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身體被掏空」到掌控世界 -- 上班族一周如何拿出15小時學習

最近互聯網上面有兩個模因(meme)流傳甚廣,一是「葛優躺」,另是「感覺身體被掏空」。兩者被病毒式傳播,能得到這樣的傳播說明其內容與當下的上班族內心共鳴,正好說出了大家的心聲。

  • 工作壓力大,每日到家疲憊不堪,到家只想「葛優躺」。
  • 對工作和生活缺乏掌控力,因此才有無力感,「感覺身體被掏空」。

模因(meme)

  • 文化的基本單位,通過非遺傳的方式,特別是模仿而得到傳遞
  • 跟基因(gene)相對應,一個是文化的攜帶信息單位,一個是生物上的信息攜帶單位。

上兩個模因並不是好模因,廣泛的傳播只會更多增加社會層面的「無力感」,是心靈被身體牽引。

在接下來的六周學習時間裡,大家要與「葛優躺」以及「感覺身體被掏空」作戰,拿出10-15小時來學習編程這種燒腦的內容。如果方法不得當,極其容易中途中斷,造成:

  1. 覺得CGC不靠譜,CGC的理念和方法全都不靠譜,對CGC不信任。
  2. 中途中斷,浪費已投入時間和金錢,對自己的資產造成侵害。
  3. 最要命的是:認為自己不是學習編程的料子,以後徹底斷了這個念想。

我最最擔心第三種情況發生。

這篇文章的目的是以《奇特的一生》一書為背景,向大家介紹一種時間道德觀,以及使用方法,獲得工作和生活中的主動權,從而增強自己對時間即生命的掌控力度,從感覺身體被掏空到掌控世界

文章的路數為:

  1. 書中主人公柳比歇夫怎樣讓後人寫書頌揚其人生是「奇特的一生」。
  2. 書中「時間統計法」的原理、使用方法等介紹
  3. 如何將「時間統計法」為我所有,並在接下來的六周中實踐。

一、奇人柳比歇夫

柳比歇夫有他的崇拜者, 有擁護者,有景仰者,也有讀者。他沒有學生,只有私塾弟子(認知學徒制)。也就是說,他並沒有教他們,是他們向他學習。學習什麼呢?很難說。主要是學習應當怎樣生活、怎樣思考吧。

似乎咱們總算找到一個人,他知道他或者是為了什麼,有什麼目的。。。

彷彿他有什麼崇高的目的,甚至可能領域了他存在的意義。

他的遺產

  • 28歲立志,致死未改。
  • 堅持56年使用「時間統計法」,不斷完善,直到逝世。
  • 他生前發表了七十來部學術著作。其中有分散分析、生物分類學、昆蟲學方面的經典著作;這些著作在國外廣為翻譯出版。
  • 各種各樣的論文和專著,他一共寫了五百多印張。五百印張,等於一萬二千五百張打字稿。即使以專業作家而論,這也是個龐大的數字。
  • 柳比歇夫的遺產包括幾個部分:有著作,探討地蚤的分類、科學史、農業、遺傳學、植物保護、哲學、昆蟲學、動物學、進化論、無神論。此外,他還寫過回憶錄,追憶許多科學家,談到他一生的各個階段以及彼爾姆大學……
  • 他講課,當大學教研室主任兼研究所一個室的負責人,還常常到各地考察;三十年代他跑遍了俄羅斯的歐洲部分,去過許多集體農莊,實地研究果樹害蟲、玉米害蟲、黃鼠……在所謂的業餘時間,作為「休息」,他研究地蚤的分類。單單這一項,工作量就頗為可觀:到一九五五年,柳比歇夫已搜集了三十五箱地蚤標本。共一萬三千隻。其中五千隻公地蚤做了器官切片。總計三百種。這些地蚤都要鑒定、測量、做切片、製作標本。他收集的材料比動物研究所多五倍。他對跳甲屬的分類,研究了一生。
  • 他的知識面有多廣,是很難測度的。談起英國的君主制度,他能夠說出任何一個英國國王臨朝秉政的細節;說到宗教,不管是古蘭經、猶太傳經,還是羅馬教廷的源流、馬丁·路德的學說、畢達哥拉斯學派的思想……他都是如數家珍。他懂復變數理論、農業經濟、羅·費歇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古希臘古羅馬,天知道他還精通些什麼。

牛人很多,也有比他更牛的人。我感興趣的不是向大家羅列他有多麼牛,而是另外兩個問題:

  1. 他,一生幹了那麼多事情,產生了那麼多思想,是什麼內在驅動力讓他56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呢?
  2. 關鍵不是在數量上,而是他是怎麼樣,用什麼方法做到的?

