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關係》與《社會心理學》讀書總結

前言

為什麼讀《親密關係》與《社會心理學》?答案很簡單,兩本書在心理學領域有著傳道、授業、解惑的作用。個體的幸福感,來源有三:沉浸式的「流體驗「、滿意的人際關係、基本的物質生活保障。[1] 滿意的人際關係在個人幸福感的感知上,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是我們對抗突如其來的意外與痛苦時最有效的支柱。而《親密關係》和《社會心理學》則分別在私密的關係角度和更廣闊的社會性互動角度為讀者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有效的方法論,這正為我們維持滿意的人際關係提供了極好的指導。這次總結,既是對假期閱讀收穫的一個反思與考核,確認自己的確把握了有價值的知識信息,也為以後遇到的問題做理論指導的準備,隨時通過查詢總結,找到合適的解決問題的方法論。總結將更偏重於親密關係的構建。

—————————————————————————————————————————

在開始之前,首先要明確一些心理學定義。這些定義將會展開我們對人際關係的研究。首先是人際關係中的依戀類型定義,在兩本書中都有指出。

不同譯本雖然給出不同的譯法,但是實質未發生變化。人際關係中的依戀類型可分為以下四類:安全型、焦慮型、恐懼型和疏離型(後兩者即迴避型依戀)。四類不同類型的人兩兩組合發展出的人際關係都有可能走入親密關係階段。

在任何一段親密關係中,安全型伴侶往往有更高水平的自尊,他們都較其他三種非安全型依戀有好的發展前景,但在全世界範圍內他們往往佔少數。[2]

對於依戀類型,他們形成於幼兒階段。嬰幼兒時期,父母對幼兒需求的不同態度,換言之父母對幼兒照顧的養護方法,往往決定了後代很長一段時間裡的依戀類型。依戀類型穩定且持久。但他並非一成不變,成年人依然可以通過主動學習,實現改變自己不良的依戀類型。好的伴侶和積極的自我反省都有助於個體形成新的更安全的依戀類型。另外,對於當事人處在不同的親密關係之中,他所表現的依戀類型也可能不同,換言之這也會受伴侶的變化而變化。[3]

另外需要強調,個體身上並不會表現出唯一的依戀類型,更多人都會是多種依戀類型的混合體。這或許也能解釋為什麼處在不同的親密關係之中,他們表現出的依戀類型會存在差別。

不同種類的依戀類型的人相組合,就構成了多樣的人際關係。有時某種依戀類型的人會對其他一種產生更強的吸引力,似乎焦慮型往往對迴避型的人更加關注,當然如果雙方都是安全型,那這樣的組合更好。安全型與任何一種依戀類型的組合,其關係都能發展的不錯,而兩個非安全型的人所建立的關係,可能就不那麼穩固了。

人際關係的搭建,這一過程可能會更加複雜。在這裡我們提出相互依賴理論,理論假定每個人都有一個與眾不同的比較水平,即comparison level(CL)。他是我們認為自己在與他人交往中應該得到的結果值,CL會建立在過去經驗的基礎之上,它源自過去的客觀經歷但更受主觀的認識影響。依照這一理論,關係滿意度可用如下公式表達:

結果-CL=滿意度

不過,相互依賴理論的另一個重要假設是,滿意度不是唯一的,甚至也不是決定親密關係持續與否的最重要因素。無論我們是否願意,我們都會使用第二個標準,稱替代的比較水平,即comparison level for alternative(下文簡稱CLA),我們用它來確定我們在其他的親密關係中是否會更好。他就是指我們如果拋棄目前的親密關係,而轉投可選擇的更好的伴侶或情境所能得到的交往結果。[5]

說人話就是,CLA=我們可忍受當下伴侶的最差結果=轉投新的關係的最低結果

同樣也存在著關於CLA的公式:

結果-CLA=依賴度

我們的結論是,CL影響我們的幸福感(滿意度),而CLA影響我們的關係穩定性。

有一點值得指出,親密關係中伴侶雙方CLA的高低,即他們可替代關係水平的高低,將直接影響他們在關係中的地位情況。以A1型幸福而穩定的關係為例,如果一方的CLA顯著高於另一方,那麼實際上CLA低的人會表現出對CLA高的人更強的依賴性。在關係中往往體現出權力的不同,這樣的CLA差異在一段時間內雖然影響不大,比如在A1型關係中,這一階段他們很幸福,但事實上長此以往是不利於關係的穩定的。

