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醫宗金鑒》以及其成書

首先讓我們來認識一下這部部頭很大,在中醫學史上有十分重要地位的書籍。

《醫宗金鑒》刊行於乾隆七年,是我國第一部官修醫學全書,亦是第一部官修醫學教材。乾隆帝於1739年下旨編纂此書。其總修官由「清初三大名醫之一」吳謙和「京中第一好醫官」劉裕鐸擔任歷經三年,於1742年完成。

1749年起被清「太醫院」規定為醫學生教科書。本書深受醫界推崇,流行甚廣。歷經三百年,目前仍為中醫臨證、教學的常用參考書籍,並在部分地區依然作為中醫師考試教材。可以說它是在我國歷史記載中出現的第一部統編教材,對後世中醫學的發展以及中醫教育的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醫宗金鑒》的編纂者多為御醫,非同社會上一般醫生,具備儒學與醫學雙重深厚修養,為儒醫之上乘,儒醫風範對其學術特點和編纂水平起著決定性作用。也是此書呈現倡導王道醫學特色必不可少的關鍵因素。

王道醫學特色突出體現於理法須臾不離經論,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書醫理方論皆以經典理論為指導。此外,重視運氣理論,推崇仲景學術。認為「天時之不齊,民病所由生也。《素問》言五運六氣特詳。醫不明此,則不識亢害承製、淫勝郁復之理,不足以稱醫之良也。」並將運氣部分單獨成冊。仲景學術是「辨證論治」之源,其在《醫宗金鑒》中被尊為「醫宗之正派」。其《訂正仲景全書》與《傷寒心法要訣》分冊內容佔據全書三分之一,其份量之重,足見對仲景學術之重視。

王道醫學特色還體現於博採眾家之長,本書的編纂遵循如下原則「求精當,不尚奇邪、詞謝浮華,惟期平易,酌古以准今,荃繁而摘要」。辨證施治過程避免崇尚新奇,理法方葯的解析精取各家之長。強調「醫非博不能通,非通不能精,非精不能專,必精而專,始能由博返約」。

易於掌握、實用性強是《醫宗金鑒》辨證論治的又一特點。這也是我為何要與大家一起學習的原因。

《醫宗金鑒》全文中首先對王道醫學進行了較為系統的論述。王道醫學即是「以仁愛之心,行精誠之醫,解中庸之道,行執中有權之術」。「仁義」、「精誠」、「允執其中」的儒醫風範,是「醫之王道」的思想主體。其具體特點是深受儒家影響,重視經典、遵循法,博採眾家之長,平易實用、不偏不倚。「王道醫學」可謂是主流醫學的代表

因為如今的中醫界乃至傳統文化界,亂象紛紜,諸家學說蜂起,名詞概念令人眼花繚亂,頭銜流派多如牛毛,魚龍混雜,借著養生熱的噱頭,憑藉著政策的支持,頗有當年改革開放後氣功界大師出山後的一番熱鬧景象。做課題、辦講座、辦班招生,圖名圖利的人多了起來,然而真正老老實實背書學習的人少了很多,末學之前也走了些彎路,甚至差點誤入歧途,好在迷途知返,深感自己之不足,故藉此機會與大家一起學習。

學醫者往往有些情懷在心裏面。無論我們背的是「希波拉克底誓言」還是「大醫精誠」,希望大家在惡劣的醫療環境下,勿忘初心。

聽老一輩大家的話沒錯。有一本書叫做《名老中醫之路》,大家可以讀一讀,希望大家能夠從其中汲取力量與經驗,不要自暴自棄,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由當時的清政府下旨編纂《醫宗金鑒》在相當程度上決定了《醫宗金鑒》主流醫學的編纂方向。國家最高機構齊聚了編纂臨床醫學全書的各種有利條件,如有代表性的各種醫籍、專門的編書場所、編書的經費保障、高素質的編纂隊伍等等,這些都是朝廷組織編纂臨床醫書不可比擬的優勢。上述優勢,使得《醫宗金鑒》具備王道醫學特色。

此書的影響:自刊行至清末,是書一直被太醫院用作教科書,另為民間習醫之士學習所用,廣為流傳。被後世學醫者奉為圭桌。現在台灣中醫業仍將《醫宗金鑒》作為必考科目之一,福建中醫學院還率先開展了《醫宗金鑒》的相關課程。《中國中醫古籍總目》所記載的此書個版本,刊印時代貫穿於成書以後的清代至建國初始,藏書地域遍布大江南北。而某些現代著名醫家對《醫宗金鑒》的重視亦可反映其影響之甚。《醫宗金鑒》的臨床各科內容集合了前人臨證精華,融入了編者的臨床實踐經驗,至今對中醫臨床有著相當的影響,得到了較為廣泛的傳承和應用。

民國時期有許多的名醫大家都深受此書的影響,比如我們熟悉的劉渡舟劉老,丁甘仁老先生等。近代不少地區中醫的師帶徒、家傳等教育過程中皆以《醫宗金鑒》為教材。如東北三省、廣東省等地。而據東北學者所述《醫宗金鑒》在東北的影響非常大,有「其他醫書可以沒有,此書定有」的說法。而且此書在日本、韓國、朝鮮的影響也十分巨大。