他的時間道德觀

難道我們不是生活在同一個時間維度里嗎?

柳比歇夫幾乎從來未抱怨過自己沒有時間。善於工作學習的人,時間重視夠用的。不,最好還是換一種說法:他們的時間要比別人多些。

他的方法可以節約原有的時間,但不能增加額外的時間。關鍵甚至也不在量上:柳比歇夫的時間獲得了不同的質,並且可以認為他同時間之神建立了某種私人的關係。

柳比歇夫熱愛時間,珍惜時間,把它看成是進行創造的條件。 他不但尊重和熱愛現在,而且尊重和熱愛過去。他強烈感受到時間與時間之間的聯繫。

他為自己訂出了一些道德上的禁令,規定了使用時間的道德限制。在什麼地方有權使用時間,什麼地方無權濫用。他堅信,時間是最寶貴的財富,不能亂用到慪氣上,不能亂用到競爭、角逐和滿足虛榮心上

二、時間統計法

柳比歇夫最偉大之處或許就在於他的時間統計法。簡而言之,柳比歇夫時間管理法就是要記錄時間、分析時間、消除時間浪費、重新安排自己的時間,是個人時間定量管理的方法。

2.1 目標驅動

柳比歇夫是一個目標感很強的人,他28歲時(1918年),從部隊複員回來,開始從事純學術工作就提出他一生的奮鬥目標;創立生物自然分類法。圍繞著這個目標,他建立了合理的計劃體系,包括長期的五年計劃、年度計劃、月度計劃。並且因為學術的需要,他涉獵了哲學、昆蟲學、動物學、進化論、無神論等多個學科。

人因為夢想而偉大,柳比歇夫立志生物自然分類學,終其一生都在圍著這個目標而努力。

他善於統計,通過計算得知,為達到目標,需要比常人或現在的自己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時間。所以他開始找尋方法,而時間統計法就是答案。這便是時間統計法產生的原因,為志向服務。

《梁啟超講陽明心學》講到:致良知的全部套路都講到了,但是不能致良知的人,如何才會致起來呢?陽明以為最要緊的是立志。

眼睛只關注與志向、目標相關的事,其他都忽略,耳朵只傾聽與志向相關的話,其他都不聽。像貓撲鼠,像雞孵卵,聚精會神全神貫注,不知道還有其他雜事。

只有這樣才得以確定目標,精神頭才充足,才不會有無意義感,身體才不會被掏空。

我們常說養生,吃這個吃那個,這是化學的方法。但一個人的精氣神養生大法,更應該採用物理的方法:只接受跟志向相關的信息,屏蔽掉雜音、噪音。讓自己的精神越來越純良,也就是心學中的「致良知」。

且當我們立志之後,一有私心雜念便會立馬察覺,就會責備自己「志向還要不要啦?目標還要不要完成了?」

例如,這幾日被朋友在朋友圈安利一部新的美劇「Strange Things」,我剛剛看了第一集開頭。一想到CGC還有這麼多的事情沒有做,我便能「放棄小誘惑」,聚精會神來給大家寫文章。

不要求大家做一輩子的立志,也不要求大家做三五年的立志,但需要非常明確接下來六周的目標:接下來六周我就是學編程的,不危及到人身安全的事情,都應該靠邊讓路。

2.2 具體介紹

a) 相關的理論

  • 統計分析:這是核心,柳比歇夫對其生活中的各類事項進行了分類,並進行了相關的統計。
  • 二八法則:柳比歇夫利用時間基本是圍繞自身目標展開的,這也是符合二八法則原理的。
  • 精力管理:按照不同時間段的精力特點,進行分類,安排合適的事項。如:他在一天之內是怎麼安排讀書時間的?清早,頭腦清醒,我看嚴肅的書籍(哲學、數學方面的)。鑽研一個半到兩個小時以後,看比較輕鬆的讀物;歷史或生物學方面的著作。腦子累了,就看文藝作品。
  • 連續分段休息法:區別各種工作時間的性質,納入「連續一分段一連續一分段」的組合公式進行處理。如此便能充分利用間隔或空檔的時段,創造出更多可供利用的時間。
  • 碎片化時間管理:柳比歇夫善於利用一切零碎的時間,他的英語就是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學會的。

