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媽原創) 怎麼判斷寶寶有沒有吃飽,如何證明我的奶水是否足夠呢?尿便,體重,乾貨收走,不謝!
作者:梧桐媽媽大小寶(微信公眾號:wtmmdxb)
(跟北京大學醫學博士,曾經的武漢同濟醫院主治醫師,復旦大學兒童心理學博士後,二胎媽媽一起育兒!——這是同一個人……)
奶水不足(四):怎麼判斷寶寶有沒有吃飽,如何證明我的奶水是否足夠呢?
真正存在的母乳不足的情況,大多是我們人為造成的——是的,不是「天災」,而是「人禍」!正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奶瓶、吸奶器、護乳頭罩等等,在方便我們的同時,也造成了母乳的量和質反自然屬性的、不合常理的變化,也給我們天生想吃母乳的寶寶造成了極大的困擾。是我們自己和我們最親愛的家人的愛、焦慮和質疑,連同我們發明來方便自身、深受我們推崇和喜愛的機器們,一點點剝奪了我們最最親愛的小寶貝的口糧。
多數時候,是懶人推動了世界的進步。不過,我們在享受各種科技成果帶來的極大便利的同時,也不斷地在違抗人類的自然屬性。事實反覆證明,一切反自然規律的方便,都是要付出代價的。
請你相信自己,作為一個屬於哺乳動物的正常人類,你的奶水一定是足夠的。乳房唯一的缺點,就是沒有刻度,讓我們心裡「沒數」,不那麼放心而已!即使因為添加奶粉等原因造成母乳不足,只要你認識得早,也完全可以通過勤喂母乳,很快就能將奶水增加到你寶寶所需要的量。請你一定堅信這一點。
也許你依然無法說服你頑固的家人。他們很可能會說,「你怎麼證明你的奶水夠吃呢?我怎麼看都不夠吃。要是寶寶長不好,沒有別人又高又壯,打架打不贏,也不聰明不會讀書,到時候後悔都來不及。你擔得起這個責任嗎?」
你擔得起這個責任嗎?這樣的疑問對十分愛護寶寶的,希望把一切最好的都留給寶寶,不希望他輸在起跑線上的新媽媽們,非常有殺傷力。是的,上面的說法只是提出奶水夠吃的現象和可能,但有什麼實際的辦法去證明呢?
(1)奶水充足的信號:
首先前提你是一個從一開始就決心堅持母乳的媽媽。一開始母嬰同室,沒有要求其他人過多的照顧寶寶。沒有添加太多奶粉和其他食物。對寶寶各種要求很好的回應。按需餵養而不是看時間表。夜間也親自哺乳而不是把寶寶交給其他看護者,沒有等奶脹了再拿吸奶器吸奶。
1
寶寶狀態良好。寶寶可以吃完奶安靜入睡,或一個人安靜地玩耍一段時間。相對來說哭鬧較少,即使哭鬧,也較容易安撫。
當然這不是絕對,有些寶寶需要更多的安撫,尤其是早產寶寶和腸絞痛寶寶。還有些寶寶天性敏感,希望時刻得到媽媽的懷抱,稱為「高需求寶寶」。有些寶寶可能是哪裡不舒服,或者對自己解大小便的感覺頗為困惑難受……因此寶寶哭了,飢餓只是其中一種可能性,需要媽媽細緻觀察,綜合判斷哭鬧的原因,具體情況具體對待。
剛生寶寶的你很可能會問,「我沒經驗,不會照料孩子,人又遲鈍,不擅長分析問題,該怎麼辦呢?我真的能當好一個媽媽的角色嗎?」請你有信心,貓貓狗狗都會當好媽媽,聰明的人類,怎麼不會呢?如果媽媽寶寶從一出生開始就用乳房親密聯繫,往往會配合得十分默契——照料嬰兒,理解嬰兒,有時真是出於本能。實在拿捏不準,拿乳頭哄哄多半是沒錯兒的,這來自溫暖的、充滿愛意的母親,肌膚相親的吸吮安撫,幾乎強大到能擺平任何原因引起的哭鬧。
