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證監會主席劉士余表示「反對野蠻人收購,挑戰刑法將開啟牢獄大門」
事情的起因是證監會主席劉士余同志在基金業協會上的一段即興發言,被人錄下來發到網上。
這個消息現在到處都是,就不多說了,核心意思就是說:
現在很多獲得保險牌照的公司不按套路出牌,但具體這個害人的小妖精套路是在二級市場上短線操作,還是利用險資進行槓桿收購我們不得而知。
但在國內,公開跨部門指責這種事情是非常罕見的。
畢竟這是保監會的自家事,按理說輪不到證監會瞎逼逼。到劉主席還是說了, 保監會也公開正向回應(此處內容可能是被舉報敏感內容,已刪除)。
我關心的是,對市場的影響到底幾何。這裡面都有我們的真金白銀。
我們先了解一下保險行業的相關基礎內容。
保險的分類:
簡單來說,人身保險就是保命保健康不出事,出事就賠錢的,財產保險就是保錢的,你的財產損失了就賠錢的。
保險業是金融行業的一部分,在中國,只要是金融業,就有準入門檻,也就是要獲得政府頒發的牌照才能經營。
能玩保險的公司並不多,其中集團、控股公司一共有12個,比較知名的人保、人壽、太平洋、平安、華泰、陽光、安邦、泰康、太平、中華聯合、再保險、富德。
這12家保險大鱷國內所有保險形式都有資質玩,是保險行業的頂級玩家。
剩下的就是具體經營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有做人壽的82家,有做財產的58家。
還有兩類公司是保險業的衍生公司,一類叫再保險公司,一類叫保險資產管理公司。
前者是當保險公司收到投保人的保單後,如果覺得自己hold不住,可以把這個業務打包賣給再保險公司,其實就是要分散風險用的。
後者是保險業的基金經理,負責給保險公司的資產投資理財,獲得收益的。
恆大人壽、前海人壽,最近風生水起的出場主角全部都是具備人身保險牌照的企業。
而為他們吸金的最主要的產品就是萬能險,是不是挺眼熟,因為這個萬能險,在之前關於恆大的文章中,已經出現過了。恆大人壽:這口熱翔,我自己吃回去。
這次我們在稍微詳細的說一下這個保險產品:
萬能險並不是我們的創新,也是個舶來品,1979年,世界上第一款萬能險在美國應運而生,市場佔比一直保持在30%左右,80年代中期開始,萬能險在歐洲各國也顯示了強大的市場生命力。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搶佔了英國、荷蘭等國的保險市場。在萬能壽險登陸亞洲市場以後,也迅速風靡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地,成為市場銷售的主力險種之一。
最近幾年,萬能險在中國遇到了黃金髮展時期。為什麼?
羅列一下萬能險的特點:
1、提供正常的人壽保險功能,只需要正常交保費即可。
2、提供理財功能,理財在今年年初的時候已經高達9%。
3、承諾保底收益利率2.5%(不同產品可能略有不同),也就是說我有可能達不到9%,但最低會給你2.5%
4、期限較短,一般在90天到1年,有些產品甚至極端到30天
5、隨時可退。
6、可以在互聯網銷售。
你還能看出來點保險的影子嗎?這活脫脫就是一個高收益、兜底、高流動性、方便購買的理財產品。對,順帶還買一送一搭一個人壽保險。
同期的銀行理財收益是多少?4%都不到,這個收益,已經可以媲美風險極高的P2P了。
除了高風險高回報的股票市場,還有什麼投資能段時間內能達到如此驚人的年化收益?
其實也有,那就是借新還舊。
假如股票市場投資能夠賺錢,這個遊戲能一直玩下去,皆大歡喜。
可要是賠錢呢?你敢想像嗎?
誰又敢保證股票市場能一定賺錢呢?別看你險資錢多,你也不能,要知道,資本充足的外管局投資黑石也被套了整整七年。
這個遊戲,玩不下去之後,大量的投保人該怎麼辦?是去找保監會,還是去找證監會的麻煩?
