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後感

在跌跌撞撞中終於讀完了《如何閱讀一本書》,為什麼說是跌跌撞撞呢,首先,這是一本論述類的書,而論述類別的書讀起來又是最難,最煩的。而且,此書還屬於外國著作,本身文化之間的差異和語言習慣的不同就會加大閱讀的難度。在加之翻譯中客觀存在的誤差和翻譯者本人的遣詞習慣,讓我讀起來更是難上加難。但還是咬牙堅持了下來,可以說是收穫頗豐。

這是一本指導閱讀的書,更準確的說是一本強調如何閱讀論述類書的著作。雖然其中也對閱讀小說,故事,哲學,歷史,科學等類別的技巧介紹,但我覺得,作者的主旨是在指導讀者如何閱讀論述類作品。

讀完之後,對本書的架構總結了一番,並將其中自己認為有道理的段落摘抄了十幾頁,目的是為了對其加深印象。摘抄完之後總覺的應該自己再寫點什麼,也算是真正完成了與作者之間的有效溝通,就像作者在書中提到的「讀書就是作者與讀者之間的溝通,它開始於作者,終結於讀者」。如果不寫點什麼,或者說是不把作者的觀點用自己的語言轉述出來,就算不上是一次真正的溝通,並且不能說自己已經讀懂了。

就像聽一個人說話一樣,聽完之後我們總應該有點反應的,對吧,或是嘴上或是心裡,如果一點反應都沒有的話,那是很不正常的。還好,經過檢驗,我絕對是一個很正常的人。。。。。。

開始吧。。。

首先,讀者將閱讀分為四個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注意:為什麼說是層次而不是種類呢,用作者的話說,種類意味著各有不同,相互毫無相干。而層次則是代表著一種漸進和被包含的關係。也就是說檢視閱讀中包含了基礎閱讀的要素和能力,同理,主題閱讀則包含了之前所有的閱讀層次,體現了閱讀的最高層次和讀者較強的閱讀能力。

無論是基礎閱讀還是主題閱讀,都強調了一個最基本的要素-----主動閱讀。閱讀是一個特彆強調主動性的活動,完全被動是讀不了的,那麼專註力就是必不可少的了,但是專註力並不代表理解力,於是思考就是主動閱讀的第二個要素。如果單單是為了閱讀而閱讀,那麼一定是雙眼停滯,頭腦昏睡,即使沒有被動到如此,如果閱讀僅僅是停留在文字表面,而不是站在整體框架之上,帶著一邊思考和一邊提出問題去閱讀,或者說,由於僅僅對書中鍾情的表達和語言很感興趣,卻沒有耐心去了解整本書的框架結構、邏輯和內容等實質性的東西,那麼,便是單純的玩味文字,算不得真正意義上的閱讀。理所當然地,這本書給予你的回報也就局限於擺弄文字上,對於個人在這方面的提升是沒有多大幫助的。

現在想想小時候為了寫出「漂亮」的作文,被記憶大量的優美詞句,真是一種坑人的寫作啟蒙。

閱讀本身就是一個從了解到理解,並且從中實現個人提升的過程。如果讀完一本書有一種破繭而出的感覺,並對自己之前的行為有所反思,那麼閱讀一定是主動和有效的。

要通過閱讀來實現個人的提升,除了主動以外,還有一些技巧是很重要的,如,敏銳的洞察,可靠的記憶,想像以及分析,同時,這些能力也會隨著閱讀經驗的提高而提高

說了這麼多關於主動閱讀的重要性,說白了,閱讀就跟學生聽課一樣,所有的學生看似都在閱讀著課堂,而主動學習的學生一定是在不斷產生問題和提出質疑,隨著老師講解和自己思考的深入,通過自己的洞察,想像、分析,問題在大腦中出出進進,腦細胞在溝回中忙忙碌碌,最終,老師與學生的溝通完成,並且最終達成了一致。

基礎閱讀------終身閱讀過程中的最初級階段

它分為四個階段:閱讀準備階段、包括有良好的聽力,視力,起碼的認知能力,口齒清晰,以及個人準備,包括能夠與其他孩子一起學習的能力,保持注意力,有耐性以及服從等等。這些準備應該在幼兒園時期就完成。這裡需要強調的是一個孩子如果沒有做好以上的準備就開始教他閱讀。他可能會不喜歡這樣的經歷,以後的學校教育和閱讀過程會留下很多痛苦的陰影。儘管大多數孩子的家長都會擔心「輸在起跑線上」,但是比起魯莽地提前閱讀來說,延後接受閱讀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