b)時間統計相關要點

  • 保持時間記錄的真實性、準確性。真實是指工作現場的記錄,而不是補記的。準確是要求記錄的誤差不大於15分鐘,否則記錄就無使用價值;
  • 切勿相信憑記憶的估計,人對時間這種抽象物質的記憶是十分不可靠;
  • 選擇的時間記錄區段要有代表性
  • 及時調整時間分配計劃。在檢查時間記錄時,要找出上一時段計劃時間與實耗時間的差,並以此為根據,對下一時段的時間耗用予以重新分配;
  • 堅持就是成功

c) 相關的步驟

  1. 記錄。時間的賬簿,文字簡短,不含感情色彩,沒有記敘、沒有細節、沒有思考。

    我本來應當把這些日記擺到一邊,沒有理由再去研究。乾巴巴的統計,既挖掘不出感情,也挖掘不出饒有興味的時間的細節;語言蒼白單調;沒有暴露任何隱秘;幾乎絲毫沒有痛苦,沒有欣喜,沒有幽默。偶或透露的一點細節,也是象電報一樣的乏味: 「舒斯托夫三兄弟今晚來此」 「病後虛弱,整日足不離戶」 「下雨兩場,未游泳」

  2. 統計,分事情總結,分時間段(天、月、季度、年)總結。

    a)按專項事情總結:

    柳比歇夫的每篇論文,都有「成本」核算。這個核算是怎麼做的?原來根本沒有專門做過什麼核算。他的時間統計法彷彿是一架計算機,自動提供了數據:寫一篇文章,看一本書,寫一封信,不管幹什麼,每道工序的時間都算得一清二楚。 我測覽了他《論生物學中運用數學的前景》一文的手稿,在最後一頁我看到了這篇論文的「價格」: 「準備(提綱、翻閱其它手稿和參考文獻)十四小時三十分 寫,二十九小時十五分 共費,四十三小時四十五分 共八天,一九二一年十月十二日至十九日。」

    b)按時間段總結,下面是柳比歇夫按天的總結:

    第一類工作包括中心工作(寫書,搞研究)和例行工作(看參考書,做筆記,寫信)。 第二類工作包括做學術報告、講課、開學術討論會、看文藝作品,不屬直接科研工作的活動都包括在內。 我們隨便拿一天的日記來做例子一一一九六五年夏季的一天: 「索斯諾戈爾斯克。0.5。基本科研(圖書索引一一十五分,陀布爾讓斯基一一一小時十五分)。分類昆蟲學,參觀一一二小時三十分,安置捕捉器兩個—二十分,分析—一小時五十五分。休息,第一次在烏赫塔河游泳。《消息報》—二十分,《醫學報》—十五分,霍夫曼的《金罐子》一一一小時三十分,給安德朗寫信一一十五分。共計六小時十五分。」 整個一天的活動,直至看報,都經過分析,分門別類登記上了。怎麼是「共計六小時十五分」?從記錄著,這僅僅是第一類工作時間的總數。其餘經過計算的時間是第二類工作或其它。每天只合計第一類工作的時間。

  3. 分析。對照工作效果,分析時間耗費的情況,找出浪費時間的因素。浪費時間的因素主要表現在:做了不該做的工作;做了應該由別人做的工作;做了浪費別人時間的工作;犯了過去犯過的錯誤;開會和處理人事關係時間過長等等。

  4. 反饋。根據分析結果制訂消除浪費時間因素的計劃,並反饋於下一時段。例如本該晚上八點開始昨晚九點開始寫這篇文章,我卻看了「Strange Things」,那就該打自己板子。並在第二天調整該時間段的時間分配。

三、我的時間我做主

我們對柳比歇夫的時間統計法感興趣,是指望這個方法帶來成效。但單純的第一依賴這種方法論,有點東西不對頭。

其實我們對時間的掌控,與柳比歇夫時間統計法毫無關係。問題的核心在於:一個人只有向自己提出遠大目標(Calling)時,這個時間統計法才能成立。

好像我向大家介紹了一個不接地氣的方法論,聽起來牛是牛,但似乎在雲端,普通人夠不到。只有像柳比歇夫、王陽明、曾國藩這種時代中大牛的大牛才能做到。

真的是這樣嗎?

