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家鄉如何吃春天?

春回大地,萬物復甦,在你的家鄉有什麼特色的美食嗎?

大家一起來說說吧~~

(今天爸爸給我發了一個椿芽炒蛋,我看得著吃不著。特別想知道在大家的家鄉有什麼東西是只能春天吃的,或者說什麼食物承載了春天的記憶。)


南京三大怪:老頭怕老太,鴨子賣得比雞快,不吃葷菜吃野菜

這個南京N大怪有很多版本,但毋庸置疑的是,南京人喜歡吃鴨子各種野菜。所以春天的飯桌上自然少不了這些:

香椿頭(全場最佳。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豌豆頭

枸杞頭

馬蘭頭

茼蒿

菊花腦(這個應該快到夏天了)

當然,最後鎮場的,無視季節、氣候與心情的:


吃春要吃翠綠的,胃口跟著大地一起回春。江南人跟艾草借這抹綠,和在糯米面里蒸成青團,而我們江北地方則要做蒿子粑粑。

一、蒿子粑

大約每年脫去棉衣的間隙,蒿子就會在阡陌間的各處不經意地拔地而起。蒿子到處都長,但是要做粑時還是要專程下鄉採擷,城裡路邊的蒿子是不能用的。

蒿子葉面有絨毛,城市的馬路邊上簸土揚沙,土沙一旦沾到葉子上就很難輕易乾淨,用之做出來的粑吃起來也帶土腥。因此上,要做出好吃清香的蒿子粑粑還是要去鄉山腳溪畔的清凈地方掐嫩芽。

掐回來的蒿子嫩芽浸泡洗凈、搓揉去汁、過水後再次擰乾去汁、最後斬碎。七分肥三分瘦的鹹肉切丁,小火熱鍋出油。

做好的粑粑可以蒸可以煎,我最愛的吃法是在農村柴火燒地鍋上貼,貼出來的粑焦焦的又不油膩,一口咬下去滿是芬芳的盎然春意。

我安慶鄉下還有一種用水菊粑,做法跟蒿子粑粑幾乎一樣,但水菊不同蒿子又是另一種香法,別有風味的。

二、鹹肉煨春筍

清明前後破土而出的,除了蒿子還有春筍。

黃梅戲《對花》里,青梅竹馬的一對男女在田間地頭打情罵俏,女孩兒撒嬌時一抬腳就碰斷了一顆春筍,吾鄉的明前春筍有多脆嫩由此可見一斑。

日本人也吃春筍,但是烹飪不得要領,不是炒韌了,就是煮老了,用操老冬筍的硬法子收拾嬌嫩的春筍那能行?純屬暴殄天物。

春筍嬌嫩如南方姑娘,要溫柔長情以待。前年新腌的鹹肉大火吊白湯,春筍改刀焯水去澀,放入白湯小火慢煨。鹹肉的鮮鹹味道慢慢地煨入春筍,舊一年殘留的豐腴與新一年萌發的鮮美在砂鍋的方寸間融匯。(舌尖上的中國體?)

江南蘇杭菜系裡有腌篤鮮,就是從我們安徽的鹹肉煨筍發展而來

三、韭菜炒螺螄

不比咱們今天微信群里喊一聲就能約成酒局,古人交通不便、見面不易,想要約酒就一定會找個堂而皇之的名目,或是賞花或是賞月,或是主人意外得到了什麼珍品食材要邀人來一起分享品鑒。

而春天過後的第一大約酒名目便是「翦春韭」,春天頭茬的韭菜美味到讓古人覺得值得在泥濘難行的清明雨後約一場大party。

「翦春韭」的世界,春雷也驚醒了水底里蟄伏的生命如螺螄、泥鰍、河蚌,經過了漫長冬季的休養,此時最為肥嫩。天一暖,螺螄就會出泥靠岸。吾鄉水網密布、地脈溫暖,挎個篾簍去田邊塘畔逛一圈就能撿拾得一大簍肥美個大的螺螄。

螺螄帶回家來別急著吃,放到盆里讓它吐泥,隔斷時間換一次水,直到螺螄吐凈為止。牙籤把螺螄肉挑出,剔除螺螄的腸子。剔乾淨的螺螄肉再次用鹽認真抓洗,這一步一定不能省略,不洗乾淨的話螺螄會土腥澀嘴。

熱油蔥蒜爆香,螺螄旺火快炒,瀝過水的春韭下鍋輕微翻炒就起鍋。菜肥美彈牙的螺螄肉配上鮮美可口的頭茬春韭,好吃到讓你理解「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古代文人,為什麼要因為割韭菜這種小事堂而皇之地約酒。

四、泥鰍湯

跟螺螄一起被春雷驚起的,還有泥鰍和河蚌。三月陽春里,泥里爬出來的這些東西最為肥美,但料理這些泥里的東西最費功夫,不只要一雙巧手還要有一顆「膾不厭細」的耐心。

上古三代的事多為後人杜撰,但說老子是安徽人,我是相信的。他講「治大國若烹小鮮」,大約說的就是泥鰍湯。泥鰍這個東西肉質鮮嫩至極,烹煮時稍有不慎就會把肉弄散、弄碎,弄成一鍋亂燉漿糊。

懶人怕費功夫,做泥鰍面都是裹芡煎炸,這類懶人都應帶到我們合肥鄉下喝一碗泥鰍挂面湯。

喝完他就會明白,美食之道豈能避難就易?春天的泥鰍那樣嬌嫩,過火一炸全無了原本的鮮嫩爽滑。

泥鰍冷水下鍋保證肉質鮮嫩,烹煮期間切忌鍋鏟用力攪動,如發現粘鍋時則輕輕晃動鍋子進行微調。小火咕嘟到泥鰍入味,下一把土挂面。熱氣騰騰的泥鰍挂面湯,湯頭鮮辣、泥鰍滑嫩、挂面爽口,連湯帶面喝個乾淨,恨不得再舔舔碗底,人間絕味也。

泥鰍挂面湯這道鄉野小食不僅做法精妙,用料也頗為考究。泥鰍要用我們本地農民田裡摸來的小黑泥鰍,千萬不能用規模養殖的大黃泥鰍。大黃泥鰍看著排場,但是干燉不入味。挂面不能用桶裝機制挂面,最好是用巢廬四鄉里農民自家院子里晾曬的手工挂面,爽滑可口、下鍋易熟。