第二個階段就是認字階段,這個階段要求能夠理解詞句的發音,含義,能夠閱讀簡單的讀物並且很喜歡閱讀了。

第三個階段,要求孩子有一定建立字彙的能力,就是能夠下從上下文中,猜出不熟悉的字詞。除此之外,因為孩子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從而為了「擴大視野」而讀。

第四個階段,在這個階段,閱讀的人就應該被稱之為讀者而不是孩子了,這個階段應該能準確的讀出書中的主要觀點,並且能夠與同主題的書進行對比,並且得出結論。這樣的閱讀能力應該在初中畢業時形成。

很遺憾,我們很多人並沒有在不同的年齡段有這樣漸進和系統的閱讀訓練,原因很簡單,社會甚至學校從來都沒有開展一門這樣的閱讀課程,明確而又系統地培養不同年齡段孩子的閱讀能力。

老師在抱怨家長沒有從小培養孩子的讀書習慣,家長在抱怨孩子沒有讀書的耐心,學生在抱怨沒有人給他開一張適合的書單。

總之,都將原因歸結於除自己以外的相干人等。。。。。。

我們或作為家長或作為老師,應該何時開始,如何怎樣培養孩子們的閱讀習慣和能力,我想這是每一個認識到閱讀對於一個人終身重要性的人應該補上的一課。課題就叫《如何閱讀一本書》,教材就是《如何閱讀一本書》。

檢視閱讀------系統的略讀或者粗淺的閱讀

讓我們先來分享一下閱讀前常常出現的兩種情況,一,你很糾結你到底想不想讀這本書,或者是這本書到底值不值得花費很長時間閱讀,你懷疑這本書在花費很大精力讀完之後是不是對你有一定的提升。二,你確實沒有時間進行仔細的閱讀。

這樣的情況下,檢視閱讀中的系統略讀就會排除糾結或者幫助你在短時間內汲取其中最最精華的養分。

系統的略讀應該不會花費我們很長時間,也必須在短時間內完成,否則它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那麼下面便是一些建議,其中的部分內容正是我們在平時閱讀的時候容易忽略的。

首先,先看書名頁,這樣你會很快的把這本書在腦海中分類,並且聯想到你讀過的類似的書。如果有副標題,那定是極好的,因為副標題的作用就是對主標題的補充,會讓讀者更加具體地了解書的內容。如《在那顆星子下----中學時代的一件事》。從中我們很容易了解到,這是一本小說類的書,書中作者一定是敘述了一件中學時代發生過的事情,當然,這只是一個很簡單的例子。

第二,研究目錄頁,這就是我之前提到過,人們(包括我在內)常常忽略的內容。這樣做得好處就是對整本書的架構有了深入的了解,就像要買一個房子,我們進去之後一定是先看看整個房子的結構是否合理,客廳是陽面還是陰面,餐廳是否是獨立的,等等。如果這一步直接省了,直接就看房子的質量,那就不是很理智了。

第三,讀一讀序言和後記,因為很少有作者不會在序言中將自己整本書的架構和主旨進行說明的,也會在後記中將整本書的主旨或者論點進行再回顧。

第四,挑看幾個跟主題相關的篇章來讀,尤其是開頭和結尾。但凡有學習經歷的人都會這麼做的。

讓我們來總結一下系統的略讀吧,短時間內,有選擇地閱讀,了解整體架構和主旨,確定這本書是否值得花費很長時間仔細閱讀。

再者便是檢視閱讀的第二個技巧-----粗淺的閱讀。讓我們再來從實際情況出發,來闡釋一下什麼時候需要這要的閱讀技巧。

我們經常會遇到一本很難讀的書,接下來,或是不斷地停下來查閱工具書或是由於煩躁直接放棄。因為我們從小就被教育,閱讀中遇到困難要努力查閱資料去解決它,這樣第一個或者就成為了誘發第二個或者的重要因素。

但在這一點上,我覺得不應該是絕對的。如果對其中的字詞不懂,還是很有必要查一下手機的。

所以,粗淺的閱讀針對的問題是,當遇到一本很難讀的書的時候需要用到的技巧。前提是這本書確實值得我們讀,也確實對我們會有一定的提升。

那麼如此這般,當我們遇到一本難讀的書,並且真正值得一讀的書的時候,粗略的閱讀會對我們有很大的實際意義。

這個規則很簡單,「第一次面對一本難讀的書的時候,從頭到尾先讀一遍,哪怕遇到不懂得地方也不要停下來查詢或者思考」「與其強迫人們接受裝模作樣的讀法,不如鼓勵人們一次性不完整地讀完,然後討論在第一次快速粗淺地閱讀中所獲得的東西」。這樣就為下一步的再一次研讀做好了準備。相信我,在第二次閱讀中,我們一定會有更深入的理解。因為第一次閱讀已經有了相當的了解,第二次閱讀就是站在另一個新高度上開始了的閱讀。

