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是什麼?時尚是一場夢想還是現實?

這篇文的由來

最近沉默的有點久,是因為一直在構思分割線秘密系列文之後究竟要寫什麼。在寫完內衣系列的文之後有一個非常大的感知——你了解的不一定是全部,甚至極大可能是被加工過的信息,很多接近真相或者是其他的觀點都被藏在在信息化爆炸煙霧之下,能推送到大部分人面前的信息其實價值都不大。所以我開始閱讀歷史型或者文獻型的時尚類書籍,看到了不一樣的時尚。區別於接觸到的時尚圈子給你帶來很浮躁的氣息,這裡的時尚更加冷靜沉著,受益頗多,因此開這篇文。

為什麼看這篇文

如果你有以下問題,可以從這篇文里得到啟發:

時尚究竟是什麼?

為什麼時尚變來變去?今年流行這個,明年流行這個。

時尚達人/雜誌除了向大眾展現光鮮靚麗的一面,在時尚體系里究竟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既然時尚變得這麼快,我們追尋的意義何在?怎麼構建屬於自己的時尚?

什麼人不適合看這篇文

對時尚的見解滿足於接受主流雜誌信息的程度,對於深入了解沒有興趣,認為歷史/學術性的文章都是吃飽了沒事幹對自身而言沒有作用,想要看完一篇文就可以迅速提升搭配能力的人。

恭喜你,來到正文

時尚的啟源及功能

西方,時尚出現於14世紀歐洲宮廷,並隨著資本主義商貿的興起而獲得巨大的發展。隨著新興資產階級地位的提升,著裝時尚作為社會身份和社會地位的競爭手段發展起來,是新興資產階級挑戰貴族權威與社會名流的工具之一。

而對於中國而言,服裝時尚很長時間總是與政治掛鉤。早在古代就有「服之不衷,身之災也」的說法,意思是穿著與自身身份不符的服裝會招致災禍,當然這個時候還沒有時尚一說,服裝最大的功能就是進行身份區別。近代1840年以後,隨著西方知識以及洋貨的湧入,女子地位以及受教育程度的提升,時尚開始慢慢出現,最早的風潮起源於妓院,妓女成為時尚的代言人,因為那個時候的妓女可以進入作為男人公共空間的茶樓,她們新奇的裝束更易獲得男性的側目。接著20世紀初女子學堂里的女學生裝束成為時尚引領者,因為那個時候能讀得起女學堂的女生家境都是非常不錯的,受教育程度高的女學生更容易受男性青睞。20世紀20年代中後期,旗袍廣泛流行,原因是穿著便利,可以更好的展現女性曲線美。20世紀50年代,不愛紅裝愛武裝,列寧裝,紅衛裝,相信大家都聽說過,在那個年代,這些都是最時尚的裝束,帶有非常明顯的政治色彩。改革開放後期,衣服顏色款式逐步放開,但依舊趨於保守。

講了這麼多,大家有沒有發現,時尚在相當長的時間不管是在西方還是中國,時尚的功能都是表達群體歸屬和構建身份認同。穿著新式禮服意味著你是新興資產階級群體,擁有較高的社會地位。穿著女學生裝意味著你是上流社會的女性群體,擁有最好的配偶資源。穿著「武裝」意味著你是有高度覺悟的革命分子群體,積極響應毛主席號召而受人愛戴。

時尚演進的動力機制

這裡參考齊美爾理論,模仿——創新論。齊美爾認為在階級分化的社會裡,精英階級往往是時尚的發起人,他們通過時尚顯示本階級內部的一致性以及與其他階級的差異性,較低層的階級通過模仿精英階級的時尚而象徵性地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此外社會進步加速時尚的發展,因為它賦予較低階層更快地模仿較高階層。模仿的結果模糊了不同階級之間在時尚上的差異,此時,精英階級就會放棄舊的時尚創造新的時尚,以便繼續在時尚領域自己和較低的社會階級區分開來,他們之間模仿與反模仿、區分與分區分的鬥爭是時尚演進的動力機制。

這裡要說一下ZARA,ZARA對於時尚最大的貢獻在於把時裝周這類奢侈的服裝快速平價平民化,這是史無前例的,正因為有更多類似ZARA模式公司的出現加上現代信息傳播的快速性,極大地加深了這一鬥爭使得時尚演進節奏加快。款式更多打破常規,把旮旯角落稀奇古怪的東西搬上台,適應這一快速節奏。但是設計師的靈感是有限的不可能像機器那樣量產,隨著時尚演進速度加快,設計師才華精力被壓榨到極致,為了應對這種快節奏,只能通過其他途徑獲得設計作品。因此可以從另一個角度解釋為什麼現代時尚相對於我們父輩那個年代而言變化得那麼快?為什麼現代時裝季節模糊化?為什麼訂貨會不再只是四季,增加成八季甚至更多?為什麼現在很多大牌被曝抄襲醜聞?

