 =

今天,我們來擼一篇專題的——厚切牛排。

這篇會系統性地從選材、設備及操作上,講講採購與烹飪牛排需要注意的點,以及需要避開的坑,各種入門及冷門的知識,算是多年來的理論與經驗總結吧。

文章中還會偶爾穿插引用各種涉及烹飪的生物、化學、物理等知識,不僅僅適用於牛排,也可能適用於其他肉類,雖然可能枯燥,但是如果你耐心讀完,我相信你對烹飪的理解會更進一步。

本篇會很長很長,要有心理準備。

本篇最後一節也會兼顧實操性,講講如何用簡單的家用小烤箱等設備與廚具,在家做出堪比專業西餐廳的厚切牛排,順便介紹一款還不錯的黃油醬做法。

附個成品圖,供大家看圖下飯。

= 原切與非原切 =

1.原切

就是牛肉排酸屠宰後,直接取出相應部位進行切割的牛排,不添加任何化學添加劑及食用膠,也不進行調味和調理。

一般都是先冷凍再切割,這樣牛排會比較平整,這是整塊的肋眼牛排。

肋眼牛排切割後的樣子。

這種牛排,可以很清晰地看出肉自然的紋理花紋,一眼就能看出是什麼部位,而且因為沒有預處理過,所以在後期烹飪處理上會有更大空間,可以按自己喜歡的進行調味。

那買的時候如何看?不要看商品宣傳圖!不要看商品宣傳圖!不要看商品宣傳圖!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商家的圖會用各種擦邊球的字眼,講到你雲里霧裡的,新手根本分辨不出。

那最簡單的方法是什麼?去看規範的產品參數。

以天貓為例,你可以看這個參數。一般原切牛排,配料表裡只有牛排

而加工工藝一般是:原切未腌制

這些參數是後台商戶在發布商品時選擇的,一般來說都是按平台的統一規範來劃分,所以一眼就可以看出來到底是不是原切未腌制。

2.原切腌制

在上面原切肉的基礎上,進行調味腌制後,如醬油、黑胡椒汁、蔬菜汁、澱粉等,使其肉質鬆軟,然後再進行冷凍。

這種你說它假吧,也不算假牛排,但一般都不會是太好的牛排,所以商家為了讓牛排口感更好,需要進行預腌制跟處理,使他口感變嫩,這樣的牛排到你手裡煎起來就不那麼容易老了。

所以,它雖然是真牛排,但一般不是太好的牛排。而且由於已經腌制處理過了,你想更換味道就不可能了,買的什麼味,就是什麼味了。

個人是不太推薦買這種的。

那這種怎麼看?同樣的,看參數表。

最重要的就是看加工工藝,寫的是整切調理,也就是說,它確實是整切的牛排,但經過腌制調理了。

另外就是看配料表和食物添加劑,一般會有各種增味和嫩肉作用的調料,但不含食用膠

3.調理牛排

第一類,注脂。

在原切肉的基礎上,通過注脂的方式,使肉形成比原肉更細密的脂肪花紋,從而改善廉價牛排的肉質口感。這種乍一看花紋好像很漂亮,密密麻麻。

乍一看,還不錯?但仔細看,你會發現花紋非常不自然

看不出?那和真正的牛排比比,你就可以看出哪些是自然,哪些是不自然了,以下是真牛排的花紋:

真正原切牛排的自然紋理,類似樹葉紋理的感覺,而注脂牛排的紋理成幾何直線的噴射狀

怎麼樣,這樣比較就一眼能看出來了吧?

另外價位上也會有非常明顯的差距,例如以上幾款花紋的牛排,基本上價位都不會低於100。

而注脂的牛排,大概只需要20-30左右就可以買到一塊「花紋」很密集的牛排了。

第二類,拼接

顧名思義,就是多塊牛肉組合拼接的牛排。基本上是N塊甚至是肉碎合成的,含食用膠等粘合劑,一般也會順便腌制上,使其多塊肉色之間的顏色均勻。

而且長得就不像牛排,更像是牛肉餅,非常規則的圓形或橢圓形,基本看不出部位。

煎起來,也很「牛肉餅」。

以上兩種調理牛排並沒有絕對區分,有可能一塊牛排即使拼接的,又是注脂的,這樣就會讓它更像是一塊「好牛排」,從而賣一個好價錢。

但是這樣的牛排,是極度不推薦的。

雖然目前添加食用膠和注脂,都是非常成熟的技術以及是法律允許範圍的食品加工工藝,但口感上跟真正的牛排就相去甚遠。

此外,由於是加工過的肉類,所以在烹飪上會有諸多的注意要點,尤其是一定要全熟(這個後面衛生那節會細講),千萬別學真正牛排那樣搞什麼幾分熟。而這些注意的點,商戶從來都不會告訴你的。

那怎麼辨別呢?一般價格十來塊一片的牛排,像很多打著「兒童牛排」的牛排,基本都不太靠譜,這樣基本上你商品都可以不用點進去就把商品排除了。

當然,最準確的方法,還是點進去裡面看參數:

加工工藝都寫著「調理合成」,一眼就能辨認出來。

另外配料表裡一般會有卡拉膠等食用膠字眼(這裡被縮略了截圖看不出。)

= 牛肉的熟成工藝 =

剛才講了,牛肉一般原切未腌制是最好的。那是不是不能做任何處理呢?

並不是,例如熟成,就是非常棒的牛排預處理工藝。

熟成這個詞,可能有很多人很陌生,我們可以先來看看這段《壽司之神》的片段:

https://www.zhihu.com/video/947960228810108928

不知道你會不會覺得有點懵,這不是生魚片嗎?為什麼小野二郎說不夠「熟」

是的,他指的熟,就是指熟成

一般肉類,本身是含有肌肉酶的,在肉類屠宰後,由於細胞控制系統已經沒法繼續發生作用了,所以肌肉中的酶不受指揮,攻擊其他細胞,將蛋白質分解成附帶風味的氨基酸,肝糖轉化為附帶甜味的葡萄糖,三磷酸腺苷轉化成美味的單磷酸基核苷,脂肪及類脂肪轉化成帶香味的脂肪酸。