是時候該開始分析閱讀了,這也是本書最重要的章節,最難懂的章節,最容易讓人放棄的章節,但是在開始之前,作者又分享了幾個常用的閱讀技巧和經驗。就像在出征前的誓師大會一樣,這是一個必不可少的準備,可以看出來,作者是一個邏輯性很強且很細緻的人,絕不是圖財坑人的角兒。

一,一個主動的閱讀者會提出的四個問題:

1.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麼。

2.作者細說了什麼,怎麼說的。

3.這本書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

4.這本書跟我有什麼關係。

二,如何讓一本書真正屬於我們自己

首先,對於閱讀來說,在樹上做筆記是不可或缺的事情,好處無需言表。前面說過,主動閱讀一定是伴隨著思考的。所以,讀完一本書之後,應該傾向於用自己的語言寫出自己的感想,或者總結出一本書,如果渾渾噩噩地寫不出來,那便算不上是真正的理解,通常也是因為根本不知道自己在想些什麼。

三,如何做筆記

作者認為筆記有3個層次,結構筆記,概念筆記,辯證筆記(同主題書之間的觀點比較),我認為第三種也可以是讀後感。只要是表達自己思考的內容,都可以是第三種。

四,培養閱讀習慣(讀書筆記)

習慣首先是建立在了解行事規則的基礎之上,如果不知道規則是什麼,就不可能按照規則來行事,自然就談不到習慣了。這裡的習慣絕不是簡單意義上的習慣,而是一種按照某些系統的,能達到良好效果的規則,繼而終身持續。

「要養成習慣,除了不斷地練習和運用,別無他法。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從實際去做中學習到如何做得道理。在你養成習慣的前後,最大的差異就在於閱讀能力和速度的不同,經過練習之後,同一件事情,你會做得比剛開始好很多,也就是熟能生巧,一開始你做不好,慢慢就會得心應手,像天生自然一樣,這也就是為什麼習慣是人的第二天性的道理。」

分析閱讀----將一本書生吞活剝

讓我們還是先從一本書的開始來開始分析分析閱讀吧。(此處足夠繞口)

書名,就像我們之前說過的,從書名上看,我們大致可以將這本書分類,那麼分類為什麼這樣重要呢。書中並沒有過多的論述。但是作者舉了一個很實際的例子。大體意思是這樣的,弄清一本書的種類,如同進入一間教室聽課一樣,你必須得先搞明白這是一節什麼科目,因為不同學科之間的學習技巧是不同的,例如,英語課,我們必須時刻背靠在一種外國語言習慣和文化背景上去學習它,否則聽起來真是「黑白顛倒」。再如,化學課,我們應該站在微觀的角度去看待它,如果站錯了角度,哪個老師又能從口袋兒里掏出一個氧氣分子來給你看看呢?仔細想想也確實是這樣。如果我們以讀議論文的方式去閱讀一篇散文,想想真是痛苦。。。。。

這就是分析閱讀的第一階段,用書名分類。

接下來,我們就應該把一本書放在X光下面了。

開始我一直疑惑,這個階段是在檢視閱讀之後,還是在仔細閱讀之後。後來我終於理解了,是在讀完一本書之後,所謂的讀完,或是仔細閱讀,或是粗淺的閱讀,總之,是在第一次閱讀之後,畢竟任何一本值得分析閱讀的書都不是只讀一次可以合上入櫃的,一次閱讀絕對不可能了解全面。也不可能做到分析閱讀,至少應該再一次的翻看。

一本好書,絕對不會像是一堆肥肉下面埋藏著一堆發育不良的骨架,也絕對不會是一個瘦到皮包骨頭的人。而應該像是一個正直壯年的人,骨骼健壯,肌肉發達,全身沒有一塊兒贅肉。

同樣,一本好書一定是有整體感,前後連貫。並且架構清晰,有血有肉。架構清晰是一個優秀作者肯定會做到的,而血肉又為整體內容添加了深度和廣度。如果說,架構是一本書的生命,那麼血肉就是一本書的營養。

在X光下面看清楚一本書的架構之後,我們必須將整本書的大綱自己羅列出來,就像書中所說的,作者列出大綱是為了寫好一本書,而讀者自己列出提綱則是為了讀透一本書。

除此之外,我們還應該寫出整本書的摘要。對於整本書的內容,如果只是一個模糊的認知是不夠的,你必須能清晰的表述出來並且告訴自己或者別人。如果在讀完之後,你說:「我說不出來,但是我已經完全了解了」。估計連你自己都不信吧。