通過相互依賴理論,我們將引申出親密關係的維持,這會在後面詳細闡述。

評價人際關係,一方面受雙方原有的依戀類型影響,同時也會顯現出個體差異造成的特徵。首先是在性別上。

男性在傳統觀念中,更多的具有工具性;而女性在傳統觀念里,更多的具有表達性。[6] 這不是當今時代才提出來的什麼偏見,而是長期以來進化的結果。對親密關係以及社會關係的研究,在很多時候,都有從進化學觀點分析的例子。

上面所說的工具性和表達性,其實也是社會文化中對兩性存在的一種刻板印象。事實上,兩本書的作者都有強調,這種所謂「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的的論點是滑稽可笑的。有人曾說」偉大的靈魂都是雌雄同體的「,這句話可以說是對反對兩性刻板印象的最佳佐證。事實上,表現出兩性特點,即同時存在工具性和表達性的個體,又稱雙性化,在親密關係中往往更令人滿意。因此屈從於傳統男性角色或女性角色對男性或女性都是一種傷害,這剝奪了他們本可以成為更好的丈夫或妻子的可能。[7]

其次是在人際關係中的自我評價存在個體差異。

這就是我們的自尊評價。自尊的水平往往影響了人際關係的質量。這就是之前提到的,安全型的人往往有更優質的人際關係和親密關係,他們往往也表現出更高的自尊。兩者之間有極強的相關性。

最後是人類本性的影響[8] ,這與生物學相關。

這裡就涉及了進化心理學的內容。在最早的親密關係中,即原始社會基於繁衍後代為目的的兩性關係里,男女雙方為生育孩子投入的最低限度時間和精力有很大差距。[9]

基本的生物學常識告訴我們,男性一次可提供數以億計的精子,而女性一年才能提供有限的可受精卵子。男性的最低限度只是一次射精,而女性在絕經前才有生育能力,並且每胎消耗巨大。女性為生育後代提供的成本比男性要大得多。因此男女性在進化中形成不同的策略。

那些願意精心挑選有能力的男伴的女性,往往被自然選擇留下。因為女性生養後代需要男性提供足夠的社會地位,穩定的物質基礎,而這些她們挑選的男伴都能提供,故而後代存活率更高,基因得以保留。而男性正相反,他們繁殖後代的成本更低,因此為了更好的繁衍子嗣,他們更傾向於頻繁地性交,抓住更多的交配機會。所以今天女性才對配偶更加挑剔,而一些男性被冠以風流的臭名。男性看長相,女性看收入。這種看似偏見的論調其實是有科學道理的。

另外在繁殖上,男性還存在父系不確定的問題。確定伴侶所生後代就是自己的孩子的成本是極高的,或者乾脆說,在遺傳學[10] 概念並未提出的過去,這是完全不可能的。因此即使普遍上女性不貞的情況少見,但男性也都異常的謹慎和敏銳。男性是不願承擔養育其他人子嗣的責任的,因此男性對女性肉體不貞反應更為強烈。而女性在進化中,更多的是需要男性提供生養後代的物質條件支持。如果男性對自己失去興趣,極有可能伴隨著失去男性提供的物質支持,因此女性對男性情感不貞會更為敏銳。

當然,上述都是強調相對性。無論哪種不貞,都對親密關係雙方有很不好的影響,也都是不道德的做法。

—————————————————————————————————————————

在討論完人際關係的構成和評價之後,我們要了解心理學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和策略。兩本書都把關於研究方法的內容放在全書第二章,這也說明了解心理學研究的方法論,對研究心理學有重要作用。

首先,心理學的諸多內容,因為涉及到參與者的主觀感受,並且很多情況下外界環境複雜。因此我們得出的結論,往往都是相關性結論。以探究不同年齡的人對愛情的態度這一問題為例,年齡增長的同時,參與者也不可避免的增加了許多社會經歷,每個人的經歷不同,最後得到的結果也不同。

另外,兩性也存在結果差異,這在上面對人際關係的研究中就有體現。其他個體差異還包括教育程度、經濟條件、生活經歷等等

再者就是客觀條件差異,這裡包括地理文化差異等,都會對結論產生影響。因此很多實驗都既是考察了西方文化環境,又對東方文化環境的實驗者進行了測試。

—————————————————————————————————————————

接下來,我們將按照親密關係的產生、發展、調節與維護及矛盾與衝突這樣的順序對《親密關係》一書進行總結,並提供來自《社會心理學》的一些方法論。

親密關係的產生,源自兩個人之間的吸引力。吸引力也被定義為一種獎賞,它既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間接的。我們在一段接觸中,收穫的獎賞越多,也就對這段關係越滿意,我們認為對方的吸引力也就越強。當然這種吸引力的產生是必須有前提條件的。