這些風味互相交織作用,讓肉品的肉味更加濃郁,也附帶上了其他原本不具有的風味,例如堅果香味等等。

除了附加香味以外,熟成還會讓肉品更加鬆軟。鈣蛋白酶可以減弱起蛋白質收縮作用的支持蛋白質,組織蛋白酶則進一步分解各類收縮蛋白絲和支持分子,弱化膠原蛋白類的結締組織內部作用,這些將使肉品在烹飪過程中更多的膠原蛋白溶解成膠質,使肉品更加多汁。同時減弱了結締組織之間的擠壓力,減少受熱時肌肉的收縮引起的水分流失。

#以上原理部分,摘自《食物與廚藝》,部分文字經過提煉#

換句話,也就是動物雖然死了,但肉里的微觀世界還在繼續進行,並發生著微妙而神奇的改變,使得肉變得更富風味,同時也更軟嫩多汁

但酶也是有生命的,所以溫度不能太高,例如鈣蛋白酶50°以上就開始失活。而如果酶已經死了,這些微觀活動也就無從談起了。這也是為什麼一般熟成都是放在冰箱里緩慢進行的原因。

另外,熟成也不僅僅適用於牛肉,也適用於其他各種肉類,但熟成的時間會有所不同,例如雞肉可能只需要一兩天就可以有很好的熟成效果,而大型魚類,例如小野二郎講的藍鰭金槍,可能需要一周左右甚至更久的時間。

12天熟成的藍鰭金槍大腹toro(圖片來自知乎 眼大肚子小 文章《熟成 | 重新定義美味》,侵刪,下文部分圖片同來源。)

牛肉的話,還分為乾式熟成和濕式熟成。

乾式熟成,一般是一整塊大塊的肉,放到一個嚴格控制且恆定溫度、濕度的環境中,放置長達一個月以上,甚至有些放了近一年。

一整塊的牛排進行熟成,表面已經干化(圖片來源於百度,知乎Lillian Song關於如何正確理解「食材熟成」的技術的回答、以及外文報道See Where New York Citys Top Restaurants Get Their Dry-Aged Beef 侵刪)

從左到右,依次是新鮮,到越來越長時間熟成的肉。

那麼你是不是會疑惑,這樣的牛肉難道不會放到發霉?

還真會,時間比較久的肉,外面已經開始長霉斑了。

那怎麼辦?切掉!

例如上面講的金槍魚,表面的肉是需要切掉的。

只剩下中間部分的精華可以享用。

牛肉同理,需要進行表面的切割和修整。

而熟成的時間越久,肉整體需要切割棄用的比例會越大,所以熟成越久的牛排越貴。

不同的時間,不同的標價:

而由於乾式熟成,對溫度、濕度和環境的要求比較高,一般不是自己買塊牛排就能回家自己熟成的,所以一般家庭都不太可能吃到這種牛肉。

也遇到賣肉的老闆自己熟成自己吃,但他不賣,這是他自己熟成20天的牛排。

另外,由於乾式熟成需要切掉很多的肉,又會丟失一部分水分,所以成本很高,後來出現另一種熟成方式——濕式熟成。

濕式熟成則是通過真空壓縮袋,將肉置於袋中進行熟成,時間上比乾式熟成要短得多,甚至幾天就可以有很好的效果了。

而濕式熟成也是目前比較流行的做法,主要是它基本不丟失水份,也不需要丟棄部分肉,所以性價比更高,效率也更高,不需要漫長的等待,但一般認為乾式熟成所帶來的風味更濃郁(雖然也有文章說過,拿乾式與濕式熟成進行盲測後沒有明顯區別。)

肉管家是有賣濕式熟成牛排的,例如這款烏拉圭的牛排,是經過了21天的濕式熟成的,之前寫過的sousvide牛排,用的就是這款。

由於是生肉直接切割熟成,所以一般不像其他牛排一樣表面平整,都是有點不規則的,不過解凍後還好,不會影響煎制。

另外,由於熟成可以較好的保存肌紅素,所以熟成牛排煎後顏色會略深一些,也嫩一些

很多人誤以為熟度不夠,看起來像三成熟,其實有五成。

只不過我現在也不怎麼買這款了,感覺草飼牛排已經不能帶來滿足感了。

那麼,是不是一定要買熟成的呢?

其實理論上是有好過無,但是綜合考慮,目前有熟成的牛排選擇範圍實在太少太少了,所以有時候考慮肉本身質量,我可能會寧可選擇未熟成但品質較好地牛排,自己放冰箱抽真空熟成一兩天,相比較而言,牛排本身品質更為重要

如果以後能找到比較好的賣熟成肉的店,再來告知各位。目前也在想著哪天有個冰箱能空出個一段時間,就自己考慮在家自己弄。

= 關於牛的品種 =

基本上國內牛排涉及的牛品種並不多,下面只把兩款常見且有名的講一講,給大家選品時做下參考。

1.和牛

鼎鼎有名的和牛不得不說了,因其肉質極佳,脂肪細密如霜降而聞名,基本上就是「極品牛肉」的代名詞了。

由於該品種源於日本,所以一般前面會帶「日本」二字。

日本A5和牛:

日本和牛也細分好幾個品種,黑毛和牛、褐毛和牛、無角和牛以及短角和牛,產地集中在松阪、近江以及神戶,其中神戶牛肉最為有名,傳說的什麼牛聽音樂、喝啤酒還做按摩的,就是說的神戶牛肉。

神戶牛肉有著嚴格的標準,必須是兵庫縣的純種但馬牛才可以稱為神戶牛肉。

我們來看一段《喜歡你》京城武的裝*:

https://www.zhihu.com/video/947961122561769472

但!如果你在國內能買到號稱日本和牛,那麼恭喜你,你99%是買到到假和牛或者走私牛肉了。

目前國內是不允許進口日本牛肉的,而走私的日本牛肉就別買了,第一渠道不正規,沒有經過檢疫。第二,物流沒保障,難保途中肉質沒有損壞或變質,這個後面冷凍和解凍部分會細講。

那說半天,說和牛等於白說?