這就是分析閱讀的第二階段,列出大綱,寫出摘要。這是一個檢驗自己閱讀效果的絕佳方法。也是訓練邏輯思維和總結概括能力的技巧。如果不巧,你與作者寫的八九不離十。那真是作者與讀者之間的一場完美邂逅。

第三階段,找出貫穿全文的關鍵字詞,通過這些字詞,了解作者的思想。在閱讀的時候,我們常常會發現出現頻率很高的字詞或者觀點,這就需要我們緊緊的抓住了。這樣,我們便能與作者中途會合,摟著肩膀,聽他訴說衷腸。

第四階段,找出主旨和相關的論述,任何一本論述性的書籍,其中任何一個主旨,都應該是有理論支持的,如果只有主旨,卻找不到相關的論述,那就只是作者在抒發自己的想法罷了。想想我們常寫的議論文就知道了,論點是需要論據支撐的。這樣,我們就了解到了,作者的主旨是什麼,以及我們是如何被說服的。

主題閱讀---閱讀的終極目標

主題閱讀是一種針對同一主題,在一定時間內閱讀大量書籍的方法,它可以有效避免零散閱讀所造成的知識遺忘,思考重複而不深入的問題.

同時,由於在短時間內大量閱讀相關內容,可以有效加深記憶,多角度、更全面的理解同一主題思想,最重要的好處是,當完成閱讀之後,有效的形成框架性思考,非常利於將實用性書籍中內容應用到實際中來.

1、找到相關章節——記住,自己的主題才是重點,而不是在讀的書。把所有書目粗略略讀一遍,找出相關章節。

2、帶引作者與自己達成共識——創造出自己的一套辭彙,把作者的專業辭彙轉化為自己的。

3、理清問題——確立中立的主旨,按順序列出和自己主題目的相關的問題,讓作者回答。

4、界定議題——確定同一個問題的不同意見,整理出來。

5、分析討論——把問題和議題按順序排列,以突顯主題。保持對話式的梳理和客觀,及對某一議題,要從書中引用原話。

注意:主題閱讀前,粗淺閱讀是必不可少的,通過略讀可以確定書目,從而進一步簡化書目。

後記

這本書讀了兩次,準確的說是1.5次,因為第二次並不是從頭讀到尾,只是翻看和回顧了重要的論點及其論述以及下劃線部分。但就是在這0.5次中又收穫了更多,對這本書的結構和之前不甚理解的內容有了認識上的新高度。

很慶幸自己堅持下來了,讓我對閱讀這件事,第一次有了系統性的認識。

當讀完內容之後,又一次回顧它的目錄時,對其結構的邏輯性以及對作者本人嚴謹的治學態度肅然起敬。就像遇到一位本就傾心的女孩子,結果又發現其內在更美,真是幸福的沒誰了。

然而,作者也並不是只對閱讀進行乏味的指導,關鍵還針對讀者不同時期的困難和心理障礙揭露的淋漓盡致。正是這種「揭露」,讓讀者感覺作者不是高高在上,而是與我們感同身受,或許曾經與我們同病相憐,這樣就大大增加了讀者的好感和自信。這便是良心作家的用心良苦。

這是一本實用性很強的書, 主要針對論述性書籍,但是作者也好幾次提到,雖然不能完全適合其他書籍,但其中的道理是共通的。而且作者也簡單敘述了各種類別書的不同閱讀技巧。其中最令我同意到極點的便是關於工具書的使用和小說類書籍的閱讀。

這也讓我想起,大學時期的一位老師說的話,不是誰都能拿本字典學會英語的。當時不懂,現在想想也確實是。

書中提到「畢竟工具書對矯正無知的功能是有限的,它也並不能幫助文盲。」 我的理解是,使用工具書的前提是,你必須先對自己的問題是很明確的,並且知道應該選擇什麼樣的工具書,什麼樣的工具書能解決這類問題。否則,在完全迷茫的狀態下,即便是拿起了工具書也無從下手。當然了,當今工具書的使用已經越來越少了。畢竟,這本書初次出版於1940年。作者是絕對不會想到,多半個世紀後,一個叫被做「internet」的東西竟能代替無數的工具書,而且查閱起來是如此的方便,快捷,而且只要稍加篩選,比對,便能得到需要的資料。

