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個例談——學校教育與父母的個性化教育

知乎雖然用戶過億,日活2600萬,但發聲群體很小。

這些發聲群體,就像很多用戶調侃的,211起步,年薪幾十萬。

我在教育的回答很多,許多回答都是針對國家城鎮平均水平的選擇。

但現在毫無疑問有一個矛盾——精英父母對子女的個性化教育。

學校教育存在眾多問題,

主要還是教師精力不足覆蓋全部學生以及教師水平有限。

若干省重點或許可以保持985碩士教師水平,其餘學校教師很有可能水平低於家長。

尤其是初中小學,學歷學校均低於家長的情況很常見。

即使考慮到——教師經過師範專業訓練,因為教師精力有限,所有學生均分。

實際效果,也很可能不如精英家長對子女的個性化教育。

以我自己為例,實際工作中,

我有奧數培訓經驗,高中物理化學培訓經驗,高中地理教學經驗,

如果給子女個性化教育,高中物理化學生物地理可達優秀水平,小初的全科也基本沒問題。

也就是K12教育階段,高中數學可達教師平均水平,不敢擅自下手,其餘基本可以比平均強。

實際這在教師中也是常見現象,有的優秀教師,手持三本教師資格證以上。

有的全國教學比賽一等獎教師,自己教生物,另外還有高中數學、物理教師資格證。

更好玩的是,有的物理老師上完自己的課,無聊到把下節課化學試卷都講完了。

從一線教學所見所聞出發——存在以下四個問題

1、教學依舊停留在經驗主義上,教育心理學還停留在教研室環節,並沒有普及開來。

2、教學依舊停留在普及性教育上,個性化教育難有精力完成,除非小班化,工作量減下來。

3、作業在教與學中的有效性,很少有教師去鑽研思考。

4、考試無法提升教學質量,它只是檢測工具。提升教學質量的是檢測發現問題,反思提升。

因此,如果學生家長:善於研究教育心理學,善於引導子女學習與反思,善於布置有效性作業。具備這三個善於,那麼這樣的家長在子女個性化教育上的作用是無可估量的。

關於家長個性化教育,我這裡有兩個現實個例——

1、柯某,某市優秀骨幹教師,重點中學教學名師。14歲開始禁止女兒上學,開始私塾教育,由自己執教。15歲,女兒勉強達到二本水平,與同齡人無接觸。16歲,女兒患抑鬱症至今。現在她女兒已經30歲了左右了,已經被自己父親毀了。其中有兩大要素——柯某不研究教育心理學,女兒學不會非打即罵;柯某禁止女兒上學,長年封閉同齡人交往,使之產生社交障礙。

2、方某,浙大客座教授,2歲開始培養兒子獨立思考能力,5歲開始兒子能獨立杭州旅行,7歲開始家長出面,與校長簽訂免責協議,徹底免除所有學校作業,學校只作為聽課場所,至此再也沒寫過學校作業,作業全部由方某及兒子自己制定。12歲第一次參加高考考上浙大,方某根據兒童心理,認為12歲不宜上大學,12歲與18歲同讀大學,不利於身心健康,繼續由兒子在校自主探究學習。15歲考上北大,高考數學英語均為滿分。

這裡面,柯某與方某從學識上,都足以教育子女,但是前者毀掉了子女,後者成就了子女。

區別何在?

1、柯某教育子女是授之以魚,而非授之以漁。以應付高考為目的的個性化教育;輔之以非打即罵的破壞性手段;違背心理學的長年在家孤立學習。無論是教學方法,還是教育理念,還是教育心理學上都是失敗。

2、方某教育子女是授之以漁,具有非常長的鋪墊期,自小培養獨立探索精神,培養子女的探究精神,教育其享受學習樂趣,同時注意保護子女的身心健康。雖然上北大是偶然,但是成績好是必然。子女長期以培養獨立能力,探究能力為目標,以有效作業為手段,節省大量學校無效作業的時間,進行科學的個性化教育,學的快且牢。

學生學習中最重要的是——獨立思考能力:

1、獨立分析與綜合

2、比較與歸納

3、推理與判斷

4、抽象思維與辯證

以建構策略為基礎——自學-訓練-反思,形成高效而牢固的學習基礎。

培養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獨立探究獨立思考能力,培養學生的學習意志力與學習持續力。

教育是有客觀規律的,只有符合客觀規律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雖然知乎有大量家長可以說綜合素質強於教師。

但對於個性化教育要好好思考——以下三點,你是否都符合?

1、熟悉且應用——教育心理學

2、善於引導及培養子女獨立思考能力

3、能否獲得或提供有效性高的作業或課題任務?

如果都占的話,試試以家庭教育為主體的個性化教育也是未嘗不可的。

推薦閱讀:

中國基礎教育問題之我見
「娘性化」的教育,催生「雌性化」的社會
試卷應該詳批還是略批
初識楊堅校長
雪融化了是什麼?——我在語文教學中摸索綜評制度的做法和經驗

TAG:教育 | 家庭教育 | 基礎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