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小賣家的「雙11」恐懼症:你們「剁手」,我們「割肉」

電商年年「造節」,每年都有各種新玩法。無數買家會在電商節期間集中銀子「剁手」,為的就是能夠買到性價比高的商品。而平台也會因為這些大促,創造出了動輒千億級的銷售額。

看著每年都在刷新高度的銷售額,我們都會羨慕地認為這些平台上的賣家在節日期間肯定「賺瘋了」。然而Jason卻大吐苦水:「我真的希望沒有電商節,這些節日根本就是大賣家的遊戲,是平台和快遞公司的遊戲,我這種中小賣家只有哭的份,甚至是劫難。」

一年之中如此多的電商狂歡,到底意義何在,為的是真正讓利買家,讓買家、賣家、平台三贏?但是三方都能贏……這不科學呀。

「電商造節」曾是中小賣家的狂歡日

2012年Jason決定自主創業,他告訴小編,因為自己家鄉有完備的女裝供應鏈,是國內知名的服裝產業帶,周圍不少親戚是做服裝這一行的,所以他開店首選的就是女裝品類。

由於手頭資金不足,加上服裝品類定位較低,Jason一開始並沒有選擇在電商平台上做企業店,而是做了個人店鋪。

「那個時候(個人店鋪)還能夠轉讓,所以我從一位做朋友手裡買了個女裝類目的三皇冠個人店鋪。」他表示,因為有了前一年的火爆,所以2012年平台造節的趨勢顯然猛了許多,一部分流量的扶持也開始往個人賣家身上傾斜。

等他做好前期準備,那一年的電商狂歡節活動也就臨近了。

「籌備(公司)花了太多時間,結果留給狂歡節準備的時間就十分緊張。」Jason不想錯過那一年狂歡節的時機,所以用了不到半個月時間備戰。他說:「現在想想都覺得刺激。」

慶幸的是,Jason的團隊都是有幹勁的年輕人,熬夜加班完成了店鋪升級、推廣優化、圖片設計、物流籌備等環節。在有關係的親戚支持下,工廠也為Jason備戰活動開了綠燈,從款式設計到投入生產,僅僅用了幾天時間,備貨環節有條不紊地進行。

「那段時間,我們每天都是凌晨兩三點才離開產業園,但我們還不是最晚離開的,有許多公司和團隊甚至通宵達旦。」Jason現在還能夠清晰地記得,2013年狂歡節前夕的幾個晚上,整個電商產業園那幾幢大樓燈火通明的景象。

「除了首日以外,後續幾天流量也很大,客服那幾天連軸轉,累了在公司桌子上趴一下。我和幾個哥們則是打包打到手長繭子,連續幾天聞什麼東西都帶著膠帶味。」Jason告訴好訂單網小編,雖然辛苦了好幾天,但作為一家初創電商公司,整個購物節活動一共售出了七百多件女裝,銷售額11.2萬元,很難得。

故事的開始往往都是美好的,因為只有放水養魚才能「聚攏流量」。狂歡中的「小賣家」不知道,有朝一日他們會成為平台的待宰羔羊。

價格戰疊加「造節」怪圈,中小賣家好日子結束了

「當時平台上有幾家女裝『寡頭』,但是品牌定位較高,價格也都在300~500元之間。」Jason告訴小編,由於自己在電商行業「摸爬滾打」過幾年,所以也知道在產品風格上,盡量避免跟這些女裝寡頭競爭。「一個是小清新,一個是性價比,在早期還是蠻有競爭力的。」Jason說道。

但隨著日韓文化的流行,同質化也越來越嚴重,再加上部分主打年輕時尚的女裝品牌逐漸成為新的准「寡頭」,平台的環境開始發生變化。

「有威脅了,不是在平日,而是每逢各種購物節,這些新舊『寡頭』就跟虹吸一樣,把流量吸光了。」 Jason的店鋪從2014年電商狂歡節吃「敗仗」開始,他對這種「虹吸」的感覺就愈發明顯起來。

早在剛創業時,就有老大哥告訴Jason一個「二八定律」,就是20%的頭部賣家,圈走了80%的流量;剩下的80%中小賣家,再來瓜分區區20%的流量。

然而他並未在意,畢竟這兩年的狂歡節他都能用比較少的推廣費用,博取較為可觀的流量和轉化。但在2014年的電商狂歡節,卻讓他突然有了一種錯覺,「我之前開的是一家假的網店」。

「因為有前兩年的小成功做鋪墊,加上也在電商這塊賺了一點,所以決定在2014年好好做做推廣和包裝。」Jason說,這一年節前計劃在店鋪投入十萬元左右的資金,其中一半是「燒」給平台的推廣費用,另外的四分之一用於重新設計店鋪風格和產品圖片,以及改進產品的物流包裝。剩下的四分之一用於增加臨時人手。

而且在工廠方面,他也與親戚打了保票,畫了「大餅」,所以工廠在狂歡節的半年前就開始籌備新的設計和生產資料。

他清楚地記得,在購物狂歡節的當天,投入的推廣確實奏效了,有大量的流量湧進店鋪,但諮詢的買家卻沒有像預期那樣「爆發」,甚至為了活動而「增員」的兼職客服,諮詢量也不太飽滿。一天下來,店鋪女裝的銷量僅有區區九百來件。

這讓Jason很是失望。「雖然比往年的銷量高,但那一年的投入也多了好幾倍。」他指望後續幾天的餘熱升溫,「雖然我知道活動當天是關鍵,但投入了這麼多,接下來幾天盡量做就是了。」