客觀上,吸引力的產生源自於時空上的相近。我們更願於年齡相近的人成為朋友,我們也更願意與空間上離我們更近的人成為朋友。心理學家通過在麻省理工學院展開的宿舍實驗證明了這一點。我們所處的空間、地點,就已經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遇到的人,發生的事而這些遇到的人,也有極大的幾率就是未來對我們重要的人,他們也是我們人際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遠親不如近鄰,這句話的確有道理。空間上的臨近還不夠,重複而反覆的接觸,也是提高雙方吸引力的方法,增強曝光,往往使一方對另一方更喜歡。正所謂近水樓台先得月。

在客觀上,除了喜歡身邊的人,我們還對相貌有吸引力的人更為關注。這的確是一個看臉的世界。人會在初次見面的短暫幾秒鐘內就形成對一個人的印象,並且極具穩定性,即使未來經過了深入的交往,但這個第一印象依然非常深刻並且影響我們的行為和判斷。男性和女性雖然對心儀的外貌存在不同標準,但是也有一些共同之處。例如更大的眼睛、較小的臉龐、小巧的鼻子等。即使被試者是未經文化熏染的嬰兒,來自不同地區的他們對美麗面貌的選擇,也是驚人的一致。[11]

另外在這裡也存在一些性別上的特點,女性在排卵期附近的幾天里,更青睞富有傳統男性魅力的人,諸如自信果斷、也包括狂妄自大。而在一個月中的其他階段,則對和善友好、謙遜保守的異性更有好感。

人們對面容更好的人青睞有加,可能來自於圖式理論。人們擅長快速而準確的評估一個環境,自己可能完全沒有意識到思維過程就已經得出了結論。這就是自動化思維,它滿足我們面對的絕大多數環境條件。運用圖式,就是組織我們對世界的已有認識,用它來影響我們的認識和行為。比如:我們認識特定角色和特定事物(圖書館管理員應該什麼樣,律師應該什麼樣等等)。[12] 這極大減輕了我們的思考負擔。試想每次進入新的環境都要重新評估重新認知,這對人腦將是極大的負擔。

而好的面容,對更多人則意味著安全、可靠、有能力,這就是圖式的作用。圖式很多情況下為我們的人際交往帶來了便利,但也會形成僵化思維,造成誤會。

提到圖式,有必要進一步再談。圖式只是我們發現客觀事物有一定規律後提煉出的主觀意識。圖式有沒有可能變成現實呢?這就要談到自證預言理論。

人對他人產生預期,這就會影響人們如何對待他人,而這樣的對待又使那個人的行為與人們最初的預期一致,進而形成惡性循環,預期變成了現實,這就是自證預言理論。[13]

我們把它簡言之,自證預言就是意識指導現實,而現實又反作用鞏固意識的過程。

這種現象在社交環節中更為常見,例如一個內向的人,認為自己不善交談,而在聚會中顯得很低調被動,他認為周圍人不會喜歡他。然而周圍的人原本是樂於接受聚會中的任何一員的,恰恰在聚會上表現得被動是不合時宜的舉措。因為內向者表現得笨拙和被動,其他人便認為他不易於交往,於是使其陷入孤單的境地。周圍人的回應,使內向者更加確信自己不受歡迎的認識,如此惡性循環。

從更廣的角度去思考,對待其他事情我們也應該更自信,而不要陷入自證預言的圈套。有時太過畏縮、不作為只會讓事情朝著更壞的方向發展。

下面回到吸引力的話題,影響吸引力的客觀因素如上兩條。接著是影響吸引力的主觀因素。

第一, 我們會更喜歡那些喜歡我們的人

我們更願追求最有可能回報我們的伴侶,大多數人就是這樣做的。在這裡,對未來伴侶

的期望滿足如下公式:

對未來伴侶的期望=伴侶長相吸引力×伴侶接納自己的可能性

伴侶接納自己的可能性大小,很大程度上和自己的適配價值相關。適配價值最基本的表現就是上文我們談到的進化學上男女兩性的不同需求特點。比如對相貌匹配的要求,對經濟能力匹配的要求。高適配價值的人,即使有眾多追求者的情況下,也能保持自己的高要求。根據平衡理論,人們期望他們的思想、感情和社交關係能彼此保持一致。[14]

所以這進一步引申,第二點,我們會喜歡那些與我們相像的人

從簡單的年齡、宗教信仰、生活地區、社會地位,再到更為深刻的態度和價值觀。相像達到一定程度後,吸引力並不會下降。我可以更簡單的把它理解為:相像程度決定了關係親密度的下限。

相異其實往往並不相吸,匹配是一個廣泛的過程。他並不只是同質存在的匹配,也可能是等價值存在之間的匹配。長相換取金錢社會地位,反之亦是。有時我們所看到的相異,其實並不是真正的相異,兩者在適配價值上一定是相等的。也難怪有人說,應該找一個勢均力敵的愛人。