泥鰍面做的最好的地方是肥東縣橋頭集的竹塘村,此處在巢湖之濱,你們如果春天騎行環巢湖的,一定要去嘗嘗。

五、腌鮮鱖魚

唐人詞里有「桃花流水鱖魚肥。」

桃花盛開的時節,鱖魚正是肥美當季,故我們鄉下稱最好吃的這批鱖魚為「桃花鱖」。

徽州菜的「腌鮮」,有點類似於西方菜系裡的「wet-aging」,是讓食材輕微發酵但不使之霉變。水分的流失讓魚肉中本身天然的風味更佳集中飽和,輕微的發酵帶來的氨基酸讓魚肉的口感變得更加豐富。

土人嘴懶,把「腌鮮」簡稱為「臭」,外人一看「臭鱖魚」這個名字就以為是什麼獵奇吃食往往敬而遠之,因此錯過了這道世間獨一無二的的美味。

新鮮的桃花鱖剖肚洗凈,整齊地碼入木桶中。碼一層魚,灑一層淡鹽水,碼好後用石頭壓住桶蓋。桃花經過七日從咲到敗,而這七日里腌鮮鱖魚的美味卻在木桶里逐漸盛開。

腌好的桃花鱖下油鍋微煎,倒入料汁後小火慢烹。出鍋的魚肉酥爛入骨,一口吃下去讓你再也沒辦法回頭。餘生只要想到這一口,都會想吟一句「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

切記,臭鱖魚、毛豆腐這些涉及到發酵的徽州菜,只好在黃山本地吃,就算一定在城裡合肥、南京吃也一定要找食材專門由黃山送來的正經徽菜館子。發酵這個東西很玄妙,同樣的發酵方法在不同的地方做出來口味完全不同。

六、香乾拌野菜

吾鄉地暖,春風一吹各色野菜就長滿了阡陌田野。明前雨後,蒲公英、苜蓿、馬蘭頭、薺菜、枸杞頭次第長成。

野菜天生天養、生性清野,你用性寒的醬油、老醋去調教馴服它多半是要弄個兩敗俱傷、苦澀難食。你要把它們當成主角,用雞蛋、肥油這些性溫的食材去餵養它、服侍它,它便會知遇你的恩情,回饋給你春天的美味。

上海人做草頭圈子是應這個道理,用腸子里的肥油,去餵養生性清野的草頭(苜蓿)。北方人包苜蓿雞蛋餃子、薺菜豬肉餃子也都是這個道理。

而我們江北人對待野菜們的做法則又更更勝一籌,不用葷油葷肉,而是使用更為素凈的香油。性溫的芝麻油,中和了野菜寒涼苦澀的同時,又最大可能地保持其清新的本色。

蒲公英、苜蓿、馬蘭頭、薺菜、枸杞頭這些野菜在滾水裡輕輕一焯斷生去澀,采石磯香乾切粒,撒上一撮淮鹽、淋上一點小磨麻油,道地的好食材,用最簡單的法子一調一拌,就成了清香撲鼻的春日絕味。

七、香椿拌豆腐

如果說上面這些是我們安徽鄉下的禁臠,香椿則可以說是全中國人共同的春天味覺。

香椿炒雞蛋好吃,炸天婦羅好吃,做餃子餡兒也好吃,但私以為與嫩香椿最相宜的還是涼拌豆腐。

香椿芽只有陽春里的五六日能掐,過了日子稍長一寸則葉綠梗硬,氣味也變得有些微妙。最嫩的香椿芽梗葉紫紅,開水稍焯紫紅變墨綠,切成細末撒在切好的南豆腐上,撒上淮鹽、香油一拌奇香撲鼻,汪曾祺先生講「一箸入口、三春不忘」。

尾聲

當我們在討論歲時季旬時,究竟在討論什麼?

我相信有很多人同我一樣,十八九歲就出門上學,二十來歲出門闖蕩,倥傯間舌尖已經近十年沒囫圇體驗過家鄉的春秋冬夏,在鋼筋鐵骨的都市裡麻木地失去了對季節的敏感,日語里講「季節が都會ではわからない 」。

當我們在跟異鄉人侃侃而談家鄉的時旬美食時,其實是在追憶自己記憶里那個回不去的原鄉。

白天工作、晚上趕稿,KPI和稿約幾乎要把我逼得喘不過來氣,但我還是強行擠出一整天時間來寫了這篇文章。我是想通過這種方式慰藉自己,在最難熬的日子裡,我的背後還有那美好的原鄉,我的內心還有對食色性也的嚮往。

戊戌三月初十

於東京松原町


「湖北產藕,湖北人更會吃藕。」——《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

每年三月,經過了一冬的醞釀,散布在南方水鄉各地的荷花池都開始慢慢恢復生機。上一個秋天,大部分的藕都被采藕人挖掘出來送上了餐桌,但總會有一小部分被特意的保留下來,靜靜等待季節的呼喚。等到了三月中下旬,每日的高溫可以摸到25度的門檻,而低溫也基本達到10度以上時,水底的淤泥終於了有了足夠的熱量來喚醒沉睡了一冬的蓮藕。

一根根嫩芽從藕節間長了出來。它們從淤泥里破土而出,正準備譜寫一曲出淤泥而不染的詩篇。這些嫩芽衝出淤泥以後,會向著陽光射入的方向奮力生長,直到把小荷的尖尖角送到水面。不過,儘管數量稀少價格昂貴,但這個時間就已經可以在饕客的餐上看到早春的藕芽了。

到了4月,頭茬兒綻放的荷葉將要迎來第一批長成的蜻蜓和青蛙。它們源源不斷的將養分輸送給水底的蓮藕,催生了更多的荷葉芽向上生長。在荷葉與浮萍慢慢覆蓋的水面以下,細長的荷葉芽蜿蜒盤繞,農人們在這時就會紛紛穿上皮褲,下水採摘了。

這個時節,每一個菜場與集市裡,你都可以看到一捆捆碼放整齊的荷葉嫩芽。人們甚至為它專門取了一個美麗的名字,藕簪。所謂簪者,取的是荷葉芽的形與色。細長如筆,尖頭如梭,就像是在姑娘們柔順黑髮里若隱若現的白玉發簪,美不勝收。

