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書單,「真正的開悟是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能從容地活著」

有的書賜你知識謀生,有的書教你為人做事,有的書唆使你苟混於人世,它們都教育你如何活著。下面的這些書則告訴你活著的反面:死亡。

面對死亡,再高超的醫療也只是短暫勝利,火葬場的姑娘被煙霧瀰漫了美麗雙眸,有人追尋靈魂伴侶,有人成了死亡家,某些人之死被記錄成時代的註腳,一些人則主動開啟死亡課程,這些都被用來充作課題研究的下腳料。

一、醫護人員眼裡的死亡冷靜而深刻,常人不曾看到的風景

《不知死,焉知生》 作者: [日] 上野正彥

作者被稱為日本法醫界之神,原東京都檢察醫務院院長,至今檢驗兩萬多具屍體。他將60年法醫生涯濃縮成43個真實故事:被殘忍殺害的小孩子眼中最後的景象,被子下被凍死的老人臨終前的孤獨,用身體做盾牌保護愛子的偉大母愛。這書可以滿足絕大多數人對法醫工作的好奇心,但有些說教意味,文字白描,讓人較有壓抑絕望之感。

《她們知道我來過》 作者: 張大諾

作者在長達十年的時間裡,關懷近百位八十歲以上的老奶奶,他發現:高齡奶奶的精神世界異常豐富;她們的煩惱與痛苦非常複雜;她們身上的人性溫情與生命力量讓人震撼。

《生命之輪》 作者: [美] 伊麗莎白·庫伯勒-羅斯

作者是一名精神科醫生,也是國際知名的生死學大師。多年從事臨終關懷工作的經驗,協助許多瀕死病患安詳的面對死亡。這本書她在生命的餘暉中回顧自己一生的真情告白。如今,面對自己的死亡,七十一歲的她,娓娓道來自己的一生。

《死亡的臉》 作者: [美] 許爾文·努蘭

醫療哲學往往把死亡看成無情的敵人,對於這些哲學信徒而言,即使是醫療短暫的勝利,也值得垂死者荒廢悲苦的餘生。善終,其實是一種神話。

《陪伴生命》 作者: [美] 凱瑟琳·辛格

作者有近10年臨終陪護經歷,從臨終病人的實際經歷中,深度探討了死亡、修行與心靈成長的緊密關係,印證臨終是靈性的巔峰體驗,可以感覺到從所未有的超越、喜悅與圓滿。她給了我們全新的眼光來看待死亡和生命,體會本性的內在光芒。「生命走到盡頭之際,人終究能朝向靈性發展而去。」

《最好的告別》 作者: [美] 阿圖·葛文德

當獨立、自助的生活不能再維持時,我們該怎麼辦?在生命臨近終點的時刻,我們該和醫生談些什麼?應該如何優雅地跨越生命的終點?對於這些問題,大多數人缺少清晰的觀念,而只是把命運交由醫學、技術和陌生人來掌控。本書告訴我們如何優雅地老去。

《當綠葉緩緩落下》 作者: 伊麗莎白·庫伯勒·羅斯 / 大衛·凱思樂

生死學大師臨終前寫就的最後一本書。在生命的最後九年為身體癱瘓所苦,她曾多次說到自己已做好死亡的準備,並一直勇敢地活著。在本書中和讀者分享自己的悲傷經歷。他們在悲傷中體悟生命的脆弱及堅韌。

《死亡如此多情Ⅱ: 百位臨床醫生口述的臨終事件》 作者: 生前預囑推廣協會 / 中國醫學論壇報社

紀實性敘事體文學作品彙編。撰稿人實地採訪全國多家醫院的醫務工作者,將他們口述的臨終事件或親歷的刻骨銘心的故事記錄下來。

《直視驕陽》 作者: D·亞隆

死亡如同驕陽,難以直視又無所不在。本書為75歲高齡的心理治療大師亞隆醫生,面對日益迫近的自身死亡所進行的深入思考和真情告白,飽含對生命的達觀和眷戀。字裡行間中的勇敢與博愛,睿智與從容,對所有珍惜生活又勤於探索的人們來說,都是寶貴箴言。——畢淑敏

