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作品推薦

本來不想摻和「三體是否被神化」這個撕逼話題,結果後來被一篇偶爾出現在我時間線上的掛人文章,忍不住進去評價了下,然後就被卷了進去。

在那個撕逼話題的許多回答中,我已經多次重申過我的觀點,不想再多次重複重申。在那大致看完那些幾乎是浪費生命結果誰也說服不了誰的撕逼之後,我覺得,與其繼續撕,不如寫一篇科幻作品推薦。

嗯,這裡只是提一下為什麼我突然想寫這篇科幻作品推薦,對「三體有多好,超越XXX,世界如何如何」這類撕逼話題我仍然沒有討論的慾望。另,以下推薦無分排名,且作品不限於文學作品,也包括電影,電視劇等等一切科幻作品,作品下評價均為個人觀點。另外這裡只推薦我自己看過的,我沒看過的不好作評論,如果有同學覺得還有其他值得推薦的作品請指出並附上你對其的評價,我會選擇客觀理智的推薦註明推薦人添加在文章里。

1,索拉里斯(Solaris)

作者:史坦尼斯勞·萊姆(Stanis?aw Lem)

必須要說,這本坑爹的書原文是生僻的波蘭語,然後譯成法語,最後才從法語譯成英語,這個坑爹的翻譯過程損失了多少細節啊,更別說Lem這混球本來就是個細節控,據一個懂波蘭語的朋友稱,原作描寫更複雜,細節更豐富生動從而更震撼人,你說這不是折騰我么,告訴我其實更好的是原文,可惜你看不懂,嘿……

然而即使是損失了如此多的細節,這仍然是一本讓人震驚的小說,想想,整個大海是一個生物,而且這個生物在看著你,在你還不知道的時候默默地看著你啊,有木有種毛骨悚然的感覺,第一次看到這的時候我第一反應是我去,然後把水杯扔出一邊,頓時看整個世界都不真實了有木有啊,看到個啥米花草樹木石頭流水都覺得這尼瑪不會也盯著我吧……

好了,說笑完畢,別當真啊。個人認為,這部作品最可貴之處是它試圖探討人類自以為是地認為智慧生命都應具備人形態,從而導致與非人形,超人人類認知想像的智慧形態溝通困難,讀來讓人感覺到一種未知的曠闊,以及人類認知的渺小。同時索拉里斯星球上的奇特生命擁有發掘人心深處秘密的能力,於是主角們開始被自己的過去所拷問,進而延伸出另一個優點即使當年也有點老套的哲學思考,對人性的拷問,說實話,我之所說該作品可貴之處在於探討人類與非人形態、超出人類認知想像的智慧的交流,是因為我覺得後者,即對人性的拷問這一點上,即使放在當年該作品也並無出彩之處,能引發思考,然而沒有新的思考。

2,美麗新世界(Brave NewWorld)

作者:阿道司·赫胥黎(Aldous Leonard Huxley)

這個犀利喇,雖然是個1931年的老古董,卻是曾被列為世界三大反烏托邦小說之一的超級巨著啊!

但是畢竟這是1931年的老古董了,該作中的科學幻想部分別說如今讀來,我當年(大概零幾年的時候,具體啥時候不記得了)讀的時候都覺得不過而已,但是實際上31年那會兒這些科學幻想其實也是挺令人驚嘆的,不過如今再讀,這些科學幻想顯然已經不再是我們應該關注之處,事實上它放在今天依然可貴的地方上面的幾個字就已經說得很清楚了:「世界三大反烏托邦小說之一」。

3,永遠的戰爭系列(The Forever WarSeries)

作者:喬·霍爾德曼(Joe Haldeman)

系列包括:永遠的戰爭(The Forever War),永遠的和平(Forever Peace),永遠的自由(Forever Free)

