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自體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
2.科胡特早期曾強調,原發性自戀指的是「心理上的嬰兒狀態」。意思是說,嬰兒對於母親及其服務的體驗處於一個沒有「我-你」分別的世界。作為父母,我知道在服務不完美時嬰兒會充滿暴怒。但是科胡特沒有將這一自戀性暴怒定義為嬰兒天生攻擊性的表達。相反,科胡特將嬰兒的暴怒視為一種可以理解的,對於分裂的反應,是自體遭遇無反應環境時的破碎。 P20
3.處理自戀性暴怒的兩種方法:誇大性自體和理想化父母影像。第一種解決方法是要讓嬰兒感到自己是全能的,控制著好的世界。第二種解決方法是去講另一個人感知為全能,假設是父母中的一位或是雙親。當父母不可避免地讓兒童感受到挫折,而這種挫折是可以承受的,兒童就會將他們所欣賞的父母影像中的理想化品質內化。這些品質與功能於是逐漸通過轉換性內化而不斷地被兒童補充。 P21-P23
4.但是,如果父母雙方或一方被證明不值得被理想化,那麼也會產生一個嚴重的問題,這涉及科胡特早期提出的,由雙極自體提供第二次機會的概念,也就是說,以理想化補充或替代抱負心。心理治療師提供給病人的正是第二次機會,讓他能夠相信並內化一個好的,可靠的自體客體,在此之前病人從未擁有過這樣的自體客體。 P27
5.攻擊性如何消失:治療師可以將一個鎮靜的母親安撫兒童的圖景視為一個共情性自體客體的原型,將其謹記在心,也許會很有用處。「兒童體驗著自體客體的感受狀態......彷彿那種狀態是他自己的」。因此,兒童不斷加劇的焦慮,無論它是被什麼觸發,隨後都會逐漸穩定,變為溫和的焦慮,然後便是冷靜自體客體無焦慮。兒童開始感受到的心理上的分解產物,通過其與母親般人物的共情鎮靜性的融合而消失了。 P36
6.科胡特不僅將嬰兒期誇大性自體視為自戀性暴怒的來源,同時也將其視作人類的健康抱負與非凡成就的源泉。 P72
7.具有自體缺陷的病人在產生主要的自發性移情的同時,將產生一個對於鏡映的需要,即病人需要分析師對其興趣或成就給予共情性的鼓勵。當這種「母親眼中的光彩」沒有出現,病人將特徵性地反應出自戀性暴怒,其表現形式要麼是冰冷的不做反應,要麼是對分析師無情的攻擊。 P73
8.這個信念伴隨著治療師的關心不斷發展,使得病人有可能發展出可靠的自尊和自體恆常感。意識到治療師關心自己,包括自己的核心自體,使得查爾斯隨後能夠接受其他人的需要,將其看作人生中的現實,而非對於自己存在構成的侮辱。通過將治療師內化為他從未擁有過的、關心他的父母,病人可以釋放鎖在他嬰兒期誇大自體中的能量,將其用於自身的成長,過一種更加自體實現的生活,包括去愛其他人,儘管他們有自己的缺點。 P85
9.作為臨床治療師,我們曾經聽到自己的病人說:「我不太好意思提及這點,不過我睡覺時喜歡開著燈」;或是「我睡覺時喜歡在枕邊放一個收音機,並且整晚開著,因為那樣對我有幫助」;或是「有時我醒來發現自己的大拇指正塞在嘴裡,我會感到失望,我以為自己30年前就已經不再吸手指了!」
10.當我們聽到這些坦白時,我們可以猜到,在他一個月或者兩個月大的時候,沒有人協助他入睡 P112
11.孿生自體客體關係的精華是興趣與才能上的相似性,同時還有被另一個與自己一樣的人所理解的感受 P118
12.當悲劇性的人在處於一個危險的無反應的環境中時,他有兩個機會來實現其中心核心自體的生存潛能。第一個機會是通過加固其早期誇大的展示性幻想來建立抱負心,這大部分是發生在生命的第二、第三和第四年間,並且需要母親的鏡映接納,已確認其健康的展示行為,這是抱負心不可或缺的基礎。第二個實現核心自體潛能的機會是獲得大部分特定的理想化目標,通常出現在生命的第四、第五和第六年中間。一個人的基本追求是由抱負心所驅動,受其理想所指引。
未完。。
推薦閱讀:
※陳諾:手把手教你最實用的自我分析方法(下)
※不同人格水平下的防禦機制24(軀體化下)
※大家對「自殺神曲」《黑色星期天》了解多少?從心理學、物理學、樂理學等角度,如何解釋這種現象?
※關於齊澤克書籍的閱讀中出現的問題。?
※我現在在看《終結者2:審判日》,我怎麼覺得這個沙拉沒有第一部那個沙拉是個正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