啥時候認識到這一點都不晚,越早與寶寶開始肌膚相親的緊密聯繫,你很快就能從照料寶寶這件事上萌生強大的愛意、力量和信念,自信、大方地回應寶寶,並給予他獨一無二的最佳照料。
2
看寶寶大便和尿的情況。
①我們先來看看,「透過大便辨飢餓」,這方法靠不靠譜。
剛出生的寶寶,一般12小時內解出胎便,24小時內也多屬正常,而後有些寶寶可能3~5天甚至一周沒有大便。多數情況下,如果寶寶每天有2~5次大便,大便較稀軟或成糊狀,淡黃色或略偏綠,加上寶寶狀態良好,母乳一定是足夠的。當然這都不是絕對,有多個寶寶的媽媽一定會觀察到,每個寶寶是如此的不同。有的寶寶可以達到8~12次甚至更多的大便次數,有的寶寶每天1~2次,都是正常的。少數寶寶可以數天一次,特別是剛出生不久的和處於加速生長期的寶寶(有關寶寶大便的內容,詳見《夏娃的困惑——嬰幼兒護理及睡眠教養》一書)。
出生1周,2~6周,2月,3月,6月,7~9月,1歲前後,是我們經常觀察到的加速生長期出現的時間(但不絕對,有些寶寶可以提前或者晚一些出現,也有些寶寶不那麼明顯),突出的表現就是寶寶總要吃,但大便可能會拉得很少。我國民間稱這個現象為「攢肚子」。寶寶可以幾天不拉,也可以幾周不拉,我們最多見過23天不解大便的寶寶。如果寶寶沒有其他不舒服的表現,能吃能睡能玩,可以適當觀察。如果諮詢醫生,他多半會開一支開塞露給寶寶使用,也是無傷大雅的(但最好不要經常使用)。這是因為這些時候寶寶生長發育速度很快,母乳十分好消化,利用率高,出渣量很小。寶寶這時稍微有點兒「求」大於「供」,母乳的確有些相對不足,不過別著急,媽媽奶量很快就能跟著上來。只要大便軟或者較稀,都是正常的。母乳寶寶便秘,或先天性巨結腸(發病率1/5000~1/2000)、胃腸道畸形等造成便秘,還是十分罕見的。
多數母乳寶寶大便次數較奶粉寶寶多,這是因為母乳中的寡糖成分,有輕瀉作用,寶寶很少出現大便乾結,不易排出的情形。事實上,母乳寶寶大便很難看,可以是金黃色也可以是綠色,粘液、奶瓣、泡沫、水樣便、「屁帶屎」等等,都可能出現。醫學上還有個名詞——「母乳性腹瀉」,不是指寶寶真的患上腹瀉病了,而是描述母乳寶寶的大便,經常像拉肚子拉出來的那樣。
過去,我們經常拿大便次數來判斷孩子是不是吃飽了。看了上述內容,發現寶寶大便千變萬化,時拉時不拉,有時次數多得離譜,有時又一言不合,突然「攢」上幾星期「肚子」……這個判斷方法真是讓人力不從心,反而容易憑添苦惱和焦慮情緒。
還有些文章提到,「飢餓性腹瀉」、「飢餓性綠便」,餓壞的寶寶腸子咕嚕嚕叫喚,打屁多,每次拉屎又稀又少,容易「屁帶屎」、「屎帶屁」,一看自家寶寶「全中招」,新媽媽們又都給嚇壞了。也有許多老人會說,「這光打屁,吞下去的都是氣,是不是根本沒吃多少奶?」「看這大便綠的,是不是奶不夠吃?」
不過,這個判斷也不那麼確切——儘管從理論上來講,飢餓的時候容易「飢腸轆轆」,腸鳴音增強,胃腸蠕動速度加快,頻繁打屁、少量多次拉稀便的情形會增加,也因為腸蠕動加快大便帶著膽汁的顏色呈現綠色。不過,我們實際觀察到真正餓壞的寶寶還是極少了,如今沒過度餵養就相當不錯了。因為寡糖成分對腸壁的輕微刺激作用,寶寶腸鳴音大都很明顯,大便次數往往也很多,綠便也很多見,打屁及「屎屁橫流」,在正常寶寶身上都很常見。因此這些表現,真說明不了什麼問題。