—————————————————————————————————————————

吸引力將兩個人聯繫到一起,而後續的交往了解過程,就不只是純粹的吸引力作用了。人際關係中發生的許多事情,需要當事雙方做出自己的判斷和理解。這個判斷和理解的方式,就決定了關係開展的方式,以及其未來的可能走向。你的認識即可能鞏固也可能損害你們之間的關係。[15]

我認為這部分就是親密關係與社會心理學之間有密切聯繫的交集。我們每個人都有廣泛的社會認知,而對親密關係的認知態度,就是我們社會認知的一個部分。我們的社會認知影響著我們的親密關係。

《親密關係》第四章和《社會心理學》第三到第五章就在討論這個問題。

我們的社會認知可以分成兩個部分,我們如何理解他人,我們如何理解自己。

在理解他人這方面,前文已經提出了圖式的概念,這往往是我們理解他人的基礎,也往往是構成我們第一印象的重要因素。關於第一印象的作用和影響上文已有敘述。

不論任何一種人際關係,第一印象都深深地刻在我們對他人的整體印象之中。後期的不斷深入的交往,會讓我們不斷的驗證這種印象。那麼我們是如何對待對方所表現的與第一印象的偏差呢。在親密關係中,我們又是如何看待一個「理想化伴侶」呢?

這裡就必須要提出「歸因理論」。歸因理論就是我們對待事情發生的原因所提出的解釋。在人際關係中,我們對他人的歸因有兩種,內部歸因和外部歸隱。內部歸因傾向於將事件的原因歸因於個體的內部影響因素,諸如人格、努力、能力等等;外部歸因則傾向於將事件原因歸因於外部的影響因素,諸如個體面對的環境情境。[16]

這兩種歸因在不同文化群體中存在差異,強調個人主義的文化(以西方文化為代表)將傾向於對事件做內部歸因;而強調集體主義的文化(以東亞文化為代表)將傾向於對事件做外部歸因。

我們要注意到,即使是相互了解程度極高的親密關係,雙方也會收到行動者/觀察者效應影響,他們對自己行為的解釋,與對觀察到的伴侶的類似行為的解釋完全兩樣。[17] 這就更不必說親密程度較低的日常人際交往中將會有多大認識偏差了。我們單就親密關係而言,如果伴侶意識不到雙方的歸因差異,每個人都可能認為對方會像自己一樣看待問題,所以我們最保險的假定是:即使伴侶也很少能真正理解你所有行為的原因。[18]

在這裡我們不是說外部歸因和內部歸因一定能分出孰優孰劣,而只是說要是能改善關係的歸因,在親密關係中都是合適的。幸福的配偶對彼此的積極行為通常給以內部的、穩定的、普遍的歸因他們也傾向於淡化彼此過失,認為他們是偶然的、特殊的和局部的。因此消極行為都通過外部的、易變的、特定的歸因而得到諒解。[19]

簡言之,好事多做內部歸因,壞事多做外部歸因。

所以確認一個理想的伴侶,除了我們觀察到的他們的客觀行為之外,我們對這些行為的主觀理解也很重要。

當事件發生在我們自己身上時,我們對內部和外部歸因往往存在著比重差異。這就構成了自利歸因。具體表現就是:我們往往把成功做內部歸因,而把失敗做外部歸因。[20]

比如在競技比賽或遊戲中,我們更願意把成功歸因於自己技巧或能力高明,而將失敗歸因於隊友發揮不好、場地陌生等環境因素。這也是人們對抗自尊威脅的一種保護手段。

對於親密關係而言,少一些的自歸因可能會更合適一些。[21]

以上是六種親密關係中不當的認知觀點。

此外,人們在處理其他自尊威脅時,也會改變他們的歸因。生活中最難以理解的事情就是悲劇的發生,諸如強暴、絕症以及致命意外。即使悲劇發生在素未謀面的陌生人身上,這些事件也令我們驚慌。他們提醒我們如果這樣的悲劇發生在他人身上,那麼也有可能發生在我們身上。所以我們採取各種方法否認這一事實。其中一種就是做防衛歸因。即一些使我們不受脆及難免一死等感受困擾的解釋。[22]