選購藕簪時,當以顏色白凈者為佳。如果開始發綠,則表示它已經快要長到水面,口感會變得更加粗糙,甚至會長出細細的小刺。而越是白凈的藕芽,口感越是細嫩多汁。最美味的,當屬藕簪頂端的荷葉苞——有的老饕,甚至會專門將荷葉苞集作一盤,曰之藕簪頭,可見其金貴。

上好的食材,往往只需要簡單的烹調就可以釋放食材自身的鮮美。在水鄉,人們將藕尖斬成小段,熱油中以少許薑絲、蒜蓉、干辣椒爆香後,入鍋爆炒片刻,加入少許鹽調味便可出鍋。但如果想讓這道菜更接近你的靈魂,那就需要在起鍋之前淋上一小勺香醋。

鮮嫩,多汁,脆爽的酸辣藕簪,一道最能體現水鄉春天的家常小菜。

更難得是,你甚至可以一直從4月的春天,吃到8月的初秋。


然而……身處北地的我已經有很多年沒有吃過和見過這道菜了……

以及,做成泡菜的「酸辣藕帶/泡藕帶」真的不要買,這玩意還真是要吃個新鮮勁。


劉紹棠先生的《榆錢飯》,初中課文,至今難忘。

我自幼常吃榆錢飯,現在卻很難得了。

小時候,年年青黃不接春三月,榆錢兒就是窮苦人的救命糧。楊芽兒和柳葉兒也能吃,可是沒有榆錢兒好吃,也當不了飯。

那時候,我六七歲,頭上留個木梳背兒;常跟著比我大八九歲的丫姑,摘楊芽,采柳葉,捋榆錢兒。

丫姑是個童養媳,小名就叫丫頭;因為還沒有圓房,我只能管她叫姑姑,不能管她叫嬸子。

楊芽兒和柳葉兒先露頭。

楊芽兒摘嫩了,浸到開水鍋里燙一燙會化成一鍋黃湯綠水,吃不到嘴裡;摘老了,又苦又澀,難以下咽。只有不老不嫩的才能吃,摘下來清水洗凈,開水鍋里燙個翻身兒,笊籬撈上來擠幹了水,拌上蝦皮和生醬作餡,用玉米面羼合榆皮面擀薄皮兒,包大餡兒糰子吃。可這也省不了多少糧食。柳葉不能做餡兒,採下來也是洗凈開水撈,拌上生醬小蔥當菜吃,卻又更費餑餑。

楊芽兒和柳葉兒剛過,榆錢兒又露面了。

村前村後,河灘墳圈子裡,一棵棵老榆樹聳入雲霄,一串串榆錢兒掛滿枝頭,就像一串串霜凌冰掛,看花了人眼,饞得人淌口水。丫姑野性,膽子比人的個兒還大;她把黑油油的大辮子七纏八繞地盤在脖子上,雪白的牙齒咬著辮梢兒,光了腳丫子,雙手合抱比她的腰還粗的樹身,哧溜溜,哧溜溜,一直爬到樹梢,岔開腿騎在樹杈上。

我站在榆樹下,是個小跟班,眯起眼睛仰著臉兒,身邊一隻大荊條筐。

榆錢兒生吃很甜,越嚼越香。丫姑折斷幾枝扔下來,邊叫我的小名兒邊說:「先餵飽你!」我接住這幾大串榆錢兒,盤膝坐在樹下吃起來,丫姑在樹上也大把大把地揉進嘴裡。

我們捋滿一大筐,背回家去,一頓飯就有著落了。

九成榆錢兒攪合一成玉米面,上屜鍋里蒸,水一開花就算熟,只填一灶柴火就夠火候兒。然後,盛進碗里,把切碎的碧綠白嫩的青蔥,泡上隔年的老腌湯,拌在榆錢飯里;吃著很順口,也能哄飽肚皮。

這都是我童年時候的故事,發生在舊社會,已經寫進我的小說里。

但是,十年內亂中,久別的榆錢飯又出現在家家戶戶的飯桌上。誰說草木無情?老榆樹又來救命了。

政策一年比一年「左」,糧食一年比一年減產。五尺多高的漢子,每年只得320斤到360斤毛糧,磨面脫皮,又減少十幾斤。大口小口,每月三斗,一家人才算吃上飽飯;然而,半大小子,吃窮老子,比大人還能吃,口糧定量卻比大人少。閑時吃稀,忙時吃干,數著米粒下鍋;等到驚蟄一犁土的春播時節,十家已有八戶亮了囤底,揭不開鍋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管家婆不能給孩子大人畫餅充饑;她們就像衚衕捉驢兩頭堵,圍、追、堵、截黨支部書記和大隊長,手提著口袋借糧。支部書記和大隊長被逼得走投無路,恨不能鑽進灶膛里,從煙囪里爬出去,逃到九霄雲外。

吃糧靠集體,集體的倉庫里顆粒無存,餓得死老鼠。靠誰呢?只盼老榆樹多結榆錢兒吧!

丫姑已經年過半百,上樹登高爬不動了,卻有個女兒二妹子,做她的接班人。二妹子身背大筐捋榆錢兒,我這個已經人到40天過午的人,又給她跑龍套。我沾她的光,她家的飯桌上有我一副碗筷,年年都能吃上榆錢飯,混個樹飽。

我把這些親歷目睹的辛酸往事,也寫進了我的小說里。

1979年春天,改正了我的「1957年問題」,我回了城。但是,年年暮春時節,我都回鄉長住。仍然是青黃不接春三月,1980年不見虧糧了,1981年飯桌上是大米白面了,1982年更有酒肉了。

不知是想憶苦思甜,還是想打一打油膩,我又向丫姑和二妹子念叨著吃一頓榆錢飯。丫姑上樹爬不動了,二妹子爬得動也不願爬了。越吃不上,我越想吃;可是磨破了嘴皮子,卻不能打動二妹子。1981年回鄉,正是榆錢成熟的時候,可是丫姑又蓋新房,又給二妹子招了個女婿,雙喜臨門,我怎麼能吵著要吃榆錢飯,給人家殺風景?忍一忍,等待來年吧!