喜聞樂見的星際大戰,地球人大戰外星人,聽完是不是覺得真特么無聊?並不是的,該作可說是科幻作品中最偉大的反戰作品之一,作者作為一個飽受戰爭摧殘的越戰老兵,基於自己的親身經歷感受寫成了該書,全書實際只是披著科幻外衣的對戰爭的批判,科幻在其中並非是為了讓人感覺,哎呀我去,這些科學幻想腦洞好大,好有意思,單其科學幻想部分而言,如今再看絕對覺得落後得過分,因為時間膨脹效應出征幾年老家過去幾百年什麼的,現代科幻中星際航行早就通過空間摺疊蟲洞等等假設擺脫了這個時間不對等問題了,實際上作者在書中只是通過科幻放大了戰爭對參與其中的人的摧殘,比如因為參加戰爭回家發現已成陌生人,記憶中的家已經沒了,時間膨脹效應在作者手裡僅僅是一個工具,顯著地放大了這一感覺,因此如今讀來或許其科幻部分讓人覺得落後,然而其對戰爭的批判,對和平,自由的渴望與思考依然震撼人心。

4,2001:太空漫遊(2001: ASpace Odyssey)

作者:亞瑟·克拉克爵士(Sir Arthur Charles Clarke)

經典經典中的經典,咳咳,雞凍了,8好意思。

要說這本書偉大在何處,那真是千言萬語道之不盡啊,這裡我嘗試用我膚淺的語言盡量描述看看我的看法。

首先歷史價值上,這一本書影響了後多一系列多少科幻作品啊;其次對太空旅行的想像,那些想像很多至今依然不讓人覺得落伍,你可以想像當年,實際上2001太空漫步中對太空旅行的各種描述對後世可謂影響深遠;再有書中對各種問題的思考,對科技危險性的思考,Hal 9000, 探索原子時代,可貴的是,作者不是一味強調科技的危險,而是以一種發展的思維去看待整個人類科技,從原始的人猿,到現代再到書中的宇宙時代,最後是對人類未來的展望(星嬰),作者在一個非常大的時間跨度用一種高度宏觀的方式重新看待人類文明,相信很多人讀完都曾因此受到相當大的震撼,我們從何而來,我們該往哪去,反正我當年看完整個人就都哲學了,呵呵。

5,一無所有(TheDispossessed)

作者:厄休拉·勒吉恩(Ursula Kroeber Le Guin)

同樣是烏托邦題材的科幻作品,與美麗新世界不同,它並非完全是反烏托邦,書中同時包含對烏托邦的希冀與批判,同時該作品描寫優美生動,作品中各種觀點可以重新勾起人們對各種政治體系的思考。

6,沙丘系列(Dune Series)

作者:弗蘭克·赫伯特(Frank Herbert)

系列包括:沙丘(Dune),沙丘救世主(Dune Messiah),沙丘之子(Children of Dune),沙丘帝王(The God Emperor of Dune),沙丘異端(Heretics ofDune),沙丘終結篇(Chapter House:Dune)

我說這個經典應該不會有人有異議吧?

它的歷史意義,這裡引用Arthur C. Clarke說過的一句話"nothing comparable to it except The Lord of the Rings." ,看大神的評價你便知道該作的重大意義。

最初我看沙丘的時候,是被其宏大的背景,高尚的英雄,黑暗的反派,恐怖的怪物等等所吸引的,必須承認,無論我重看幾次沙丘,我依然會被這些內容再度吸引然後欲罷不能,嗯,說實話,個人感覺,有些類似看那些超級英雄的大片的感覺,沒有去考慮裡面很多東西是否科學,那些科學幻想是否合理或者落後,就是覺得看的真爽,嗯,至少個人是這樣,哈哈。

直到有一次在某論壇看到有人討論沙丘的思想,說沙丘是對英雄主義對人類到底意味著什麼的思考,我才發現,噢,原來還可以這樣看啊,不過我也只是哦了下,反正我還是覺得自己看沙丘看得很爽,別的我好像真沒想那麼多,不知道作者寫的時候有沒有想這麼多,當然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莎士比亞自己可能都不認識其中的一半,作品引發人對問題的思考,這種思考是珍貴的,不管作者原意是不是真在思考這個,咳咳…………

7,神經漫遊者(Neuromancer)

作者:威廉·吉布森(William Ford Gibson)

這貨牛X哄哄地同時拿下了雨果獎,星雲獎還有菲利普·K·迪克紀念獎,搗鼓出了一堆類似"cyberspace" ,"ICE"之類的名詞,在當年可說是賽博朋克類科幻領頭大哥之一,別人跟風時代潮流創作,這貨創造了時代潮流,牛就一個字,它之後好多作品你都能看到它的影子,包括黑客帝國,攻殼特工隊這些名作。