防衛歸因的一個代表就是:認為壞事只發生在壞人身上,或至少只會發生在那些做出愚蠢行為或決定的人身上,所以這種事情不會發生在我們自己身上,我們不會那麼愚蠢。

歸因差異在更廣泛的社會人際交往中,就容易形成一些偏見。

比如有時我們陷入「責怪受害人」的圈套,網路上一度流傳過的觀點曾認為,女性如果意外遭到強暴,原因往往是身著暴露或故意勾引施暴者。所幸有很大一批人是反對這種「直男癌」式的觀點的。這就是帶典型的過度內部歸因而形成的防衛歸因。再有就是文化差異,對於一次成功,東亞文化鼓勵個體做外部歸因,把成績歸因於集體,而一人獨大的情形是不被讚揚的。而西方文化則恰恰相反。

美國諺語云:吱吱叫的輪子才能得到油的潤滑。而日本諺語則說:出頭的釘子會先被鎚子砸扁。[23]

接下來我們來談社會認知中我們如何理解自己。

我們認識自己的途徑有二。一是通過內省來認識自己,在這個過程里,我們反思我們各種情感和感受,來為自己的行為找出原因。二是通過行為來認識自己,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觀察自己的各種行為,總結出當時自己的感受。

兩種方法並不是將感受和行為割裂,第一種方法認為,情感和感受會直接影響我們的各種行為;而第二種方法則認為當我們的情感態度不明確時,行為和外部情景能夠推測出我們的真實感受,這也叫做自我知覺理論。[24]

更多情況下,我們的感受是複雜的,無法用有限的語言去描述的,我們分析出的原因只是可表述的那部分,而忽視了難以解釋的部分。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忽視了自己的真實感受,而不斷地暗示自己這些原因就是自己的感受,於是得出並不準確的結論。在這種情況下做出的決策,最後往往令決策者異常悔恨。[25] 這個時候通過行為來判斷感受會更可靠。

我們認識自我的結果,就是形成了一個自我概念。這種自我概念伴隨在我們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如果我們擁有正面的自我概念,那麼我們對他人的正面評價就會更加振奮,那麼同樣的,我們可能就會對他人的批評極其敏感。當人們擁有負面自我概念的時候,也是同理,負面評價更易於讓他們接受,而即使面對伴侶的正面評價,他們在後續的思考中,也會表現出不信任和焦慮情緒。兩者無分優劣,總體上,在長期親密關係中,人們更偏愛能確證自我認知的反應。[26]

另外,在認識自我上,我們其實是很需要他人作為參照的。我們向他人表現出什麼,既體現了我們對自己的預期,也體現出我們的自我認識和管理能力。這就叫做印象管理,有一個很明顯的情況就是,情侶之間會更願意展現出風度翩翩、得體優雅的面貌,而在婚後就不重視這方面的控制了。這都是印象管理問題。

需要強調,印象管理只是表達自己的部分態度,來使自己在社會交往中體現的更加得體並具有獎賞價值(對應我們之前提到的吸引力概念),大多數情況下這並不意味著虛偽。人人都討厭虛假和欺騙,通過印象管理來喬裝打扮自己實屬少數。這種現象可能在公眾人物的身上才會更常見,小到娛樂圈大至政界,即所謂的人設。

我們下面只討論常見的印象管理方式,不討論擁有公關團隊,大規模運作的包裝活動。這其中就包括逢迎或是自我妨礙。

逢迎即主動贊同他人觀點,或表達憐憫和同情。這種手法在人際關係中非常常見。而自我妨礙的概念則更有趣一些。人為什麼要對阻礙成功的事件不除去反而加以保留呢?自我妨礙觀點解釋了這一現象,極端情況下,人們可能故意製造障礙以降低自己成功的可能性,這樣即使失敗,也可以歸咎於這些阻礙,而不是自身能力問題。這是不是有點像自利歸因現象?一般情況下,人們的做法可能是事先找好失敗的理由,比如發揮失常、心態不好、身體不適等等,來避免失敗帶來的對自己能力的懷疑。

有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更強調努力完成任務中體現的個人價值,因此她們對那些不努力嘗試卻表現得糟糕一味尋找借口的人無法苟同。而男性則更傾向使用自我妨礙策略,目的很顯然,留住自己的面子。[27] 順便一提,對於面子的看重,在集體主義為重的亞洲文化中,非常鮮明。

前文我們舉了簡單的印象管理例子,即結婚前情侶更注意儀態端莊得體,而婚後則慢慢淡化對風度和形象的維護。談到這裡,我們就進入到了下一個話題之中,即親密關係的保持。

—————————————————————————————————————————

我們一開始就提到了相互依賴理論,這一理論就是親密關係的維護過程的基礎。

在一段親密關係中,存在三個變數,比較水平、替代的比較水平以及關係結果。正如在一開始我們提供的人際關係的六種類型。我們的CL會隨著關係的發展而變化,在長期受到良好的關係支持後,CL水平會有所提高。而隨著時間變化,如果關係的結果不能隨CL的升高一起升高時,就必然會出現幸福感下降的情況。這也就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伴侶的情感會趨於平淡的原因。