並不是,澳洲通過和牛與安格斯牛雜交,已成功引進並培育飼養出純度極高的和牛品種,應該是目前國內正規渠道能買到的最好和牛牛肉了。

和牛也分等級,不同等級,不同價格,後面在分級那節細講。

2.安格斯

這個也是網上看到的最常見的牛品種了,源於英國的古老牛肉品種,肌肉大理石紋路明顯,也是非常優良的牛肉品種之一。

但安格斯也是有細分的,其中黑毛安格斯牛是最好的,所以並不是說打上安格斯就一定非常高品質的牛肉。

另外,一般國內的安格斯牛也都是澳洲的為主,加拿大的也很多。

如果挑安格斯牛排,可以直接淘寶搜關鍵字「安格斯+牛排」。

接著看看谷飼天數以及等級,基本就可以知個大概了。

除了和牛和安格斯,其實優良的品種還有海福特、利木贊等等,但首富都基本搜不到,我只在經銷商那直接拿過一次海福特,他們也是小量進貨,所以很不普遍,這裡就不展開說了。

= 牛排的部位 =

關於部位,其實牛排的部位細分下來,可以有很多很多,例如平時說的菲力,還可以再細分一塊小菲力出來,這塊展開講這一篇就沒完沒了了,所以我們只講講網購可以買到的幾個常見部位

1.肋眼

肋眼(Rib Eye),也有稱為眼肉牛排,算是最常見也最經典的牛排部位之一,是牛的第六到十二根肋骨位置的背部長肌上段。

很抽象?如果你吃過潮汕牛肉,你應該聽說過「吊龍」(圖為市場未切割的整條吊龍)

恩,吊龍基本上就是覆蓋了牛排裡面西冷到肋眼的位置,肋眼屬於靠近頭的前半部分,西冷屬於後半部分。

這個部位其實是一個各方面都很均衡的位置,所以是牛排的經典部位,肉質的嫩度很不錯,油花分布均勻細密,同時又帶有點筋花,所以比菲力更具脂香。這也是我最經常買的一個部位了。

優質的谷飼肋眼,雪花很漂亮。

而如果你關注牛排,應該還聽過一款叫「戰斧」牛排的。

恩,其實就是帶骨肋眼牛排,一個部位,帶個把而已。

這個不是我做的,是賣牛排的老闆做的。

2.西冷

西冷(Sirloin),牛外脊,明顯的標誌就是帶一條白色肉筋。

這個部位在美國貌似稱為紐約客(New York Strip)。

韌度略大於肋眼,有嚼勁,且肉筋經過煎烤之後有非常濃郁的牛脂香味,所以也是牛排非常好的部位,牙口好又喜歡牛脂香味的,可以考慮這個部位。

3.菲力

菲力(Tenderloin),牛裡脊,算是整頭牛中最不常用到的一塊肌肉,不常運動,所以非常細嫩,牛排中算是最頂級的部位吧。

品質好的菲力,油花也非常細密漂亮。

頂級的菲力幾乎是完全不需要咬的,但另一方面,菲力的牛肉味和脂香味會稍欠。

而裡脊前端非常細的那段,還可以細分出來叫小菲力,據說,非常,非常,非常嫩。(沒吃過 )

但小菲力網上應該不好買,也不好煎,要繞線定型才能操作,可能只能去地道的牛排館吃了。

對於喜歡特別嫩的,又買得起的,可以考慮這個菲力部位。

我目前網上買的價格一般的菲力,品質都很一般,貴的吃不起,所以不常買。

倒是我在汕頭市場買的這個部位,切薄片打火鍋,簡直入口即化。當然,潮汕牛肉火鍋用的基本都是草飼黃牛,不適合煎牛排。

這個部位潮汕話叫什麼「插pia」??不好意思,普通話我翻譯不過來。

4.T骨

這個就是脊骨兩邊的內外脊肉各取一塊,一邊是西冷(大的那邊,外脊),一邊是菲力(小的那邊,裡脊)

如果你又想吃西冷的勁道,有想要裡脊的幼嫩,可以考慮這個部位。

但是呢,遺憾的是好的牛肉一般都不會這麼切割,所以T骨牛排在網上能找到的,整體質量都在中下水平

沒找到很好看的圖,就不配了,這個大家自己搜吧,我也從來沒買過。

5.牛小排

嚴格來說,這並不是一個經典的牛排部位,但是網上到處可見,為避免到時候評論一堆人問還得一個個答,這裡也稍微一提。

這個部位其實就是肩胛至牛肋部位的肉,帶骨的稱為牛仔骨,不帶骨一般叫牛小排。

不帶骨的:

帶骨的:

這個部位,油脂非常多,傳統牛排一般不選擇這個部位,因為如果煎不到位呢,油脂太多吃起來太膩,煎到位了呢,肉可能又煎老了,所以大部分是拿來明火烤、燜焗、石鍋烤什麼的。

例如廣州的百年酒家陶陶居有道還不錯的菜,就是牛仔骨烤的,帶骨的鋪下面,去骨的在上面。味道還不錯,雖然感覺有加了木瓜蛋白酶調理過(一般外面吃的異常嫩的牛仔骨都有),有空大家可以去試試。

但是為什麼國內那麼流行吃這個部位?

我猜一個原因是,因為好品質、雪花細密、部位又好的牛排確實價格難入百姓家,一塊幾百的牛排不是隨便就下得去手的。

而這個牛小排這個部位,即使一般品質的牛,也可以有非常細密漂亮的雪花,所以很多人都會去買。如果你非常喜歡牛脂香味,這個部位也是可以的。

這幾年牛小排的價格慢慢在漲,前段時間去香港,超市逛逛時候有看過,同等品質,美國的牛仔骨,大概只需要國內一半價格,如果喜歡這個部位的,可以考慮香港順便帶一點進來。我上次就帶過兩包。

但會不會被檢驗檢疫攔下,就不知道了,這個政策我也不是太清楚,我上次是直接過來沒查。

= 選購牛排的部分參數 =

下面簡單講講幾個看牛排的指標。

1.谷飼與草飼

總的來說,谷飼比草飼肥,更有可能出現細密的脂肪紋路。但谷飼成本更高,所以谷飼牛排價格更高。

另一方面,谷飼跟草飼不是一個絕對的概念,換言之,谷飼並不全是從小到大都是吃穀子的,所以還要往細里看。

一般正規的網店不會只說谷飼,而是會說谷飼多少天

例如谷飼100天的牛,其實它的前半段時間也是吃草的,只是屠宰之前牛會經過100天的谷飼育肥。如果真的是從小吃穀子吃到大,會寫明全程谷飼

那麼谷飼天數就是一個非常直觀的硬參數了,可以作為你決定買不買的一個重要指標。

當然,如果有定級的,可能看定級更直觀。

2.牛排定級與品牌

這裡主要講講澳洲的牛排分級和品牌,因為是大家買的最多的,其他不展開講,只把等級稍帶說一下。

一般每個國家的定級標準是略有不同的,但你只需要知道越高級雪花越細密就可以了。(其實也還會考慮肌肉與脂肪色澤,還有紋理緊實度等)