1982年春,我趕早來到二妹子家。二妹子住在青磚、紅瓦、高牆、花門樓的大宅院里,花草樹木滿庭芳;生下個白白胖胖的女兒,剛出滿月。一連幾天,雞、鴨、魚、肉,我又燒肚膛了。忽然,抬頭看見院後的老榆樹掛滿了一串串粉個囊囊的榆錢兒,不禁又口饞起來,堆起笑臉怯生生地說:「二妹子,給我做一頓……」二妹子臉上掛霜,狠狠剜了我兩眼,氣鼓鼓地說:「真是沒有受不了的罪,卻有享不了的福,你這個人是天生的窮命!」

我知道,眼下家家都以富為榮,如果二妹子竟以榆錢飯待客,被街坊鄰居看見,不罵她刻薄,也要笑她小摳兒。二妹子怕被人家戳脊梁骨,我怎能給她臉上抹黑?

但是,魚生火,肉生痰,我的食欲不振了。我不敢開口,誰知道二妹子有沒有看在眼裡?

一天吃過午飯,我正在床上打盹,忽聽二妹子大聲吆喝:「小壞嘎嘎兒,我打折你們的腿!」我從睡夢中驚醒,走出去一看,只見幾個頑童爬到老榆樹上掏鳥兒,二妹子手持一條棍棒站在樹下,虎著臉。

幾個小頑童,有的嬉皮笑臉,有的抹著眼淚,向二妹子告饒。我看著心軟,忙替這幾個小壞嘎嘎兒求情。

「罰你們每人捋一兜榆錢兒!」二妹子噗哧笑了,剛才不過是假戲真唱。

我歡呼起來:「今天能吃上榆錢飯啦!」

「你這不是跟我要短兒嗎?」二妹子又把臉掛下來,「我哪兒來的玉米面!」

是的,二妹子的囤里,不是麥子就是稻子;缸里,不是大米就是白面。二妹子的男人承包30畝大田,種的是稻麥兩茬,不種粗糧。

有了榆錢兒又沒有玉米面,我只能生吃。

看來,我要跟榆錢飯做最後的告別了。二妹子的女兒長大,不會再像她的姥姥和母親,大好春光中要捋榆錢兒充饑。

或許,物以稀為貴,榆錢飯由於極其難得,將進入北京的幾大飯店,成為別有風味的珍饈佳肴。


先附圖,這張圖片很精確

在我的家鄉,二月伊始,就開始掐苜蓿嫩芽,苜蓿生長很快,兩周左右就會老,就不好吃了,所以大人小孩在周末會一起出動,也有小孩子之間相約同去的,苜蓿嫩芽很鮮嫩,帶回家後媽媽們只會用開水稍微汆一下,涼調,只要少許鹽醋,喜歡吃辣的可以澆一點鮮亮紅彤彤的辣子油,是極好的下飯菜。

苜蓿菜還有很多種做法,例如清炒,苜蓿菜餅,苜蓿煎餅,還有很多種類(以上幾種都是評論里大佬說的,我只吃過苜蓿菜餅)。

苜蓿菜餅雖然品相差了一點,但是很好吃吶,口感很飽滿 ,就感覺像是把春天裹在麵粉里吃下一樣,可以說是 人間有味是清歡 了。

苜蓿菜:《本草綱目》中記載:「利五臟,輕身健人,洗去脾胃間邪熱氣,通小腸諸惡熱毒,煮和醬食,亦可作羹。


在我們西北的春天,出門,張開嘴,一天差不多能吃兩斤沙子吧

現在在南方還真想念家鄉的沙塵暴……


謝 @檀信介 和 @曾小墨邀。

這是一道很暴露年齡和小時候成長環境的題,所以掙扎了很久才來答啊哈哈哈哈。

emmm,這是一波回憶殺,寫完很想家~~

現在家鄉吃到的春天,和我們小時候吃到的,已經大不相同了。

因為從小跟著父母外派到各大山東的油田(他們去到新的地方開荒駐紮,家屬跟過去生活),那裡大多是剛建設好的油田,多得是植物肆意生長的土地和未經規劃的野地,也是我們從小玩耍的空間;到了90年以後,就幾乎都被水泥地取代了,所以,我經常跟人說,我們這一批小孩,可能是最後一批在田野里長大的孩子了。

從小就在野外玩,爬牆上樹掏鳥窩,偷瓜掐苗烤土豆,現在回憶起童年還是滿滿的陽光和泥土的味道.....還有淘氣回家後被爸爸揍的回憶......還有褲子磨破了媽媽給自己補褲子的回憶......

小時候住平房,放學後,小夥伴們呼朋喚友的就出去玩了,那時候經常玩的不想回家,後來長大了,回去看看,也就是一片土地一個土坡,不知道為什麼小時候就覺得是半個世界,怎麼都玩不夠;

一到春天,我們這些野孩子的胃口也開了;

① 開春第一口——毛毛(學名:針茅)

春天最先來的,是這種「毛毛」,小時候不知道這個叫什麼,大人小孩都管這個叫毛毛,它是在春天裡第一個鑽出泥土的綠色;

這個能吃的狀態,是一半的植株都埋在地下,只露一個尖尖,我們就撥開泥土,把它們拔出來;然後吹吹土,剝開外面的嫩葉,露出裡面像白棉穗樣一樣的嫩蕊,還帶點反光,吃的就是那個嫩蕊;

味道是柔柔甜甜的。

吃這個,只能趁那兩周內,過了就會破土而出,變成咬不動的野草;

後來長大後,查了很久,才知道,這個似乎是」針茅」或者「茅草「,長大後是這樣:

針茅啊,你真美味!