8,火星三部曲(Mars trilogy)

作者:金·史丹利·羅賓遜(Kim Stanley Robinson)

系列包括:紅火星(Red Mars),綠火星(Green Mars),藍火星(Blue Mars)

很硬的硬科幻,紅火星同時拿下英國科幻獎(BFSA Awards)與星雲獎,然後綠、藍火星分別拿下次年的雨果獎。這是一部基於科學虛構出的一部火星發展史,從頭到尾看火星被改造成一個類似地球的星球,有種讀歷史一般的宏大感。

9,深淵上的火(A Fire UponThe Deep)

作者:弗諾·文奇(Vernor Steffen Vinge)

這書么,很難說它真的是嚴肅的科幻,我感覺它就是類似星戰的太空歌劇,不過並不妨礙它看著很過癮,尤其是當年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更多評價說實話真沒了,很久很久以前看的了,除了記得當初看的時候很過癮,別的都不太記得了。有剛讀完不久或者還記得當初讀的時候的想法的童鞋,歡迎補充。

10,海伯利安詩章(Hyperion Cantos)

作者:丹·西蒙斯(Dan Simmons)

系列包括:海伯利安(Hyperion),海伯利安的隕落(The Fall of Hyperion),安迪密恩(Endymion),安迪密恩的覺醒(The Rise of Endymion),另外還有些小短篇

又是一個重頭戲,但個人而言,其實我不太喜歡海伯利安,倒不是說它寫的不好或者什麼的,而是因為,嗯,太虐心了……看到伊妮婭被燒死我差點沒把整套書直接扔垃圾桶里……

好了,客觀地說,雖然海伯利安是一部科幻作品,但是個人覺得它真正珍貴之處卻完全不在於那些科學幻想,而在於它的文學性以及它藉由這些科學幻想企圖表達的深刻思想,海伯利安不論從文學性還是其思想深度都是非常高的,其中每一部分每個小故事都能引出一些思考,在我個人看來,整個海伯利安四部曲是一種人類的自我救贖,承認自身的缺陷,保持對人性光輝的希望,勇敢面對未來以及未知,當然這是個人觀點,這裡貼個知乎的鏈接,感覺裡面很多人對海伯利安的評價比我深刻多了,畢竟我那時候因為覺得讀著太虐心並沒有很認真地讀。哪位大神能完整梳理下《海伯利安》四部曲的故事梗概? - 科幻小說 - 知乎

11,鑽石時代(The Diamond Age,這個譯名我自己直譯的,沒真的找到一本叫《鑽石時代》的書,不知道是中文譯成了別的名字還是壓根沒譯文版)

作者:尼爾·唐恩·斯蒂芬森(Neal Town Stephenson)

與海伯利安沉重的思想截然相反,Diamond Age是一本讀著相當輕鬆愉快的書,假如你有時候會想,未來是什麼樣的呢?看它絕對沒錯!書中充滿了無數對未來的暢想,而且這些暢想都是我們憑藉如今的科技看得見摸得著的,全書向讀者展示了作者想像中的一幅人類光輝未來的景象,讓你對人類科技與人類的未來充滿信心與期盼。

12,基地系列(The FoundationTrilogy)與機器人系列(Isaac Asimovs Robot Series)

作者:艾薩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

經典經典經典中的經典中經經……咬著舌頭了……8好意思,又雞凍了,實在因為此乃個人最愛作品之一。

在國內似乎將基地系列與機器人系列合併為了一個叫「銀河帝國」的系列,個人認為,這是有一定合理性的,一來對銷售很有幫助,銀河帝國,聽著多高大上對吧,咳咳咳……二來,機器人系列與基地系列之間無論是從時間線上還是故事性上都確實是存在緊密聯繫的,所以我在這裡也把他們放一起了。因為是個人最愛,所以評論可能比較多哈,允許我自我陶醉一下啊,嫌我啰嗦的可以跳過,哈哈哈。