(1)日本:

日本分為A、B、C三個等級,每個等級裡面細分5級,最高級是A5級。

(2)澳洲:

澳洲正規分法有兩種,但國內買的時候,說的M幾M幾,指的都是AUS-MEAT Marbling System(由Meat and Livestock Australia(MLA)頒發管制),另外一種是MSA體系,一般是打分,從300到1100。

AUS-MEAT的評判的標準主要就是大理石花紋的分布,分級從M1-M9

後面也有些廠商劃分到了M12,數字越大越好,其中M4接近日本A1水平,M12接近日本A5水平(畢竟人家日本是純純純種的頂級和牛),期間對應大家自行平均對應下就可以了。

不過好像也不需要怎麼對應,反正國內吃不到日本和牛。

澳洲方面要順帶提一下品牌。

澳洲牛排怎麼買才靠譜?你可以看供應商品牌。

一般如果你搜供淘寶,商品名如果會把加工廠的名字也帶上,說明還是屬於比較靠譜及懂行的賣家。

這裡講講我接觸比較多的三個。

AACO:澳洲老牌的加工廠,澳洲和牛的標誌性品牌,性價比比較高。

JACKS CREEK:只說一點,這個品牌2015-2017連續三年拿下世界牛排大賽冠軍。

TAJIMA:這個牌子的英文名,其實就是指的上文講到的日本但馬牛(Tajima Beef),所以主打但馬牛品種(但應該是有雜交過的)的和牛牛排。

至於以上怎麼挑?個人覺得無所謂,只要是這三個品牌都是不錯的,剩下的主要還是看價格、等級、部位等。

(3)加拿大:

加拿大分為13個等級,從最次到最優,分別是E級,D級(D1-D4),B級(B1-B4),優級(A,AA,AAA以及Prime)。

(4)美國:

聽說美國牛肉也開始解禁了,但是還沒買過所以也沒怎麼研究過,這裡就搬運一下,如果有搬錯了,請各位指正:

美國牛肉等級分級為極佳(PRIME)、特選(CHOICE)、可選用(SELECT)、合格(STANDARD)、商用(COMMERCIAL)、可用(UTILITY)、切塊(CUTTER)及制罐(CANNRE)等8級。而只有前三級極佳(PRIME)、特選(CHOICE)、可選用(SELECT)可以作為牛排選用,前兩級才能達到高級餐廳的選用標準。

3.厚度

一般來說,市面上大部分買到的牛排厚度都在1.5cm上下,這個一般稱為薄切。3cm左右甚至更厚的,稱為厚切。

厚切薄切,對最後牛排出品的影響會非常,非常,非常大。

首先,就煎牛排來說,牛排需要高溫煎「殼」,牛排表面溫度要足夠高,能發生的美拉德反應,才能帶來的肉質焦香風味。而要達到這樣的效果,煎鍋的初始鍋溫要非常非常高,基本都是200°以上,牛排才能下鍋

那麼試想一下,如果一塊1.5cm以下的牛排,放到200度的煎鍋上,兩面想煎出合格到位的焦香,每面至少都得在一分鐘多鐘的時間才行。

而1.5cm的厚度,兩面各一分多鐘,基本上已經在7成熟以上了,想煎出一塊外焦里嫩的牛排?基本不可能。

要麼不夠焦香,要麼焦香了裡面已經老了。一般為了保證嫩度只能折中,減少兩邊煎的時間,這樣牛肉風味會大打折扣。

而3cm左右的牛排則完全不會有這個煩惱,即使每面煎足2分鐘,基本也就在3成熟左右,後續還可以繼續操作,控制得好外焦里嫩是可以做到的。

這也是本篇打算寫的厚切牛排做法,所以如果你覺得薄切牛排已經不能滿足你了,你可以開始嘗試厚切牛排,當然,烹飪上會小有難度。

那如何買厚切牛排呢?剛才肉管家熟成的那款,基本上有2.5cm左右。

或者你可以網上買定製厚度的牛排,搜關鍵字「可定製厚度」+你喜歡的牛排關鍵字,例如「谷飼牛排」。

一般跟客服聊一下就知道哪些可以定製厚度,多少斤起訂。

最近我都是在這種渠道訂的,性價比頗高。

後面實操的話,用的也是這款牛排。

4.配送效率及包裝。

為什麼講牛排講到配送和包裝去了?因為配送效率很重要。

這個要先從冷凍講起了。

我們都知道,冷凍對肉類的品質會造成很大的影響。冷凍過程中,細胞內及細胞外的水會形成冰晶。

而大家應該都知道冰晶形成的時候,一開始只是水結冰了,但是水裡的溶解物是不會結冰的,於是會造成什麼問題呢?水裡的溶質濃度在不斷上升。

而正常的細胞之間是有間隙的,常溫下細胞內外的水是可以進出的,從而保持細胞內外溶液濃度的平衡。

如果冷凍效率低,冰凍緩慢的時候,細胞外的水分子會先開始結冰,但細胞內的水還沒有結冰,這就會造成細胞外部水的溶質濃度不斷上升,於是細胞內的水不斷滲透到細胞外,造成細胞內「失水」,但細胞外水又太多了。

那會造成什麼情況?可以想像一下,細胞外的水多了,細胞間隙就被冰晶「撐大」了。

而另一方面,由於結冰緩慢,且細胞外水過多,所以容易形成大的冰晶,這也會破壞本身的肉質。

而等你解凍的時候,這樣的肉品細胞外的水就會流得到處都是,肉就變得非常乾柴。

而這就是為什麼基本上所有的海鮮、肉類等,在冷凍之後再解凍,肉質都會有一定程度折損的原因

但優質牛排現在基本上又只能靠進口,進口就必須冷凍,怎麼破?