② 好玩的口中物——馬蜂菜(學名:馬齒莧 xiàn)

小朋友們接下來就會去找一種叫做」馬蜂菜「的好吃的了,它趴著地面,一般長這樣:

這個菜很盛產,可以直接生吃,會有黏黏的口感,我們經常帶一些回家,媽媽就給做成菜;

但對於我們來說,這種野菜更好玩,我們一節一節的折斷它紅色葉莖,隔一段去掉一段莖肉,只剩外皮連著,就做成了各種手鏈、項鏈,是我們小時候」日拋型「的裝飾品;

也是長大很久後才知道,這個的學名叫馬齒莧,能涼拌、熬粥等,這算是現在還能找得到的家鄉春甜美味了;

③ 偶爾換換口味——酸酸草(學名:酸模)

小時候都喜歡出挑點的味道,山東人不喜辣,酸味就被歸到了刺激性味道里,所以當小朋友們在田地里發現了一種嚼起來酸酸的野菜的時候,興奮程度不亞於吃到了糖果;

它就是我們叫做」酸酸草「的東西了:

這個的葉子揪下來直接放嘴裡嚼,有很明顯的酸味,但是不會酸到醋那樣,是可以生津的酸。

後來知道,這個叫」酸模」(感謝評論區指正),好像還是十大能吃的野菜之一,可惜記憶里小時候只是玩耍的時候生吃過,不記得帶回去讓媽媽做熟過;

④ 尋寶一樣的美味——芝麻粒(學名:苘qing麻)

接下來天氣漸熱,就有小小的花朵和果實可以吃了,植物都長到了半人高, 所以有個東西又被孩子們盯上了:

這個東西的小黃花,揪下來後底部會有黏黏的液體,經常被我們趁機就黏在耳朵上當做耳釘,真是可以追溯到最早的臭美史了;

我已經忘記小時候我們管這個叫什麼了,更不知道學名,所以搜起圖來用掉了半條命,才終於搜到了圖,並且知道了它的學名:苘qing麻

然後我們要吃的是這個未成熟的果實:

這個一側側的剝開,裡面有像逗號一樣的小果實,白白嫩嫩的,個頭介於瓜子仁和芝麻粒之間吧,這個比起前面幾個,量要稍少一些,所以也處在我們」童年野味食物鏈」的中層;

對了,到了秋天,逃過我們口腹之慾的這個會黑化,裡面的籽粒變黑變硬,落到地上生根發芽,變成了來年我們的野味(逃

⑤ 逃課法寶—吐血草(學名:小薊)

這個也是「好吃又好玩」的top3,在春天相當長的時間內都找得到,當時一直以為是紫色蒲公英,長大後再查,才知道是「小薊『(感謝萬能的評論區提供線索):

這個紫色的花托和花蕊,整個揪下來塞嘴裡嚼,不一會兒吐唾液出來,就變成鮮紅的顏色了,非常炫酷;

那時候小學生里的「社會人」不是抽煙喝酒燙頭,是在自己喜歡的女生你過的時候,「呸」的一聲吐一口「血唾沫」,覺得自己帥極了~

有時候學校會有外地的老師來任職,膽兒肥的同學課上著上著就嚼了在教室吐一口,然後舉手說:老師我吐血了我要請假回家。

往往前幾次還是能嚇到老師的,後來次數多了,就——

誰吐誰罰站,再吐叫家長......

⑥ 我們童年的擼啊擼——榆錢

小時候的榆錢,都是直接上樹擼著吃的:

騎在樹杈上(對的,桌兒小時候爬樹水平666),一把擼下來,挑挑葉子出去,一把吃進去,一嘴粘稠鮮甜汁液;

那時候也不小了,懂得為家裡分擔負擔了(歪),所以吃飽了就擼一袋子回家給媽媽,媽媽就給我們做成,榆錢飯,澆著蒜汁吃,甜香甜香,根本吃不夠:

或者合著玉米面做成榆錢窩窩頭,會加一點點鹽,不用配菜也能吃掉很多:

⑦ 最早的花間食——洋槐花

作為一個80後的資深小仙女(就是不說老仙女),我最期待的是快入夏時候,滿枝頭滿枝頭的洋槐花:

這是童年記憶里最具花香和甜味的零食了,小孩子都直接上樹吃,大人文雅點,拿鐵絲彎個圈兒,捆在竹竿上,站在樹下擼,一擼一嘟嚕,一擼一嘟嚕,非常有效率;

這個槐花,只有白色的才鮮嫩、纖維少、土味淡,紫色的那種,我們小朋友們都是很高傲的不吃的哼!

生吃的時候小心躲蜜蜂,因為花蜜太香甜,所以很多蜜蜂會來采蜜,對,現在市面上賣得很火的洋槐蜜,我們很小時候就享用過原料了;

大人們擼下來的更多洋槐花,帶回去摻點白面和咸鹽上鍋蒸,能蒸出來滿屋子香氣的槐花飯:

這個槐花飯,綠色花萼部分最為香甜,能吃到細細的花蕊,其地位不亞於現在大家熱捧的青團;

還可以和白面一起蒸成槐花饅頭,算是「童年野味食物鏈」的頂端了:

上次回答另外一個問題時候,我還提到了我媽為了讓我吃到,所以凍在冰箱里等我回去再做,但是已經沒有鮮吃的香甜了:

春節里,家人有哪些讓你感動不已的事情??

www.zhihu.com圖標

⑧ 大約蜜蜂會恨我們——美人蕉的花蜜

美人蕉就是你們知道的這種美人蕉:

那時候美人蕉還根本不是什麼觀賞植物,就大簇大簇的隨便在路邊長著,我們放學就晃呀晃呀,路過就揪下來一朵,把花瓣和花落利落分開,用嘴接住柱狀的花瓣,一吸一嘴蜜;

吸這個有學問,太新鮮的剛開的花,沒有多少蜜,一定要選快要落敗的,滿滿的蜜汁,香死你;

只是因為這個花比較高,蜜蜂有時候躲在裡面采蜜,還會有螞蟻鑽進去,有時候一吸,能吸到一臉懵逼的蜜蜂和螞蟻,把我們自己也嚇得夠嗆,蟄到舌頭的事兒,倒沒記得發生過。

以上,我能想起來的,就是我家鄉的春天了,任何一個提起來就帶著一連串的回憶;

對於我來說,香椿、薺菜、春餅甚至春雨,都不是春天的靈魂,我們的春天,在無人看護的田野。

這篇答案,我想我會重新整理潤色好發我的公眾號:餐桌奇談,因為我想發給我的媽媽看,讓他知道,我有個多麼幸福和美味的童年;

哦,對了,前不久發過一篇香椿的三種吃法,貼過來給你們,希望你們的春天無論在不在家鄉,都能吃到好吃噠:

喂!你也是愛吃香椿的人么?那麼這些香椿芽,咱們三吃為敬!?

mp.weixin.qq.com圖標

————

對,那個寫了100多篇美食,見到美食相關問題就high到飛起桌兒呀,就是我。

聲明,是個人號,不是企業號不是企業號不是企業號,用了公司認證是為了保護我「餐桌奇談」的名字不被佔用的!不然這個更新頻次是會被打的!

