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17——為了看起來有文化,我偷偷讀的一些書

我竟然整個一月都沒有讀書一剛_(:з」∠)_

《祈禱落幕時》東野圭吾 - 推理小說

2.28~3.16

沒什麼好說的,一如往常。

《北京摺疊》郝景芳 - 科幻小說

3.17

失望。小說的名字配不上小說的內容,也配不上科幻小說這個名頭。

不管是彭蠡、吳聞、還是老葛,人物出現很突然很強行。也許作者想表達的東西太多,真愛和地位婚姻的選擇,金錢和品性的選擇,機器人和人力的選擇。。。不知重點在哪。

文字挺蒼白的,平鋪直敘沒什麼特色,也不夠吸引人。結局突兀,可能因為是短篇字數限制?

唯一的亮點感覺是時間轉換被突然終止,老刀的腿被卡在土地那一段。可是問題是,這個空間的轉換可以這麼隨心所欲,人為操縱嗎?如果因為突發事件一直耽誤,空間就不轉換了嗎?

The Magic of Oz Layman Frank Baum - 兒童文學

3.20~4.13

讀原著哪怕是兒童文學,都是一件很需要耐心的事情啊_(:з」∠)_

廢柴卿想起了去年被喬治奧威爾支配的恐懼。。。

《鯨魚在噴水》佐藤卓 - 藝術設計

4.10~4.13

我這種兩年沒去學校圖書館難得去找資料的人,最後借了這本和資料完全無關的書。。。純粹是被書名吸引了。

是設計大師佐藤卓的設計作品集,發人深思的點太多了。他的很多設計,不管是logo還是產品包裝,切入點都是新奇而有趣的。

難能可貴的是他脫離了"為了設計而設計"的邏輯怪圈,擺正"為了功能而設計"的思想態度。

其實設計並不是一份無門檻的工作,在自稱設計師就簡單得好像在菜場稱蔬菜這樣的大環境里,更需要去沉澱、去解讀、去豐滿。

p.s.個人不太喜歡他給妹島的美術館設計的logo。。。

《藏山蘊海·北大建築與園林》方擁 - 建築科學

4.13~4.19

用還算生僻的詞語去遣詞造句使得這本書的開頭太難讀了,差點看不下去,但確實是本越讀越覺得有趣的書。

應了這本書的名字《藏山蘊海》,這不僅僅指將濃縮版的山水放置在園林之中,成為北大風景的一部分;更是隱喻了那段從屈辱到勇往直前到繼往開來的歷史。

轉念一想,幸而有那段屈辱的前奏,否則這片處於繁市與遠郊之間的地段,可能都沒有機會為人所知吧。

《刀鋒》毛姆 - 外國文學

4.19~5.6

這本書的主角拉里總是讓我想起毛姆另一本書的主角思特里克蘭德,除了主角追求的相似以外,這兩本書都讓我有種如墜雲霧的感覺。

有些人要做某些事情的時候是情不自禁、受到一股強烈的渴望控制著的,這些事情都沒有世俗公認的成就性,只是用以充盈精神(這話雖然聽起來很空)。但這種人生之於我也只是一種理想主義罷了,這種生活沒有落地的真實性,畢竟現在的正常人的生活,是需要落根的。而正是因為這個,我們口中的生活和他們眼裡的生活完全不一樣。

拉里大概是個水瓶座。

儘管如此,這一點一定是達成共識的:世界上沒有什麼比學會生活更好更實用的了。

《informal 異端》 塞西爾·巴爾蒙德 - 建築學

5.3~5.7完成√

本來以為是一本講建築的書,打開之後發現講的是結構,讀著讀著感覺在講數學,看完之後感覺講了哲學。。。

感覺讀得很囫圇吞棗,是那種帶著"到底造出來會是什麼鬼啊"這樣的好奇心不停想讀下去的囫圇吞棗,又是由於理科基礎不十分紮實而在理論部分(其實是很重點的部分)僅僅快速翻閱的囫圇吞棗。但是不得不承認,在我能看懂的概念生成的那部分覺得匪夷所思並且非常有趣。

"無數的模仿會扼殺思想。"

《從零開始圖解凡·高》 陳彬彬 - 繪畫理論與鑒賞

5.8

從早上六點開始看,利用課餘時間,下午兩點就看完了。

感覺是一本不專業的、僅僅適合科普的書,讀來感覺賣弄文字的成分多於作者本身的解讀和思考,前後重複贅述文字較多。也可能是我要求太高了…

對我唯一的作用大概就是理清了梵谷周圍的人際關係_(:з」∠)_

《怎樣讀一幅畫》 遠人 - 藝術/隨筆

5.15

對不起,這本書實在看不下去,不知所云,棄了。

近來讀到的幾本我覺得非常糟糕的書讓我疑惑,究竟是我的閱讀審美出現了問題,還是書籍出版的門檻之低令人咂舌?