可以通過提高冷凍效率來最大程度的解決

如果冷凍效率足夠高的話,細胞內外水分子結冰的時間差很短很短,所以細胞內外不會產生那麼明顯的溶液濃度差距,也就不會有那麼明顯的細胞間失水的問題。

這不是我瞎掰的,下面引用一下專業學術論文——馮憲超、周光宏的《快速冷凍工藝對牛肉品質和組織結構的影響》里的結論和圖片:

這是普通顯微鏡下的三組牛肉對比,A是對照組,B是速凍的,C是普通冷凍。左邊是冷凍前,右邊是冷凍後。

可以看到速凍組B,解凍前後肉質基本沒太大差異,而普通冷凍組C,肉質左右差了很多。

再看看電子顯微鏡下的圖,結論也是一樣的:

以上是冷凍前解凍後的圖,下面看看另一種冷凍中的圖:

A是對照組,B是普通冷凍,C是速凍,左側是縱截面,右側是橫截面。

引用自AnitaL. Sikes等《Very fast chilling modifies the structure of muscle fibres in hot-bonedbeef loin》。

可以看出速凍組C形成的冰晶數量多,顆粒小,分布均勻

普通冷凍組B的冰晶則數量少,顆粒大,分布不均勻

那講半天,跟配送和包裝有半毛錢關係?

當然有關係,正規的牛排經銷商,基本上冷鏈都是要嚴格控制的,也就是從一開始的高效率急速冷凍開始,到運輸、報關、入境、倉儲都是全程冷鏈,不會再解凍。即使入境後再進行切割,也是凍得硬邦邦那樣去切:

人家用的冰箱可都是商業用冰箱冰櫃,可以真正實現「速凍」

而如果在快遞配送時,因為配送效率和包裝問題,到你手裡牛肉已經化得軟趴趴了,你再拿去家用冰箱凍起來,你的冰箱的冷凍效率,就屬於上文講到的「緩慢冷凍」或「普通冷凍」的範疇了。

等你吃的時候再解凍,肉質會變得差很多

牛肉是這樣,大部分海鮮也是這樣,這也是為什麼以前寫過的文章的時候,多次強調了生鮮品不要反覆凍融,因為你家的冰箱基本是不太可能做到合格的速凍的。

所以,如果你想要買牛排,最最最優的選擇,是你能找到當地的大型肉品經銷商,直接買了帶回家,這樣肉質損耗最小。

當然,這對很多人來說是不現實的,也會局限了可選擇的範圍,那麼如果網上買,最好要跟商家確定一下配送的時間,時效太長的就不要了。

而如果在一兩天內能到,最好也跟賣家強調下多加冰袋(寧可多加點錢),確保到你手裡肉沒怎麼化。

當然,要完全一點沒化基本不可能,除非是京東上午買下午到還全程給你拿個保溫箱那種,所以現在有時候我買點生鮮,像三文魚什麼的,貴點我也寧可京東買,因為物流有保障。

那萬一到手化得厲害怎麼辦?當晚吃掉咯~

另外,這裡也可以得出一個結論,買一個好一點的強力冰箱,還是非常重要的,不是最終能凍硬就行,還得快速凍硬才是王道。

= 關於牛排的熟度與衛生 =

牛排到底要吃幾分熟?這是一個大家都很喜歡討論的問題。

首先,一般牛排都是不吃全熟的,因為全熟的牛排,基本上牛排已經幹了,即使是再好的、油脂再漂亮的牛排,都或多或少會影響口感,比如牛仔骨或牛小排那麼肥的肉,煎全熟也會老,除非你用嫩肉作用的調味料調製。

如果你說全熟不會影響口感,請好好看看你的牛排是不是前面講到的「合成調理」或「原切調理」類的,加了嫩肉粉之類的牛排不在討論之列。

那非全熟的牛排,到底吃起來有沒有風險?

很多年以前我也是一直過不去這道坎,覺得不熟的東西怎麼能吃呢?

多年以後才知道,其實吃非全熟的牛排,風險是相當可控的

當然,前提是牛排在屠宰、切割、包裝、冷鏈上要有衛生保障,否則一切討論的基礎都不存在了。所以才建議各位買的時候,要買正規途徑的牛排。

那在此前提下,我們來討大家最擔心的兩個問題:一個是細菌,一個是寄生蟲。

1.細菌問題

在上面說的前提下,基本上牛排已經經過了基礎的滅菌處理,這個檢驗不合格的話,根本無法進口。

而進口之後再進行分割時的細菌風險怎麼破?一般冷凍切割的話,即使有細菌,只要你的牛肉不是打散後拼接的,細菌一般只存在於牛排表面,很難進入牛肉肌肉當中。

這也是為什麼像熟成牛肉那樣,表面都發霉了但切割後內部的牛肉仍可食用的原因。

那表面的細菌怎麼辦?

一般75°C保持15秒,已經足以殺死絕大部分致病細菌,例如巴氏殺菌就是大概在這個溫度下進行殺菌的。

而煎牛排表面溫度會達到多少?

鍋溫至少200°C以上,已經超過大部分油的煙點了,所以表面細菌?

呵呵...不存在的。

當然,如果你的牛肉在你到手之前的環節已經變質,肉質已經鬆散產生間隙,細菌已經入侵了,那麼就會有風險了。

另外,如果你的牛排是拼接的,那麼表面的細菌是有可能在拼接過程中進入「牛排」內部的,所以這種合成「牛排」是不建議做什麼幾成熟的,老老實實做全熟。

怕老?不用擔心,廠商已經給你加好嫩肉粉了,全熟也嫩得不要不要的。

2.寄生蟲問題

就要複雜一些,需要細分牛肉,豬肉和魚肉等。

一般牛的主要寄生蟲及蟲卵,在零下18°C以下無法存活,而進口牛排一般都冷凍處理過,所以說寄生蟲也不是太大的問題。

但豬的寄生蟲就不是這麼回事了,豬肉絛蟲生命力非常頑強,普通冷凍難以致死,冷凍只能讓其暫時停止生態活動,等溫度升高後就恢復活性了。但相反,高溫可以輕鬆殺死豬肉絛蟲。

所以豬肉寄生蟲危害很大,豬肉不能跟牛肉、魚肉那樣生吃,大家都必須老老實實煮熟,煮全熟再吃。這也就是為什麼,你聽過牛肉刺身、魚肉刺身,但基本沒聽過豬肉刺身。

3.熟度的把握

那麼既然可以吃非全熟的,那要煎幾成熟呢?

