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002】讀博伊始的心態問題

前天看到知乎上的一個問題「博士讀的不開心,如何是好?」。大概的問題就是一個剛開始攻讀博士的小夥伴,由於身份的轉變,心理上也發生了一些變化,於是導致了整個人的狀態不是很好。我援引提問人的一段話,來看看他的問題:

自己原先算是優秀的,但讀博後,彷彿自己慢慢被邊緣化和被遺忘了。我討厭這樣的感覺,又不知道怎麼去做。讀博,真的是一個人在「努力上進」,無人問津嗎?

借著回答知乎問題的契機,今天就來和大家談談讀博伊始的心態問題。毋庸置疑,讀博階段有兩個十分明確的目標:第一個是培養自己成為一個獨立的科研工作者,這裡的獨立既包括應對科研任務時的獨立完成能力,也包括面對科研問題時的獨立思考能力;第二個是針對一個確定的領域,完成一些科研工作、解決一些學術問題,並在此基礎上撰寫文章、發表文章。而這兩個目標之間也是相輔相成。正因如此,在讀博階段,博士研究生的整個生活基本是圍繞著學術課題展開的。在讀博伊始,我們首先需要面對的就是身份的變化(從知識的獲取者變成一個知識的發現者),以及接踵而至的心態層面的調整。

心態1:學會面對孤獨,注重個人成長

正如提問者所說,讀博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一個人在「努力上進」,經常無人問津。讀博伊始,在心態方面最需要做出的調整就是「學會面對孤獨」。這裡的孤獨可以分為兩個層次。首先是大環境和本碩的老同學會漸行漸遠,再者是研究的內容有可能和實驗室的小夥伴們相去甚遠。對於前者,如果你是本科畢業之後直博,那應該還會好一些,因為你身邊的很多同學也會讀研究生。雖然碩士研究生科研上的壓力會小一些,生活也會更豐富多彩一些,但大家畢竟都還處於校園的環境內,整體上的差異並不會那麼大。如果你是碩士畢業後讀博士,那麼,和老同學之間生活上的差異就會尤為明顯。可能你的同學已經變身成為了人父人母,你卻因為科研的壓力連對象都沒時間去談。如果你選擇了讀博,那這樣的孤獨你就必須要承受。因為你的成長模式和生活軌跡必定會因為研究而變得不同,奢求和別人具有相同的節奏是極其不現實的。對於後者,承擔一個獨立的研究方向,正是博士生需要培養的一種科研素養。試想,在若干年以後,你的研究方向不再具有活力,你需要帶領你的團隊走入一個新的研究領域的時候,如果你缺乏這種拓土開荒的能力的話,你就會在殘酷的學術競爭中被淘汰。記得去年年末,一個在CMU讀博士的室友回國續辦簽證,和他聊到他的研究方向。他說在美國很多知名的計算機視覺研究組,很多人每一篇論文導師都會要求他們換一個研究方向。也正是因為存在這樣的機制,美國畢業的計算機博士才有能力在不同的研究領域中切換。

說了這麼多,我們在博士研究的初始階段,就要樹立起「注重個人成長」的心態。如果說鼓起勇氣讀博士是把自己帶到了研究的路上,那麼注重個人的成長,就是要我們知道在這條不同尋常的路上,自己所處的階段,以及自己繼續前行的方向。我身邊有很多同學,在本科階段是很優秀,但到了研究生階段甚至走上社會就變的不那麼出眾了,就是因為失去了比較的對象(在本科的時候大家就是比學習成績,是一種顯示的比較;到了社會可以比較的方面變得太多元,整體發展的比較又是以一種隱式的形式存在的),於是逐漸迷失了自己。

心態2:學會堅持不懈,不要貪圖及時反饋

回憶一下,從小學到大學,我們似乎在學習問題上已經習慣了及時反饋。小學每天的家庭作業,第二天就知道結果;中學的拉練考試,每周就會有單科排名;大學的課程作業,也是每兩周就考驗一次我們編程的能力。如果你選擇了讀博(一定程度上說明你還比較優秀),我相信在以上幾個過程中,你得到的更多的是及時的、正向的反饋。因此你也一定是在一片誇讚聲中一路走來的。與上述過程不同的是,很多人的研究過程不會一開始就很順利的。思考了良久的課題,被導師幾句話就徹底駁回了;辛辛苦苦設計的模型,卻因為實驗能力有限,致使預期的效果遲遲無法達到;自認為不錯的研究結果,卻不被同行看好,引用率極其低下。這時候,我們必須意識到,學術研究有時候是不會有及時反饋的。記得而我剛剛開始做計算機視覺研究的時候,導師叫我去做有關稀疏編碼的問題。這個研究方向和導師曾經的研究方向完全不同,甚至很多相關的問題我導師也不知道。我博士前兩年設計的模型,都是看上去很合理,實驗結果卻很糟糕。這也致使我直博前兩年沒有一篇論文入賬。隨著研究的逐漸深入,我們漸漸發現,稀疏編碼這一模型並不適合我們曾經所做的一系列問題。雖然前兩年顆粒無收,但是我並不感覺遺憾,因為在這個模型的研究過程中,我區分了很多概念,熟悉了領域內的多數問題,同時也學會了很多數學優化的方法。這些知識的增長,以及研究過程中的一系列探索使我面對當下的研究內容的時候,可以更加從容。

很多剛剛走上研究之路的人,過不了半年,就會對自己的選擇產生質疑。究其原因,很多人是因為得不到正向的及時反饋,同時身邊朋友又生活工作地很開心。於是當初對科研的美好嚮往就全部化為泡影。在巨大的心理落差前,逐漸開始對自己的能力,乃至學術研究本身產生懷疑。這個時候,打開視野,選准方向,義無反顧地去做就顯得尤為重要。如果堅持,相信第三年以後會看到努力的成果(博士研究生通常在第三年出一些不錯的結果)。

心態3:面對科研任務,做自己研究路上的督促者

研究是一項腦力勞動,既然是勞動,就會讓人感到疲乏,產生倦怠。即使是對科研工作很有興趣的人,在面對繁雜的研究任務時,也經常有偷懶的心理:懶得在繁雜的任務前梳理出清晰思路。因而我們需要督促者,去監督和推動我們去完成相關的工作。一個成熟的研究人員,應該是在面對科研任務時,能夠去督促自己努力向前的。因此我說,科研的過程中我們還要懂得鼓勵自己,推動自己。我是在博士的後半程才逐漸意識到,自己的朋友、同學在掙錢,在單位成長,如果自己不做出點成績,自己沒有在這幾年成長起來,那青春就浪費了。如果在一開始就有這種思想上的警惕性,就能主動的推動自己前進,也許現在的成果會更多一點吧。不過人生沒有後悔葯,也只能抓住當下了(默默地自嘲一下)。所以說,既然已經選擇,為什麼不積極做好。如果帶著這樣的心態,相信很多人的博士生涯不會走得太差。

推薦閱讀:

如何更好的與教授交流
博士獨立自主性的養成
這種情況下,在千人計划下讀碩士,我該怎麼辦?
動態規劃如何應用於經濟學研究?
如何看待上海交大將於 2018 年取消博士統考,全面實行申請考核、碩博連讀和本科直博?

TAG: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