所以,劉主席在非公開場合發飆,那是有道理的。別看劉主席是從銀行繫上來的,但早在04年央行任行長助理分管金融穩定局期間,就已經處理了「德隆系」、南方證券這些當時的大案要案的風險處置工作,那是真見過世面的。
在劉士余的發言中,並沒有看到其對保險行業資金進入股市的抵觸和不歡迎,而是通篇強調對鑽營漏洞之徒的憤恨和不屑。
保險資金投入股票市場這件事沒錯,舉牌更沒錯,在市場低利率情況下,這是資金的正常選擇,不僅我們國家如此,美國這樣的問題也同樣遇到過。
&lt;img data-rawwidth_="580" data-rawheight="433" src="<a href="https://pic2.zhimg.com/v2-685a3144c4453c998cac2cd65d6fd935_b.jpg"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zhimg.com 的頁面">https://pic2.zhimg.com/v2-685a3144c4453c998cac2cd65d6fd935_b.jpg</a>"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_="580" data-original="<a href="https://pic2.zhimg.com/v2-685a3144c4453c998cac2cd65d6fd935_r.jpg"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zhimg.com 的頁面">https://pic2.zhimg.com/v2-685a3144c4453c998cac2cd65d6fd935_r.jpg</a>"&gt;如圖,80、90年代,美國的養老金對股票市場的分配僅僅38%,但在隨後的十年,這些機構在股票市場的分配已經高達60%。機構的進入,也造就了美國股市黃金十年。
反觀我們這邊寶能、恆大這兩個拿到保險牌照的企業,在二級市場上風生水起帶來了哪些影響:
原來保險行業都是跟著基金屁股後面買,現在發現自己的能量已經如此之大了。幾乎可以在二級市場上呼風喚雨了,已經不再願意甘做小弟了。而他們兩者在二級市場賺的盆滿缽滿,也讓更多安全合規的險資更加大膽的配置A股市場。
客觀來說,這是好事。
而我們的A股市場,的確也需要這些新近和穩定的險資機構和大鱷補充血液。在不參與上市公司管理的基礎上,幫助其財務更加健康,有更充足的資金進行業務創新,讓實體經濟得到更好的發展。
但我個人極端反對這些利用萬能險進行短貸長投的高風險行為。這種帶血的槓桿就像當年的配資一樣,會埋下一層一層的雷,總有一天會逐級引爆,讓我們今年以來健康回血的市場再次遭遇滅頂之災。
這不是危言聳聽,因為這樣的悲劇,同樣在美國的資本市場發生過,只是,讓華爾街崩潰的不是我們今天的萬能險,當時他的名字叫垃圾債。不管名字是不是一樣,但本質是相同的,都是高息舉債。
經典的RJR Nabisco案:管理層和「門口野蠻人」的較量
1、RJR是一個煙草公司,管理層計劃通過MBO完成私有化。
2、KKR是一個併購公司,認為RJR市值被嚴重低估,於是通過大量的垃圾債融資進行收購。
3、RJR發現KKR的意圖,開始和KKR進行競標。
4、本身管理層還佔優勢,但突然被爆出RJR管理層在管理協議和「金降落傘計劃」中中飽私囊,觸怒了股東和員工,股東最終選擇了KKR。
4、結果KKR獲勝,RJR管理層出局。
這是一個被我刪減後的精簡版過程,大家理解即可,太眼熟了有沒有,這不就是我們今天萬寶之爭的翻版嗎?
是啊,歷史就是這樣驚人的相似。
發展路上該挨的刀,一刀也別想少,也少不了,還沒挨著,別急著慶幸,很多時候不是說你牛逼躲過去了,你躲不過去,就是你還沒混到挨那刀的資格而已。
那這個故事的結局呢?
