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房價 人間失格

文:劉炎迅(關注我的微信公號《有個故事》,看更多精彩文章)

日本作家太宰治,是個絕望之人,他先後5次自殺。這個才華橫溢的傢伙,是日本戰後最牛逼的作家之一,與川端康成和三島由紀夫其名。最終,在自己39歲生日那天,跳入水中,成功將自己殺死。

死前,他寫出了《人間失格》。

這個小說,幾乎就是他的自傳。他一生的所有苦悶、頹廢和迷惘,都被寫進書中,濃的化不開。他那些負面情緒,來源廣泛,既有個人愛情的失意,寫作事業的挫折,也有大時代混亂喧囂投射的糾結。儘管日本作家普遍有類似的情緒,但他可是負面情緒里的頭牌。

他的悲劇,雖然有矯情一面,但也以極端的姿態,投射出所處時代的病態。

我覺得,他的書,尤其是那本《人間失格》,很適合深陷於北京房價折磨的那些年輕人,可以用一種以毒攻毒的方式,消解一點內心的負面情緒。

前幾天,朋友圈裡有兩篇文章在刷屏,一篇是騰訊網總編輯李方的《最近有點為北京感到難過》,另一篇是未知名之人的《一枚中科院科研人員的自白:我為什麼選擇離開》。

一個是牛逼媒體大咖,一個是國家高端科研人才,卻在表達相似的焦慮和絕望:「北京高房價正在趕人。」

儘管「逃離北京」的討論,如同四季歌,時不時的在這座城市裡迴響,有時會讓人覺得不過是一種撒嬌,有時則讓人感到無以復加的絕望。

雖然對於一座大城市,人口流動很正常,但如果以一種摧毀內心的方式,讓一些原本心懷理想的人倉皇逃離,這實在是太糟糕了。

大城市需要有一個穩定人心的安全閥值,包括房價、醫療、子女上學等,雖然有難度,但總有可能出頭,「陽光總在風雨後」那樣的勵志之言,是對現實的某種期望,不至於讓絕望情緒泛濫。

今的北京,幾乎到了一個絕望的拐點,可怕的不是絕望本身,而是我們對絕望無法控制的恐懼。

過去十年,不斷有限購政策出台,不斷有貨幣政策緊縮,但北京房價卻始終如同脫韁的野馬,自顧自的狂奔,看不到前面的路,不知道還會狂奔到何處,那種絕望失控的未知感,讓人感到恐懼。

雖然有人說,北京這樣的城市,隨時來不晚,隨時走不遲,來來去去,都是正常,留下的牛逼,離開的慫逼。北京作為首都的虹吸效應,始終存在,因為資源的高度集中,那些來自祖國各地的外省青年,依舊會源源不斷的來。

這座XXXXL超大號的城市,總會像割韭菜似得,一茬接著一茬。這裡就像一座絞肉機,刀口鋒利,攪動不息,但如果人才更迭越來越高頻,所有人外省青年都無法長期穩定的停留,無法建立安穩持久的生活信心,這座城市想繼續牛逼,讓北京成為偉大的祖國的首都,估計也就變成了吹牛逼。

以前我們相信世界是平的,如今的現實卻殘酷的告訴大家,世界是碎的。破碎的世界,破碎的城市,破碎的信心,破碎的希望,破碎的夢想。

知乎上有人分析:「現在北京按6w的均價,50平小房首付100w貸款200w,30年還清每月需還1w以上。也就是說,現在北京的房價已經不是能不能出得起首付的問題,而是到了「能不能付得起月供」的拐點。目前的房價下,五環內上車的門檻已經逼近月入15k年薪20w(還需要有百萬首付),但這真的符合北京的經濟發展現狀嗎?」

曾經看到一個帖子,樓主一朋友在北京買房,賣家報價728萬,雙方圍繞房價從7點半砍到夜裡11點半,最後以745萬成交。

3月17日,北京市住建委等部門聯合發布樓市新政,這一劑猛葯,看似兇猛,但很多人依舊感到,從歷史經驗看,北京房價早已深具各種耐藥性。新的猛葯非但不能治病,或許會讓某種毒性疊加。

看看這次限購新政吧,核心在於兩點:

一、不管你現在手裡有沒有房,只要曾經有過貸款買房的記錄,如果再想購房,都算二套房,購買普通自住房不低於60%,購買非普通自住房不低於80%.所謂普通自住房是指:1、容積率在1.0(含)以上。2、面積140(含)平以下。3、五環內總價不超468萬或單價不超39600。

二、暫停發放貸款期限25年(不含25年)以上的個人住房貸款(含住房公積金貸款)。

這看起來是為了穩定房價,但打擊最大的可能是那些在北京最廣泛的中低收入人群中的外省青年。

一直以來,很多來京打拚的年輕人,尤其是為了結婚生子照顧家庭的那些,努力攢錢,湊夠不多的首付,先買套小戶型,以曲線救國的方式,安頓下來,然後繼續努力工作,努力攢錢,心存的希望是,假以時日,將小房子賣掉,湊夠更多的首付,以一種「槓桿效應」,貸款換一個大一點的房子,改善生活,讓家庭獲得更大的安全感。這一點尤其重要,對於那些孩子逐漸長大的家庭,是剛需。

中國不存在嚴格意義的中產,但這種中低收入家庭,其實應該成為社會的穩定器,橄欖形的社會結構的腰部。

如果這些人的希望和夢想被無情的摧毀,並且看不到將來的可控性,社會穩定就顯得岌岌可危。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也面臨危險。

我有一個朋友,來北京十年了,這兩天見面,他總會自嘲:「早知道北京的房價瘋成這個鳥樣,當初一下火車,啥事兒也別干,就得四處借錢,哪怕去借高利貸也行啊,在三環內隨便找個地兒,買它幾套房子,到現在我就是資深大土豪了。」

「不過也是萬幸。」他抽著煙,吐著眼圈,露出蜜汁微笑,繼續說,「好在5年前,2012年7、8月份,我買了現在這套房子。」

當時他賣掉在燕郊的那套80平米的房子,湊夠了50萬首付,買了草房地鐵站旁邊的北京像素小區。這是個以商業用房立項的樓盤,最終被建造成商住兩用居民小區,民水民電,LOFT解構,吸引了一大批外省青年再此安家落戶,也幾乎成為北京東部朝陽區五環外最大的居民小區。

他當時買房時,六號線沒開通,等他裝修好了在2012年年底入住時,六號線一期開通,草房站是起點站,北京像素小區均價一下子翻了一倍。而如今,這個位於東五環外的超大體量的小區,均價已經直逼7萬。

他自嘲,兩年前,對門的人家以4萬多買了房子,而他當時也差點就跟風買了,但還是忍住了,如今想來,真是萬幸。這個朋友說,在北京奮鬥這些年,最大的收穫,就是這套房子,「什麼他媽的理想啊,事業啊,都是扯淡,也就這房子最實在。」

他有兩個孩子,老大5歲,老二才2個月,房子明顯擁擠了。在他心裡,也存著一個希望,就是用類似「槓桿式」換房,來改善生活,但317新政出來,他暫時只能是希望破碎一地。

當然也會有人說,如果這種「槓桿式」換房成為普遍,也會催升房價,比如知乎上有人說:「那個做法,使作為購房門檻的『首付』已然失效,剩下的限制器『月供』效力明顯不足,所以買賣雙方——或者說換房鏈上的N方——可以幾乎毫無顧慮地坐地起價、哄抬房價。反正你漲我也漲,總能換得起,大不了我少換一兩平。」

但這樣的觀點,其實經不起推敲,從本質看,房價的起伏,根本原因不在於這樣的槓桿式剛需交易,而在於貨幣政策和官方決策。

從過去十來年來看,北京房價持續上揚,但其中的幾個暴增點,都離不開貨幣政策的誘因。

2004年之前,土地出讓幾乎都是劃撥,但那一年之後,國家出台了招拍掛政策,當時易憲容等人堅持認為房價走空,但任志強等人卻堅持認為房價將大漲,如今來看,是非幾何,一目了然。

2005年開始,北京房價逐漸上揚,到了2007年,首次均價破萬。

2008年北京奧運會刺激下,經濟一度走高,但無奈全球金融危險席捲,中國經濟開始強調「保增長」,避免「硬著陸」,此時房價暴跌。很快4萬億投資一攬子計劃推出,北京的樓市新政也推出,不限購、不限貸,利率打7折,還優惠各種稅費,到了2009年,樓市出現小陽春,價格持續上揚。