阿西莫夫作品為何偉大,首先從其歷史意義上來看,我引用引用一個比較權威的資料The Oxford Companion to English Literature《the oxfordcompanion to the english literature》(嗯,這是維基的鏈接,手動敲下以免被牆掉),這是牛津大學上英語文學(翻譯過來應該是這麼個課名,具體英文名已經不太記得了)的時候講課選用的書本之一。來看它裡面是怎麼評價阿西莫夫的,「Scientific progress in the 19th and 20th cents also led to the riseof * science fiction: although most of what is called science fiction today isactually *fantasy, there is a sub-genre, known as hard SF, which presentsscience and scientists in a realistic way. The great exponents of hard SF inits heyday of the 1950s were Isaac Asimov and Arthur C. *Clarke」 嗯,懶得翻譯了,貼到百度去機翻吧,反正不難。從書里對阿西莫夫的這段評價可以看到,現今我們所謂硬科幻(hard SF)真正出現時間其實是19世紀到20世紀,而其爆發性增長至全盛期則是以阿西莫夫和克拉克為代表,所以為何說阿西莫夫的作品偉大,我想不言而喻了。

再來看基地系列的思想性,其實有種說法,是稱基地為銀河版的羅馬帝國衰亡史的,確實,對比基地與羅馬帝國衰亡史,你會發現很多相似之處,而作者藉由分析歷史,合理暢想未來,嘗試解決一些人類發展的問題,這裡的「科」更多地是作者將這個思考放到一個未來可能的一個宇宙社會,有種說法是,歷史是循環的,連馬克思都對此認同,不過認為該改為「螺旋形上升」,即歷史是在循環中螺旋上升的,哪怕到遙遠未來的銀河時代,每次循環相似卻又不同,最終在否定之否定中獲得進步,其實阿西莫夫這裡討論的問題與馬克思的觀點有類似之處,他將這個螺旋延伸到了銀河時代,然後思考人類文明可能會遇到的問題以及解決的方法,這是對歷史,從整個人類未來的層面的一種思考,從這點來看,與大劉的三體其實又是有相似之處的,套用Code Diy回答中的一句話就是「洋溢著對人類宇宙探索的終極關懷」,姑且不論如今人類還沒邁出銀河系,這個基於宇宙級別的宏大思考怎麼都不該說過時,即使真有一天人類到了銀河時代,哪怕他們的猜測和解決方案或許在日後可能來臨的銀河時代大概會很幼稚,這種「終極關懷」的光輝都是不容抹殺的,用大白話來說就是,重要的是這份心意啊。另外在問題如何評價阿西莫夫的《銀河帝國》系列小說? - 科幻小說 - 知乎 中江維青的回答提到的「英雄造時勢還是時勢造英雄?」,基地系列的回答顯然是後者,於是通篇讀下來,難道沒有一種站在歷史的洪流前個人渺小的感覺,正如江維青同學所說,一種類似三國演義的歷史的蒼涼厚重感么?

再有Charlies Vanish的回答中提到Humanity,個人也是比較贊同的,阿西莫夫小說中很多地方都透著人性的光輝,尤其是他提到的裡面機器人透出的人性的光輝,更令人唏噓,如果說三體的黑森更多地著重於人性的黑暗面,那麼基地則是始終保持著對人性光明的希望,而這些,無論是於三體還是基地,其價值同樣與「科」無關。當然,對比前面提到的「終極關懷」,我認為Humanity只是點綴,最有價值的始終是這份思考歷史,未來,人類前行之路的「終極關懷」。

再有阿西莫夫系列科幻的腦洞,如今來看,很多都覺得不過而已,這又幾點原因,一是科學幻想既然與科學有關,那麼它自然具有強烈的時效性,畢竟科學發展可比人類思想的變化快多了,二來是科幻作品的時代性和跟風性,一個點子剛出現時很多人感到震撼,同一個點子在不同作品出現了幾十上百次所有人必然就都習以為常了,所以說阿西莫夫的腦洞其實是很大D,但是是放在當年來說很大,那可是1940到1950年左右,電腦都才剛冒個泡,反正吧,即使2000年前後,我小升初那會看阿西莫夫也是曾驚訝於他的腦洞的,當時震撼其實並不亞於如今很多以前沒怎麼看過科幻(也有看過些星球大戰變形金剛之類的電影,於是以為那就是科幻的)的第一次看到三體時的那種震撼。所以我說我理解很多人看三體時的震撼,但你不能因此將你的感動強加於人,甚至詆毀別人的感動。