哎,看來我們最期待的「看大便、辨飢餓」的方法這麼不靠譜,那該怎麼判斷才好?其實,只要寶寶能吃能睡能玩,體重增長曲線基本靠譜,基本沒問題,具體詳見下述。
②大便讓我們舉棋不定,那就來看看小便吧。
寶寶出生後通常6小時內第一次排尿,24~48小時沒排尿也屬正常,超過48小時最好諮詢醫生。多數情況下,寶寶每天可有6~8次小便,有時也能多達十幾次。現在尿布較為普及,很少能觀察到寶寶小便的次數了,但尿布經常性地沾濕而加重,不算大便,每天至少需要更換3~6次,那就是正常的。
不過,不必過多地拘泥於數字,有些媽媽甚至買個稱來稱量寶寶的大小便,梧桐媽媽認為多半沒有必要。如果是夏天,很多寶寶的尿布會較冬天時乾燥些,因為許多水分蒸發了。另外,剛出生的寶寶尿布很快就變得很重,長大到3~4個月前後,尿布反而沒那麼重了,換得沒那麼勤了,夜間也尿得少了。這是因為寶寶生長速度放緩、晝夜節律趨於形成的緣故。如果有方法計量一日吃進去的總奶量,發現此時奶量竟然會減少一些(具體數值可以參考我國衛生部2012年發布的《兒童餵養與營養指導技術規範》,美國的《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兩者是差不多的)。吃得少了,相應地拉得也少了。
因此,尿便情況都僅作為參考的一方面,不必過分拘泥和緊張。觀察寶寶狀態,仍然是最重要的。寶寶沒有進食其他的食物,除了你的奶水,根本沒有別的東西可以讓他產生足量的大小便。因此,絕大多數情況下,你大可以放心。
3
寶寶體重增加良好。
①根據國際母乳協會的調查報告,絕大多數足月母乳寶寶第一個月增重能超過500~600g,平均增重1000g左右,少數寶寶可以達到1500g以上。月子里,寶寶平均每天增重30~40g。出了月子,6個月以內,大概每個月增長500g左右比較理想(注意,這個數值多半比我國書籍或文章介紹的數值要低,我國多為普查的數據,不區分餵養方式)。6個月後生長速度會有所放緩,寶寶主動的活動也多了起來,我們觀察到很多孩子開始「抽條」。當然這些數字也不是絕對,跟寶寶出生時的狀態和體重有關。寶寶個體差異也很大,同一個寶寶不同時期體重增長速度上下浮動也很大,需要綜合判斷。
②絕大多數寶寶在出生1周內出現生理性體重下降,90%左右的寶寶體重下降在10%以內,少部分寶寶下降10~15%,也多屬正常,但要提高警惕,觀察寶寶精神狀態和尿便情況,綜合判斷(我國權威兒科課本多以10%為警戒值)。如果超過15%以上,可能提示一些疾病存在的可能或吸吮方式不當(雖然理論上可能出現,不過吸奶是生物本能,長時間不會吸奶的孩子還是相對少的,特別是沒拿奶瓶等干擾過的孩子。吸吮方式詳見上述「喂哺方式」章節),需密切觀察,必要時諮詢醫生。生理性體重下降期過後,寶寶體重逐漸回升,大約2~3周長回出生時體重。
③早產寶寶有可能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由於脂肪儲備少,出生後相對消耗較多,吃奶容易累,經常陷入睡眠而吃得較少,生長速度相對較緩慢,但通常也能超過500g;另一種情況是出現補償性加速生長(追趕性生長),增重速度超過足月寶寶。也有些孩子月子里長得較慢,出了月子才開始出現「追趕性生長」,這是因為嬌弱的早產寶寶隨著成長力量有所加強,慢慢睡得少了,吃得多了的緣故。