我的上一份工作是在國企,與我的專業電力能源系統相關。當我當時決定去這家公司的最主要原因,並不是因為專業相關。而是面試我的領導,我當時的印象是「在我所接觸的人當中,我從來沒有接觸過這樣的人,那麼具有洞察力,那麼有非凡的類比能力」。

當時的動機,就像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所言:

和你仰慕的人一起或在他之下工作,無論如何要避免相反的情況。

這需要一定的天賦。我解決的方法是,我找到了我佩服的人,巧妙地把我操縱到他的下面工作,而不得罪任何人。如果你足夠的精明你就可以發現門道,因為很多律師事務所都允許這麼做。如果你在你真正欽佩的人下面工作,你的人生會滿意幸福很多。相反的選擇,就不是一個好主意。

在隨後的接觸當中,發現這位領導就在用柳比歇夫時間統計法。直到我離開公司都不曾間斷,他不論是在公司還是異地出差,自己在辦公室還是與別人開會,隨身攜帶短筆和本子,一一記錄,只記錄事件和時間。

所以,這並不是雲端遙不可及,它切切實實發生在你我身邊。

下面我從三個層次以接下來六周學習編程為「把手」,舉個例子,如何掌控自己的時間。

3.1 關於「我」

這裡的「我」是指我們作為人這種高級靈長類動物的習性和人性,更狹義的講是「了解大腦和認知」,這方面的研究和理論很多,我挑兩個相關的點:

3.1.1 象與騎象人

我們的「心」,是頭放任的大象;

我們的「智」,是具備掌控能力的騎象人;

它們往往意見相左,各行其是,於是我們離快樂越來越遠。。。

弗洛伊德提出一個模型指出,人格分成三個部分:自我(ego,既有意識、理性的自我)、超我(superego,道德良心,有時會過於拘泥於社會規範)以及本我(id,即享樂的慾望,各種慾望,總想及時行樂)

喬納森海特(Jonathan Haidt)在書中提到:

每每說到弗洛伊德時,我會以馬和馬車來比喻人的心裡,馬車夫(自我)為了駕馭飢餓、貪婪又不聽話的馬兒(本我),總得經過一場激烈奮戰;同時,馬車夫那坐在后座的父親(超我)卻還一路對他說教。

弗洛伊德的理論可能過時,但並妨礙我們用這種類比思維的方式理解「我」

  • 掌控時間,從控制大象的慾望開始;不被人的動物性慾望所牽扯,而是聽從與理智,讓騎象人來主導人生的方向。
  • 騎象人需要學會與大象溝通交流的方式,要利用大象的力氣。騎象人是人類有意識的理智部分,大象是人類潛意識的感性部分。
  • 騎象人在認知科學裡面叫「反省心智」,大象叫「自主心智」。騎象人的「高級元認知」的信息加工速度僅為40次每秒,大象的「低級元認知」的非言語、認知感受(無意識,有多個模塊組成的世界上最複雜的系統)信息加工速度為11,000,000次每秒,後者是前者的275,000倍。
  • 一個掌握與大象溝通方式的騎象人,擁有無限的潛能:在夢裡解決奧數題(我初中的時候發生過,後來給高考繁重的壓力把大腦給毀了);卓越的直覺智慧;在睡覺前給大象下指令,讓大腦的無意識系統後台作業,第二天早上起來獲得靈感(這篇文章昨晚沒寫,可能是「想法還未發酵」,早上起來,我覺得非寫不可,這或許是「無意識產生的動力」)
  • 所謂「情緒智商」,是指了解及截至自己的感覺與慾望的能力。一個情緒智商高的人,其內心的騎象人必然技巧高超,懂得在不跟大象的意志起衝突的情況下,很有技巧地分散大象的注意力,把大象安撫得服服帖帖。

如何改變你的情感風格?