《世界十大建築鬼才》 王博

6.7~6.9

主要講了貝尼尼、高迪、賴特、密斯、柯布西耶、阿爾托、蓋里、安藤忠雄、扎哈這十個人的作品。幾處翻譯比較冷僻,作者可能不是業內人士?可能過於挑剔了,覺得配圖也不是我想要看到的那些角度。

只是在讀這本書的期間通過對身邊的人的交談,感覺他們其中大多數都說喜歡建築的人,其實並不了解什麼才是建築。總覺得這個專業被神聖化和神秘化,但這個行業可能被妖魔化了。

回到這本書,個人而言,不是很喜歡也不是很能欣賞蓋里和高迪的作品,但很認同扎哈說的:「建築藝術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沒有社會任務就無法產生偉大的建築。」可能我本質來說,就是個自私的功利主義者吧。整本書最有深度也是我覺得唯一值得思考的兩個部分,一個是分析貝尼尼雕塑的那句:「誰若喜歡追逐那瞬間的歡愉,塞滿他雙手的就是樹葉和苦果。」還有就是最後對扎哈引導的建築走向的分析與展望。

《金色夢鄉》伊坂幸太郎 - 外國文學

6.9~6.15

「四平八穩的日子裡,誰都能講出幾句大道理。」

這本書講了太多的大道理了,但是都點得恰到好處。真實得不得了的友情、貫穿了整個故事的「習慣和信任」、義正言辭站在道德制高點佯裝憤怒地對身份不做好的人隔空喊話的病態社會、與反而眼睛雪亮的低層人們的反差,使這部小說很有連續性和電影感。人最大的武器到底是什麼,是習慣和信賴,是豁出去的心,還是笑?那麼一個人最大的弱點又是什麼,是習慣和依賴,是看不清形勢魯莽的決策,還是太負盛名或者太平凡?

青柳啊,真是遇到了一群最溫柔的人。在一個人最孤獨的時候,還是要從溫柔的地方汲取一些能量,就像他自己說的「活下去好像有了一種使命感」。

順便吐槽一下,Golden Slumbers這首歌跟我想像得太不一樣了啊哈哈,還以為是一首溫柔的歌呢……

《行走美國》葉永烈 - 行走文學

6.20~7.1完成

小時候讀的書啦,翻出來又看了一遍,覺得葉老的文字實在是太太太太太通俗了,別的不敢妄加評論(已經妄加評論了hhh),由於和當時我去美國的路線基本相同,很多地方非常感同身受,但是歷經多年,還是有差別的。

權當閑暇時候隨便看看的書了。

《病毒》——蔡駿 - 懸疑推理

7.10~7.13

蔡駿的前期作品,讀完了覺得…好失望啊_(:з」∠)_早知道還是買《謀殺似水年華》。

初中時候看了他的《天機》,初讀結尾有些牽強但新穎驚人,後來在多部電影和短篇文學作品中看到相似結尾,雖無法辨別幾位誰是原創誰是抄襲,但是互相抄襲之風蔓延拉低了蔡駿在我心中的地位,作品食之雞肋。

《病毒》這本書寫的感覺並不太好,人物性格不分明,主線過於簡單,暗示伏筆過於明顯,懸疑的比重就降低了。

所以一個懸疑推理小說家,拿捏透露線索的度可以成為判斷他寫作技法高超與否和思維活躍程度的條件之一吧。

《致加西亞的信》——阿爾伯特·哈伯德 - 通俗讀物

7.25

因為實習太划水看的書。很薄的一本,整本書其實就講了羅文中尉送信的故事進而引發的一些對於工作和生活態度上的思考。書中重複的內容太多,再然後就是各種雞湯,看個故事其實就好了。

《蛙》——莫言 - 長篇小說

7.25~7.28

講的是計劃生育的事情,特地看了眼出版日期,2012年,二胎政策開放前。

我都不知道該怎麼寫我的這個讀後感,只能說一些不痛不癢又無關緊要的話,建議各位讀一讀他的作品,比我想像中的好看,並沒有想像中的晦澀難懂。

莫言在序言里說:「長篇小說不能為了迎合這個煽情的年代而犧牲自己應有的尊嚴。長篇小說不能為了適應某些讀者而縮短自己的長度、減小自己的密度、降低自己的難度。我就是要這麼長,就是要這麼密,就是要這麼難,願意看就看,不願意看就不看。哪怕只剩下一個讀者,我也要這麼寫。」

