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電影《長城》聯想到的四次出塞

  12月16日,製作成本高達1.5億美元(合人民幣約10億元)的電影《長城》在大陸上映,引發了巨大爭議。作為一名普通的觀影者,對於有點極端的爭議並不感興趣,這裡想說的僅僅是走齣電影院的所思所感。對於電影本身,我是支持多於否定的,故事主線從兩個準備盜取黑火藥的僱傭兵視覺轉化為受信任、忠誠和責任等東方文化影響後的保家衛國視覺,雖然有濃郁的西方英雄主義,但貴在明確,也體現了人物的成長和東西方文化的碰撞融合。此外,高顏值的全明星陣容,水墨長城、漫天孔明燈、蒼勁的戰鼓聲等雄奇的場景,小人物的成長等細節都看得出確是用心之作。整部電影,我感觸最深的並不是男女主角(梅將軍和威廉)怎樣英勇無謂地打怪獸,而是張涵予所詮釋的邵殿帥犧牲時萬人齊唱的「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當邵殿帥出師未捷身先死,軍中萬人舉哀,鼓聲大作,低沉悲壯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秦腔調子穿越關山,回蕩在耳邊時,我一時想到了我國歷史上那些曾出塞抗擊異族、保家衛國,不惜己身的民族英傑們,在此做下緬懷追思。

  西漢初期,漢王朝軍事力量不如北方匈奴,不得不奉行和親政策以交好匈奴單于,甚至以呂后當時的尊貴在面對匈奴冒頓單于的調戲時也不得不忍受屈辱,虛與委蛇:「單于不忘我們這個小地方,賜下信件,我們舉國上下,莫不誠惶誠恐!單于雄偉,正在盛年,老妾本應親身前往侍奉。可惜年逾七十,色衰神弱,發齒盡脫,行步蹣跚,見單于豈不羞慚。謹獻上後宮美女三十名,錦帛十萬匹,御用精米八十萬斛,精釀宮酒百石,敬請大單于笑納。」70年的國力積蓄,70年的等待後,由衛青出塞首襲龍城,到霍去病的封狼居胥,終於大破匈奴,飲馬瀚海,解決了當時北方長城內外侵襲之患。

  東漢初期,南匈奴(衛霍大敗匈奴後,匈奴逐漸分裂為南北兩部)歸附漢朝,北匈奴屢次侵擾邊境,先是由竇固出塞抵禦匈奴的襲擾,竇固辭世後,竇憲(竇固和竇憲是同族,竇固是竇憲的叔祖)以戴罪之身大破北匈奴於稽落山,出塞三千里登燕然山勒石記功。直至金微山俘獲北匈奴皇太后,北匈奴單于率殘部遁入歐洲大陸,持續了兩百多年的漢匈之戰終於以漢民族的最終勝利落下帷幕。

  東漢末年,烏桓在其首領踏頓的帶領下,逐漸強盛起來,經常趁著漢帝國內亂寇掠北部幽州一帶。曹操在打敗袁紹後為了徹底肅清北部邊患以輕騎出塞,令良將張遼代表自己統軍作戰,烏桓大敗,踏頓被陣斬於亂軍之中,著名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正是作於此次大勝後南歸途徑滄海(今天的渤海)之時。

  唐朝初年,北方崛起的突厥軍事實力強大,李淵擔心突厥攻打自己後方,曾派遣劉文靜面見突厥始畢可汗乞約「民眾土地入唐公,金玉繒帛歸突厥」。及至玄武門之變後,東突厥頡利可汗趁唐朝內耗,一度兵臨長安城外的武功城(今天的武功區隸屬於咸陽市),太宗李世民不得不與之簽訂城下之盟(渭水會盟)。三年備戰,三載等待後終於有了六路大軍傾巢而出,李靖冒雪夜襲陰山,伏降頡利,向北擴地600里的赫赫武功。

  縱觀這四次出塞,都是以長城作為戰略物資中轉站的,是以長城作為物資的囤聚地和兵員的訓練地來準備進攻的,這才不同程度地對華夏民族的發展起到了重大影響,消除了邊境威脅,維護了北方的和平;更促進了經濟文化的大發展。如果只是單純的防禦,再好的堡壘也會被攻破,可能更多的是起到心安的依賴作用。

  影片中設定禁軍駐守的長城是最後的保障,過往的主動出擊杳無音信;可後面饕餮大軍毫無預兆地出現在皇城之內,似乎王朝的守護堡壘和無影禁軍並沒有體現出應有的價值。再看皇城的中樞決策者,我想總可以提前探查到危險到來吧,影片中既沒有看到滿殿文武大臣的任何反應,也沒有看到市民百姓的反映,可以說為了凸顯梅將軍和威廉的個人英雄主義,其他人都成了模糊的不存在。另外,既然影片有弘揚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意圖,那麼北宋長城的具體位置,食人怪獸饕餮的剋星磁石在北宋的普及情況我認為還是要合乎實際情況的,畢竟影片的名字和核心道具意義非凡,違背實際情況並不可取。

  以上是我觀看《長城》後的一點感想,當然中西文化本身區別就很大,要想融合在一起,讓以中華故事和華夏文化為主題的作品國際化確是全新的挑戰和嘗試,這種嘗試本身值得肯定和支持。希望未來有越來越多更成熟的這種類型片產生。

推薦閱讀:

故宮簡介?
辛亥革命的意義和影響有哪些?
不靠譜的歷史小紀-第一章天地初現(138.2億年前-6億年前)(一)宇宙誕生
舊日本海軍航母(三):赤城 IJN的第一艘主力航母
333.讀歷史9~茱萸

TAG:歷史 | 長城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