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從來都是功利的,不要再侮辱教育了

教育是當下最容易激起全民熱議的話題之一,似乎每一個人都可以高談闊論一番,更是免不了要對教育橫加指責。以至於到最後,教育的本來面目是什麼樣已經看不清了,眾人嫌棄的口水早把教育淹沒了。如果教育要是一個人,飛來的口水重重地砸在身上,她肯定覺得自己比竇娥還冤,比選秀節目的選手更加慘。對教育或激憤或偏激或情緒化的鞭撻之語早已像汪洋大海里的海水一樣深不可測了。

當下對教育主要的譴責就是教育的功利化,教育功利化就是指教育依據功利的原則來完成對自身結構的重新建構過程,其結果是教育具備了某些功利形態。功利原則是一種理性的原則,也是一種社會行為模式,我們可以將功利原則簡化為效益最大化、追求實用性,簡言之就是一種實用主義。

1

馬克思說過「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功利化一開始不是從教育這裡產生的,可是教育一經產生就充滿了功利化色彩。

原始社會教育教育主要是通過長者的口耳相傳,告訴下一代關乎生存的知識。那個時候教育就是要解決生存問題,那些東西可以吃,那些東西有毒,那些東西非常危險等,哪來的什麼教育要陶冶情操,培養品性。在那個茹毛飲血的時代,飯都吃不飽,食不果腹,吃了上頓沒下頓,古人的教育是功利化好呢,還是要注重人的身心全面發展,重視道德教育。

如果那個時候口耳相傳的不是功利化、實用化的知識,對下一代如果不是功利化的教育,還有人類嗎?人類估計早已經瘦成了一道閃電,早餓死,哪還有人類的繁衍生息,哪還有我們。

我們真應該感謝老祖宗功利化的教育,就是靠著這個「武器」我們才能歷經生死考驗才倖存下來的。

後來社會發展,部落產生,國家產生,才產生了類似現代的學校教育。不過古代的學校教育一開始就是要實用的,就是功利的。

夏、商、周時代教育主要是為貴族子弟開設的。西周是奴隸社會鼎盛時期,學校組織比較完善。當時分為國學與鄉學兩種。國學專為貴族子弟而設,鄉學學習優異者才能進入國學。一旦進入了國學基本就是開啟了仕途之門。那個時候,主要就是國家政權統治培養人才,培養「看門狗」。

周朝官學主要教授禮、樂、射、御、書、數,也就是後世所說的六藝。孔夫子後來辦私學也是教這六藝,還留下來六經,成為儒家經典。

歐洲中世紀後期騎士從小也要學習六種技藝:劍術、騎術、游泳、狩獵(還有矛術的說法)、棋藝、吟詩。

學校教授的這些科目主要是來做什麼的呢?還不是為了生存、統治的需要。你以為那個時候教你樂和書等的背後沒有功利化的考量嗎?

現在我們熟悉的儒家、儒學其實也不是那麼高大上,「儒」這個字以及職業的產生本身就是實用性的產物。

《說文解字》對「儒」的解釋是:「儒,柔也,術士之稱。從人,需聲。」中國人歷來重視死的觀念與喪葬禮儀,這種廣泛的社會需求促生了一個特殊社會階層「儒」。儒就是專門負責辦理喪葬事務的神職人員。不知道為什麼後來用來稱呼孔老夫子創立的門派。

就連被後世稱為萬世師表,至聖先師的孔子也是滿懷功名之心的,孔子出生於官僚家庭,從20多歲起,孔子就想走仕途,學習的知識也都是為這一目的服務的。

後來孔子周遊列國,「累累若喪家之狗」,不還是為了推廣自己的學問,向謀個一官半職的。

孔子後來教學生其實也是收費的,只不過跟現在收錢不一樣。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翻譯為白話文就是:只要主動送給我十條幹肉的,我沒有不收留做學生的。)那個時候學生是要上交束脩。要是沒有了這些東西,孔子能夠一直教學生?要是學生不交束脩,孔子的教學可以一直持續?

教育從來都是功利的,從來都是有特定的目的的,都是注重實用的。如果不功利,還有人類嗎?如果不功利,教育可以持續嗎?

2

隋唐之際,科舉制產生和發展,科舉制從一開始就是功利化的,充滿了皇家心機,皇帝可不是仁慈,發善心才搞這個科舉制的。

在科舉制創立之初,李世民曾有一句名言。他看著新科進士從門中魚貫而入,得意地說:「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矣!」「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皇帝給世人畫了一個「做人上人」的餅,讓世人皓首窮經,埋在故紙堆里耗盡一生心血,還不是為了維護皇家利益?從唐太宗嘴裡說出來,真是太有意味了他的「擇天下英才而用之」,就是有效控制「天下英才」,防止他們造反。

宋真宗作為一個皇帝不是特別出名,不過他的一段話倒是在後世特別出名,勸世人讀書的名作《勸學篇》——「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取妻莫愁無良媒,書中有女顏如玉。出門莫愁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在後世廣為流傳。可是這幾句話恰恰道出了以古代社會世人對教育的功利化追求,慢慢的都是銅臭味,反倒是難以讀出宋朝理學家所謂的「存天理,滅人慾」式的「高尚道德」。

學而優則仕,古代社會讀書是為了什麼,還不是為了當官。古代那個讀書人,那個搞教育的沒有名利心,那個心裡沒有「功利」二字。

中國古代社會號稱有二個半聖人,這兩個半聖人那個沒有「功利」,讀書都單純是為了培養道德,士大夫的擔當精神,一點私慾都沒有。孔子就不說了,王陽明一開始不也是一心想當官,追求名利,就連文人不屑的兵法也學了,不也是追求實用的。那半個聖人曾國藩科舉不也考了好幾次,苦讀不也是希望走上仕途的大道。