《醫宗金鑒》共90卷,含子書十五種:《訂正仲景全書傷寒論注》、《訂正仲景全書金匾要略注》、《刪補名醫方論》、《四診心法要訣》、《運氣要訣》、《傷寒心法要訣》、《雜病心法要訣》、《婦科心法要訣》、《幼科雜病心法要訣》、《痘疹心法要訣》、《外科心法要訣》、《眼科心法要訣》、《刺灸心法要訣》、《幼科種痘心法要旨》、《正骨心法要旨》。全書共計160萬字

關於總纂官吳謙:吳謙,字六吉,安徽歙縣人,與張璐、喻昌並稱為 清初三大名醫。清朝乾隆年間,吳謙為宮廷御醫, 1736年以後任太醫院右院判。由於吳謙醫術精湛, 醫德高尚,受到朝廷上下廣泛讚譽,加之又屢屢治癒 皇親國戚的頑疾,乾隆皇帝對其十分賞識和器重。 乾隆帝曾經對身邊的大臣們說:「吳謙品學兼優,非 同凡醫,爾等皆當親敬之。」乾隆四年吳氏奉旨編修 醫書,即《醫宗金鑒》,如《清史稿·吳謙傳》云:「官太 醫院判,供奉內廷,屢被恩賚。乾隆中,敕編醫書,書 成,賜名醫宗金鑒。」

喻昌,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喻嘉言。江西新建人。羅大倫老師有講他的故事哦,大家有興趣可以看看~

找個張璐張老先生的圖片實在太難了·····(預覽了才發現好像發不了圖片,囧)

自己的一點小看法: 末學以為,老老實實「讀經典、跟名師、做臨床才是正道,「發皇古意,融會新知」是必經之路,「為往聖繼絕學」「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是我們的最終追求。

家父昔日教導末學,「位卑未敢忘憂國」,哪怕是一介草民,一介白丁,「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孫思邈在大醫習業中說:「若不讀五經,不知有仁義之道;不讀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讀諸子,睹事則不能默而識之;不讀《內經》,則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讀《庄》《老》,不能任真體運,則吉凶拘忌,觸塗而生。至於五行休王、七耀天文,並須探賾,若能具而學之,則於醫道無所滯礙,盡善盡美矣。」

讀史以知興替,培養「家國天下」的意識與士子情懷,中國人生下來就是儒家,古之士子以天下為己任,身無半畝尚且心憂天下,能發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的呼號。而末學以為,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越來越多,山川形勢的起伏、日月星辰的周轉變異、四時節氣的轉化之身外事與之無關,他人之利害,中醫學術之傳承,也與之無關,凡涉己之利益必然計較乃至做出令人不齒之事,至於「南京大屠殺」與之又有何干?

王玉川朱良春等前輩駕鶴西歸,身為中醫學子,見我杏林損一巨匠,醫門喪一元戎,臂膀折而梁櫞損,大地陷而天柱傾,竟然無動於衷,既無悲切之情,又無自勉之意,哦哦幾聲,曰與我何干,轉身入實驗室,雙手鮮血淋漓,無半點慚愧悔懼之意,昂頭戴面,而有自許之貌,全然忘卻《大醫精誠》「老君曰:人行陽德,人自報之;人行陰德,鬼神報之。人行陽惡,人自報之;人行陰惡,鬼神害之。尋此二途,陰陽報施豈誣也哉。所以醫人不得侍己所長,專心經略財物,但作救苦之心,於冥運道中,自感多福者耳」的教誨。

他們取笑李東垣怒斥歌姬潔身自好的品行,深覺不以為然,而忽視了一個良好家庭教育環境下成長的讀書人的品行節操。至於江陰曹穎甫先生怒斥日寇以身殉國之事,連《經方實驗錄》都不曾讀過,又怎麼會知道曹師如此慷慨之舉動,至於江陰閻應元「八十日帶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萬人同心死義,留大明三百里江山」這等錚錚鐵骨,更是遑論。

哎呀!扯遠了······

學醫不僅僅是救人,更重要的在救心。醫者自己不求觀己之心,中醫學子也只求考試高分,課題加分,全不以「繼承」「發揚」為己任,深自誤哉!

之後會與大家從傷寒、雜病心法要訣部分開始一起學習,共同進步,如有謬誤之處,還望諸位不吝賜教!

末學合掌致敬

2016.11.4

文獻出處:360百科

《御纂醫宗金鑒》辨證論治學術特色及其傳承研究 中國中醫科學院二00八級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

論《醫宗金鑒》的醫學貢獻 南京中醫藥大學 2000級碩士研究生畢業論文

清代醫家吳謙與《醫宗金鑒》述略 王三沆 (陝西中醫學院中西醫臨床醫學院,陝西咸陽)


推薦閱讀:

胃病的中醫按摩治療方法?
復泰中醫,莫吃人血饅頭
醫學源流論序——徐靈胎
濕氣是個什麼鬼
有什麼藥物可以替代馬兜鈴酸?

TAG: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