④寶寶是一陣陣生長加速,一陣陣生長放緩的。有些媽媽特別仔細,恨不得天天把寶寶放在體重秤量一量,哪天發現寶寶稍微長得慢了些,便憂心忡忡。
前面提到過,寶寶有幾個生長加速期,剛出生,2~6周,2月,3月,6月,9月,12月前後。在這「脈衝式生長」期前後,寶寶生長速度會變緩。只要寶寶每月體重尚在正常值範圍內,連成的生長曲線斜度尚可,提示體重增速還過得去,孩子一般情況好就行,大可不必過分緊張。
⑤如果寶寶生病了,往往會生長速度變慢,不過痊癒後體重很快就能趕上來。
⑥不過,無論怎麼餵奶,母乳寶寶多半要瘦小一些。很多媽媽看著寶寶吃得慢吞吞的,黏在乳房上下不來,還累得滿頭大汗,她總是懷疑自己軟趴趴的乳房,特別心疼孩子。一開始費這麼大勁兒喂母乳,長得又不如鄰居家小胖又高又壯,人家要麼像肥嫩嫩的藕節,要麼像米其林廣告上的那個輪胎人!媽媽們心裡又挫敗,又著急,心裡本就打鼓,更架不住家人、鄰居、親友給的壓力。
比如這個媽媽,纏著我問了我好幾天。
「梧桐媽媽,我母乳很足,我吃得也蠻營養,就是寶寶體重不太理想。他3個月了,出生體重7斤,現在身高61公分,體重12斤多點。看著好瘦啊!就是常說的奶水不發孩子。是不是要添點兒奶粉?精神倒是蠻好的,也愛笑。有人建議加奶粉,我不是捨不得奶粉錢,我覺得母乳比配方奶粉好很多,捨不得放棄母乳。」
「身高體重很標準啊!增長速度也很標準,第一個月一兩斤,之後大概每個月一斤左右。再說這體重是以克計量的,很多秤不準,還得考慮到衣服、尿不濕什麼的。母乳寶寶都要瘦小一些,」我說。「這是因為人是人的體格,牛是牛的體格呀!奶粉本來是給小牛犢吃的,牛那麼大個頭,一生下來就得練走路,當然營養『過剩』了,對人類而言,很多都是不需要的營養垃圾呢,光長肉去了,還增加臟器負擔。所以,奶粉寶寶胖些很常見,但未必是好事情。母乳寶寶個體差異也很大,最輕最重的差好幾斤呢,放寬心。我兩個寶寶都很瘦的。」
第二天她又問我。「謝謝梧桐媽媽。那我家寶寶以後粑粑成型,一天一次了,再加上輔食,會不會長胖呢?奶水不發孩子,會不會影響孩子的身高呢?」
「不會影響升高。奶粉營養過剩,還可能含有殘存的激素,可能影響孩子的內分泌代謝系統,反而早熟、長不高的幾率還會高一點。小時候胖了不一定好的。」我說。
第三天她又問我。「混合餵養的寶寶,會不會比純母乳寶寶胖些呢?」
「混合餵養多半胖些呢。不過胖不是目的,人高馬大不代表聰明健康,您說是不?另外小時候胖,長大以後肥胖的幾率也會增加。另外混喂經常對孩子腸胃有些影響,又容易過度餵養,孩子不舒服會吵,不那麼好帶。小孩乳頭混淆還挑奶頭,經常見到媽媽們添奶粉,結果越添越多,母乳越來越少。很多媽媽幾個月便喂不下去了。當然尊重你的個人選擇呢。僅供參考。」
過兩天她接著來問我。「梧桐媽媽,我家寶寶這1個月只長了1斤,後半個月都像沒長,這是不是有點兒少啊!我很想給她純母乳,可是這條路真是好艱辛!」
「正常的。」我依然回答。「胖是寶寶的需要,還只是大人看著放心呢?全母乳需要很大的信心和定力,看個人選擇吧。如果實在很糾結體重,也不必勉強自己。每個人要求不一樣的(微笑)。」
話已至此,她沒再找過我。我呢,也只能一聲嘆息。身邊很多媽媽都是這樣想的呢!