也叫騎象人通過學習和掌握一些方法,跟大象溝通,讓大象理解騎象人的目的(志向),達成統一戰線,一起抵抗「葛優躺」和「感覺身體被掏空」。書中介紹了三種最有效的變身秘技:冥想、認知療法和百憂解。

  • 通過我個人實踐,我建議把「百憂解」改成「每天半小時以上有氧運動」, 其本質都是採用化學的方法,運動會分泌讓大腦分泌很多化學物質,其中兩種叫「內啡肽」和「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的物質」,簡稱BDNF(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誇張一點說,內啡肽和BDNF它們倆的作用就像嗎啡、海洛因和尼古丁一樣。
  • 冥想,有許多不同的叫法,打坐、禪修等等,共同點是:有意識地去控制自己的想法,專註凝神,頭腦放空。聽起來很簡單:坐好,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呼吸或一個字、一個影像上,其他的文字、想法或者影像都得排出腦外。開始的時候會非常困難,頭幾個禮拜你會一再失敗,但這是在教導你心中的氣象人如何學會謙卑與耐心。冥想就是要改變自動化思考過程,馴服你心中的大象。當你解除心中的依戀(attachments),就表示已經馴服你心中的大象。

    一如佛陀所言:

    「已飲獨居味,以及寂靜味,喜飲於法味,離怖畏去惡」

    有個App叫Headspace,開始的時候跟著做一做,等自我感覺學會了,就開始不需要外力,自我摸索吧。

3.1.2 意志力就像肌肉

意志力像肌肉一樣,經常鍛煉就會增強,過度使用就會疲勞,這是為何我們會在一些時候難以抵擋誘惑的原因。意志力不是一種技能,而是一種力量,如同我們手臂和大腿中的肌肉的力量,用例過猛會感到疲勞,肌肉剩餘力量就不足以供給其他活動。

「感覺身體被掏空」,就要去雲南。這其實是大象在控制韁繩,引導騎象人,是大象決定何者對何者錯,何者為真善美。

在我們初期,我們的肌肉還不發達,無法像柳比歇夫那樣日日統計,事事記錄。一方面要善用我們每日有限的肌肉,把好剛用在刀刃上;另外一方面,我們要每日鍛煉增加我們的肌肉,為騎象人控制韁繩而日供一卒,持之以恆

3.2 關於「我的時間」

工作(決定你的社會時鐘),身體(決定你的生物時鐘),意志力和志向(決定你的執行時鐘)。

如果你的工作要求你坐班,那麼你必須朝九晚五,上班下班路上有碎片時間,工作間隙有閑暇時間。這些時間都可以利用起來學習,在《奇特的一生》中叫「時間的下腳料」。我們管它叫「碎片時間」,如何碎片時間系統化? 而不是用碎片時間看微信朋友圈、刷微博、刷知乎,逛淘寶。這需要兩個幫手:一是「執行意圖」,採用認知科學中的理論來馴服大腦,提高行動力;二是跟蹤一條系統化的暗線,利用碎片時間看系統化的微課視頻而不是視頻段子,看系統化的書籍而不是零碎的文章,這條暗線需要是系統化的。

執行意圖(if - then)使用方法舉例:

if 我在做公交和地鐵 then 我就打開手機閱讀《Ruby 基礎教程》if 我在廁所想玩手機打發時間 then 我就打開手機閱讀《Ruby 基礎教程》if 我失眠睡不著又想玩手機 then 我就打開手機閱讀《Ruby 基礎教程》

大家可以自己找使用場景,把這些命令提前一周預先設置到大腦中。其次,把閱讀電子書的App放在手機非常顯眼的位置。這樣,不僅能利用手機學習,還能戒掉「手機焦慮症」。

調整自己的生物鐘,通過冥想、運動能有效調節自己的生物鐘(其實這都是輔助手段,關鍵還是志向確定,心靜自然能睡好),做一個早睡早起的晨型人。如果你九點上班,八點需要出門,那麼你五點起來,五點到七點整整兩個小時可以用來學習,七點到八點用來做做早飯照顧自己或者家人。

