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真相:除了飛鴿傳書,古人還有什麼送信方式?
前不久,一檔以明星讀信為主要形式的朗讀節目《見字如面》爆紅,小夥伴們是不是對書信也重新燃起了興趣呢?
書信確實有很長的歷史了,古詩里也會看到鴻雁傳書、青鳥傳書、飛鴿傳書、黃耳傳書這樣的典故,但是古代送信真的都這麼隨性?
不盡然,古代也是有專門的送信系統的。
殷商的信息傳遞是由專人送達。就像唐僧去西天取經一樣,必須走完全程。所以信使要歷經的艱難險阻可想而知,有時走上幾十天、上百天,趕幾千里路都是很正常的事,一個字,累!
西周時期的郵驛制度就比較靠譜。以車傳遞,稱作「傳「。沿途還設置了休息站,稱為」委「或」館「。這樣,郵政工作者至少能好好休息了。
軍事上採用烽火通信,築有烽火台。每個一段距離就建一個,並派戍卒看守,一點有敵人入侵就接連點燃烽火報警。
史上最著名秀恩愛死得快事件「烽火戲諸侯」,講的就是烽火台如何背了黑鍋,啊不,講的是周幽王為博寵妃褒姒一笑,命人點燃烽火台戲耍諸侯最後丟了江山的故事。
到了春秋時期晚期,出現了更高級的郵遞方式——單騎通信和接力傳遞。單騎快馬通信的最早記載是鄭國子產的「乘遽」。《左傳》記載,公元前540年秋天,鄭國公孫黑叛亂,正在都城遠郊辦事的相國子產聞訊,立即趕回。因為怕乘普通的車趕不上平亂,他臨時乘了單騎的「遽」歸來,這個「遽」,便是那時郵驛中新出現的速度最快的單騎通信。
接力傳遞的最初記載,也出自《左傳》,那是在魯昭公元年(公元前541年),秦景公的弟弟鍼去晉,在秦晉間開通了一條郵驛大道,每隔10里路設置一舍,每輛郵傳車只需跑10里便可交給下一舍的車輛。就像接力賽跑一樣,這樣一段一段地接力,共歷百舍即達千里,正好由秦國的都城雍(今陝西鳳翔)直達晉國的都城絳(今山西絳縣)。
秦王朝是大一統的時代,不僅有「車同軌、書同文」的創舉造福於世,在郵驛方面也有重大改革,將以前的「馹」「遽」等稱謂都統一規定為「郵」。自此,「郵」才成為通信系統的專有名詞。
兩漢政府也十分重視郵傳的建設,並設有專門的官職。比如中央部一級的九卿官職中的衛尉,他的屬下有一官員「公車司馬令」,專門接待上訪的民間賢士。有沒有想起康有為等人的「公車上書」?是的,這個名字就來源於此。
漢朝還有一個重大進步——驛和郵分流。「驛」指以騎馬為主的信遞方式,「郵」指短途以步行為主的投遞方式。管理「驛」的機構就是後來的「驛站」,管理「郵」的機構就是「郵亭」。這塊出土的漢代畫像,是當時郵驛狀況的生動再現!
到了三國時期,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專門的郵驛法《郵驛令》誕生了。東吳郵驛,創造了水驛的獨特形式,開闢了水上郵路。還值得一提的是,紙雖然在東漢就被發明出來了,但也是這時候才作為書信開始廣泛使用。
隋唐時期對郵驛事業的重要貢獻就是驛的數量增多,取代了以往的「郵」「亭」,並且任務也增加了,上至國家公文、軍事情報,下至貢品運輸、小件物品運輸,包羅萬象。
歷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安祿山在今北京一帶起兵,六天之後再陝西臨潼縣境的唐玄宗就接到了這個消息,哎,噩耗啊!
宋朝的郵驛速度進一步加快。當時南宋民族英雄岳飛在抗金節節勝利之際,宋高宗一日內連發12道金牌召回臨安。這個金牌並不是將令、傳令牌之類,而是由木頭做成條狀,長約一尺左右,周身塗滿朱紅油漆的一種「特快郵件」,哎,真覺得秦檜死不足惜!
到了清代,「郵」和「驛」又合併了,從漢唐以來,郵驛的功能是分開的,「郵」負責傳遞公文,「驛」實際上只負責提供各種交通工具、通訊工具併兼有招待所的功能。到清朝時期,驛站變成直接辦理通信事務的機構,效率大大增加,乾隆時我國古代郵驛事業達到了高峰。隨著清王朝的沒落,近代郵政建立,古老的郵驛制度逐漸被淘汰了。
現在,書信更是成為稀有物品了。但是,書信所能承托的那種沉甸甸的情感是沒有什麼能取代的,印娃堅信,書信一定會重新回歸生活,如果你也認同,就幫我轉發一下吧~
印娃說,印娃巨能說! 歡迎關注紅人圈兒里的印表機,列印界的小話癆~
aHR0cDovL3dlaXhpbi5xcS5jb20vci9Sams5SlJyRXhrZTVyVjVHOTJ4VQ== (二維碼自動識別)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呦~
推薦閱讀:
※【新欄目首發】Kinsan來信:給EJ的一封信
※靠鳥的一些近況
※陌生人你好
※盼你一封來信
※你有一封信,請開啟
TAG: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