當然21世紀的時尚大家會發現,出現了網紅,時尚達人/博主,「亞文化」之類的流行,這其實反映了時尚演進的動力機制不僅僅是以階級分化為基礎由上到下的傳播,還體現了不同群體內部出現了時尚領袖採納新興的時尚款式,進行水平流動的傳播,消費者可以參考與自己地位相近的時尚領袖的穿著進行模仿而非僅僅跟隨上層階級的步伐。所以你在淘寶/微博/微信上找到各類的時尚達人,在逛廣州的天環廣場、太古匯、天河城與地鐵下的又一城裡的服裝時尚有如此大的區別,但各自有相應的龐大的粉絲群,有相應的群體去逛去買單。

時尚的傳播

在講演進機制的時候勢必會牽連到傳播,大家應該很想知道時尚究竟是怎麼傳播的?首先國際權威機構會發布流行趨勢,這份報告會最先流到奢侈/一線品牌的手裡,奢侈/一線品牌主要以時裝周形式發布作品來確定來年的流行趨勢元素,各大時尚雜誌開始競相報道,把這股泡沫吹給大眾以及其他品牌,高端然後是其他定位的品牌也開始推出相應的實體產品供消費者購買,同時時尚雜誌開始當季的吹大泡沫,把這些元素吹成流行,再然後隨著大眾的普及這個流行元素會吹大至破滅,那麼就可以開始下一輪。當然要注意的是這一套流程對於個人設計師品牌及小眾品牌不太適用。

這裡我要重點說一下時尚類信息體,像大家知道的VOGUE、時尚芭莎、昕薇、YOKA等都屬於這一類,因為這些是大眾消費者接觸到最多的,也以為知道這些就知道時尚的全部了,實際上呵呵呵。。。。。。這些在時尚演進機制里扮演的角色是文化中介人,這是什麼鬼?這個角色將商品與服務和特定文化意義信息想聯繫,充當了生產與消費之間的中間人,有點不好理解吧,舉個例子就像「腿型不好學XXX穿闊腿褲造型才能開掛」,商品是闊腿褲,服務和特定文化意義就是改善腿型並且可以跟明星一樣吸引人眼球,大眾看了後總有人會去買買買的。

構建自己的時尚

有人要問了,你講了這個時尚的傳播過程,講了時尚類信息體的實質,是要告訴我們不要信這些東東嗎?錯了,之前我們就說了時尚的功能之一就是群體歸屬,當這個款在某段時間很火周圍的人都在穿的時候,你應該很難抵制不買,就像闊腿褲基本人手一條吧。你需要做的是在這變化多端的世界裡選擇適合自己的時尚,融於群體但展現自我,怎麼判斷哪些是適合你的,前提有二,一是認清自己;二是提高審美。

感謝現在這個時代,市場經濟的巨大發展讓個體相對計劃經濟年代而言有更大的自由,自我個體意識得到顯著增強,因此時尚在構建身份認同的時候自我表達的成分更高,不再僅是對於群體身份的認同,而是在群體身份基礎上我的身份的認同。時尚相對於個體而言更趨向於角色扮演的工具即我要向別人呈現怎麼樣的我。例如同樣是職場女性裝,小西裝外套+連衣裙的款式下,你可以選擇冷色的,設計保守的,面料質感好的,給別人呈現一個高級精英專業嚴謹強勢的我,其中高級精英就是群體身份的認同,而專業嚴謹強勢就是我的身份的認同。

那怎麼可以認清自己?

場景+時間+地點+所要表現出來的形象以及預期的活動結果+體型+消費水平=時尚 我們來套用一下,我要出席一場商務談判,在7月底的廣州,我希望自己看起來強勢專業並在這行談判中獲勝,自己是中等體型但肩部較窄,預計單件1500~2000元左右。

基於上述公式,我們開始一一解碼,商務談判是很正式的職場活動顏色就不能超過3種並且穩重色優先,7月底的廣州是比較熱的那面料不能太厚實,專業強勢的話顏色上優選黑色為主色調,並且設計上線條感要明顯,款式上小西裝外套+褲子,褲子可以選擇有點闊腿效果的長褲,降低女性柔美度,提升強硬感,希望獲勝的話可以在配飾上例如手錶可以選擇紅色系的錶帶,紅色可以給人帶來積極進取、強勢的感覺,此外體型由於肩部較窄會給人不夠大氣的感覺,所以外套可以修飾這一特點並且選擇帶有肩墊的款式可以延長肩部線條,選擇相應價位的品牌實體去試就好。

那怎麼提高審美?

在實際挑選的時候你的審美就會發揮重大作用,那怎麼提升審美呢?我的意見是看各大時裝周以及奢侈品牌的成衣,尤其是奢侈品牌的成衣借鑒價值非常大,因為時裝周T台秀的衣服很多都是概念展示因此會有一些誇張古怪的設計,看的時候挑你覺得可以出現在日常場景中的,而成衣都是對外出售的,更符合常人的穿著需求,這個要著重了解。此外成衣也可以直觀向你傳達當季的流行元素、流行色以及上乘的剪裁與做工,因為大牌的設計師都是比較頂級的,品味不會差到哪裡去,多熏陶自然就會有感覺。就是這麼簡單?沒錯就是那麼簡單,相對於網上說參考什麼樣的顏色搭配理論,要學什麼搭配理論等,這種方法就是這樣簡單、粗暴、具體、有效。

如果說追逐上層階級的時尚步伐而獲得象徵性地位的提高是一種夢想,而著眼於所在群體的衣著獲得融入感是一種現實的話,我覺得時尚是理想的我的呈現,融入集體但表達自我,呈現向上的渴望,飽含憧憬但植於現實,只是想給一個可以期待的自己。

參考資料

[1]周松芳,民國衣裳:舊制度與新時尚,南方日報社出版社,2014.12

[2]孫沛東,時尚與政治:廣東民眾時尚與政治,人民出版社,2013.9

[3]Drizzie,奢侈品牌頻繁捲入


推薦閱讀:

vivox20產品選購哪一款更值得入手?
腿粗女孩怎麼選購裙子?
SHOPBOP狗年第一波促銷來襲,分享我的春夏私人衣櫥清單
偶像聯繫生蔡徐坤的時尚穿搭合集
為什麼黑幫大佬喜歡用爛大街的Rimowa「越貨」?

TAG:時尚 | 服飾搭配 | 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