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辭這件小事

年初換了一份各方面都很好但就是不適合自己的工作,忙碌了小半年,並經歷了一段工作以來狀態最差的時刻。大抵是因為抱有「作為雞湯號應當持續不斷地傳達正面情緒」的謎之包袱,亦因為年歲增長讓自己對寫作這件事更加謹慎,這一年幾乎沒有辦法開始新的寫作。

直到前幾天看到了年少時喜歡的作家安妮寶貝的答記者問中所說,「寫作的時候不要去恐懼自己內心的情感與黑暗」,才決定重新提筆,用最熟悉的方式對話。

最近常常被一些 朋友 / 合作夥伴 / 銷售(主要是買戶外廣告的,他們的年底KPI可能很重吧? ) 關心,為什麼辭?為什麼裸?為什麼還沒找下家?

作為一個成年人,經過了深思熟慮後做出了決定,辭職自然有其不可逆的理由。此時,裸辭已經是件再小不過的事了,無需贅述云云。與之相比,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可能是更需要思考的問題。

一度我認為「過別人都可以過的生活是一種能力」,並希望努力證明自己可以適應/達成一些,在有限的條件里可以實現的最好成就。很長時間內我也達成了一些里程,比如拿到碩士學歷,拿到北京戶口,拿到一些體面的工作offer。當時,我會認為在實現這些目標的努力過程中,時間才是沒有白費的。然而,殊不知一些時間卻恰正是浪費在了一些「看似正確」的追逐上。

我有一個閨蜜,在事業單位考試結果出來前,長輩天天犯愁她會成為黃金剩鬥士。直到工作落實那天起,相親對象趨之若鶩,小夥子還擔心配不上她。還挺神奇,一個考試,居然對一個人的「定性」產生了這麼大的差異。我期許她可以找到「門當戶對」的愛情,更期望如果這個人出現在考試結果前的話,那就更好了。

辭職之後見了各種小夥伴,我問的最多的問題就是:「人為什麼要工作?」 有人說 ,為了還房貸啊;有人說,消磨時間啊要不然幹啥——畢竟人每天有一半的時間是在工作的,如果多年後,回看深究,這些時間消耗的意義在於還房貸,這理由是不是欠點考量?

漸漸我發現,也許是我們最近太懶了。以上這樣想法的背後,其實是思考的惰性——去過「別人覺得好」的生活,去做「大家都覺得好"的工作,大概就是正確的。或者,至少是體面的。於是,就忽略了對這些事情本身的思考,亦或是,我們明知道這些事情需要思考,卻不去思考。因為直面自己本心的迷茫和困惑,可能比辭職更可怕。

比如,最近的80、90後好像被「90後中年人系列」、「油膩系列」、「30歲4套房系列」弄的很恐慌,莫名的把自己和「中年、油膩、沒房」的loser人生對號入座。與此同時,又同時在轉很多雞湯文,什麼「35歲有45個男友,陳意涵活出最好的樣子」,彷彿這些很遙不可及,然後進入了一種「怎麼也過不上想要的生活」的死循環。

一些對抗的情緒是怎麼產生的?

一部分是來自於我們並沒有非常真實的看待自己內在的一個情緒,第二部分是在於你的理解力不夠,因此能夠理解身邊存在的這些人和事物,才會有各種情緒和想法產生。」——也許只有當你真正理解生活方式,及理解自己最適合什麼樣的狀態的時候,才能可以真正和生活握手言和。

至於「裸辭」的「裸」,大概比「辭」更不值得一提。我看看賬面還夠花的錢,算了下,多工作半年,大抵也不會賺出一套房子、成為一家公司高管或是創辦一個上市公司、攀登人生巔峰。如果半年後開始工作,產生的效能不見得比這半年更少。反正,還要繼續工作幾十年呢,豈爭朝夕?

再被問到「某份工作那麼好,你為什麼辭職?」的時候,我可再也不想解釋來龍去脈了。屬於自己的時間這麼寶貴,有時間跟人解釋,還不如更好的理解生活、理解自己。況且,我還有一大長串Gap期間需要完成的清單要去做呢。

推薦閱讀:

在頂級公司實習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你看了那麼多的乾貨,怎麼還做不好運營
當獵頭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在宜家家居 工作是怎樣一番體驗?
在蒼蠅館子做服務員的工作體驗是怎樣的?

TAG:工作體驗 | 裸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