二、喪葬從業者提供了另一種旁觀死亡的視角,他們有著不一樣的喜怒哀樂。

《煙霧瀰漫你的眼》 作者: 凱特琳·道蒂

一位女青年在火葬場工作的嘻笑怒罵和黑色詩意。「一個女孩永遠都記得她刮過的第一張死人臉,比初吻和失貞更尷尬的」。

《納棺夫日記》 作者: [日] 青木新門

落魄詩人青木新門於日本名校早稻田大學輟學後,因緣際會踏入殯葬一行,一做就是近四十年。每天見識各種各樣的死者,以及與他們生離死別的親人,青木從最初的心懷恐懼,到泰然自若,再到心生慈悲,最終在生死邊界大徹大悟。此書最大的名氣是,電影《入殮師》由它改編拍攝而來。

《死亡畫像》 作者: [英] 莎拉·霍爾

上世紀60年代,在義大利,為死者畫像的畫家被認為是繪畫行業中最為神秘的一群人,從事此工作的畫家希奧爾希奧被認為是藝術的犧牲者和失敗者,沒有人理解。

《殯葬人手記》 作者: [美] 托馬斯·林奇

「在我們這個小鎮,每年我都要安葬大約兩百名死者。」

詩人林奇在這樣的句子中開始了他的個人見證。像所有詩人一樣,他以死亡為主題,但林奇的獨特之處在於,他是一個密歇根小鎮的殯儀館業者,受雇埋葬和焚燒死者。工作之中,他始終敏銳地聆聽著透過死亡傳達的愛和悲傷的話語。

三、死亡是私密的,但也有人樂意分享。

《讓「死」活下去》 作者: 陳希米

史鐵生夫人陳希米所著的一部感人至深的懷念散文集。寫給離世丈夫的心靈私語。史鐵生的離去,給陳希米留下了無邊的虛空。陰陽兩界的一對靈魂伴侶以此交流。

「既然死並不是什麼下地獄,我也不想上天堂。我只想能跟你在一起安安靜靜地說話,聽你掏心掏肺,也跟你袒露一切。那才是人最好的生活。」

「他們已經能坦然地談笑風生,說你,說你的名字、你的故事,我卻越來越脆弱,這會讓別人尷尬。」

《死亡居家指南》 作者: 黛博拉·阿德萊德

一位文藝女青年、家庭主婦寫的碎碎念,主題是關於死亡的。這在中國是少見的。

《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學分》 作者: 李開復

一場疾病曾讓作者對生命有了新的理解和體悟。這是他對當時經歷的動情回顧,情真意切,字字珠璣。真實地再現了作者在病中的所思所想,讓讀者看到了他重生之後日漸成熟的人格魅力與價值觀。不忘初心,心懷感恩,隨緣隨喜,這是當身邊人問及他抗癌心路歷程時,他給出的唯一答案。——有些雞湯味。

《超越死亡》 作者: [美] 肯·威爾伯

一部死亡日記,男女主人公在書中對話、交流,相互解讀。這是肯·威爾伯與他的妻子崔雅面對癌症,以疾病和死亡為導師學習而達到從容面對死亡的生活實錄。

四、死亡是文學家永恆的主題,有人成了死亡家。

《直面與超越》 作者: 肖百容

藉助多門學科的知識,較系統地梳理了20世紀中國文學死亡主題的發展脈絡,揭示了中華民族認同和直面死亡的心理過程,同時,又顯示了死亡意識的變遷對文學死亡主題的內涵及形式所產生的影響。不過,看完得需要一定毅力。

《在我墳上起舞》 作者: [加彭] 錢伯斯

「少年時期的愛總是摻雜著不被理解的狂熱和執著。」

「以少年特有的口吻描繪對死亡、愛情和生活的探索。」

作者是英國偶像派文學大師。

《人間失格》 作者: [日] 太宰治

作者是日本無賴派文學大師,信過馬克思主義,吸過毒,曾五次自殺未遂。本書發表後和女讀者投水自盡。

《屠宰場之舞》 作者: [美] 勞倫斯·布洛克

「每天報上寫的那些犯罪事件,讓人很容易就下結論說,人性的醜惡正在空前急遽地惡化,世界末日來了,我們都要下地獄去了。當我看到這本書上的記載,幾世紀以前的男男女女也是為了幾個錢或者為了愛情自相殘殺,我可以告訴自己,其實我們並沒有百年的更糟,我們和以前一樣好。」

五、紀實類寫作,用龐大樣本拼織起來的一個個死亡群像複雜又具體。

《不說,就真來不及了: 紐約客的臨終遺言》 作者: 袁苡程

20多年前,作者在紐約大學讀心理學研究生,論文選題是人類的懺悔心理。為搜集各種臨終遺言作為第一手素材,她首先去了藏書無數的紐約市公共圖書館,結果發現能找到東西基本僅限於名人的臨終遺言。於是突發奇想,花了三百五十美元在《紐約時報》上登了一個小廣告,徵集臨終遺言。有讀者深受感動,也有朋友認為書中內容與知音體相近。