就莫言本身在序言里對於長篇小說的解讀,就已經很引人深思了。

人物個性鮮明,非常飽滿。情節錯綜,有伏筆有預見性,但是幾乎猜不到故事走向。同為作家,與今年所讀的幾位的作品相較,高下立判。最後的話劇使得小說形式又多了分有趣。

時刻記得點題,從娃和蛙的讀音、生育、物種淵源各個方向下手使兩者間產生聯繫。文筆非常細膩,致使我這種想像力豐富的人畫面感非常強,一幕幕就如我真實所見。姑姑醉酒被青蛙追趕的那個部分的描寫讓我影響深刻。

「姑姑說她想跑,但跑不動,那小路上的泥濘,像那種青年人嘴巴里吐出來的口香糖一樣,牢牢地粘著她的腳底……她看到鞋底和路面之間,牽拉著一道道銀色的絲線,她掙斷了這些絲線,但落腳之處,又有新的絲線產生……但赤腳之後,對地面泥濘的吸力感受更加真切,彷彿那些銀色的絲線都生出了吸盤,牢牢地吸附著腳底。」

《檀香刑》——莫言 - 長篇小說

7.29~8.3

一本恐怖的小黃書_(:з」∠)_

看的時候感覺是能從頭唱到尾的,應該是莫言斷句斷得好,讀來極有節奏感。大概貓腔是莫言最早的文學freestyle…

不出意外的話,莫言也是寫情書的一把好手,露骨的那種情書。

檀香刑裡面的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的立場,站在每個人的立場上都覺得自己是好人。倒是覺得這篇文章的人名有點意思。孫眉娘的公公趙甲,乾爹錢丁,親爹孫丙,為何跳過乙字?若按階級地位,趙甲第一錢丁第二孫丙最末,趙錢孫的冠姓可以理解,那甲丙丁的冠名是何故?

當讀到錢丁監督趙甲給孫丙上檀香刑的時候,感同身受得那叫一個難受。看到最後一場大戲才明白,這本書寫的其實並不是檀香刑,寫檀香刑是為了寫貓腔。「中國什麼都落後,但是刑罰是最先進的,中國人在這方面有特別天才。讓人忍受了最大痛苦才死去,這是中國的藝術,是中國政治的精髓……」刑罰是一種藝術,貓腔也是。藝術總是凌駕在皮肉之苦之上的。

這本書的前言同《蛙》,後記寫得很好,讀來誠懇。

《建築:形式空間和秩序》——程大錦

7.31~8.9

我已經閑到看專業推薦書了,對嗎哈哈哈。大二的時候買的,當時囫圇吞棗地過了一遍,感覺什麼都沒有看懂,然後最近不知道是我狀態有問題還是什麼,還是覺得這本書也不太好啃,但是能靜下心讀下去了。然後趁著實習無聊基本把能抄繪的圖都抄繪了一遍,收穫很大,其實很多時候做設計已經在用某些手法了,只是沒有意識到或者說不知道為什麼要這麼設計而已。不過總感覺落不實,知識就像在雲里,可能是我讀得還不夠深入吧,過一陣會再好好拿出來看看的。

《生死疲勞》——莫言 - 長篇小說

8.13~8.17

哇,看完整本書都沒分清這紛繁複雜的關係啊,可能是莫言的人物名字也起得混淆了我的視聽。這篇小說的由頭是地主西門鬧被砍頭之後進入輪迴依次變成驢、豬、狗、猴,陪伴在西門鬧原先的人身邊展開的故事,越到後面以動物為第一人稱的敘述就越少,也預示著人性就越少。

莫言在描寫野豬刁小三的時候說「我感到這雜種的身上有一種蓬勃的野精神,這野精神來自山林,來自大地,就像遠古的壁畫和口頭流傳的英雄史詩一樣,洋溢著一種原始的藝術氣息,而這一切,正是那個過分浮誇的時代所缺少的,當然也是目前這個矯揉造作、扮嫩偽酷的時代所缺乏的。」我深覺這是他的肺腑之言,同樣我也強烈地感覺他就是和家豬不同的那隻野豬刁小三,他對刁小三的描寫和他在我心中的形象不謀而合。