2011年以後,北京房價開始在暴漲——政策限購——短暫調整——政策鬆動——暴漲的模式下循環。

也大約是在2011年開始,80後逐漸步入30歲而立之年,人生負擔加重,家庭的壓力也顯現,關於「逃離北上廣」的話題,被媒體廣泛提及,此後隔一陣子就被提起討論一次,成為四季歌。

對於在北京奮鬥多年的那撥人,人脈和事業的圈子,都在這座城市,有壓力不假,想逃離也未必是真。

曾經看到一個段子說的好:「飛機上鸚鵡說,這航班服務太差了,老子不坐了,說完就打開飛機門跳出去了。豬也站起來說,你說得太對了,我也不坐了,也跟著跳出去了。半空中鸚鵡對豬說,你不會飛跟我出來幹嘛?」

是啊,離開這座城市,回到家鄉,基本是歸零,很多事兒需要重頭來過,風險不是一星半點。

在317限購新政前,有關北京房價的另一刷屏話題是:「清華北大畢業都買不起房子,那還要學區房幹什麼?」但這樣的話題,也只是網路上大家吐槽一下,現實中,該怒著勁去買學區房的,還是會買。

我還有一個朋友,一直住在回龍觀,屬於昌平區,他房子買的早,當初才8000多,現在早已7、8萬,他在2015年12月又在一街之隔不遠的另一個小區,以5萬一平方的價格,買了一個40平米的大開間,只因為這個小區已經屬於海淀區,雖然在五環外。他說,海淀區的教學質量更高,這個小區里就有一個不錯的小學。當時首付100萬,貸款100多萬,他錢不夠,首付都是再貸款的,拿他現在自住的房子做抵押。

當初很多人覺得,他那麼做,壓力太大,月供都得一萬多,家庭生活的經濟鏈條因此被蹦到最緊,不能有半點差池,但他覺得這是值得的,為了孩子。

如今,他的那個40平米的房子,均價已經10萬。

很多人說,317新政下,學區房依舊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估計此前新聞里那種「老房子過道用來當學區房買」的極端案例,還會出現。

在317新政之前,我的另一個朋友正在換房,但賣他房子的人看到房價大漲,就想反悔,提價30多萬,我的朋友就慌了,不知道咋辦,於是有人建議,你可以打電話問問買你房子的那個人,如果你反悔會咋辦。於是他去問了,得到的答覆是:「你要是反悔,那可是攤上事兒了,咱們合同都簽了,你得賠償我總房款的20%。」他一聽,如釋重負,一轉臉就去如法炮製,將這番話說給那個跟他反悔的房東。

還有一個朋友,家裡有兩套房子,有一套是2007年買的,才3000元一平方,如今翻了不知道多少倍。還想再買一套,沒資格了,就想和老公離婚,可以再買房,被老公一頓臭罵。

現在317最嚴限購令出來,我的這兩位朋友,估計一個喜一個憂。喜的是出手快,換房成功。憂的那個,一定在想,自己當初不能堅決一點去離婚呢。

寫道這裡,我想起幾個網上流傳很廣的段子:

比如,「等我股票回本了,就跟你離婚。」他淡淡地說。聽完後,她的心裡暖暖的,她想,大概是最海枯石爛的承諾。「等房價跌了,我就買房和你結婚。」他暖暖地說。聽完後,她的心裡涼涼的,她想,這大概是最婉轉的分手了。

比如一幅對聯:「傻傻」的來,「傻傻」的買,「傻傻」的掙了幾十萬;「精明」的算,「精明」的看,「精明」的一年又白乾。

比如,夫妻兩個人,辛辛苦苦打拚,然後買了個海景別墅,還房貸每天壓力巨大,早出晚歸。然後他們家的保姆每天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抱著他們家的狗在陽台上看海、喝咖啡。

比如,中國出了一道可以問鼎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課題:近半上市公司利潤不夠買京滬深一套豪宅,但賣掉1%的股份就夠買幾套了,請論證樓市、股市哪個泡沫更大?

想想太宰治的小說名字《人間失格》,真是最適合描述北京房價下的眾生相了。

推薦閱讀:

30歲了,我該如何適應一個全新的城市?
北上廣夢想開始的地方
最多人在27歲離開了北上廣
我賣掉北京500萬的房產,在老家生活的這兩年……

TAG:北京房價 | 逃離北上廣 | 房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