《中國企業家非正常死亡輿情報告: 客觀呈現社會影響巨大的極端事件》 作者: 彭鐵元

1980年以來,中國已有1200多名企業家自殺或因其他方式非正常死亡,這個不祥的數字還在增加。絕大多數企業家的非正常死亡,對企業、家庭、社會造成了極大影響。書中選取了近50例有廣泛社會影響力的企業家非正常死亡事件。讀罷此書,你會發現企業家不能輕易死掉。身為企業家的你,更得珍惜生命。

六、死亡教育,不是告訴你去怎麼死掉,而是如何活著。

《給我的孩子講死亡》 作者: [法] 愛瑪努埃爾·於斯曼·佩蘭

向孩子講死亡,這實在是件反常的事兒。當老人離去,你會怎麼向孩子講述死亡?

《和哈利·波特一起直面死亡: 兒童和青少年的哀傷心理治療》 作者: 馬克爾

寫給孩子的死亡書。和其他優秀的童話作品—樣,哈利·波特系列小說中包含了很多有關死亡與失去的內容。這是魔法世界和現實生活共同的困擾,巫師也無法完美地解釋死亡。然而,文學作品就像魔法一樣,可以將人們帶入一個全新的世界。它啟發人們全面地思考問題,提供各種應對悲傷與挑戰的方案,甚至預見了烏雲消散後的絢麗人生。書中配有大量原創的活動、遊戲和討論題,幫助兒童和青少年敞開心扉,談論內心的哀痛,對兒童哀傷問題的治療意義。

《前世今生:16堂生死啟蒙課》 作者: [美] 布萊恩·魏斯

「一群靈魂會一次又一次地降生在一起,以許多世的時間清償彼此的相欠。」「我們必須去掉那些惡習,否則會帶著它到另一世去。」內容很好,但不少人不很喜歡敘述風格和不知所以的附錄。

《天藍色的彼岸: 關於生命和死亡最深刻的寓言》 作者: [美] 希爾

小男孩哈利因車禍去了另一個世界。在那裡它他加入了等待去天藍色彼岸的隊伍。但他還挂念著爸爸,媽媽,姐姐和同學們,卻又不知如何傳達他的心聲,直到他碰到一個叫阿瑟的幽靈。阿瑟帶著哈里偷偷溜回人間,來向親人和朋友告別, 向他們表示歉意和深深的愛… …

——本書得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推薦,並被譽為「21世紀最偉大的人性寓言」。

《死亡哲學:耶魯大學第一公開課》 作者: [美] 謝利·卡根

如書名,本書源於最受歡迎的國際名校公開課之一《哲學:死亡》。

七、死亡在學者眼中處處是智慧,直指終極。

《面對死亡的人》 作者: [法] 菲利普·阿里耶斯

死亡學的開山之作,堪稱內容豐富、瑰麗的奇書,關於西歐中世紀的死亡的觀念、習俗、制度、儀式、藝術……。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在西方國家中興起了新的學科——死亡學,本書起了開創性的作用,展現西方從中世紀早期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人們對死亡態度的歷史。作者奠定了一套對死亡觀的話語解釋系統,為後來的研究提供了闡釋、修正和取捨的基礎。

《荷馬史詩中的生與死》 作者: [英] 加斯帕·格里芬

作者是英國古典學者,牛津大學古典文學教授,從生存與死亡這一永恆主題切入荷馬史詩的解讀,對荷馬史詩中的場景描繪、人物刻畫等進行了分析,同時探討了史詩中有關神明和命運的重要問題。對比「缺乏想像」的荷馬史詩與光怪陸離的蘇美爾等史詩,揭示前者對生與死話題的強調。

《自殺與美好生活》 作者: 吳飛

自殺作為現代文明的一道傷口,它是如何形成的?作者從古典德性的極限追求、上帝面前的神性和罪性、現代自殺問題的誕生等作了探究,以此觀察西方思想演變,「通過對自殺觀念的演變的思考,透視西方人性觀及相應的政治建構的演變。」

《死亡與右手》 作者: [法] 羅伯特·赫爾茲

由兩篇獨立的論文構成。第一篇《一項關於死亡的集體表象的研究》,作者認為,對於集體意識來說,死亡在通常的情況下是將死者從人類社會中排除出去,實現他從可見的生者世界向不可見的死者世界的過渡。與死者的停屍期相對應的是其在世間的親屬們的服喪期,其間,死者狀態的改變對應著生者狀態的改變。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死亡在人們的內心構成了一個既分離又整合的雙重的痛苦過程。第二篇《右手的優越:一項關於宗教兩極性的研究》沒有多少關於死亡的內容。關於思考不同社群和文化團體對死亡生命二元對立的態度,很有趣的。