結婚前期的風度和得體,就是我們在CL相對低的情況下收穫的滿意度,而隨時間推移,我們的CL可能有了顯著提高,這些條件就不再對我們構成獎賞價值,甚至最後我們放棄對這些諸如共處時優雅的舉止的追求。當然這也並非是壞事,這也意味著雙方進入了彼此非常信任的新階段,我們有其他更充足且充分的理由相信伴侶會與我們在一起。

想維持關係結果與CL同步增長並不容易。事實上研究發現幸福的伴侶會控制其期望,故而他們的CL不會過分的高。如果太過求全責備,期望過高,就很難得到滿足。在對婚姻的調查中,滿意的夫妻往往具有低神經症和高自尊的特點;即使面對難題也能拿出關愛和幽默,不容易滋生憤怒,他們面對的應激源(諸如經濟困難和健康問題)也相對較少。[28] 良好的親密關係,的確需要雙方都擁有健全的人格和能力。

當然,提高關係結果也並不是無計可施,伴侶有共同的新經歷、新體驗,為關係創造新的價值,都是實現關係結果升高的有效途徑。前文我們提到過相似性對親密關係的影響,在相互依賴理論里我們也能看到印證。有共同價值觀和追求的伴侶,能一起參與生活的建設,他們更不太可能彼此唱反調,而是提供更多支持。有相似性為前提,伴侶們在創造價值方面能做的更好。隨著伴侶給我們帶來了新的體驗和新的社會角色,我們的自我概念得到拓展和變化,我們會漸漸了解我們以前所不認識的自己。[29] 這其實也是不斷創造新鮮感的過程。

—————————————————————————————————————————

新鮮感在親密關係中有一定的地位,尤其在愛情中,我們可以把它視為「親密」的一部分。羅伯特·斯滕伯格提出的愛情三角理論就認為,愛情由三個構成成分組合而成,第個成分是親密,包括熱情、理解、溝通、支持和分享等愛情關係中常見特徵;第二個是激情,包括性的喚醒與慾望,當然也不止於此,令伴侶感到滿足的強烈情感都可以歸入此類;最後一個是承諾,指投身於愛情和努力維護愛情的決心。承諾在本質上主要是認知性的,親密則是情感性的,激情則是一種動機或驅動力。戀愛關係的火熱來自激情,溫情來自親密;相形之下,承諾反應的則是完全與情感或性情無關的決策。[29]

我們用三個維度來衡量愛情,是出於研究便利,現實中是極少有三種成分配比單一的純粹關係。和依戀類型至於個人一樣,三元素之於愛情也是混合存在的。

不同個體,在關係中的三種成分比重不同。這也是個體愛情風格的一種體現,這種傾向性反映出的結果是,對愛情持有相似態度的人更容易成雙配對。一般而言,愛情風格也提醒我們要注意有時容易被忽略的、影響愛情的個人因素。[29]

—————————————————————————————————————————

隨著親密關係的不斷深入,每一個親密關係中的人也應該逐漸意識到,真實的親密關係並不是完全的美滿。很多未步入親密關係,或在親密關係中感到困惑的人,更多的都是為錯誤的、不切實際的、過度美化誇大了的期望所干擾。

事實上正是由於親密關係的加深,了解程度的提高。相互依賴會放大衝突和摩擦。我們花大量時間與親密伴侶共處,依賴對方以求得到獨特而寶貴的獎賞,這其實也就意味著他們會比其他任何人帶給我們更多的挫折感——即使是出於無心;同樣,親密意味著更多的分享,伴侶了解你的秘密、缺點甚至劣勢。如果發生不可控的衝突,這又成了伴侶們攻擊的武器。但這並非有意傷害我們,因為其掌握相較於他人更多的我們的信息,所以伴侶比其他人更可能無意的傷害到我們;當關係步入婚姻這一新的階段,又會產生親密關係建立時不會遇到的新問題,這些因素都會影響我們對親密關係的看法,進而影響了它的質量。

綜上,由於缺乏改善關係的必要努力;相互依賴的放大作用;對敏感信息的了解;不好的意外情況;以及最根本的錯誤期望。這些原因導致人們產生在親密關係中的受挫感,以及最後進入婚姻之後依然存在甚至愈演愈烈的低水平的親密關係體驗。[30]

我們在談到社會認知這一部分時,已經提出了一些有利於親密關係的方法論。那麼,對於關係中更加具體的矛盾和衝突,我們還有必要做進一步的討論。分析矛盾和衝突產生的原因和影響,再提出緩解衝突的有效方法。

