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中醫》讀書筆記
《思考中醫》雖然又名《傷寒論導論》,卻並不局限於對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的解讀。劉力紅先生文筆生動,講解亦稱得上深入淺出。
余去年曾讀彭子益《圓運動的古中醫學》,反覆咀嚼其「原理上篇」一節,獲益良多。有這個底子在,讀《思考中醫》較為輕鬆愉快,頗多共鳴。
閑話休提。要討論中醫,首先要認識陰陽。《素問》中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好一個「必求於本」!醫者有上工,有下工。上工懂得「臨證查機」,能體察疾病的本源,從根源解決問題而不傷及人體的平衡。而下工「對病欲愈,執方欲加」,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眼中沒有整體而捨本逐末。
回到陰陽的問題上來。「陽生陰長,陽殺陰藏」。我們看到一年四時更替,春夏不僅陽氣不斷增長,屬陰的萬物也在逐漸繁茂。能量的釋放不能無休止地進行下去,亦即陽氣不能只生髮不收藏。秋冬一派肅殺氣息,萬物轉入蟄伏的狀態。陰陽之間,陽為主導,二者相互協同。從體用的角度說,反映用的主要是陽,反映體的主要是陰。體是基礎,基礎打好了才能有「用」的繁榮。例如「瑞雪兆豐年」,我們都知道暖冬對於植物第二年的發展大為不利。又像拳頭要收回來,出擊的時候才能有力。人體是自然的產兒,也天然地適合遵循自然的規律。所以要「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才能春夏促進用的發揮,秋冬把體涵養得更好。
此外,如果仔細想想,在一天之中也有類似春夏秋冬的變化:早晨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雖然一天的長度與一年相去甚遠,但陰陽變化的象相同,也就是「同象原理」。
在陰陽的基礎上,可以引出三陰三陽的概念。在《思考中醫》中沒有詳細的引入,我姑且直接將其羅列出來,這一部分在《圓運動的古中醫學》有比較清晰的闡釋。陽明燥金,主肺與大腸;厥陰風木,主肝膽;少陰君火,主心臟與小腸腑;少陽相火,主心包臟與命門腑;太陰濕土,主脾臟與胃腑;太陽寒水,主腎臟與膀胱腑。人體順應自然,在歲與歲的層次上與天地溝通要靠厥陰;在氣與氣的層次上與天地溝通要靠陽明(氣是年這個框架里最基本的變化單位,一年有二十四節氣)。
天地陰陽的變化,就是升降出入的變化,由升降出入萬物顯現出了生長收藏的現象。要描述這升降出入的過程,就需要有門戶的概念。簡單來說,就是太陽主開,陽明主合,少陽是三陽的開合樞;太陰主開,厥陰主合,少陰是三陰的開合樞。下面再分開具體論述。
太陽負責陽門的開啟,幫助陽氣外出發揮作用。所以太陽病多為陽不衛外,導致機體遭受外邪侵襲的表病。太陽寒水,如果沒有陽氣,水就無法被蒸動起來,也就沒有了生命力。在自然界,水蒸騰到一定高度時遇冷凝結,又重新降下來,才能形成完整的循環。太陽篇實際上講的是水的循環過程,太陽病也就是水在循環的過程中在某個位置卡住了——上升的過程出現問題就成了經證,用發汗的方法可以消除這種「地氣不能上為雲」的障礙;下降的過程出現問題就成了府證,此時用五苓散這類方子使「天氣下為雨」,能夠消解乾旱。
陽明負責合,使陽氣收降,與秋天相應。陽明者,兩陽合明也。如果陽明的合機出現障礙,就會出現該降不降的「熱」。熱表現在經證,不降表現在腑證。金乃是五行中質地最重的一個,有聚斂沉降之性。陽明燥金,與燥相對的是濕,是陰陽的不同狀態——陽氣散發則為濕為熱,陽氣聚合則燥生矣。陽明的本燥是涼燥,又名清氣,若太過則成了清邪。最容易導致陽明病的是火熱,因為火性炎上,與陽明的性用剛好相反。這種也會成為「燥」,卻是標燥(熱燥),會導致腸胃熱盛而蒸耗胃家津液。這就需要用承氣湯來承陽明之降氣以恢復降之本性。當然,本燥也有可能太厲害而成燥淫,此時就不能用承氣湯加重其燥,而是需要用辛溫的方法來潤燥了。