《自殺論》 作者: [法] 埃米爾·迪爾凱姆

社會學著作,非心理學著作,探討的是社會性的自殺,而非個體性的自殺。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對人們為何自殺的原因解析,而在於通篇極為嚴謹的社會學研究方法。

《最後的舞蹈》 作者: 林恩·德斯佩爾德 / 艾伯特·斯特里克蘭

「死亡百科全書」,從死亡界定、死亡現象、死亡對人的影響以及了解死亡學的意義等多個方面進行介紹。它將回答你所有關於死亡的疑問,也將剔除你所有關於死亡的疑慮。

《死雅》 作者: 鮑延毅

「二十八年鉤玄幽眇,百萬餘字煌煌巨制,鑄就我國第一部專釋一字的專門辭典,系統總結了中華文明對死亡的認識,填補了我國語言學、社會學、生死學研究的一項空白。」

《死亡美學》 作者: 陸揚

死亡的審美價值從根本上說,在於人類怎樣以他們的自由精神來超越對死亡的恐懼和困頓。作者用充滿哲理和詩歌一樣的語言探討了中、西方文化中的生死觀念以及死亡與崇高、悲劇、宗教、靈魂鬼怪世界的審美關係,並解析了死亡的現代意識和種種自殺現象。

《古埃及〈亡靈書〉》 作者: 金壽福

古代埃及最為重要的宗教文獻集《亡靈書》的譯註本,題材包括死者的親屬和祭司為死者守夜時哼唱的銘文,木乃伊製作師處理死者屍體時使用的咒文,葬禮時由祭司念誦的禱文,旨在促使死者復活的各種供品的名單,為死者應對冥界鬼神而提供的密碼和暗號,呼籲眾神引導和接納死者進入來世的祈禱,讚揚諸神大恩大德的頌歌,死者申辯自己無任何過錯的自我陳述......

《民俗學中的死亡文化》 作者: [日] 山折哲雄

這本書探討的內容遠遠超出了民俗學這一學科所能涵蓋的範疇。作者從日本人的生死觀和喪葬禮儀,尤其是最高統治者天皇喪葬禮儀的演變歷程出發,詳細探討日本傳統政治結構的特點、主導宗教與社會文化的變遷等內容,以小見大,見微知著,實在是一本內涵豐富、非常精彩的小書。

《禮儀的交織》 作者: [比利時] 鐘鳴旦

17世紀即明清之際,在中西禮儀傳統相互碰撞後,喪葬禮所發生的複雜變化及其在宗教表達方式、新身份認同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往的研究重點「禮儀之爭」在本書中只是邊緣問題,作者在借鑒他人研究成果和方法的基礎上,創新性地提出「織布」的比喻,倡導從互動和交流的視角來理解文化接觸史的複雜性,將理論闡述和對喪葬禮的綜合研究、個案研究有機結合,其研究路徑和成果可資相關領域的研究者參考。

《死亡檔案》 作者: 福里妮

各種死法大全,屍體可能被埋葬在墳墓中、扔在地面上、藏匿在建築物中、燒掉......。在駭人聽聞的犯罪、火災、空難和自然災害等事件背後,司法鑒定人類學家如何以專業的科學方法鑒定人類屍體的身份以及重現整個案件、事件。

需要坦言的是,這些書以國外的為多,中國作者只佔有一小部分。同樣關於死亡的主題,國內流行甚廣的有《盜墓筆記》、《鬼吹燈》、《36招教遠離癌細胞》一類。中國有龐大的醫護、喪葬從業者,多數總是被獵奇式地關注報道。日本則有喪葬師寫出了《納棺夫日記》,進而被改拍成電影《入殮師》。耶魯大學則開設了公開課《哲學:死亡》。——面對死亡的態度,反映出一個社會發展的樣貌。

如何閱讀死亡?「有人認為所謂開悟就是準備好了在任何時候都能從容地去死,這其實是錯誤的。真正的開悟,是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能從容地活著。」


推薦閱讀:

我想給這個世界留些什麼<四>
你敢算算你的死亡時間嗎?
遺囑
努力,讓你離死亡遠一點

TAG:面對死亡 | 讀書筆記 | 臨終關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