在整個購物節結束之後,Jason和團隊一共只銷售了一千六百多件女裝,銷售額36.7萬元,刨除掉投入的推廣、物流、兼職支出,以及員工的加班費、服裝成本後,凈利潤僅剩14368元。

從2014年開始,平台的許多流量就開始往更大的賣家傾斜,關鍵詞推廣的費用也變得越來越高,獲客成本令人咋舌。

賣家付費推廣是電商平台最主要的收益之一,所以許多電商平台都會在推廣上「逐利」一番。而且隨著電商平台的壯大,買家的增長變緩,賣家總量仍在增加。

部分平台為了提升收益,對流量規則和推廣規則也不斷做出一系列調整,使得平台上的流量越來越向頭部傾斜,賣家的「三六九等」也區分得更加清晰。類似Jason這樣的中小賣家才會產生「流量越來越貴」的感覺。

「流量」是命脈,有委屈也敢怒不敢言

據相關數據顯示,在2017年,某知名電商平台上企業賣家數量在3萬家左右,而個人賣家的數量高達940萬之多,類目內的競爭十分激烈。在這940萬賣家當中,主營服裝的就佔了1/3,相比於其他類目,服裝類目的競爭可謂激烈萬分。

「因為門檻低,產業帶多,所以平台上做服裝的也越來越多。」Jason說,雖然現在有很多人都知道平台造節,最大的受益者是平台本身、快遞公司以及大賣家,甚至有些大賣家一年裡就等著這幾個購物狂歡節大量「出貨」,但對於小賣家「生意」助益並不大。不過,還是有許多新的賣家不停地往電商平台里沖。

久而久之,同質化現象嚴重,小商家之間的競爭也逐漸演變成為「價格戰」。

「服裝有一定的周期性,尤其是女裝,然而許多服裝看起來大致相似,但更多的設計感體現在了細節上,一個季度能夠設計投入生產的款式十分有限。」Jason表示,有許多賣家單純通過圖片,看到兩件衣服大致相似,就會選擇購買便宜的那一件,也有賣家「小改動」了自家的產品之後,便宜賣。

在電商激烈的競爭中,Jason無疑還是處於劣勢的中小賣家,所以他不得不通過減少產品成本,在這場價格戰中儘可能求得生存。他對於工廠的要求,就是「抄」。

將設計成本降低之後,Jason的店鋪和產品在電商「價格戰」中有了一定低價優勢,但他依舊談「節」色變。

「因為電商平台造節,需要你的產品價格一低再低,甚至賠錢都要賺吆喝。」雖然成本降低了,但日常銷售的過程中價格也降低了,如果參加電商購物狂歡節,那麼在本來就很低的價格上還要進一步「打折」讓利,甚至成為「賠錢買賣」。

對於部分賣家為了讓產品不至於「賠錢」,從而先抬價後讓利的行為,他表示不可取。他說:「之前有許多商家因為先漲價後打折,然後受到了買家的投訴,結果處罰得不償失,還把口碑做壞了。」

「沒辦法,要生存的,從2015年的購物狂歡節開始,就這麼(降低質量)做了,不然就是賠錢賺吆喝,有時候是賠錢幫大賣家賺吆喝。」Jason說,投了推廣之後有部分流量進店,但他們只是來看看款式,之後就到大品牌賣家那裡看看有沒有類似的。如果有且價錢相當,那麼買家也只會選擇大品牌店鋪的產品。「我這裡就成了買家與大賣家之間溝通的『橋樑』。」他苦笑地說。

有一些資深買家也在網上吐槽,在電商造節的過程中,不僅一些小品牌小賣家,部分大賣家也會降低產品質量從而在低價促銷中獲得薄利。

很明顯,在電商造節的大環境下,部分商家「低價」湊熱鬧,但羊毛出在羊身上,最後「讓利」的還是消費者本身,以犧牲產品質量來換取商家少量的利潤空間。

「如果參加活動只是賺的錢少了些而已,但不參加在購物節的前半個月和後半個月是根本沒流量的,那才是真正的『慘淡』,畢竟平台對於流量有絕對的控制權。」Jason說,許多賣家都迫於流量,敢怒而不敢言,只能乖乖交錢做推廣。遇上一些電商平台「造節」大戰,還會要求賣家「二選一」,如果不做選擇的話,甚至還會被威脅降權和「灰度搜索」。

中心化的電商平台,在多年的發展中積攢了許多用戶流量,而電商賣家恰巧是依靠這些流量賣產品「變現」。正因為這種「供需關係」,電商平台便可以堂而皇之的以「流量」作為籌碼,肆意左右部分中小賣家。相對於大品牌大賣家來說,這些中小賣家抗擊風險的能力本身就很低,甚至說不堪一擊。

越來越高昂的推廣費用,平台與平台之間的惡性競爭,商家與商家之間的低價大戰,有多少好的商品在電商平台上「消失」,又有多少優質商家在夾縫中求生存,這些都是令許多中小賣家害怕電商「造節」的原因。本該是全民的購物「嘉年華」,最終都只能淪為平台和巨頭謀利的工具。

相信只有平台重新思考「造節」的意義,從消費者、大小賣家、平台、物流等等多個角度考慮,真正做到合力「共贏」時,這樣的「造節」活動的意義才能充分體現,中小賣家也才能不再害怕「過節」。

當被問及今年電商購物節的打算時,Jason回答:「做,還是得做,但質量只能請大家多擔待了。」


推薦閱讀:

怎麼看Elie saab這個品牌?
旅行青蛙——到底該心疼娃娃還是娃媽媽
分期樂可信嗎?
網購怎麼才能避免買到假貨?
全知乎的好東西

TAG:剁手族 | 購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