衝突的產生和不可避免,來自兩方面原因。第一,任何兩個人在情緒上和偏好上都不時地存在差別;第二,衝突的不可避免在於親密關係中總是交織著一定張力,它們遲早會引發一些緊張。讓人們投身於親密關係時,他們常體驗到稱為辯證的對立而又統一的動機,這些動機從來不會完全得到滿足,因為他們彼此矛盾。

比如,個體的自主性和他人的聯繫性之間的緊張。人們常希望按自己的意願做事,但是他們還尋求與他人親密而溫暖的聯繫。

開放與封閉之間的緊張。親密包含著自我表露與分享,但同時人們也希望有自己的隱私。

穩定和變化之間的矛盾。有滿意親密關係的人希望保持現狀,但人們也喜好新異和興奮。

個體社交圈聚合和分離之間的緊張。參與其他社交關係的動機跟投身親密關係的願望之間會存在矛盾。

對於安全型的人,我們曾談到過,他們有著高自尊、低神經質特性。他們能更少的體驗到人際衝突。還有在伴侶雙方特質上,相似性高的伴侶衝突的可能性更低,因為他們情緒偏好存在差異的方面會更少。

不同類型的伴侶之間,其衝突類型也不盡相同。婚姻研究總結出了以下四種伴侶間的衝突類型。一、多變型,這一類型的伴侶雙方爭論頻繁,並且表現出極高的負面情感,但他們能智慧和真誠來緩解憤怒;二、確認型,雙方更有禮貌的鬥爭,他們較第一種更加鎮定,更像是談判中的合作者,即使討論激烈他們也會用表達同理心的、理解方觀點的方法彼此確認;三、逃避型,他們迴避爭吵和正面對抗,即使討論也溫和嚴謹。他們一般認為一旦一方說出了行為的理由,那麼討論就已經結束。接納分歧才是最好的討論結果。他們的主要目的是令分期變得更容易接,而並非針對性的說服。四、敵對型,充斥著對負面行為的內部歸因,一些伴侶選擇置身事外的姿態,一些則會在衝突中充滿惡意而對關係改善毫無建設。

這四種類型中,前三種對於親密關係會更有結構性的改善,雙方不僅得到了想要的,還得到了學習與成長,使關係進一步深化[31] 。

前兩種類型雖然都存在負面情感,但他們用更多的實質性改變來保持平衡,第三種類型則是明顯的負面情緒較少。這就是這三種類型的關係更有前景的原因。

事實上「壞的比好的更有力量」,來自約翰·哥特曼和羅伯特·利文森的研究發現,保持滿意的親密關係,我們或許需要保持至少5:1的獎賞-代價比率。獎賞和代價對親密關係的滿足和穩定都有重要影響,要想親密關係旺盛繁榮,需要更多獎賞而不是減少代價。當然,這在現實中需要面對許多問題,一種情況是,伴侶為對方做的意圖良好的事情可能在對方眼裡並沒有什麼體貼或深情之處。此外伴侶們只是注意不到他們的愛人表達愛意的行為。[32]

無可否認,化解衝突這一過程非常艱難,衝突最本質的影響就是伴侶的行為與自我概念相違背,而讓我們產生不適感,這也叫做認知失調[33] 。認知失調在很多方面都存在,比如考試低於心理預期、在戒煙苦苦掙扎的老煙民等等,它不只限於親密關係之中。認知失調會給我們帶來極大的不適感。而降低認知失調的方法並不總是那麼簡單和明顯。事實上,他會引起我們思考這個世界的方式和行為表現的某種奇異變化。[34]

調節認知失調往往通過以下三種方法:

1.改變行為(使我們的行為與新的認知一致)

2.改變認知(為我們的行為提供合理化解釋)

3.建立新的認知(為我們的行為提供合理化解釋)

以對待親密關係中產生的憤怒為例,好的做法是控制自己的憤怒,使自己鎮定下來,並準確冷靜描述自己不滿,尋求得到伴侶的理解與合作。[35] 這首先就是在建立新的認知,表達出對與自己相異認知的包容態度,然後改變行為,嘗試冷靜下來,通過協商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減少對伴侶的惡語相向和尖酸的諷刺,這是值得做的。切忌「當你憤怒時就應該用憤怒來發泄」這種錯誤的解決方式。

有效的調節認知失調,對我們維持長久的親密關係也至關重要。我們從道德角度維持親密關係的動機,其實就是一種長期而主動地調節認知失調的過程。決定關係的保持與否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決策。在出現搖擺不定的認知失調時,我們會合理化我們的選擇,認為關係的長期保持是有意義的,哪怕十分鐘前你們甚至吵到要打一架。這也是一種自我說服,一種嘗試改變認知和行為的內部合理化。與之對應的是通過外部的理由來支持自己的,我們稱為外部合理化。內部合理化往往比外部合理化的影響更深,持續作用更久更牢固。