一般5或7成熟是一個大部分人都能接受的範圍。

當然,也有些特殊的,例如像菲力這種牛排,會認為3成是最好的,因為菲力非常嫩,鮮嫩多汁,煎老了就浪費了。

牛排熟度對應表:

為什麼沒有偶數的成熟度?這是個好問題,我猜是老外辭彙不夠用了。

可以看到表中,相鄰相關成熟度之間溫度相差是非常小的,這也是為什麼牛排說難不難,但想煎好也不容易的原因,分分鐘就煎過頭了。

那怎麼判斷呢?

先講個最靠譜又最不實際的——靠設備

最普通的溫度針,幾十塊一支的:

這種其實也沒多靠譜,你插深一點和淺一點,溫度都會有差別,能准到哪去。

當然,有更專業一點的,例如這種溫度的提示針,直接預先插牛肉里,插到最中間就可以了,然後不同溫度會有不同的顏色指示。

當然,價格並不便宜,幾百塊一支。

另外一種就是烤箱自帶的探針。

這種應該是可以做到最靠譜的了,當然幾萬一台的烤箱,對於很多人來說是不實際的。

那不那麼靠譜又實際的判斷成熟度的方法有沒有?

有,掐指算!

這個應該很多人都懂,就是通過拇指與不同的手指互掐時,圖示的位置的硬度,與牛排的硬度進行比較。例如你煎到最後的牛排,跟你拇指中指互掐時虎口下方肌肉的柔軟度差不多的話,那麼大致就是5成熟。

這也是非常方便快捷的方法了,當然你說多靠譜肯定是沒有的,畢竟要靠自己的感官判斷,而且不同的部位本身柔軟度也不太一樣。

但,一般家庭做牛排,這個方法已經足夠了。

那如果你還是擔心煎老了怎麼辦?

可以考慮sousvide(音譯為舒味),其實就是低溫慢煮的意思。

低溫慢煮顧名思義就是先把牛排抽真空後,在50°左右的水裡進行緩慢的水浴加熱(一般一小時以上),這樣牛排從裡到外基本上都可以均勻地達到一定的熟度,最後再進行大火猛煎或者明火炙烤,使其表面發生美拉德反應,這樣做出來的牛排內部基本上都是非常統一的成熟度

這也是這些年來很多國外米其林餐廳開始嘗試使用的方法,算是新興的分子料理吧。

具體方法不展開,一般來說是需要工具設備的:

買不起設備又想小小玩一票的,可以去看看我之前寫過的另一個回答,成本100不到也可以小玩一把。

本篇還是基於普通的家庭烤箱和煎鍋等設備,討論傳統的牛排做法。

= 你需要提前準備的器材與食材 =

1.厚切牛排一塊

這個前面已經細講了,怎麼買和鏈接都附上了,按上面說的買就可以了。

2.鍋具

鑄鐵煎鍋一把。

為什麼要鑄鐵鍋? 一般煎牛排這樣的肉排類食材,都需要有一個煎「殼」的過程——也就是肉排表面發生美拉德反應,從而形成一層焦香的脆殼。

這就需要肉可以瞬時達到高溫,同時溫度還不能迅速下降!

而由於肉排是有一定厚度的,如果你的鍋非常薄,即使你把鍋燒得非常燙再下鍋,一塊牛排鋪上去,鍋也瞬間涼了。

所以煎鍋,都不會太薄,且要求儲熱性能良好。

而鑄鐵煎鍋,就是非常適合的煎鍋,儲熱性好,鍋體厚重,幾乎是家庭煎鍋最好的選擇

那選什麼鑄鐵鍋好呢?個人推薦洛極這個牌子,基本百元上下,便宜又耐用,可當傳家寶。

條紋與無條紋的均可以,不用太糾結。

我當時買的是這款,不帶手柄膠套的,和人湊單,平均110包稅包郵入手。

目前亞馬遜已經沒有這款。

嫌麻煩也可以買網易嚴選的平底鍋:

3.烤箱

厚切牛排基本上必備吧,除非你打算做sousvide。

普通30L左右的家庭烤箱基本可以應付了,大一點的烤箱受熱也會相對均勻一點。

4.烤盤

我這次直接用的是裝牛排的鑄鐵盤。

這個好處就是,烤完直接就可以拿出來當盤子用,都不用換盤,上面隨便切。

= 其他小工具及調味料 =

1.牛排夾

這個還是非常實用的牛排工具的,家裡沒有就備一個吧,別想著用筷子翻面,3cm的牛排略重,用筷子很不方便的。

2.刀叉

刀叉如有可能,買一副好一點的,不然不夠鋒利,切牛肉時候會對牛肉產生很大壓力,汁水橫流,牛肉就柴了。

那沒有好刀叉怎麼破?我用的是雙立人的刀,平時做熟肉刀用的那把。

3.海鹽

海鹽優於精鹽的一點是,顆粒大,溶解慢,顆粒不均勻,所以吃起來就比較有層次感,屬於牛排必備吧。實在沒有呢,家裡用的精鹽就精鹽吧。

我的海鹽是去香港順便買的。

4.黑胡椒

一定要買現磨的!黑胡椒經過研磨後香氣容易散去,所以要買現磨的,帶研磨瓶那種,或者自己買個研磨瓶來裝也可以。

5.黃油、檸檬、蒜頭與香草

這些都是後面要用到的黃油醬及調味料。

黃油個人推網紅髮酵型的總統淡味黃油,西餐與烘焙必備,平時有折扣多囤,常用的東西。

檸檬和蒜頭就自己備著吧,市場應該有。

香草,可以考慮迷迭香或百里香,都是比較搭牛排味道的,你也可以買新鮮的。而我家呢,各種香草都是自己種的,種了七八種,這是我種的迷迭香,冬天有點點枯:

這是種的百里香,經常被我剪去烤雞翅什麼的,都快被我剪禿了:

其實喜歡做飯的家裡真可以種一兩盆迷迭香、百里香、胡椒薄荷什麼的,即使不如菜,拿來擺擺盤也是很漂亮的。

= 正經的,開工吧! =

下面就講講怎麼做吧,這個是這次的主角,厚切3cm谷飼百天肋眼

1.解凍

處理牛排之前,需要經過解凍。

解凍可不是隨便從冰箱拿出來就可以的,跟冷凍一樣,也是有講究的。

一般來說,所有的肉品及海鮮,都不建議直接從-20°的冷凍室直接拿到室溫下進行解凍

上文已經講了速凍和緩慢冷凍的區別,而解凍其實就是一個逆向的過程。

剛才講到了冷凍是會造成細胞內的水流向細胞外並失水的。

那解凍就反過來了,一般是細胞外先解凍,所以細胞外的溶液濃度會開始降低,水會流回細胞內達到「補水」的效果。

而如果快速解凍會怎麼樣?細胞內都還是一塊冰都沒化開呢,但細胞外已經解凍化成水了,根本迴流不進去啊!然後就直接嘩啦啦地流得滿地都是血水了。

所以冷凍要快,解凍要慢!