再者,宏大的背景,嚴謹的邏輯,以及出色的情節。

宏大的背景指的是長大萬年的時間跨度以及廣大整個銀河的帝國及其中包含的宗教、政治、科學、歷史、文化等等,當然,這在如今看來或許很多人也會撇撇嘴覺得沒什麼了,因為基地之後出現了很多背景同樣宏大的作品,而至於嚴謹的邏輯以及出色的情節,記得有位朋友跟我提過,他覺得阿西莫夫的作品有點像披著科幻皮的偵探小說,當然我本人不甚贊同,然而從這個評論側面可看出其邏輯的嚴謹,而從機器人系列到基地系列,阿西莫夫作品的情節往往峰迴路轉,經常突然出現一些情節讓人對前面的某些疑惑恍然大悟,有種意料之外卻又情理之中的驚喜。當看完整套書,思考清楚丹尼爾在貫穿其中所起的作用後,沒有一種拍案叫絕的感覺嗎?人類創造了機器人,而當機器人已經在人類的記憶中消失,機器人卻又默默地守護了整個銀河帝國,這多具有象徵意義?

哇哦……寫完回頭一看我居然寫了那麼多啊……還有點意猶未盡的感覺,哈哈,原諒俺的雞凍,畢竟這是俺最愛,哈哈。

13,銀翼殺手(Do AndroidsDream of Electric Sheep?)

作者:菲利浦·狄克(Philip K. Dick)

其實銀翼殺手是電影名(Blade runner),原作名直譯其實是《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

這是部典型的細思極恐的作品,全書充滿各種懸疑,誰是真正的人?誰是仿生人?

李希到底是仿生人還是真正的人?默瑟主義真正的來龍去脈?我的記憶是真的嗎?第一遍看銀翼殺手,相信很多人都會被這些懸疑所吸引。

然而如果你再讀第二遍,你就會發現,這些懸疑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些懸疑所引出來的思考,面對跟人一模一樣的仿生人,怎麼定義人與非人?非人是否就註定不能被人平等看待,哪怕他們看起來就跟人一模一樣?為什麼我懷疑李希到底是仿生人還是真正的人?能夠移情到底是人的弱點還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當你反覆讀幾次這部作品,你會發現,這些思考才是真正讓你津津有味的部分。

14,六道眾生

作者:何夕

何夕的科幻只是軟科幻,這是比較多人認同的一個結論,但是並不妨礙何夕的軟科幻好看。其中也有很多腦洞大開的科學幻想,比如異域-六道眾生,當初我第一次接觸何夕的作品看的就是這篇,就算後來我甚至都忘了這篇小說的名字(確實忘了,還是後來在知乎發問描述一些我還記得的原文內容才有人告訴我這個叫六道眾生,何夕的……),我仍然記得那個讓我感到驚訝的腦洞以及它當初給我帶來的震撼。

除卻作品了一些稀奇古怪的有趣點子,何夕的作品依然是不可多得的佳作,或許它們沒有基地,三體這類作品那麼宏大的主題,然而卻從小處見感動,作品對人性,人類情感的刻畫,往往觸及人心柔軟之處,讓人深思。

如果說三體,基地等等主題宏大的小說給人一種時間無盡頭,宇宙無限大,人類很渺小的感覺,那麼何夕給我的感覺就是人類很渺小,但是人性很真。

15,天父地母

作者:王晉康

該作是《逃出母宇宙》的續篇,然而我最初看到該作是在科幻世界上,之前沒看過《逃出母宇宙》因此並不知道續篇的事,那個時候開頭嘩一下什麼都別管先來個世界毀滅的科幻作品還是不多的(現在好像也不是很多?)於是就被勾起興趣了,讀下去,看到地球就剩一個諸文姬,以為這要演地球人對外星人版復仇記了,還在想就剩一個人了咋復仇呢,還期待作者來個大腦洞弄出先什麼超級科技能讓一個人毀滅所有外星人來著,結果讀到後來,這個所謂復仇居然是以如此不可思議的一種方式完成的,實在是震撼。這是人性的勝利,是人類文明,人類文化的勝利,這種勝利某種程度比激光大炮甚至二維攻擊毀滅宇宙更來得震撼。