但,即便在internet已經基本囊括了所有工具書的時代,書中的兩點我認為還是絕對靠譜的,那就是你必須問出一個明確的問題,並且了解你要藉助的工具書。

另一個感通深受的便是關於小說的閱讀,首先是速讀,保證情節在自己大腦中的連續性,以免出現斷點。其次,讓角色進入你的心中,你進入角色的世界,相信其中發生的事情,不要懷疑。只有這樣,才能最終評判這個故事是不是符合常規和理智,再決定是否領悟他的領悟,借鑒他得經驗。再有便是,即便對其中的人物不能一一記住,那也沒有什麼大不了,只要記住主要的人物及事件就可以了,因為很多人物與事件的出場,本來就只是用來映襯主角的心裡和行動的,或者說是,他們的存在就是為了讓你更加了解主角。最後,作者對小說的不可或缺性做了分析。

「小說能滿足我們潛意識或意識中的許多需要,比如,我們總是懷疑生活的不公平。為什麼現實中好人受苦,壞人卻成功?這個事實在現實中也遭到了千夫所指。但是在故事中,這種混亂又不愉快的情況被矯正過來了,於是,我們感覺格外的爽。對於,書中的角色來說,作者就像是上帝,依照他們的行為,公平地給予獎勵和懲罰。這樣的小說能滿足人們,給人們一些想要的東西,平息心中的憤慨。我們不能確定真實的世界是美好的。但在偉大的作品中,世界多多少少是美好的。在一個好故事中,能滿足我們的故事中,至少應該做到這一點。關於一個壞故事最惹人討厭的一點就是,一個人受獎勵和懲罰一點都不合理。真正會說故事的人絕不會在這一點上犯錯。

「大悲劇也是如此。可怕的事情發生在好人身上,我們眼中的英雄不該承受這樣的事情,但最後也只好理解命運的安排。而我們也非常渴望與他分享他的領悟。」

所以,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大眾喜歡的電視劇總是千篇一律,從白馬王子愛上灰姑娘、好人好報惡人天譴、英雄出場力挽狂瀾、再到近幾年很紅的主題---草根逆襲成功上位,無不迎合了大眾的心理需求,滿足了大眾在現實生活中難以達到的期望值,也矯正了現實生活中令人焦慮的現象。

今年暑假一口氣讀了《曾國藩三部曲》,大約100餘萬字。這是一部關於曾國藩官宦生涯的長篇小說,從其意氣風出山發操辦團練,中途遇挫,灰心至極,回鄉丁憂,到再度出山力挽狂瀾,成功鎮壓太平軍,繼而官至極品,官場生涯也達到了巔峰,再到天津事變,背負賣國罵名,悔恨病倒,身心俱疲。最終,在一個黑雨滂沱的夜晚,燈枯油竭的曾國藩,緊閉雙目回顧一生後,最終,也無法逃脫是非功過容後人評說的無奈。

書中出現了大量的人物,說實話,到現在我依然能記住的並不多,但對於其中的重要人物及事件還是很清晰的。很多人物的出場映襯著曾國藩識人相面,知人善用的獨到之處。書中大量的引用了《道德經》,儒教,佛教的精髓及具體運用。並描述了曾國藩一生清廉為官,嚴格約束家人的高尚人格,尤其,對於自己的子女更是嚴格到苛刻,其家訓在本書中也收錄不少。

這是一套歷史小說,也就是說兼備了歷史和小說兩方面的事情,我們知道,歷史是被記錄下來的,就像傳話一下,那麼多少還是會出現紕漏。但這並不意味著作者完全是在杜撰。歷史小說是作者從看待歷史事件的某個角度出發,結合作者了解的史實並推測、猜想而來的。而我們需要讀出作者的角度和其中的觀點。至於史實,又有誰能檢驗呢?如果抱著一種打假的態度去讀歷史,會是很可笑而且沒有收穫的。就像在5毛超市搜尋經久耐用的東西一樣,心態錯了。

畢竟,歷史前面是沒有證人的,而所謂的證據,誰又能保證所有的歷史事件都有強有力的證據做支撐呢?

就像,上面提到的書一樣,作者很傾向於黃老學說,否則,他也不會通過這本書,從自己的角度詮釋《道德經》。這就是作者的角度和偏好,讀出來,讀懂了,便好了。

從小便聽說,書由厚讀薄,再由薄讀厚。這其中的真諦和感受對於我來說姍姍來遲。但又何嘗不是不早不晚呢?

畢竟,讀書這件事,無論從什麼時候開始都不算遲。

好了,合上,入櫃。


推薦閱讀:

超越小我,成就真我 ——讀《自私的基因》一書有感
那些好吃到令人髮指的……書
為什麼你讀了那麼多書,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甘道夫為什麼不自己送魔戒?
喜島圖書館|因為「公雞」,他成為「綿羊」;因為公益,他做回自己。

TAG:閱讀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