歡迎來玩!


多圖預警,吃貨進來報道!

我不在家,德國也不是我的家鄉,但是最近我們的吃的實在太春天了必須答一波。

於是每年就等著春天,去野外割韭菜!

國內韭菜細細的葉子,歐洲的韭菜也叫熊蔥,寬葉子,口感一樣的。

滿地的韭菜不要錢,割一籃子韭菜就跟撿到錢一樣開心。

然後超市裡一小盒 100克,不夠塞牙縫兒,人民幣好幾十塊。

前面幾張圖都是去年去日內瓦拍的。今年德國經歷了一個特別冷的冬天,韭菜長得慢。

小苗苗依舊被我們收割了回家。包!餃!子!

這麼好看的餃子當然是漂亮的妹子們包的。

我們擔心不夠吃,摘了很多韭菜。結果沒有用完,於是分了分。我第二天翻到冰箱里的牛肉,做了一波黑暗料理。碗太小出鍋的時候弄得醬汁亂飛,不太美觀,但是好吃。

春天真是個好季節,草長鶯飛。

路邊森林裡一個小山坡,承包了我們一年的盼頭。韭菜炒蛋,韭菜炒蛤蜊,韭菜炒肉,韭菜盒子,韭菜豬肉餃子,韭菜燒烤。。。有沒有吃貨提供更多的韭菜做法?

不得不說剛剛摘回來嫩嫩的韭菜實在太好吃了。爆炒一分鐘之內一定要出鍋。

摘韭菜的時候大家說到韭菜壯陽這個話題,於是我們的韭菜宴一晚上都段子亂飛。好綠好暴力!

