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聊天語境下的兩次歧義

昨天晚上和一位朋友在微信上通過文字聊天的過程中,產生了兩次歧義。這只是兩個很小的歧義,隨後通過認真的探討雙方也了解到對方想表達的意思了。但就這兩次歧義本身來說,還是很有趣的。

一、「甘噶」要點讀?

先交代下背景。和這位朋友聊天時,一般她會使用粵語書面語,而我為了輸入便捷,則使用普通話書面語。這樣雖然看起來有點違和感,但雙方都能夠理解對方的意思。直到她發了兩個字給我:(下面直角括弧中的內容為原文引用,沒有刪改,下同。)

她:「甘噶」

如果按照較為正規的、約定俗成的粵語書面語輸入的話,「甘噶」應寫作「噉?」,不過一般人基本不會這麼寫,而是用較容易打的字代替。

即使換成較正規寫法,這句話從書面上也是有歧義的 。我仔細想了想,它至少可以表達兩種含義。一種讀作「gam2 gaa4」,一種讀作「gam2 gaa3」。

前者的「gam2 gaa4」,翻譯成普通話書面語可以說成「原來是這樣啊」,表達一種知道某件事的真相後茅塞頓開、豁然開朗的心情。

後者的「gam2 gaa3」,翻譯成普通話書面語可以說成「怎麼這樣子」,表達一種對對方的所作所為或某件事不滿、厭煩的情緒。

可見,單是音調的不同,表達出來的意思便大相徑庭。在 gaa 這個音節下,就至少有 gaa2、gaa3、gaa4 這三個音調的語氣詞,能表示出不同的語氣。而訴諸粵語書面語上時,無論是民間常用的「噶」「嘎」,還是較正規寫法的「?」,都沒能將這三者分開。其他音節的語氣詞應該也會有這樣的情況。所以,在書面語上精確地表示出各個同聲同韻不同調的語氣詞,就成為當下的一個難題。

當然,我們大可以通過增加上下文和標點符號,來減少歧義的發生。就像下面這樣:

  • gaa2:唔好得個講,你要真正去做先得?。(不要只是說,你要真正去做才行啊。)
  • gaa3:乜你份人噉?,話極都唔聽。(你這人怎麼這樣,怎麼說都不聽。)
  • gaa4:原來係噉?,我明啦!(原來是這樣子,我明白了!)

不過有時候在聊天的語境中,如果過分補全上下文,把話說得太完整,反而會給人造成過於嚴肅、不像口語對話般生動的印象。所以,如果可以,我還是主張能夠按讀音分化出不同的字來,嚴格對應,這樣即使只有簡單的「甘噶」二字,也能使人輕鬆辨義。

有關因「上下文」而產生歧義的情況,看第二個例子。

二、肯定在哪裡?

在「甘噶」事件之後,我和她又聊到了雙方的宿舍問題。在她問我的宿舍是否上床下桌結構時,發生了這樣的對話:

她:「你地唔繫上床下台」

我:「是上床下桌」

她:「有唔同乜」

  「你用廣州話讀」

由於這段對話過分地省略了標點符號,導致理解上或有不便。現先將粵語書面語部分換成較正規寫法,再補全必要的標點符號,如下:

她:你哋唔繫上床下台?(你們不是上床下桌?)

我:是上床下桌。

她:有唔同咩?(有不同嗎?)

  你用廣州話讀。(你用廣州話讀。)

這樣一看,問題就清晰了。我回答的「是上床下桌」是對她提出的「你地唔繫上床下台」的問題的肯定回答,即「我們是上床下桌」。而她將我的「是上床下桌」理解為是對她說的「上床下台」的修正,所以她才會疑問道「有唔同乜」,並提醒我她是在廣州話語境下表達「上床下桌」這個概念的,所以會說成「上床下台」。

這可以算是一次同一事物在不同書面語體系下表達方式不同而產生的誤會。 可以說,如果聊天雙方都使用同一種書面語,就不會出現這種歧義了。雖然在我終於弄清楚對方想表達的意思後,我也甚是好奇,為什麼她會把我的話理解成對她的用詞的糾正,而不是理解成單純地對她提出的問題的肯定呢?若真要深究起來,如果我真的是想否定她的用詞的話,補充上標點符號應該是這樣的:

她:你哋唔繫上床下台?(你們不是上床下桌?)

我:是「上床下桌」。

然而,在網路聊天這種如此隨便的環境下,真的要錙銖必較、一絲不苟地將上下文、標點符號等要素像正規文章一樣正確地使用清楚,想必沒多少人會做到。不過這也正是聊天語境的性質所決定的。要是人人都主謂賓齊全、標點符號不落,甚至再給會產生歧義的字標上音(如「甘噶 (gaa3)」)地在網路聊天,就活像一個機關單位開會現場了,不是么。

正如物理中誤差只能減小,不能消除一樣,聊天過程中的歧義、誤會總是難以杜絕的。但聰明的人們總是會找到好方法去改善它、避免它,語言文字也會隨著人們的智慧不斷發展、不斷演化。


推薦閱讀:

粵語劇中關於粵語的形成和來源?
談談粵語的那「把嘴」

TAG:聊天 | 粵語 | 歧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