當然,如果牛肉本身就是速凍的,冷凍的時候細胞內流向細胞外的不多,問題會沒那麼嚴重。但能補一點是一點,緩慢解凍可以儘可能地保留冷凍肉品的品質。

除此之外,解凍的溫度環境也會對食品安全造成很大的影響。

因為室溫下靠空氣解凍效率並不高,厚切牛排完全解凍至少需要半天的時間,而一般微生物活躍的溫度範圍在5°C-60°C之間,剛好室溫就屬於這個範圍,所以完全暴露在容易滋生細菌的溫度環境下長達半天,細菌子子孫孫都不知道繁衍了多少代了,如果這樣你還敢吃三成熟牛排,我只能說:

所以,為了食品安全,也不要拿到室溫環境下直接進行解凍,

那怎麼緩慢解凍呢?

如果三層冰箱,有0°層的,可以提前兩天拿到0°層,再提前一天拿到4°層,吃之前一小時拿出來恢復室溫。

如果不是三層的,那麼提前一天拿到4°層就可以了。

以上方法,對於大部分肉類、海鮮類都適用。

這個過程中,其實你也可以順便做一下濕式熟成。

買個食品真空袋回去把冷凍牛排抽真空了,然後放到4°層緩慢解凍同時濕式熟成1~2天,再拿出來煎。

這個是提前一天放到4°冷藏解凍的牛排,半斤的牛排大概血水這麼多:

如果直接室溫解凍,血水大概比上述多一倍左右,大家可以自行比較。

2.黃油醬的調製

這個步驟,可做可不做,因為本身牛排直接撒鹽和黑胡椒已經挺好吃了。

當然你想吃點不一樣的,你可以嘗試做下,因為黃油醬是非常經典的牛排搭配醬料,很多西餐與法餐的書里都會講到黃油醬的做法。

首先,準備黃油一塊並恢復室溫軟化,我這次大概拿了100g左右。你喜歡可以按比例多做一點。

準備蒜頭兩瓣切碎,檸檬兩片。

檸檬擠汁,加上蒜頭碎與黃油,再加適當香草碎(可以是乾的、濕的香草,迷迭香、百里香或者歐芹都可以)。

充分拌勻:

放到錫紙上並捲起。

定型成圓柱形,兩頭像擰糖果一樣擰緊。

拿回冰箱冷凍定型就完成了,要用的時候拿出來切片,並放到牛排上,非常方便。

3.煎

在煎之前,牛排要確保已經按上面說的解凍方法恢復室溫。

用廚房用紙吸干牛排表面水分。

這一步非常重要,如果表面不夠干,水分太多很難煎出焦脆的殼,所以別省幾張紙,擦乾點。

然後,煎鍋燒熱,非常熱!非常熱!非常熱那種!

怎麼判斷鍋溫呢?至少得你灑點水到鍋面上,可以瞬間滋一聲就氣化了才算可以,如果水灑上去水沒這反應,說明還不行。

鍋內可以加少量色拉油(難道不是橄欖油或者牛油?這個放在最後小結細講),然後牛排撒點薄鹽或者直接什麼都加就下鍋,不建議先加黑胡椒及其他香草,容易焦。

喜歡蒜香的可以整顆蒜頭一起進鍋煎,但過程中蒜頭記得翻翻面或者放到牛排上,不然蒜頭也很容易焦。

條紋鍋的話,一分鐘後要轉45°,再煎一分鐘。如果是平底鍋就不用轉了,直接煎1分半鐘。

翻面後,同樣的步驟,條紋鍋一分鐘後轉向45°再煎一分鐘,平底鍋直接煎一分半鐘。

將牛排豎起,周圍也煎至微焦。

拿到烤盤上。

撒上現磨的黑胡椒。

這一步,對於條紋鍋來說每面是煎了2分鐘,共4分鐘。平底鍋是每面1.5分鐘,共3分鐘。因為平底鍋受熱面積會更大更直接一些,熱傳導效率更高,所以應該適當縮減。但這個時間不是絕對的,要自己按一下判斷熟度來把握。

而如果你的牛排厚度不足3cm的,那麼時間上也要縮減,例如2.5cm左右的,就每面先一分鐘左右試試,自己結合上面講的方法判斷下熟度。

總之,這一步的目的,就是把牛排只做到三成熟就可以了。

低於2cm厚度的怎麼辦?那已經不算厚切牛排的範疇了,直接你想吃幾成熟就煎幾成熟就可以了,每15-20秒翻面一次,直到你要的熟度即可,後面不再進烤箱。

為什麼不同厚度會有這樣的操作區別?我們放最後結語那裡講。

4.烤

烤箱預熱220°,將牛排放入烤箱,還是按3cm的牛排來說,上面的步驟如果做到三成熟了,這裡220°烤5分鐘,大概可以達到五成熟,烤8分鐘大概達到七成熟。

由於家裡人還是不太能接受五成,所以我這次烤了8分鐘。

家有香草的,也可以摘新鮮的百里香或迷迭香進烤箱,把剛才煎的蒜頭一起放進去烤也是可以的。

5.靜置

出鍋後,讓牛排靜置5-8分鐘。

這是條紋鍋煎出來的:

這是平底鍋煎出來的:

為什麼要靜置呢?因為剛出爐的牛排,肌肉內蛋白質還因受熱在繼續收縮,如果你此時切開牛排,那麼肉汁會流得滿地都是,必須等待肉稍微冷卻,肌肉開始鬆弛一些再切開,才能保證牛排多汁鮮嫩。

具體可以回頭去看看三星米其林大廚Heston Blumentha做過的著名實驗,對比過靜置與不靜置肉汁的損失會差多少,可以從第3分鐘開始看起。當然前面他也會講到稍薄一點的牛排的煎法,有興趣的可以從頭一起看了。

赫斯頓 米其林大廚學堂 多汁牛排的煎法?

v.youku.com圖標

6.吃吧!一刻都不等。

將之前做好的黃油醬切一塊放上去,牛排就算完成了。

切開來,七成熟剛剛好(其實個人覺得肋眼五成更好吃啊 )

由於厚切,所以切開來可以再撒點海鹽和黑胡椒,這樣比較夠味。反正你可以一邊吃一邊加,調味到你滿意為止。

來個特寫,素不素很誘人!?

