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老師不敢批評學生」誰之過?

摘要: 「老子管教孩子,老師管教學生。可現如今,老師批評學生,怎麼那麼容易「惹禍上身」呢?批評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能用藝術化的手段使學生變得更好,才是教育的真諦。」

不知從何時開始,老師批評學生成了個「事兒」。不信,你看最近的新聞:河南省信陽市某高中老師,因批評學生上課帶手機,被學生家長毆打致右耳膜穿孔;湖北省赤壁市某初中老師,批評了一位逃課去網吧的學生,結果學生離家出走,老師苦尋6天才將其找回……

老子管教孩子,老師管教學生,自古以來天經地義,初會學話的小兒都會念「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可現如今,老師批評學生,怎麼那麼容易「惹禍上身」呢?

應該看到進步的一面。那就是,「教與學」的關係越來越擺脫原來「天地君親師」的唯上論、唯師論,越來越追求「教學相長」的境界、師生平等的關係。近一年多來,教育界發出越來越多這樣的聲音:教育也要「供給側改革」,要貼近「學生的消費需求和消費習慣」,即使是選拔錄取,也不能「見分不見人」。

在這樣的情形下,學生作為獨立的個體,贏得越來越多的重視和尊重,也就成為大勢所趨。那些原來見怪不怪的體罰陋習,已成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上有師德「紅線」,下有自媒體遍地開花、「捂蓋子」越來越難的社會監督,一些品行不端的老師受到了懲罰,敢於觸碰底線的人越來越少。

然而,凡事過猶不及。「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學生做得不對,老師自然要批評,假若是非不分,如何稱之為「教育」呢?問題似乎就出在這裡。今天的孩子,都是每家每戶的「小皇帝」「小公主」,自出生就三代六口圍著轉,不但習慣了對長輩呼來喝去,長輩還一副「很受用」的模樣。試想,這樣的孩子進入了學校,面對老師的批評,怎能坦然接受?一遇批評,孩子往往覺得受了天大的委屈,要麼「揭竿而起」、離家出走,要麼向家長「告狀」。可悲的是,「熊孩子」背後往往是「熊大人」,一聽孩子受了「委屈」,心裡便老大不痛快:我都捨不得批評,你竟敢批評,那還了得?

學校的校風、校紀、學風也因此走了下坡路。筆者幾次聽到老師私下感慨,「現在這世道,都不敢批評學生了。」

老師不敢批評學生,受害的首先是學生本身。比如,面對校園暴力,老師如果不敢大膽出手,及時批評制止,一方面會縱容施暴學生,使其逐步走上歧途;另一方面,也會使受欺凌學生雪上加霜,造成二度傷害。同時,這也是對雙方學生家庭及社會的不負責任。

老師不敢批評學生,絕非小事。學生如同樹苗,如不及時修枝剪杈,極易長成「歪脖子樹」。孩子不能在蜜糖和讚美聲中長大,適宜的批評有百利而無一害。很多人長大後對老師充滿感激,就是因為老師及時給出批評,「懸崖勒馬」,避免了更嚴重的後果。更有意思的是,很多老師感慨,畢業後真正感恩老師者,往往是那些受批評多的學生。

在這裡,有必要提醒家長一句:溺子如弒子。大多數老師是為了孩子好,很多老師的批評是「愛之深、責之切」。只要批評得對,家長就應該支持老師。況且,孔子尚且「吾日三省吾身」,孟子尚且推崇「聞過則喜」,一個成長中的孩子,做得不對、做得不好,怎麼就批評不得了?反之,如果一個孩子上學時對校紀校規無所畏懼,對老師批評難以接受,等將來長大成人走向社會,能不被社會狠狠「教訓」嗎?能成長為有用之才嗎?

當然,作為教師,還是要講求方式方法。畢竟,批評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能用藝術化的手段使學生變得更好,才是教育的真諦。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內容作者:張爍

內容來源:人民日報

本文由FM820·APP發布,想查看更多內容,請移步APP端。


推薦閱讀:

應不應該取消少數民族加分政策,取消了會產生什麼問題嗎?
民科都沒有受過高等教育嗎?反過來說,受過高等教育的就不會是民科嗎?
2018年,學校教育做什麼,怎麼做?
縫紉機樂隊 | 曾經都是追夢人
人人都可以具備批判性思維能力

TAG: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