KKR成功收購RJR Nabisco後,任命路易斯·格斯特納為新任總裁。格斯特納大刀闊斧的改革一度使Nabisco的營業顯著改善,現金流高達原來3.5倍,利潤在1990年的上半年增加了46%。
是不是覺得資本的力量太偉大了,管理者也別太把自己當回事,這年頭,誰離了誰不是活。
可隨後的發展就不那麼樂觀了,KKR收購過程中的垃圾債的威力開始逐漸顯露出來,償還這些利息和本金,消耗了公司大量現金流,限制了銷售能力的擴張。公司主要對手菲利普·莫里斯趁機壓低價格,擴張銷售,RJR最終在競爭中敗下陣來。幾經周折,KKR最終不得不剝離RJRNabisco的剩餘股權,資金回報所剩無幾。
這個遊戲里,沒有贏家。
為什麼險資不計代價的要併購優質資產,那些高息的萬能險就像是鴉片,一旦開始根本就停不下來,就像跗骨之蛆,必須要有一個穩定的盈利現金流來支撐其消耗,不管是萬科、還是格力,還是被這些高利息險資舉牌過後的優秀上市公司,都逃不過最終這層層吸血後的無力回天。
可惜的是這個遊戲在國內根本沒有停止的意思,反而愈演愈烈。
今年以來共有51家上市公司申請設立保險公司,其中有15家已經獲批,此外還有200多家企業在排隊申請保險牌照。
連貴州茅台、七匹狼都拿到了保險牌照開幹了。
這都根本不在乎吃相了。
不要動不動說我們散戶愛跟風。
都他媽一個德行!
不管是劉主席,項主席,又或者是哪個長老動了真怒要敲山震虎。
不管是不是王石、董明珠有通天本領能夠翻雲覆雨。
對於這番訓話和此次及時的處置,我雙手贊成,更多的險資進入二級市場是大勢所趨,必須歡迎,能給A股長牛打下堅定基礎。
但對於這些「垃圾槓桿」,我必須豎起中指。
一年前,我已經被坑過一次,同樣的虧,我不想再來一次。
---------這件事有了一些後續,所以我也就再補充一些---------
12月7日,保監會檢查組已經進場前海人壽、恆大人壽。其中,進駐前海人壽的檢查組將由發改部牽頭,進駐恆大人壽的工作組將由資金部牽頭。
為什麼進駐前海人壽的是發改部,進駐恆大的是資金部?
看一下兩個部門的主要職責:
發改部:發展改革部。
擬訂保險業的發展戰略、行業規劃和政策;會同有關部門擬訂保險監管的方針政策及防範化解風險的措施;
會同有關部門研究保險業改革發展有關重大問題,提出政策建議並組織實施;會同有關部門對保險市場整體運行情況進行分析;
對保監會對外發布的重大政策進行把關;歸口管理中資保險法人機構、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等的市場准入和退出;
資金部:保險資金運用監管部
承辦對保險資金運用的監管工作。
擬訂監管規章制度;建立保險資金運用風險評價、預警和監控體系;
查處違法違規行為;審核保險資金運用機構的設立、變更、終止及業務範圍;
很明顯,去寶能,是檢查保險業務開展的合格性;去恆大,是看你保險資金運營的合理性。
所以,兩個公司的懲罰也各不相同。被禁止萬能險新申報三個月的寶能所受處罰更嚴重一些。這等同於直接斷了寶能的現金流蓄水池。
而對於恆大而言,只是說你的保險資金暫時不能再炒股了,但還有機會「發新還舊」。
其實,恆大關於萬能險問題的處罰力度,也並不比寶能輕多少,今年3月份,就因為萬能險銷售的問題被保監會處罰,禁止互聯網銷售,恆大人壽還因為此事將總裁李鋼拿下。只是互聯網線上銷售雖然停了,線下還能繼續,等於給了一條活路,雖然線下銷售的利率低一些,保險期限沒有短期,那也總比寶能這樣釜底抽薪式好一些。
誰讓他吃相太難看呢,萬科一事,監管層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南玻A把管理層都逼走,則著實讓市場大跌眼鏡。
險資進入二級市場真的就是洪水猛獸,不被待見嗎?
真不見得,同樣是險資的安邦這一次卻步步為營,廣受好評。此次舉牌中建,也落得了兩情相悅的市場佳話,什麼有背景的妖精一說,也就當個笑話聽聽好了(此處內容可能是被舉報敏感內容,已刪除)
公告中明確表態歡迎安邦投資中建,寶能,恆大哪一次舉牌,受到過這種待遇?
很明顯二者在二級市場的選擇有明顯的不同,安邦的每次舉牌:
1、公司股權集中,避開爭奪控股權的嫌疑;
2、中建又是「一帶一路」的海外重要業務支撐企業,這是多麼重要的政治成熟;
3、事前一定會有的必要溝通,否則中建的公告怎麼會這麼曖昧?
