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導致教育差異的真相:同輩才是影響孩子人格的關鍵
01
之前我們聊過史上最驚人的教育觀點,父母對孩子的人格塑造沒有特別的影響。今天我們就來揭曉答案,作者朱迪斯.哈里斯認為,孩子的人格是被家庭以外,與同輩在一起相互塑造的。
為此,作者還特別提到群體社會化理論。指出社會化不是指那些只發生在大孩子身上,與小孩子無關的過程。通過大量的觀察發現,孩子一旦邁出家門,與其他孩子在一起時,社會化過程就開始了,這個過程早在兩歲出現同齡社交和互動時就已經開始。
而對大多數孩子來說,是從三歲開始。人類學家、生態學家和歷史學家發現在不同社會,不同歷史時期的父母教養方式存在著顯著差異。儘管如此,全世界的兒童都是一樣的。在每一個社會裡,孩子們都與其他孩子在一起。至於他們在一起做什麼,在世界範圍內看來,不同歷史時期基本上都一樣的。
正如作者的觀點:父母的教養並不能決定孩子的成長,孩子的社會化不是家長幫助完成的,是被同輩社會化的。
02
本書推薦者心理學家斯蒂芬.平克同意並支持哈里斯的理論。比如說,一些先天聾啞人的健康後代,幾乎沒有辦法和自己的父母交流,即使家中大人不跟小孩說話,但小孩聽稍微大一點的孩子說話,也能學會語言。雖然孩子沒有接觸到大人具有規範語法的語言,但他們可以創造出合乎語法規範的語句。
傳統的社會模式認為兒童是一組條件反射和一個空白的大腦皮層構成,等待心底善良的父母對他們進行編程和設置。其實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說,這是不可能的。
孩子是演化的產物,必須在適者生存的過程中努力拚搏,才得以生存和繁衍下去。儘管孩子在年齡很小時,對家長的獎賞、懲罰、榜樣、嘮叨表示了順從,那是因為他們還小,除了順從別無選擇,但他們的人格不會永久受到影響。
人類是群居物種,在群體中獲得成功,意味著得益於集體的智慧和力量,共享集體的成果;意味著要遵守一種看起來是任意的但被大家共同遵守的當地的行為規範。
當然,每一個群體都有著與其他群體相衝突的共同利益,因此,群體之間也意味著會參與不同群體之間的競爭與對抗。
今天,孩子在群體中贏得或失去,都意味著他們是否獲得成功的能力。孩子要與同伴競爭,長知識,長才幹。
03
有這麼一個故事,或許可以看出端倪。
中國古代齊國有一個著名學者叫淳于髡,他博學多才,能言善變,被任命為齊國大夫。齊宣王喜歡招賢納士,讓淳于髡舉薦人才,淳于髡一下舉薦了七位。齊宣王好奇讓他說明情況。淳于髡表示,同類的鳥兒總聚在一起飛翔,同類的野獸總是聚在一起行動。這是因為天下同類事物,總是相聚在一起的。淳于髡大概也算個賢士,讓我舉薦賢士,就如同在黃河裡取水,在燧石中取火一樣容易。
現實生活中,確實是你跟誰在一起的確很重要,甚至能改變你的成長軌跡,決定你的人生成敗。
有句話說的好,你是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和誰在一起。
其實孩子在小學階段,我們己經能看到群體雛形了。那些喜歡與學習好的孩子呆在一起的孩子,都是拼搏向上的。而與學習差的孩子混在一起的孩子,大都不愛學習。
如果一個孩子從一個群體轉換到另一個群體,你就會發現他的態度發生了轉變,很快變得跟周圍群體成員一樣了。
青年暢銷書作家特立獨行的貓,曾有過從一所二本院校交換到北大學習的經歷,她有一篇刷爆網路的熱文《名校和非名校最重要的差距,悄悄影響著我們的一生》,實則是對名校的學習氣氛和同齡人環境的感嘆。
由此可見,父母的教養並不能決定孩子的成長,孩子的社會化不是家長幫助完成的,是被同輩社會化的。
那麼是不是說,父母沒有能力塑造孩子的性格,不能決定孩子的成長。那是不是父母對孩子根本就沒有任何影響呢?
作者則認為家長對孩子的教養僅僅是在家裡起作用。
04
個體在不同的社會情境中有相同的行為模式傾向,大多數情況下,是因為基因的作用。
基因與你如影隨形,但是只是你與父母和兄弟姐妹相處時習得的模式,只有當你與他們在一起的時候才是有用的。
孩子從父母的群體傳到孩子的群體文化,傳遞的媒介不可能是家庭。假如你把一個家庭從一個社區連根拔起,移植到另一個社區,這時孩子的行為就會隨之發生改變,就會附和和認可新社區中同伴的行為。
從這個角度來看,甚至單親家庭的孩子與其他正常家庭的孩子並沒有什麼區別。
作者還非常敏銳地進行了自己的觀察,提出孩子在家庭中遭遇父母離婚是否會發生嚴重變化,其實應該到孩子在外面的生活是否受到父母離婚的影響去判斷,而不是僅在家庭內部環境來看待這個問題。
在這樣的條件下,研究者就會發現,父母離婚對孩子在家庭以外的行為,不會產生長久的影響,所以對他們的人格也不會產生長久的影響。
孩子往往不會逼迫將自己以前習得的行為吃力地帶到新的情境中,他們完全有能力根據目前的環境習得新的行為。
由此可見,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只是在家庭環境中起作用,並不能真正影響孩子的人格。
讀完本書,我個人倒是覺得,全面否定或全面肯定家庭中父母的教養都走向了極端化。
但作者的觀點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作為孩子的人格是在家庭以外,與同輩一起社會化過程完成的這一研究發現和論證,是具有深刻影響的。
它其實講的是一個更長時間狀態的話題,在成長過程中所發生一切所帶來的長久效應。
@ 作者妮妮:
十點讀書籤約作者。
曾任記者多年,獲行業內最高大獎。
11歲帥哥的少女心辣媽,有深度的話癆達人,真誠幽默的非著名閱讀推廣人。
個人微信公眾號:妮妮小屋(ninixw),歡迎與妮妮交流閱讀與生活。
本文圖片來自優美圖,感謝原圖作者。
推薦閱讀:
※這5句話,寧願爛肚子里也別對孩子說!後悔都來不及!
※怎麼看「父母尚在苟且,你卻追求詩和遠方?」?
※一萬個沒想到,我讓孩子多吃「一口飯」竟有這樣的結果……
※帶你走進加拿大兒童教育
※孩子做錯事,父母會不會瞧不起孩子,覺得孩子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