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年輕人別著急,我36歲才開張
6月13日上午,上海國際電影節請來了李安等中外電影大咖,舉辦了以「票房即將超美國,成為『老大』還差幾件事」為主題的論壇。
作為第19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重磅嘉賓,李安的亮相無疑是最大的期待。據悉,論壇定於上午10點開始,但不少嘉賓提前三個小時就已經到場等待,八點半左右會場前早已排起長龍,直接從2樓繞了兩個樓梯口排到了三樓長廊,進場後,座位迅速被哄搶一空,連站的地方都沒有了。
指針指向10點,一頭白髮的李安如約而至。他與青年導演、演員徐崢,博納影業CEO、創始人於冬,華誼兄弟影業CEO葉寧、騰訊副總裁孫忠懷等嘉賓共同出現在圓桌論壇上。
李安在現場娓娓道來,溫和謙遜的幾番話給燥熱的中國電影市場下了場降溫雨,砸中了所有從業人員的軟肋。在李安面前,連一同參加會議的徐崢、於冬、孫忠懷、葉寧這幾位業內大佬,都自認成了小學生,徐崢直言「在李安面前,我只是一個小學生,說話好緊張」。
那麼,李安在電影節現場到底說了什麼?
拍電影講故事要把心給觀眾看其實我只是知道怎麼講自己的故事,我不是行家,也不是製片人。我不是故意謙虛,我學戲劇出身,對於一個素材裡面怎麼利用戲劇的衝突性,都是跟我生活里有關係的,是有感而發。故事對我來講只是一個載體、結構。
就像我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裡面講的一樣,最後剪起來是空的,但是沒有一個故事作為想像的結構和載體,那麼本身的事件是沒有意義的。所以故事說穿了就是由開始到中間怎麼轉折,怎麼起,怎麼承,以西方來講它的轉會多轉幾下,中間一段會引人入勝。經過這個過程,道理會越辯越明,或者也可以越辯越模糊,最後把它結尾。
我個人覺得故事沒有什麼,只是一個假象。你想跟觀眾心心相映,是通過情節、音樂、笑、哭,或者用情感的起伏帶著大家走的。不管是怎麼樣的旅程,最重要的是你的心怎麼交給觀眾看,觀眾看了以後怎麼去想像,這才是最重要的。我一直覺得故事好像工作一樣,它是一個技術,我們說藝術,畢竟還是一個術。
我常常跟演員講一句話,如果他不是那麼大牌的話,觀眾只是通過你的臉去想像的。
我會對他說,你不重要,你永遠沒有觀眾的想像那麼好。演員好好做你的表演,觀眾自己會想像,英文有一句less is more,演員是為人民服務的。中國講究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國思想不是強調人定勝天。我們要告訴全世界,這個世界不是只有英雄的決定,變成了迪士尼樂園。
我還是為大牌明星說一句公道話,我拍過很多電影,前幾部我不相信,後面就相信了,真的有「上相」這回事,我不服氣很多年,但不服氣也沒辦法,所謂祖師爺賞飯吃。有的面孔讓觀眾有想像,有的人演死也沒有用,真是不公平。但電影確實需要明星,因為電影就是要聚攬「人氣」的地方,只是不要忘了最重要的事情。我自己也用大牌演員,我知道很多大牌演員還是想演好戲的,他們可以降價演出。
我覺得成長是很自然的事情,年輕的導演也是如此。給他一個時間自然發生,給我們自己一個健康環境,晚熟沒有什麼不好,不要太急。
在中國,電影是一個非常新興的行業。因為過去幾十年沒有,現在有一種新鮮感,熱錢也進來了,大家求知的慾望這麼高,我希望這是一個開始,而不是高峰,那麼年輕人怎麼接棒和繼續發展呢?因為我是36歲才開張,是很晚熟的一個人。現在回想起來,我蠻感恩自己漫長的幼稚期。一個東西能夠感人,能夠成熟,能夠成立的時候,本身就具有一股自然的力量,生長本身是需要孕育的,不管是環境孕育,還是年輕人准許自己被孕育,我覺得都要鼓勵你們不要太急功近利,很多事情不是一下就可以成功的。
用同樣的話大家互勉,現在醫藥很發達,我們都可以活這麼長,急什麼呢?
現在市場好,大家有浮躁的感覺,爭相出頭,我覺得這樣對幼苗來講有揠苗助長的影響,電影資源分配不平均。香港和台灣都經過這個路子,我希望大家不要循環,不要像港台一樣,走向惡性循環,不能去搶明星,搶資源。
跟風、搶明星是中國電影的大陷阱第一個是搶錢的陷阱,跟風很明顯。因為觀眾會審美疲乏,同樣的東西會看膩。所以拍電影很艱辛,比如說拍《卧虎藏龍》,我們的武術指導袁和平,他晚上要吃兩片安眠藥,睡不著的,因為他總是想著要創新。觀眾對新鮮的東西要求非常高。
第二個陷阱,剛才徐崢導演也提到過大家的當務之急是去「搶明星」,而不是在內容上做好發揮。這樣久而久之,市場已經把這個明星定了,你只需要交貨就可以了,不管他好壞,這也是另外一個陷阱。然後就是下面的人工分配不均,把錢都花在了明星身上,把電影的製作和場景做的都不夠好。其實台灣是最早發生這種情形的,後來台灣市道下去,最後把香港也給害了。因為以前電影最大的市場在某一個年代是台灣,不是香港,最後台灣把香港搞下去了,現在都來內地了。要自救啊,此風不可長。
中國人多肯定會超美國,但文化呢?講到美國,不是要票房超過它就是老大,中國人那麼多,超越美國票房是一定的,但是美國它背後是有很強大的文化力道的,冷戰時候看美國電影是很崇拜的,尤其是他們的流行文化,年輕人看了美國片,父母教的東西全忘了,這個是需要研究的。
我也覺得美國像是晚清的政府,也很僵化,但他們有好的東西值得學習。我做華語片要扒三層皮,但是在好萊塢做任何技術細節,都有很多東西要學習。雖然器材都一樣,但是他們的品味、文化、背景不一樣,有時候聲音調一下,就會很不一樣,我能感到做電影的樂趣。不要看不起技術,因為電影就是一個術業,我希望現在就是黃金時代的開始,做電影是文化的事情,請大家有耐心,給它一點時間,好嗎?
兩岸三地的中國文化都有斷層我講一句語重心長的話,中國文化有斷層,無論兩岸三地,我這一代有責任把文化連接起來。中國文化有自己的邏輯,但是我們沒有世界的語言,建立起來這個語言,我們才能和世界分享文化。人家買票進來不是看錶演,是看他自己的腦筋裡面怎麼表演,不是看我們做戲。天人合一的個性,是我們東方的,但我們還沒找到出路提供給全世界,我個人是很喜歡那種永續的、溫柔的東西
推薦閱讀:
※有哪些讓人毛骨悚然的真實殺人案件?
※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對政治和社會比較冷淡,缺乏關心?
※給紅後代和全國人提醒:冉庄正在學小崗暴露了什麼
※中國歷史上的「左右」梳理
※長期不上班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