摘韭菜碰到德國人,他們拿著小飯盒來摘。呵呵,我拿了購物袋。一小飯盒哪裡夠。

他們問我們怎麼吃,我說炒雞蛋,他們說他們也是這麼吃的。

但是隨即我聽到了一種特別重口的吃法,麵包夾上幾篇新鮮韭菜也和乳酪直接生吃。

我的媽耶,這是生豬肉夾麵包之外我聽到最重口的吃法了。

老外總是暴殄天物,我不由得想邀請他們來吃吃我們的韭菜全席。(只有餃子)

~~~~~~~~~~歪樓的分割線~~~~~~~~~~~~跑題的分割線~~~~~~~~~~~~~~

什麼時候可以答怎麼吃夏天怎麼吃秋天怎麼吃冬天啊?我要歪樓了。

我夏天最想去釣小龍蝦,一隻雞腿釣一桶。或者跟家人開船去江里捕野生江魚,好吃哭你。

秋天跑去荷蘭捉螃蟹,雖然我沒有捉過,我喜歡去魚市買帝王蟹的腿子,七八歐一公斤,掰開都是肉,好吃到停不下來。還有各種便宜多寶魚魔鬼魚海鱸魚鱒魚蝶魚海狗魚三文魚海兔。。。

冬天跑去波蘭吃烤肉,烤兔肉野雞肉鹿肉烤鵝。。。忍不住貼圖了!!!!

跟各位分享一些我覺得好吃的東東。

豌豆濃湯!新鮮豌豆煮熟,手工碾碎,加入沸騰的牛奶,攪拌均勻,擠入鮮奶油,加入適量鹽,盛出之後點綴胡蘿蔔絲,拉花即可。

哈哈哈,我編的,我也不知道怎麼做的。好喝,我就喜歡加了奶油帶著豌豆香甜的濃湯。

早餐早餐

原來荷包蛋還可以這麼做,這個擺盤夠風騷吧。聖女果,小細蔥,春意盎然。旁邊是橙子醬,這個果醬做的時候加一點橘子皮,略略苦的味道可以讓果醬不那麼甜膩,我喜歡到飛起。

這個粉粉的甜點腫么樣!!!!我還想再吃無數遍。當時還是自助,我不想數我自己默默吃了多少杯。為這麼萌的甜點而長肉,長胖也風流。粉粉嫩嫩是春天的顏色,綠綠茵茵是嬌媚的點綴。頂上一顆小樹莓,酸酸甜甜像是初戀的味道。再擠一顆香香的奶油,噢,我又初戀了。

這個酒店很多國家領導人來都住這裡,所以窮人如我,不得不抓住機會多吃點。

看到粉色我就想到春天的花瓣。這一份甜點相當重口味,粉紅色的是煎炸得香脆的培根。下面白色的,冊那,吃到嘴裡的一剎那才知道什麼是社會。是超級腥氣的羊乳酪!快吐了。

來一波香甜的烤鵝肉。我雖然不是上海人卻很喜歡吃甜的菜系。配了一個烤熟的蘋果,蘋果里塞了櫻桃醬。盤子上塗著蘋果醬,鵝肉肥美,油而不膩,好吃哭好吃哭。

再來一杯德國啤酒,看著氣泡歡快的往上跑,只想一口悶。德國人一年四季都要喝啤酒,我也是。

最後安利一波生豬油,萊茵河地區的農莊主人自己做的。豬油我們國內也吃,但是他們加了很多東西,不知道怎麼搞得那麼香。生豬油擦在麵包上,我能吃一籮筐的麵包。意猶未盡,買了一瓶帶回家,慢慢擦麵包。

我想說吃貨哪裡管什麼季節吃什麼,只要有好吃的,每一個季節都是最美的時光。

比如秋天的螃蟹腿子。為了吃海鮮,坐跨國火車也覺得是一段奇妙的旅行,望腿止渴。

冬天的瑞士火鍋,烤野味。

夏天海邊的烤魚和義大利帥哥當面點著附帶煙火表演的燒烤

做一個吃貨是多麼的幸福。只要有好吃的,哪裡都是天堂。

如果你在德國遇見我,我有一百種讓你迅速吃成個大胖子的好主意。。。。


枇杷。

美國這邊能吃到大多數中國水果,就是沒有好的枇杷。


(節選自個人專欄文章,如需了解更多請關注我,關注我的專欄)

例不虛發探花郎:春意盎讓始叫春?

zhuanlan.zhihu.com圖標

到了江南的春天

有兩樣鮮美異常的食物是老饕們絕不會放過的。

一樣曰春筍

一樣曰香椿芽兒

先說香椿芽兒吧,在菜市場看到這味心頭肉鮮嫩欲滴上市的時候,老饕們就知道,這春天算是來了。

不愛吃香椿的人,大約是基因遺傳導致的弊病,他們總覺得香椿芽有一股臭味,可真正的老饕,可愛死那股春意盎然的滋味了,入得口中,唇齒留香,香椿,香椿,這個香字唇齒留香。最常見是拿來炒蛋,亦可焯水後涼拌,我創意處理裹上面衣炸成天婦羅,那才叫一個驚為天物。不過最棒的還是北方的香椿餃子,一頓香椿餃子就小酒,給個皇帝都不換。

春筍一定要放在後面說。

為什麼?因為春色滿園的景緻里,最受文人專寵的就是春筍發芽破土的那一幕了,那種勃勃生機,那種恣意生長,完全就是春的寫生圖畫。

春筍之鮮,冠絕天下,沒有任何東西的鮮美鮮甜,能比得過春筍。

簡單油燜之。

佐以鹹肉之。

如果這還不是春,那麼到底什麼是春呢?

「無竹使人俗,無肉使人瘦,若想不俗也不瘦,還得上海腌篤鮮。」

古人誠不欺我

江南三月最好

風到此處成粘,如果不吃春筍,那真是白瞎了江南的春天。

以上只是簡單提到的寥寥數味充滿春味的美食。

然而這個春季絕不簡單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輕霜漸覺秋菘熟,細雨微間蒲筍滋。」

「夜間剪春韭,新炊間黃粱」

……

古來文人多寂寞,唯有吃貨留姓名,這個美好的春天,正是山青水綠,江刀河豚,食指大動的季節。

這一道道春季恩賜下的美味,我,感受到了我的春天。


家鄉雲南,坐標「春城」昆明。

雲南人在「吃」這件事上是極具創造力的,我們從不放過任何可以食用的山珍野味,比如野生菌、比如鮮花。

在這個萬物復甦、百花齊放的春天裡,歡迎大家來雲南吃花。

①金雀花

還在樹上的金雀花

金雀花是昆明菜市場最常見的鮮花,私以為炒雞蛋最妙:一口咬下去金雀花特有的香氣就會在整個口腔中瀰漫開來,再嚼兩下又會有甜甜的花汁流出……真正做到了花與蛋的完美融合,百吃不厭。

金雀花湯

②玫瑰花

食用玫瑰是雲南一大特色,食用方法也多種多樣。可以做玫瑰花茶、玫瑰花糖、鮮花餅等等,甚至還有鮮花過橋米線(三年前在海埂那邊吃過,時間久遠找不到圖了(( (//?Д/?/) )))

食用玫瑰花田

採摘之後

玫瑰花糖

鮮花餅

鮮花捲粉米線???(歡迎評論指正)

③香椿

香椿不是昆明獨有的,但於我而言這就是春天的記憶。小時候鄰居會在院壩中的迎春花旁邊種香椿,嘴饞的時候會去割一點回家涼拌,滿屋子都是春天的味道。雖然已搬家多年,但只要迎春花開了,香椿上市了,那我的春天也就到了。

樹上的香椿

菜市場的香椿

涼拌香椿

④苦刺花

這是雲南特有的一種鮮花,花如其名,苦刺花味道略苦、花莖帶刺,泡水、炒肉、炒雞蛋、炒豆鼓都很美味,是乾燥春日清熱降火的必備佳肴。

苦刺花泡水

苦刺花炒雞蛋

⑤芭蕉花

芭蕉花多生長在西雙版納等氣候更為炎熱的地區,燉雞滋補,炒肉鮮美,傣味包燒更具民族特色……

芭蕉花燉雞

芭蕉花炒肉

傣味芭蕉花包燒

【以上圖片均來自網路,侵刪】