最後日常表揚後記《小說是手工活兒》,感覺寫前言和後記的莫言是個正經的莫言,寫小說的莫言是個文學流氓。

《觀念的水位》——劉瑜 - 社會科學

9.10

高中的班長送的書,被書名震懾到一直沒勇氣翻開看。但是語調更輕鬆愉快接地氣的《送你一顆子彈》卻被我翻爛了。

一直很喜歡劉瑜的一點是,她可以把很看著就晦澀難懂的各種專有名詞和深奧道理用通俗的例子深入淺出地說出來。更難能可貴的是她也是個很敢寫很敢發聲的人。

本來挺看不起學政治的人了,總覺得是空口白文無實用,直到看完這本書想到如果一個野心家有見地,他完全可以以家長式民主自由的名義在千里之外運籌帷幄,用群眾屠殺群眾——一個文科生引起的或無人死亡但一定血流漂杵的慘案。

講真,要是有機會能和劉瑜聊一次天,一定是這輩子最爽的一件事之一了。

《未來簡史》——尤瓦爾·赫拉利 - 人文社科

10.20

要說作者是個腦洞很大的人,在思考很多問題的時候他又顯得理智和腳踏實地。

在談論未來人類的時候他談到了很多問題,我覺得歸根結底就是限的問題。現代技術解決了很多處於生理或心理正常水平下限的人存在的問題,可是這些技術同樣適用於讓正常水平的人到達另一個上限,那麼原本就在正常水平上限以上的人呢,若他們也欲求無度,那麼真正無法超越的上限在哪裡呢?

饑荒、瘟疫、戰爭已經不再成為能夠威嚇人類發展的原因,那麼下一個造成威脅的是不是就是人類憑空自己造出來的東西呢?

《在宇宙間不易被風吹散》——馮唐 - 隨筆

10.31~11.4

流氓沒什麼,難的是一輩子流氓。覺得他和劉瑜的文風有點類似,有什麼寫什麼說什麼不避諱不做作不裝逼,讀起來很流暢很舒服,通而不俗,俗也是雅俗。讀完這本書感覺人酣暢淋漓也通透些許,我最感興趣的還是他書桌上計件古玩的說。

《史家高華》——劉瑜等 - 隨筆

11.4~11.7

一本很短的追憶書,一開始是沖著有劉瑜的文章才看的,然後才明白為什麼這麼多人會自發為高華撰文、送行:因為他有著量為主質次之的學者的沒有的赤誠、勇敢和嚴謹。讓人印象特別深刻的一個細節是,肝癌晚期的高華在病床上為博士生改答辯論文時候開玩笑地說:「小丁啊,你應該把論文分兩本打的,我現在都拿不動了呢。」

《24個比利》——丹尼爾·凱斯 - 長篇小說

11.7~11.11

emmm我不是很喜歡的敘事方式,所這本書以沒我想像中的精彩,對於本書記錄的中立性也不可置否。

其實追根溯源,導致比利人格分裂的最開始的原因應該是自殺的父親、不分青紅皂白抱怨的母親和殘暴的繼父,即家庭環境。所以啊,請善待兒童,耐心對待自己的孩子。

另外就是對人格分裂有了新的認識,我更好奇的是如果說口音和知識儲備是在成長過程中自己學會的,那麼對於不同人格的體型的描述,比如瞳孔色,身高,體重的差異又是怎麼發現和體現的呢?如果是人格自己規定的,那麼規定的憑藉和依據在哪裡呢?站在體重秤上的難道不是一個浮動並不會太大的數字,而不是各個人格都不一樣的數字吧。(比如孩子和成年人)

《沉默的大多數》——王小波 - 雜文

11.12~12.15

我不知道應該怎麼在充滿戾氣的憤世嫉俗者和沉默的好以此保持自己「清白」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也不知道所謂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更偏向的是前者還是後者,也或許是言論發表過度沒有迴音和在沉默中按耐不住爆發,導致兩者間會有瞬間的身份互換。

我只知道正確的言論雖然看似輕描淡寫,但必是振聾發聵的。

王小波先生真的是個挺有趣的人。


推薦閱讀:

669.讀書46~《毛澤東傳》上
北大清華推薦的78本經典書籍,薈萃了歷史、人文、經濟、心理、商業等領域的精華。
有沒有什麼20字左右的冷笑話?
韓寒的偽本盜版都有哪些?
如何評價《天真的人類學家》?

TAG: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