後來我也讀了它的前篇《逃出母宇宙》,感覺,可能是由於先入為主吧,我還是覺得王晉康的這個「活著三部曲」第二部更令我有所感觸。

16,球狀閃電

作者:劉慈欣

個人喜歡該書,推薦該書,其實只是基於一個很簡單的理由,共鳴。

是的,我讀這本書的時候並沒有太多深刻的思考,甚至每怎麼去考慮裡面的腦洞,雖然裡面一些腦洞也的確挺有意思,不過當初其實我並沒怎麼關注,我之所喜歡上這本書,只是因為看這本書的時候我感受到一種共鳴,這種共鳴,用兩個字概括我覺得可以說成是「追夢」。不為(世俗眼中的)成功,不為金錢,不為榮譽,只是為了自己想要的,看著書中人物為了追求真相義無反顧,就想起當初那個也曾為了追求夢想義無反顧卻得不到周圍人的理解,最終氣餒的自己,轉發豆瓣一篇說到我心裡去的評論那種追求和渴望,借用這篇評論作者最後總結的一句話「雖然我也想像主人公那樣跟隨自己的渴望,但那勇氣和渴望早在多年前就被這個社會磨滅殆盡了,我只能在心中燈塔亮的時候翻翻這本書,感受從現實中得不到的滿足感。」,深深地一聲嘆息。

17,三體

作者:劉慈欣

嗯,我就貼個圖,我啥都不說,三體廚太多,由此而生的三體黑也太多,傷不起,愛吹的吹,愛黑的黑,吹完黑完去看看我推薦的其餘作品,要是你還想繼續吹或者繼續黑,那我也沒辦法,你隨意。

18,我是傳奇(I Am Legend)

作者:李察·麥森(Richard Burton Matheson)

這部電影大概很多人看過,然而這部原著估計看過的人不多,相比電影,這部原著才是真正的堪稱恐怖。說實話,我甚至不確定這部作品到底能不能算科幻,或許頂多只能算軟科幻吧,畢竟憑空冒出個吸血鬼病,完全沒說為什麼,只是為了末日而末日。

相比電影,原作最令人恐懼也最讓人深思的就是當人類完全滅絕,一個新生物種繼承了人類的文明,那麼人類文明是否依然活著?甚至當人類自身已經成了這個文明前進的障礙,那麼是文明的前進更重要,還是人類個體的生存更重要?

19,嚴厲的月亮(The Moon Is aHarsh Mistress)

作者:羅伯特·安森·海萊恩(Robert A. Heinlein)

個人覺得,這本是海萊恩最好的一本作品,《異鄉異客》我只贊同前半截,後面扯上宗教後實在看不下去,《雙星》則完全是映射政治,一提政治我就想瞌睡。

其實我對該書並沒有太深刻的印象,只記得當初乍一看還挺有趣,因此評價自然也無從說起,至於這裡推薦是因為我記得書中海萊恩挺捧中國的,嗯,讓人感覺很親切吖。

20,銀河系漫遊指南(The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

作者:道格拉斯·諾耶爾·亞當斯(Douglas No?l Adams)

說了那麼多稍微有點沉重或者非常沉重的,最後來一本非常輕鬆的逗比。

不要背著嚴肅的科學知識考察裡面的設定是否合理,不要帶著覺悟試圖發掘點深刻的思想,放開一切,盡情享受吧,PS:別再吃飯喝水的時候看,小心噴出來,噗……

前面一直說小說,鑒於有很多人也拿星球大戰,變形金剛之類說事的,下面也來推薦些科幻電影,電視劇,動畫。首先請大家遵守秩序,排好隊通過傳送門: 有哪些經典的科幻電影值得推薦? - 電影推薦 - 知乎,找到下面塗詩語同學的回答,嗯,基本上非常全了,這裡我最多也就是補充一下她回答里沒有提到但我個人覺得還不錯的一些作品。

1, 機器人總動員(WALL-E)

嗯,沒錯,這是部科幻動畫,但從科學方面來說吧,其實並不是真的那麼嚴謹,但是勝在電影本身輕鬆愉快,而且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對社會現象的深度思考也發人深省,既讓人思考這些平時想著就覺得沉重的問題,卻又不會讓人感覺到沉重,另外,小機器人太太太太太可愛啦~~~

2, 西部世界(Westworld)與真實的人類(Humans)

西部世界這劇前段時間簡直火爆了,除非是完全不關注美劇而且周圍也沒人關注美劇的,否則通常來說都應該聽說過它了。相對而言,真實的人類則相對低調很多,不過他們的評分其實都是相差不遠,因此都是高質量的科幻劇。