4、對於證監會的問函回復得當,將自身的資金運用情況甚至提前公布,甚至公開承諾未來還要繼續增持10%左右。
上述哪一項做的不是里子面子全都兼顧,監管法規全部合格?關鍵是還給足了證監會面子。
二級市場上的投資者,其實跟著也沒少吃肉。
這麼經典的上市公司、險資、投資者全部受益的操作,不被樹立典型已經是很虧得慌了,難道還要懲罰?
安邦的這一輪險資入市操作,才是未來正確的市場風向標,是險資入市的正確姿勢。
最後看看安邦的資金來源,安邦此次舉牌中建,所用的資金全部來自於其旗下的安邦資產(上一篇文章說過,保險公司的資產管理公司,就是負責替保險公司投資理財)的「共贏3號」,而共贏3號的資金,全部來源於安邦下面不同的保險公司。
從今年6月至10月,三家安邦系保險公司分三次申購了共630億元的「共贏3號」產品。
安邦人壽 280億
和諧健康 315億
安邦養老 35億
安邦當然也做萬能險,只是,所屬人壽的萬能險在「共贏3號」的比重,也沒超過50%。我沒有查到監管中關於資金來源比重的限制條款,但安邦的風控,顯然要比恆大、寶能全倉滿票干要安全的多。
所以,在資金來源和槓桿使用問題上,安邦也許略有瑕疵,但絕對談不上違法違規。
當然,安邦雖然大事上沒話可說,但也並不是乾淨到一塵不染,他也曾經在二級市場上炒過短線,只是不像恆大那樣唯恐天下不亂,體量規模很小而已。
根據安邦資產前六個月內買賣上市交易股份披露情況,今年5月,安邦資產的「共贏1號」買入中國建築746200股,每股成交價格為5.36元,並於7月將這些股票賣出,每股成交價在5.53~5.54元。此筆交易獲利區間在12.69萬-13.43萬元。
今年10月,安邦資產通過「共贏1號」買入中國建築1300700股,每股成交價在6.13-6.17元,並於11月賣出等額股票,每股成交價格在7.11-7.13元。獲利區間在122.27萬-130.07萬元。
只是這樣一個巨量險資,偶然偷偷摸摸這麼低的倉位買賣股票賺個差價,風控完全沒問題,為保民賺點利息,有什麼可指責的?再說,投資本身也就是他的本職工作。
所以,安邦和恆大寶能有類似,但絕不能一概而論,安邦在二級市場的公開操作行為基本讓人無話可說。
結後語:
小編寫這篇文章,並不是要為安邦洗地,給監管層開脫,我也沒這本事,操不著這心,只是希望從這些僅有的市場信息中,篩選出來有價值的部分和大家探討,關於此次險資入市的觀點,我整理了一下:
1、險資入市會帶來增量資金,險資本身能量大是一回事,更關鍵的是有一個帶頭大哥振臂一呼,憋了許久的遊資機構也遙相呼應,也是主板近半年來一路高歌的原因。只是遺憾的是這個帶頭大哥路子也不正。不過沒關係,此次人人都看到打寶能,卻忽視了扶安邦這件事,險資就是過街老鼠?答案那必然是否定的啊,未來依舊會成為二級市場的重要資金來源,只是這個資金要更安全、穩健,不能埋有隱患,這樣的監管思路,對於市場而言絕對是長期利好。我並不認為寶能恆大倒下去,A股就失去帶頭大哥迷失方向,反而,安邦的操作,讓更多的險資有了可供參考的安全指引。
2、此次去除萬能險的風險隱患,雖說和去年去槓桿本質上是一樣的,但結果卻完全不同,和去年配資相比,此次去除風險發現的早,處理的早,影響有限。一定會有拔膿般的陣痛,但長痛不如短痛,一個健康沒有風險的市場,後面才能有更好的預期。
3、險資的問題,影響的是主板,創業板的漲跌暫時和險資無關。若非要扯上關係,那就是險資看不上創業板本身是個不太好的消息。
看完這個,我們是否還需要恐慌呢?放在時間軸上,其實真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上次去槓桿,自己啥都明白但沒躲開,那是因為沒見過世面,這次也沒躲,那是因為真心覺得此次沒什麼大不了的,在保險業裡面,恆大和前海那點體量,真還不能呼風喚雨呢。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