少陽主樞,負責調節開合。樞機把持著陰陽的升降出入,對於整個機體來說可謂觸一發而動萬機。而流暢通達是樞機正常運作的重要條件。少陽府主要包括膽和三焦,膽是「中正之官」,負責決斷;三焦是「決瀆之官」,負責通暢「水道」。少陽證的病機是口苦、咽干與目眩。仔細想想,人身九竅,當屬口咽目三竅最為靈活,也最易感受到變化,剛好對應上少陽樞機的特性。苦是火的本味,苦幹眩又體現出少陽的木火之性。少陽證的主方是小柴胡湯,柴胡為君葯,其氣苦味平,作用從陰出陽,可以升達、疏解鬱結。臣葯如黃岑,清熱去火,清除掉因鬱結而生的火熱。又有人蔘,濡養五臟,起扶養補助的作用。
太陰主開啟陰門,將陽氣轉入收藏。如果陽氣不能內入就會有兩個問題,一個是陽氣得不到休養,二是臟腑得不到溫養。因此太陰病的主要特點是「腹滿而吐」,「時腹自痛」。太陰濕土,土靠其所藏的陽氣來生養萬物。從常識來講,土不能不濕,也不能太濕,旱澇都是不利的。太陰病屬里虛寒,主方為「四逆輩」。四逆湯是溫里之方,救逆之方。君葯為甘草,取其土性,將火的灼烈之性轉變成持續的溫煦作用。
少陰亦主樞,比少陽更進一步,主水與火的樞轉。三陽主要是「用」,到了三陰就危及「體」了,所以少陰的樞是對體的樞轉。少陰病分為寒化證和熱化證。寒化證是陽火虛衰之證,君主不明,十二官皆危。少陰病病機為「脈微細,但欲寐」。病至少陰,體用皆衰微,是危重的病症。
厥陰主合,當陽氣蓄養到一定的時候啟動,以結束蓄養狀態。如果這個過程受到阻礙,陽氣出不去,就會產生熱。與陽明的熱不同在於,陽明的熱是陽氣在外當降不降產生熱,與厥陰恰好相反。厥陰最容易受到寒的干擾。烏梅丸是厥陰病的主方,烏梅為君葯。因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故厥陰之味酸,所以取酸味葯作為主方,幫助厥陰之氣突破陰的束縛,實現陰陽的順接。
三陽病的欲解時從寅到戌(九個);三陰病的欲解時從亥到卯(五個)。太陽為巳午未,陽明為申酉戌,少陽為寅卯辰,三陽之欲解時並無重疊。太陰為亥子丑,少陰為子丑寅,厥陰為丑寅卯,三者互為交錯。從天文上來看,陽道常饒,陰道常乏。陽的周期是一年,陰的周期是一月。三陽的欲解時也長於三陰的欲解時。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討論中醫離不開《易經》。如前文所述同象原理,無論以年還是天作單位,都是無盡的循環,也就是達到了一個「極」之後又開始新的循環,正如月盈則虧。而「極」為什麼會如此規律地運作,應當是極之上還有一個「看不見的手」,是為太極。太極如環無端,並不等於我們常常看到的陰陽魚。萬事萬物皆有其理、象、數,孔子教導我們」玩索而有得「,只需常懷謙卑,慎防走了旁門左道,「易之失,賊」。
很多人認為中醫等於偽科學,聽到五行學說就浮現出算命先生的小圓眼鏡。我十分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先懷著平常心去認識中醫,不要聽多了二手的觀點就以為自己看透了本質。我理解的中醫是基於一套認識自然的方法,加上無數醫者的經驗提純,而形成的體系。如劉力紅教授所言,開方即是開時間。人體生病是因為陰陽的紊亂,所以要制定一個能將其調整過來的對應的陰陽狀態,是為方劑。
私以為,人對自然不可失了敬畏。「生生之謂易」,即使是最先進的醫療技術,也不能合成生命。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生命從產生,發展,直到消亡,都遵循著這個順序,而不能倒過來。
古文字中亦蘊含很多道理。關於「證」的造字,《說文解字》中說,「証,諫也,從言,正聲。」言為心聲,總要表達出來才能讓別人知道自己內心所想。正則是「從止一以止」。止一即是抱一,《道德經》中有「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這大約就是「止於至善」的意味吧。合併起來,證就是把複雜細微的內在變化明白地表達出來的過程與結果。有病不一定有證,反之亦然。張仲景見微知著,在事物還處於氣的階段時將其識別出來,就能較為輕易地預防其成形。中學時候學過《扁鵲見蔡桓公》,亦類如此。
非常感謝您看到了這裡,還請不吝賜教。
2016年7月25日
相關書目:
劉力紅《思考中醫》
彭子益《圓運動的古中醫學》
金景芳《周易全解》
南懷瑾《易經雜說》
推薦閱讀:
※戩榖壺言:寫給紫砂新生-如何讓紫砂壺容光煥發
※【不落因果雖豪邁,不昧因果才是好菜】
※如何解讀《重屏會棋圖》這幅畫?
※百家姓氏丨最美的情詩,就在你的名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