兩部劇播放時間靠近,主題靠近,網上早就不乏關於兩者到底誰更好的爭論了,然而我在這將兩者放一起推薦並不是為了比較,而是因為雖然他們討論的是同一話題,卻是一體兩面的存在,爭論誰更好,其實根本沒有意義。

從討論AI的科幻作品出現以來,多數這類作品討論的核心問題無外乎,一生存問題,人類是否會被AI淘汰,二權利問題,擁有意識的AI是否能享有與人一樣的權利,是否應該受到與人類一樣的尊重,由此而派生出的次級問題則有,到底什麼是意識?怎麼證明AI跟人一樣有意識?如果承認(或者不承認)AI的權利,那人類與AI之間如何相處或者說人類與AI之間又可能發生什麼?

西部世界將問題上升到一個哲學的高度,更著重於對整個群體的生存權的探討,著墨於革命,而與西部世界的宏大相反,真實的人類將鏡頭放在了生活的小瑣事上,以小見大,更著重於探討單個個體之間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人與AI的關係,AI與AI的關係,家庭,朋友,親情,愛情,從這些個體間的小事情讓人逐漸意識到AI的權利這種更大的問題,通過AI意識的誕生,其人格的成長,引導人思考,到底什麼是意識?甚至,什麼是人性?

個人推薦,這兩部劇,如果你看了一部,千萬別錯過另一部,但是不要去比較他們,只要嘗試同一個問題從兩個角度去思考,你會有完全不同的感觸。

暫時就想到這麼多,所以先寫著這麼多,想到什麼再補充

------------------------------------------------------------------------------------------------------------------------

最後多嘴說一句,就像我在那個撕逼問題里一個回答下的評論說的,三體是本很優秀的作品,多年以後我們回看,或許會看到它對推動中國科幻做具備的重大意義,然而正如字面所說,既然是推動,那麼如果讀者只讀一篇三體,當別人說某些作品不遜於三體就覺得不可接受的話,對這個推動作用的影響是負面,相信看完更多科幻作品之後,很多人大概會明白,「神作」、「世上最好」、「超越XXX」這樣的對比其實並無必要,相信傳統老科幻迷都能明白我的意思,我們沉迷於各種科幻作品宏大的世界,夢幻般的場景,深刻的哲思,在第一次看到那些神奇的科幻點子時感到震撼,然而我們並不會說哪部作品神作,最好,超越誰,因為我們在期待另一個更新奇的點子,另一個宏大甚至更宏大的世界,另一個夢幻甚至更夢幻的場景,從另一個角度切入卻同樣引人深思的哲思。

希望因為三體而被帶進科幻這個世界的人,能靜下心來接受別人的意見,多看點優秀作品,而不是整天把三體掛在嘴邊,三體優秀,卻只是優秀作品之一,三體之外優秀的作品多如大海的水滴,更加不要再拿三體跟星球大戰一類的太空歌劇對比然後得出這些太空歌劇如何如何low的結論,憑心而論,拿硬科幻來跟太空歌劇比,這公平?或者說,怎麼能這樣跨界去比?!如果你真的喜歡三體,那麼你應該這樣想,哎喲,大劉除了三體還寫了啥?看完大劉寫的別作品後你或許就會覺得,哎,科幻真有意思,還有啥別的好看的科幻嗎?最後當你看的科幻越來越多,你慢慢就明白過來,什麼是太空歌劇,什麼是軟科幻,什麼是硬科幻,自然就懂得是不應該拿硬科幻跟太空歌劇對比然後指責後者不科學的,同時當你看的科幻越來越多,你自然也會發現,各個科幻作品有其閃光點與不足,那些大家之作放在各自的時代背景下也有著各自獨有的對時代的貢獻,拿它們來比較,是毫無意義的,你們覺得這個道理對不對?


推薦閱讀:

憑什麼《水形物語》拿奧斯卡最佳影片?
《三體》難產至今未上映,國產科幻影視作品還差什麼?
你看完電影3D版《終結者2》有什麼感想?
《星球大戰》這部電影評價怎麼樣?
2017美國動作科幻熱門電影是哪部?

TAG:科幻 | 科幻電影 | 科幻小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