我曾經也遇到不少壓力,我兩個寶寶都太瘦了。而且隨著年齡增長,越來越瘦……現在,純母乳寶寶是稀罕物種,吃到一歲更是少見了。很多媽媽爭先恐後添奶粉,提前斷奶。於是我兩個孩子在一堆人工餵養寶寶中是多麼打眼,我心裡犯的嘀咕,有過的焦慮懷疑,受到的指責規勸,一點兒也不比你少呢。
我家大寶寶快10個月的時候,不足17斤,而隔壁8個多月的小女孩,已經24斤了!兩個寶寶放一塊兒,我家的小上一大圈,對比看著挺喜感。她的媽媽自豪地說,「她特別能吃,300毫升的奶,一口氣就喝下去了,一天能喝4、5瓶,雞蛋、饅頭,一天吃幾個!帶她做體檢,醫生說她8個月就是18個月的體重!」
每每我也有些擔憂。也愛看身高體重表,他的身高體重總在中位數偏低1SD區間之內,很是規律,也挺正常呀!他不太生病,開心滿足,何樂而不為呢?
是的,胖是寶寶的需要,還是媽媽的需要呢?答案不言而喻了。於是,我便沒再給他稱過體重,順其自然吧。面對親友的關切,往往也「呵呵」一笑置之。
表1:7歲以下男童身高(長)標準值(cm)
表2:7歲以下男童體重標準值(kg)
表3:7歲以下女童身高(長)標準值(cm)
表4:7歲以下女童體重標準值(kg)
註:表中3歲前為身長,3歲及3歲後為身高。「中位數」,表示處於人群的平均水平;如果在「-1sd~中位數~+1sd」即:中位數上下一個標準差範圍之內,屬於「正常範圍」,代表了68%的兒童;如果在「(-2sd~-1sd)或者(+1sd~+2sd)」即:中位數上下兩個標準差範圍之內,則定義為「偏矮(高)」,代表了27.4%的兒童;如果在「(-3sd~-2sd)或者(+2sd~+3sd)」即:中位數上下三個標準差之內,則定義為「矮(高)」,代表了4.6%的兒童。極少兒童在三個標準差(<-3sd>+3sd)之外(比例小於0.5%)。
本表格來源於2009年6月2日由衛生部正式公布的《中國7歲以下兒童生長發育參照標準》。數據根據兒童體格發育調查結果研究制定,包括母乳餵養、奶粉餵養及其他餵養方式哺育的健康嬰兒,僅供參考。由於嬰幼兒個體差異非常大,只要孩子身高、體重處於正常範圍內,身體無異常情況,家長不必過分擔憂。
各個兒科課本上介紹的體重增長公式,也列給你看看,僅供參考。
公式一:
<6月齡:標準體重(kg)=出生體重(kg)+月齡(m)×0.7(kg/m)
7~12月齡:標準體重(kg)=6kg+月齡(m)×0.25kg
公式二:
<6月齡:標準體重(kg)=出生體重(kg)+月齡(m)×0.6(kg/m)
7~12月齡:標準體重(kg)=出生體重(kg)+月齡(m)×0.5(kg/m)
2~10歲:標準體重(kg)=年齡(y)×2(kg/y)+7(kg)(或8(kg))
公式三:
<12月齡:標準體重(kg)=出生體重(kg)+6×0.7+(月齡-6)(m)×0.5(kg/m)
(註:出生體重:我國男嬰平均3.3kg(+/-0.4kg)。體重超過25%,或低於25%,考慮不正常可能。資料來源:《兒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第八版,王衛平主編;《兒科學》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3年,吳希如、秦炯主編。)
