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底要讀多少書才夠用

好多人想讓我秀一下高考作文實力,我對此並無興趣,畢竟已經過了那個幼稚的時代。

其實高考作文的本質跟文案面試差不多,雖然要求真情實感,但是文學水平好一點的編起來比真人真事還感人。

言歸正傳,最近好多讀書愛好者加楚白好友,然後問我:有什麼推薦的書?

也有學生黨問我:要看多少書,哪些書才能變得很牛?

說實話,這讓我很惆悵。

照例還是得說個故事,似乎大家不看個段子,就沒心思看文章。

唐朝的時候,達摩的禪宗經過發揚,逐漸來到了「隨心自在」的禪宗境界。

這時禪宗的六祖惠能大師橫空出世,上接五祖弘忍大師的守真自然,下啟禪宗的見性成佛,成為中國禪宗史上最著名的佛學大師。

但是我們這位六祖惠能——一個字也不認識!

而且他拜師學藝的段子還被吳承恩套用在了孫悟空的身上。

他雖然一個字也不認識,但他仍然將佛教禪宗弘揚起來,他的弟子神會,徒孫馬祖,均是縱橫禪林,掃蕩佛門的絕代名僧。

他並不鼓勵弟子讀很多經書,甚至佛教各宗都不鼓勵弟子讀很多經書。原因我們下文再說。

關於六祖的故事,我原先寫過,這裡不再贅述,關於他的言論,在《壇經》這部經書里說得很詳細。

孫悟空原型竟是佛教高僧?

大家如果還記得「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這句話,現在就要記得這句話出自《壇經》了,當然,記不記得並不重要,記得就是不記得,不記得就是記得。

我記得我跟大家說過一個故事,蘇東坡老年的時候,著作減少。

時人以為他江郎才盡。

後來他說:

我一輩子就想寫點什麼,早年拼了命的寫,寫了好多,等到晚年了還想寫,但是看了《莊子》這本書之後就不想寫了,因為我想說的話,都被莊子說完了!

同樣的,大家知道楚白是個頂愛寫文章的人,但是近年來卻不停刪改從前的文章。

因為我讀的書越多,越覺得很多心裡要說的,手中要寫的,都已經是別人說過的,寫過的,所以如果我寫的不是推陳出新的觀點,前人未盡的言論,我都不想發出來。

縱觀世界文學、歷史、哲學、軍事,大抵也就是這樣,很多時候想寫的話拿出來一看,前人已經說過了。

我每次跟你們聊歷史,說故事,也是一種佐證——很多你遇到的問題,古人早就遇到了,解決了,而你不知道。

那麼為什麼這麼多人還樂此不疲,去寫那些前人已經說過了的話呢?

原因無非兩點:

一是與前人想法不盡相同,或者想要總結一些不同作品、不同作者的思路想法。

另一點就是換一種表達方式。比如從前是文言文,現在換成白話文,換成符合群眾閱讀興趣的文章。這樣有利於文化知識傳播,現在知乎上不少人就在做這樣的事——雖然最近他們也開始學會天天晒圖露胸了——果然劣幣會驅逐良幣啊。

我很支持用大家喜聞樂見的文學表達形式傳播文化知識,即使我很喜歡文言文,但我從來不覺得個人興趣有必要用來喊口號,正如我喜歡古裝,但不會大喊什麼復興漢服,復興傳統文化這種口號——時代進步,各有所好,何必喊口號?

當然,除此之外的創作動機也有很多,比如為了記載歷史,比如個人興趣愛好,比如賺錢養家,比如博位出名,比如升職需要。

在作者之外的讀者們呢?他們需要看多少書才夠專業?需要看多少書才夠博學?

首先分析下讀者的目的:

看書或為了打發時間,或為了學習知識,或為了專業提升,或為了明心見性,或為了升官發財抑或拽文裝逼,凡此種種,本無高低優劣之分,作品之間,也少有高下之別。

但是其中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明確知道自己該怎麼做的人。對於這類人我向來是不說話的,因為他們自己知道要做什麼,很少會迷茫,即使迷茫了,稍加點撥就能開悟。

他們最多是不知道有哪些自己需要看,需要學的書,甚至許多人不需要看書就能學習成長——會學習的人,能從無字句處讀書。

但是這類人會走出一個極端,就是鳩摩智這樣的人,身為吐蕃國師,大輪明王,精通萬藏經卷,妙解佛法,辯論無敵,卻因此深入魔障,我執不悟。

所以佛家跟道家一樣,並不鼓勵多讀經書,今人研究經文,本身就落了下乘。

另一種就是不知道自己該怎麼做的人。

他們看書,堅持看書,看很多書,恰如那些懂得了很多道理的人,依然過不好自己這一生。

但是他們不明白自己錯在哪裡,於是更加拚命的看書,看好書,看評分高的書。

這些人里,有些人運氣好,碰到了跟自己相對應的書,成功開悟升級。

但也有些人,皓首窮經,兀兀經年,書破萬卷,卻不過是一個人形書櫃,好一點的就舉動是詩,言談是詩,文採風流,但是一無是處。

人生大抵就是這樣的,不論是看書、看電影、聽音樂還是出去旅遊——沒有哪件事一定可以提升你,改變你。

只是在你嘗試這些,發展興趣的過程中,你自己改變了自己。

但是很多人就這麼淪陷進去了,不僅僅是讀書,還包括其他一切形式的興趣愛好。

因為旅遊了很多地方仍然不能成熟,於是繼續旅遊。

因為看了不少好電影仍然不能懂事,於是繼續看片。

他們始終不明白,改變自己的只能是自己。

還有一些人呢,通過看書有了一定的提升,然後開始到處說教,走到哪都要顯得自己很專業,讀了很多書,出口引經據典,提筆名人名言,還別說,這種人在知乎上和朋友圈裡活得很成功。

比如前兩年的我。

那時的我也正如《喜劇之王》里的尹天仇,就差被吳孟達一頓罵:

整天臭屁到處教人演戲,學人講理論,教人裝黑社會,收保護費,簡直侮辱演技這兩個字!

我想把演戲、演技這兩詞換成旅遊、寫作、讀書、看電影、彈鋼琴、聽音樂,對很多人來說也都類似。

道德經早已有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

讀書讀的多與少不重要,讀的懂了,惠能大師聽一遍金剛經就能妙悟佛法。

讀書讀得專業了,一部《經濟學原理》就足夠你研究經濟學知識。

讀書讀得有方法了,一部《金瓶梅》也能讓你體會出《紅樓夢》。

讀書讀得對脾性了,一首《將進酒》也能讓你體會人生種種。

以上幾句,用在人生其他事情上也一樣,包括談對象!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杜玉明?
今天說件正經大事,敬請各位知友廣為傳播為盼
奧地利成為獨立國家而不併入德意志聯邦,宗教的因素與皇室的因素哪個更大,抑或純為二戰戰果的衍生物?
林彪生命中的最後七天在做什麼?
598.讀歷史25~童貫

TAG:閱讀 | 文學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