詩聖杜甫說過:」君看隨陽雁,各有稻粱謀」,人本身就是功利的。:

龔自珍一句「避席畏聞文字獄,著書都為稻粱謀。」不也想唐太宗一樣,道出了著書的真相。當然,不可能所有人這樣,可是「稻粱謀」至少是絕大多數人想法和追求之一。

3

現代社會學科門類越分越細,越來越追求規模化,這不也是為了儘快培養人才,縮短周期,為經濟建設培養人才,把人力變為人力資本。現代教育源自西方,工業化的發展不也是讓教育為經濟發展這一目的服務。專業越來越多,人的專業化越來越明顯,難道這背後就沒有實用主義的考量,就沒有功利化底色。

義務教育一開始就是普魯士先實施的,國家推行義務教育僅僅只是為了提升公民素質、道德,背後還不是為了利益,不還是主要是為了發展經濟,提升國力。

教育從來就不是純潔的,背後目的複雜。不過功利始終是教育的底色之一。國家如此,個人何嘗不是。

作為一個家庭、個人,我們熱心教育,背後難道就沒有功利的算計嗎?

當下的擇校熱,高考工廠模式,背後不也是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可以有前途以及有「錢途」,以後可以找一個好工作,「當上CEO,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巔峰」。要不那些家長擠破頭,用盡資源,何必要為子女教育如此焦慮,上心。

那些參加高考的學生不也是為了考一個好大學,,不然有幾個願意整日埋頭苦讀,大搞題海戰術。

教育本身就是整個社會精心的合謀,精緻的算計。每個人都捧著一個功利心來,希望帶著更過東西而去。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所說:「我們每天所需的食物和飲料,不是出自屠戶、釀酒師或麵包師的恩惠,而是出於他們自利的打算。我們不要求助於他們的愛他心,只要求助於他們的自愛心。我們不要向他們說我們必需,只說他們有利。」

司馬遷在《史記》中也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名句「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天攘攘皆為利往」。

利,永遠是讓人熱血,讓人奔走勞碌的不竭動力。

4

不單教育功利的,就連人類最美好的公平正義也是如此。法經濟學泰斗美國著名聯邦法官波斯納說過:「對於公平正義的追求,不能無視於其代價!」,就是指法律原則,不能缺乏經濟學的效率概念。

法律中的一條重要規定舉證責任倒置背後也有利益的考量。舉證責任倒置,是指法律直接規定的侵權訴訟案件中,由侵權人負責舉證,證明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係或受害人有過錯或者第三人有過錯承擔舉證責任。受害者一般處於弱勢舉證成本過高或者舉證困難,這個時候由施害者負責舉證,否則就要承擔責任。其背後不還是公正和效率的權衡。

不可否認,法律是人類的底線,是維護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可是為了維護公平正義就要付出無以復加的成本嗎?整個社會可以承擔的起碼?

顧維鈞說:「』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作為個人是可以的,但是作為國家是不能』玉碎『。」作為個人你可以不計成本,不計較得失,甚至可以「玉碎」,可是國家可以嗎?國家的背後是所有人的利益,國家也必須照顧多數人的利益。

一定時期的財富是有限的,國家是可以把更多的國家財富投入到教育中,不計成本的大搞免費教育,爭取讓每個人都滿意,讓每個人都有更好的發展。可是,一定時期的財富是既定,投入教育的多了,醫療、養老、國防等就會少了,其他很多花錢的地方就幹不了。你整天嚷嚷國家教育投入不足,要真是減少對你的醫療、養老之處,估計你又要罵了。

而且,為了實現投入的效率與質量,必然要有一套考核標準,有功利化的考量。每個人都想花最少的錢,做最多的事情。國家何嘗不是,國家也想效益最大化。教育難免要有功利化的考量,是投入基礎研究還是應用研究,是投入基礎教育還是高等教育,、、、、、、,這些都要有功利化的取捨權衡。

5

大家都是接受同樣的教育,學同樣的內容。到最後還是有學生取得成就,有人鋃鐺入獄。

即使如錢理群先生所言,名校實在培養「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又或者像威廉·德雷謝維奇說的名校培養的精英學生成了「優秀的綿羊」,可是我們還是可以看到很多名校的學生也有擔當精神,也在傳承宋儒張載說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批評完了80後,批評90後,可是不也有一批80後,90後表現的非常好。

搶可以用來殺人,也可以用來救人。陽光是生命的必須之一,烈日也可以傷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是搶、陽光、水本身有問題嗎?還是使用的人、條件有問題呢?

一系列教育問題,是教育產生的,還是社會、家長、學校三方合謀導致的呢?出了問題就要教育背黑鍋嗎?

教育從來都是功利的,或者說人的絕大多數行為都是功利的。問題不是教育的問題,人出了問題才是根本問題。

老子講:「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教育本身也是中立的,無所謂好,無所謂壞。所謂的教育問題都是人的問題。

教育從來都是功利的,不要再侮辱教育了。難道非要像竇娥一樣,來個「六月飛雪」才能洗刷被扣的罪名。


推薦閱讀:

從山裡娃到小說家
培訓重要嗎,如何開展培訓?
冬日暖心遇棋聖 好奇寶寶聶衛平
運動課:招生是「招家長」,還是「招孩子」?

TAG:教育 | 兒童 | 教育培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