梧桐媽媽再強調一下,上面這些表格里的正常值,屬於我國健康嬰兒人口普查的結果,包含了各種餵養方式,不僅僅是母乳寶寶的身高體重發育區間。
母乳寶寶看起來通常要比奶粉寶寶瘦小些。仔細看看他們體重值,正常值偏低1SD~2SD區間很常見。這經常讓媽媽們憂心忡忡,很是內疚,未能奉上足量的、營養豐富的乳汁,讓孩子長不好,受苦了。
上面對話里提到過,人是人的體格,牛是牛的體格啊!人奶是為滿足瘦小的人類嬰兒的需要而設計,主要功能是促進大腦發育;而小牛犢體型龐大,一生下來就得學著走路,所以牛奶滿足他運動需求的功能更重要些。
因此,人奶,牛奶,天造地設,功效不同,營養配比自然不一樣。也許你以為現在科技這麼發達,目前高端製作工藝能把牛奶變成人奶。「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稍有生物學常識,便能理解目前科技基本上達不到,因為蛋白是基因表達的啊!我們還沒有信手拈來改變基因的能耐。充其量用益生菌把長鏈蛋白分解,讓它過敏率低一些而已。另外,我們只能往奶粉中額外添加維生素、礦物質、糖分、益生菌之類的物質,倘若想按照母乳的配比,提純點兒沒用的成分出來,把母乳中有的、奶粉中沒有的成分都加進去,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比如我們想多點兒DHA、清蛋白,可以添進去(DHA開蓋後也很難保存),少一點油酸、反式脂肪酸、酪蛋白、激素之類,就很難做到了。另外,母乳中的成分,少說也得比牛奶要多上400多種,迄今也沒有完全研究清楚,更別提全部找來,添到牛奶中了。再高仿的贗品,仍然不是真品,更無法改變它是牛的奶,這一最基本的生物學屬性——我們炸豬排,無論怎麼添加牛肉精,味道再像牛肉,也變不成真正的牛排。
吃奶粉的孩子更胖,可別光顧著沾沾自喜,他只是從人的體格,在向牛的體格發展而已呀!
奶粉中含大量的營養垃圾,也因為早期孩子存在吸吮需求,特別容易過度餵養。更糟的是,為了讓奶牛增加奶產量,防治乳腺炎,奶農經常會給它們用大量的激素和抗生素!這些東西也會殘留在奶水中,想要提純出來,也基本是不可能做到的。奶粉商,尤其是不良商家,為了讓孩子第一口就愛上奶粉,經常還會額外添加糖分,儘管奶粉中的糖已經是母乳3倍不止了。這些情形,都容易讓孩子變胖。
如今,母乳寶寶已經成了稀罕的小生物,在一群人工餵養或混合餵養寶寶中間特別打眼。了解了這些知識,媽媽們大可「心大」一些——只要孩子精神頭好,沒什麼不舒服,能吃能睡能玩,體重增速正常,何樂而不為呢?他們個體差異這麼大,為何一定要把他們通通培養成書里的標準體重,甚至是超重的寶寶才滿意?
本文節選自《夏娃的困惑》叢書,作者馮欣源(微信公眾號:梧桐媽媽大小寶,wtmmdxb),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版權所有。轉載規則請添加公眾號後,後台回復「轉載」獲取。購買新書可以戳文章末尾「閱讀原文鏈接,也可以添加公眾號,後台右下方有書籍詳細介紹和微店二維碼。」
所以,放寬心吧。母乳不足的信號有哪些?明兒且聽梧桐媽媽細細道來。
推薦閱讀:
※寶寶喝了涼奶粉會不會拉肚子呢?
※添加輔食後該吃什麼?吃多少?一圖告訴你!
TAG:嬰兒餵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