這裡舉懲罰孩子的案例。假設你是兩個孩子的父親或母親,年齡六歲的孩子經常無故打他四歲的小弟弟。你要做出處罰他的行為。行為方式從較為溫和的嚴厲的注視,再到打罵罰站甚至到關禁閉。哪種情況下的孩子,會更聽父母的話,以後減少侵犯弟弟的次數呢?答案是再次犯錯的次數和懲罰強度完全成正比。孩子在面對想欺負弟弟卻又不能欺負的認知失調時,如果你給予低程度的懲罰,他缺乏外在合理動機(欺負弟弟會被父母痛打),於是他開始反思以尋找合理的內部動機來減輕自己的失調,他可能會通過說服自己他並沒有那麼想打弟弟來減輕失調。於是他隨後的行為也有了轉變,他會覺得欺負弟弟並不好玩。進而自主的形成一套價值觀。而嚴厲的懲罰,將給孩子提供極大的合理外部動機,他在父母不在時,欺負弟弟的行為反而會更甚。

以上是我們對認知失調理論的一些總結,在親密關係中,做有建設性的、促進溝通和交流的認知失調調整,對關係發展很有幫助。

—————————————————————————————————————————

最後,我們對親密關係的保持做最後的總結與提示,這也是《親密關係》第十四章所提到的內容。

1.去性別刻板印象,雙性化的伴侶在親密關係中的表現更讓人滿意。

2.成為安全型依戀類型的人,低自尊往往會造成小題大做,這是破壞親密關係的行為

3.空間上的臨近,人格特質上的相似不僅決定了親密關係的開始,也影響其質量

4.第一印象依然重要,印象管理在一定時間階段內也是有意義的

5.即使是親密關係中的伴侶,也不能完全理解對方行為

6.壞的比好的更有力量

7.不要對親密關係做出錯誤的高期望,事實上你付出的會更多

8.對好事和壞事都要進行進行合理地、對關係有利的歸因

9.衝突不可避免,要正確對待認知失調

10.幸福的親密關係中,即使激情減少,承諾和親密的增強依然會使親密關係持續下去

11.花時間來檢查自己的言語信息,就能減少甚至消除誤解。只要注意留心,就能更加禮貌、更少自私、更具有同理心的對待伴侶

12.用積極錯覺看待伴侶。忠誠的伴侶認為他們的關係比大多數人要好,這種感知到的優越感使關係看起來更特殊,他真的會使關係持續下去

13.共同參與富有創造性的玩樂活動

14.當伴侶意識到我們在努力變得更好時,往往會感到高興。如果雙方都成功的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自我控制,好處不言自明。

15.嘗試更多的積極性,努力顯得快樂,嘗試使交往更愉快

16.公平的分擔關係中屬於自己的那部分任務

17.即使是在親密關係中,也要重視自我控制,這對長期保持快樂、愛戀與公平非常重要

18.欣賞對方,表達感激

注釋:

[1]《社會心理學》附錄A

[2]《親密關係》p17注釋5

[3]《社會心理學》p255

[5]《親密關係》p180

[6]《親密關係》p24

[7]《親密關係》p26

[8]《親密關係》p33

[9]《親密關係》p34

[10]《親密關係》第一章、第九章

[11]《親密關係》p80-90

[12]《社會心理學》p43

[13]《社會心理學》第三章p47

[14]《親密關係》p92

[15]《親密關係》p106

[16]《親密關係》p115

[17]《親密關係》p115

[18]《親密關係》p115

[19]《親密關係》p117

[20]《社會心理學》p86

[22]《社會心理學》p88

[23]《社會心理學》

[24]《社會心理學》p98-103

[25]《社會心理學》p102

[26]《親密關係》p128

[27]《社會心理學》p115

[28]《親密關係》p199

[29]《親密關係》p265

[30]《親密關係》p200

[31]《親密關係》p365

[32]《親密關係》p189-191

[33]《社會心理學》p122

[34]《社會心理學》p122

[35]《親密關係》p355


推薦閱讀:

舉頭明月低頭詩 何必自掛東南枝
自媒體人該如何去追熱點?
為什麼我很努力了,可幸福似乎永遠夠不著?
追溯《朝鮮戰爭》爆發的原因是什麼?
「你是最棒的!你是最聰明的!」這樣賞識孩子,就像吹氣球一樣,氣球會爆炸的

TAG:心理學 | 親密關係 | 社會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