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下次你路過,人間已無我

當我死時,葬我

在長江與黃河之間

枕我的頭顱,白髮蓋著黑土

在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張大陸

聽兩側,安魂曲起自長江,黃河

兩管永生的音樂,滔滔,朝東

這是最縱容最寬闊的床

讓一顆心滿足地睡去,滿足地想

從前,一個中國的青年曾經

在冰凍的密西根向西瞭望

想望透黑夜看中國的黎明

用十七年未饜中國的眼睛

饕餮地圖,從西湖到太湖

到多鷓鴣的重慶,代替回鄉

《當我死時》余光中

余光中走了,他的《鄉愁》想必大家都能耳熟能詳,他的詩歌中,描寫鄉愁的就不在少數。但是,他是多棲發展:散文、詩歌、評論、翻譯,被譽為「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者」。看到很多人發他的散文悼念,我在這裡就不知深淺的評論下先生。

對於余光中,我的個人評價是:當代大儒。儒家文化新的繼承者和發揚者。

余光中受到文壇大師梁實秋稱讚「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21歲被迫 離開大陸,離開大陸時他已經21歲,他曾說「我慶幸自,己在離開大陸時已經21歲。我受過傳統《四書》、《五經》的教育,也受到了五四新文學的熏陶,中華文化已植根於心中。如果鄉愁只有純粹的距離而沒有滄桑,這種鄉愁是單薄的。

他的底蘊便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講求儒術,而四書五經是儒家文化的經典,所以,余光中是受儒家文化熏陶很深的。血親人倫、現世事功、修身存養、道德理性,這些在余光中的身上體現非常明顯。

血親人倫:於國,一直呼喚兩岸統一;於家,對母親的愛打動人心,對妻子愛有目共睹,對子女關愛有加,家庭和睦,社會尊敬,人事,圓滿。

現世事功:散文、詩歌、評論、翻譯,藝術成就極高,單拿出一樣就已經是泰斗,所在的四個領域都做出成就。入仕:完美。

修身存養:余老先生一直沒有停止對自己和整個社會的反思,評論這形形色色,始終對中國文化充滿自信。自省:到位。

道德理性:不說別的,就李敖一直咬著余光中不放,有人問他為什麼不還擊,他淡淡說了句「現在都講和諧、文明,不需要『斗』」。余老說,李敖好鬥,愛找人家麻煩。在他看來,一個人的成就,並不是把別人的缺點找出來。他更希望把精力多放在寫作上,高下立現。道德:淡然。

這樣的一個人,將中國儒家文化集於一身,見證了中國的變化,也瞭然中西文化差異,他一直強調對中國文化的繼承與發揚,可是我們一直在追求快,一直在尋找現成的經驗拿來用,卻慢慢忘記了自己的文化,或許先生或許對呢。文化才是民族之根本,技藝不論學到如何高超,有根基才有發展。余光中做到了自己提倡的理念,所以他說什麼,我都信,正確與否我們之後再思辨,但是他的視野已經告訴我們未來要去的地方。

「傳播學家曾經說過,傳播方式會倒過來影響傳播內容。信息的靈便有著其正面意義,但另一方面也讓你分心。儘管如今人與人之間可以保持高頻率的密切聯繫,但人仍舊需要有一段獨立思考的時間。藝術家必須默默地體會世界、體會人生。」

用孤獨一直默默創作,即使聲名在外,直至死訊訃告四散,我們才發覺,原來還有一位見證時代的大師在世,他用自己質樸的觀念,告訴我們慢一點,獨立思考,好好體會人生。

最後,靜下來,慢慢朗讀一下開頭的詩歌,竟發覺我們已經躁動好久,已經忘了安靜的樣子,已經好久沒有回想過過去,沒有好好反思過。

這次我路過,人間已沒你。


推薦閱讀:

下次你路過,人間已無我
《鄉愁》作者余光中今日離世,他對人生是怎樣一種態度?
紀念余光中先生
余光中逝世|前塵隔海,詩人不再,聽聽那冷雨
尋李白

TAG:餘光中 | 當代詩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