雖然只是谷飼百天的入門級牛排,但因為厚切,所以吃起來嫩度還是很不錯的,喜歡吃牛排的,還是要試一把厚切哈。

= 結語 =

這篇文章基本上把牛排涉及的主要知識點都擼了一遍,基本上該講的都講了,最後再講講幾個牛排煎的時候可能容易存在的誤區。

1.煎殼鎖肉汁

這句話是德國化學家李比希1850年提出的,從此之後的幾百年里,講到煎牛排,經常就有人抬出這句話出來,說煎牛排就是要煎出殼,以鎖住肉汁。

然而,很遺憾,這句話已經被實驗證明是錯誤的,《食物與廚藝》的作者哈洛德在書中以及各種演講中,都會不斷普及強調這一點。

哈洛德在哈佛公開課《科學與烹飪》里也有講到,有興趣可以去翻翻,這裡就不再貼視頻了。

其實,肌肉本身天然的結構是有一定持水性的,這就是為什麼不建議在未靜置的情況下切開牛肉,否則容易汁水橫流的原因。

但,這跟煎殼沒有關係,那個焦脆的「殼」並不是密不透風的,你按壓一下都能擠出肉汁來,更何況肉汁在高溫煎制過程中是會受熱氣化的,氣壓升高自然就會溢出,靠殼就能鎖住?這殼又不是高壓鍋蓋。

也就是說,鎖水跟煎殼沒關係,但跟肉有沒被切開有關係。

2.提前腌制與加香料

上面講到了,厚切牛排煎之前,是不加黑胡椒這樣的香料的,因為容易高溫煎的過程中糊掉了,所以黑胡椒可以適當烤,也可以最後吃的時候再研磨加上。

那麼鹽呢?煎之前加就可以了,不能提前腌制。

這跟雞翅和烤雞的腌漬是不一樣的,「制」和「漬」,字都不一樣,區別在哪?就在於加不加水,雞翅腌漬可不是干腌的,是加水或加料酒的,基本上鹽水濃度在5%上下,這樣腌漬過程中雞肉可以吸收鹽水中的水分與香料,雞肉也會變得柔軟鮮嫩。

而牛排是沒有拿去泡鹽水腌漬這種說法的,網上說的提前腌制,一般也就是直接撒鹽干腌,時間短問題倒不大,但時間一久細胞容易脫水(主要由於滲透壓導致,參考和想像下腌蘿蔔乾),牛肉容易乾柴,適得其反。

所以鹽煎之前加,或者吃的時候加就可以了。

3.用橄欖油或者牛油

很多人會聽說,煎牛排最正宗的用油是橄欖油或者牛油。這句話是對,也是錯的。為什麼?

橄欖油和牛油和牛排本身味道確實是搭。

但!國內大家能買到的牛油一般都是類似總統黃油那樣的牛油,這種黃油本身含水量就很高,所以並不是標準的煎制用油,拿來高溫煎制不僅不能提供牛油香味,反而會因為牛油焦化變苦而影響口感。

如果你非常喜歡黃油+牛排的組合,可以跟我一樣,做成黃油醬。也可以在煎制的最後階段再加入黃油,提味增香,而不是直接拿來煎牛排。

那橄欖油呢?

要看什麼橄欖油了。一般國內比較普遍的,都是初榨橄欖油,而非精鍊的橄欖油,兩者的製作區別這裡就不展開了,只講最關鍵的區別——煙點。

初榨橄欖油的煙點在190°上下,精鍊橄欖油的可以到230°左右,如果你使用初榨橄欖油去煎牛排,鍋還沒熱到你要的溫度,油煙已經滿屋子都是了,有害物質非常多

所以冷壓初榨橄欖油根本就不是合格的煎制用油,那去炒菜都有點勉強,你還拿去高溫煎牛排?

說實在的,初級橄欖油拌拌沙拉得了,高溫烹飪就還是盡量少用,沒廣告宣傳的那麼健康。

順便提一句,上面講的牛油煙點更低,在120°-150°之間,更不適合拿去高溫烹飪。

那麼用什麼油呢?

文中講了,色拉油,也就是精鍊的一級油,可以是精鍊的橄欖油、玉米油等等,即使沒有,用有味道的精鍊花生油,都好過你用牛油和初榨橄欖油。

關於用油,有空再獨立寫一篇吧,這裡點到為止。

4.煎的方式的區別

上文講到了如果薄切牛排,就不要用單面煎一分鐘的方法,最好是十來秒翻面一次。

為什麼?因為這樣不容易老。

持續的高溫加熱,雖然表面會有很好的美拉德反應,產生焦香效果,但如果牛排太薄,很容易牛排中心溫度一下子就過高了,然後就煎老了。

而如果是十幾秒兩面交替加熱,這樣表面也可以有挺好的焦香效果,而由於沒有持續加熱,中間也不會那麼容易老,比較好控制成熟度,隨時覺得差不多熟了就能起鍋。

相反,厚切由於根本不可能把牛排煎熟,所以持續加熱1~2分鐘就好了,簡單省事,殼也漂亮。

當然,這個是個人的觀點和總結,煎牛排方式多種多樣,每面的時間把控,先烤後煎,先煎後烤,水浴後煎,水浴後烤,明火直烤等等,各種各樣的加熱方式都有自己的道理和優缺點,大家可以結合考慮。

即使是米其林大廚,也沒有誰敢出來說上面這麼多種方式,哪一種是唯一的正確方式。

相比而言,選對牛排、牛排的預處理及後期的調味靜置更為關鍵,把它弄熟,只是水到渠成的事。

最後的最後,牛排是個很大很大的話題,這裡講了很多,但也難免有不全面和偏頗的地方,若有需補充紕漏或需改正的錯誤,歡迎各位指出,本人虛心受教。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識食務者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中國的牛排都會加佐料如黑椒汁之類的增加味道,而美國卻不加?
元宵夜宴
牛排該配什麼醬呢?
花888元吃了塊大牛排,現在心疼得在滴血
誰規定的牛排八分熟就是土鱉?

TAG:牛排 | 美食 | 烹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