執行時鐘,跟個人意志力相關。早上的時候,是意志力能量最多的時候,所以上班路上的碎片時間可以在公交地鐵上看書,完全沒有問題。一天上班下來,意志力薄弱,就容易產生「感覺身體被掏空」,回家想「葛優躺」。這個時候,我們就該利用「運動」這一劑神葯,我通常會在五點到八點之間去游泳。好比是大象拉貨勞累一天,脾氣暴躁,不聽騎象人的使喚,但你讓大象去水塘戲水之後,大象就會變得友好起來。同時能幫助身體恢復活力,而且晚上能睡個好覺確保第二天精力充沛。

3.3 關於「做主」

騎象人呀,請與你的大象好好溝通配合,使用好你的三個時鐘:社會鍾、生物鐘和執行鍾,讓「葛優躺」和「感覺身體被掏空」一邊去!

3.3.1 好剛用在刀刃上

意志力資源有限,需要節省這種能力,因此我們把時間統計用在編程學習上面。

我開始實踐「時間統計法」的時候,事無巨細,什麼都統計,結果兩周下來就歇菜。因為每一項任務的轉換,我都要拿出大腦這吝嗇的認知資源去做統計。每天都把意志力過早耗盡,結果弄得心竭而不得不中止。

大家做統計,應該只統計接下來六周跟編程相關的時間,這樣能確保大家堅持下來,又能達到鍛煉意志力肌肉的效果。

工具:我曾經在蘋果的App Store搜索「柳比歇夫」出來的第一個app名字叫做「Time Golden」;另外一款是「aTimeLogger2」, 有iOS和Android兩個版本。

用法:分碎片時間閱讀統計,整塊時間統計,研討時間統計,微課時間統計,自己摸索搗鼓解決bug等時間統計。

每周總結一次,並分析,和Club的會員討論,對下周的學習計劃作出調整。

3.3.2 訓練大象,放棄小慾望

人類天生擁有一些小慾望,例如吃喝玩樂。平常想出去跟朋友吃好吃的,北京那麼大,吃頓飯隨便兩三個小時就沒了;周末那麼無聊,約個閨蜜看電影吧,四五個小時又沒了;北京難得那麼放晴,去郊外弄個燒烤野炊吧,一天的時間又沒了。

想要得到,必須要先放棄。要放棄必然是先擁有,放棄自己擁有的東西會痛苦。但是如果不經歷「放棄的痛苦」,我們永遠不可能得到「更高階段的擁有」。為了學會編程,這六周,大家勢必要有所放棄。

關於為什麼要放棄,大家可以看我另外一篇博文《走少有人走的路:學編程真TM難》

3.3.3 聽從身體的呼喚

大象雖然比騎象人強壯,但總歸有極限,切不可一味地鞭笞。我們應該根據自己的身體規律制定計劃,投入和產出到達一定的平衡。聽從身體的呼喚,累了一定就去休息,保證自己產出時需要的精力。我一般游泳,有時候晚上精力好,就多看看書學習,有時候八九點就瞌睡,那我就睡覺。所以我的入睡時間是八點到11點不等,早上四點到七點起來不等,但都極少晚睡

小結

像柳比歇夫、王陽明、曾國藩,以及我的老領導,修己以敬,做一個讓自己尊敬自己的人;修己以安人,做一個讓家人、同事、朋友都安心、靠譜的人;修己以樂百姓,做一個脫離低級趣味有益於社會和人類的人。

上面都是術,最終最有效的辦法還是找到自己的「道」。自己可以窮盡一生奮鬥的志向,可以稱為Calling的事業,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如何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情?可閱讀Paul Gram的文章《How to Do What You Love》,也有中文譯文)

所有的問題,有時候真的就只有一個問題:「你這輩子想怎樣度過呢?」

大抵,都是從掌控自我的時間開始進而掌控世界吧。這樣,身體那會被掏空哦.

推薦閱讀:

為什麼知乎這樣比較高端的社交軟體平台,搜索女性工作,職業規劃的答案少之又少,而女性穿搭變美數不勝數?
原配該不該打小三?
女人應該怎樣優雅的活著?
比較撫慰人心的女聲有哪些?
我覺得我能聞到女孩子的大姨媽味兒,我是一個人嗎?

TAG:時間管理 | 編程 | 女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