先到這吧,有人看再更。


【在以前應該是沙塵暴吧。】

過去每到春天,我們這裡就颳起沙塵暴了,烏雲裹挾著黃沙傾瀉而來。在戶外,直接給你送進嘴裡,嘴不願意吃就送進鼻腔里。如果沒戴帽子,回到家在頭皮上都能抖出沙塵。所以出門的時候,裹的嚴嚴實實。

你們當今吃土還要花錢上淘寶買東西才能吃,我們那時候,只要想吃,直接出門兒張嘴就能吃上。

這種好東西,在清末以前還是吃不上的,清末慈禧太后要,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於是派蒙墾大臣貽谷來。不利於沙塵暴形成的草原,經過墾民開墾、巨牧(巨量的牲畜放著過一遍),一兩年就得到了地表植被稀少,土壤可以輕鬆被吹起來的卓越成績。

清廷覆滅後,還有綏遠政府、國民中央政府任命的墾務專員進一步擴大勝利果實。其中以反動頭子陳長捷為急先鋒。他一面瘋狂打擊鄂爾多斯地區的中共地下黨、積極分子,一方面瘋狂推進墾務,造成更為巨大的水土流失。

功夫不負有心人,建國後,清廷和民國推進的沙塵暴開創項目,逐年呈現出驚人後續效果。到二十世紀末,甚至中國的沙塵暴還能吹到韓國日本去。北京天津就更不用說了。

我國政府居然將沙塵暴列為災害,嚴重的沒有認識到,土上天成沙塵暴後也具有的為人民大眾食用土的優秀一面。陸續開始治理荒漠化。

經過地表植被的恢復,以及全民種檸條種樹,現在,沙塵暴已經很難見到了。我們沒有土吃,春天可以低價吃沙塵暴的日子一去不復返。我強烈要求這個地方傳統季節性美食可以恢復。


在江南這一片地區,在春天來臨的時候,將香椿的嫩芽洗凈,再放入開水中焯燙至變色,然後撈出,放冷水中浸泡,最後瀝干水分,切成末,拌入打好的新鮮蛋液,倒入剛剛熱好的鍋中,之後所煎出的香椿蛋便是一道春季時令菜。

沿海地區的人會將香椿蛋液加入澱粉裹上小魚,炸成美味的香椿魚乾。

當然也有人直接將香椿和蝦仁混炒,製成一道香椿蝦仁,

每每到了春季,清明也就快來了。

與香椿對應的還有清明時的青團,將艾草磨成粉,散入用石臼打成面的糯米之中,和成一個團。

爾後用白布與竹籠隔開,加入水蒸上一會兒,最後便得到了一顆顆翠綠色的圓子。

稍微放涼了,咬入口中,能散發出清香的艾草味。

若是在鄉下,還能在田中擇到一些不知名的野菜,回家將春節過後剩下的臘肉切片,加入豬油和米飯炒制,做成一份香味誘人的野菜臘肉炒飯,那也是及其美味的。

也有些地區將野菜和蒜苔韭黃精肉放在一起,做成配窩頭用的菜,及其下飯。

春天來的時候往往春筍也在雨後破土而出,於是人們將春筍洗凈切片,倒入加了少量鹽的鍋里用開水煮上一刻鐘,再將其撈出,放入砂鍋。切上一些火腿和一兩塊豆腐,再加入凈水,細火慢燉個把鐘頭,便能煮出一鍋美味的春筍火腿豆腐湯。

待更。


在過去的北方, 春天對於以農業為主的人來說,永遠意味著青黃不接。因為過冬儲備的腌漬蔬菜已基本告罄。而蔬菜剛才下種,要吃也要至少一個月以後了。

因此,春天吃各種野菜是真正的迫不得已。並非真的味道有多麼好,沒想到,近幾年各色大棚反季蔬菜吃膩了腸子的城裡人反而開始對所謂野菜開始情有獨鍾。一旦掛上了養生的說法,到了春天草返青的時候,新疆城市裡到處能見到老年人一手小鏟一手塑料袋四處挖蒲公英吃。

我小時候在農村長大,基本蒲公英都是剁碎了餵豬。甚少有人吃的,雖然有人信誓旦旦說蒲公英吃了消腫利尿,那吃了是相當的好,但是蒲公英本身性寒,脾胃虛弱的人一吃就拉肚子。更何況路邊吃汽車尾氣和塵土長大的草,能幹凈到哪裡去?

印象里,在新疆這裡春天真正有些地方特色的咬春物件,只有沙蔥,老鴰蒜和嫩苜蓿這三樣。

老鴰蒜也叫胡蒜,野蒜。中學語文課本《草地晚餐》里提到過。不過我住的團場是戈壁荒灘,而老鴰蒜多長在山上,所以基本沒怎麼見過,這裡就不提了。據吃過的人說味道有蒜香,而且還有些甜味。

而生長在戈壁灘上的沙蔥是比較常見的,小時候也吃過。沙蔥長成也就10厘米左右,一般在一些草叢裡長的最為茂盛。

春天的時候,沙蔥最早從枯黃的雜草中冒頭,比較顯眼。我們小時候地處兵團,沒有啥補習班。下課了一群半大小子就在偌大的戈壁灘上到處挖沙蔥,見到以後直接把根和外皮剝乾淨,直接就丟嘴裡嚼了。有蔥味,也有一絲絲辣氣。口感算是不錯的野菜。

最近烏魯木齊每逢春季,總會有小商販在地下通道或路邊叫賣沙蔥,價格不算貴,雖然自稱是野地里挖出來綠色無公害的,實際多為南山人工種植的。

其實野生比人工養殖的味道好更像一門玄學,兩者味道的差別沒那麼大。

買回來後,焯水涼拌,酸辣口是最常見的吃法。口感爽脆,算是不錯的冷盤。

另外一種嫩苜蓿其他地方也有吃的,不過新疆這裡也算特色。畢竟這種植物直到漢代才由張騫作為軍馬糧草才由西域引入中原。

其實苜蓿的種類很多,一般作為城市綠色景觀的園林植物大家見得比較多。

這種苜蓿屬的植物分布比較廣,一般在相對陰涼濕潤的地方長的最好。這種植物比較洋氣的名字叫「三葉草」英語名字好像叫clover, 開由許多花蕊組成的小白花,一般植株都是有三片葉子,如果發現有四片葉子的會認為是幸運的象徵。在《英雄無敵3》里,專門有一個幸運+1的法寶就是四葉草。

當年我看到瓊瑤奶奶的一本小說叫《幸運草》我就一直納罕這幸運草到底是什麼愛巴物,後來才知道原來當年田間地頭隨處可見的野苜蓿就是這玩意兒。

但是新疆這裡春天吃的不是這東西,雖然沒吃過,但是我相信它口感肯定不咋地,因為我當年放驢放羊的時候,幾乎所有牲畜都對這種低矮的草不屑一顧。

新疆人春天吃的苜蓿是同屬另外一種墨綠色,開紫色花,能高達一米的植物,葉子比三葉草要長一些。

在新疆這裡,嫩苜蓿也就是開春清明前後掐的嫩苜蓿尖,能吃的時節不超過兩周,因為兩周後苜蓿一老就不中吃了,除非你長了馬牛羊的後槽牙。

嫩苜蓿除了濃郁的青草氣息,味道略苦。口感算是相當不錯的草類。

在吃法上,雖然有涼拌的,但是並非主流。比較常見的吃法是洗乾淨後和麵粉和在一起上鍋蒸,然後拌蒜汁或辣子醋吃,小時候我父母不會做,我在我發小的干奶奶家吃過,印象深刻。

而新疆這裡的維吾爾人喜歡把苜蓿剁碎了和羊肉拌在一起包餛飩吃,維語叫ququle。苜蓿的青澀口感剛好能和中和羊肉的油膩,兩者在一起堪稱絕配。我自己每年也會在這個季節包一頓羊肉苜蓿餃子,吃過的都說好,即使號稱減肥的也都是鬼牽手,筷子根本停不下來。


故鄉大理,介紹三種最具春天氣息的小吃。

棠梨花粑粑

棠梨花是棠梨的花朵,潤肺、消食。

春風吹過,山野里的棠梨花就開了。二月初八前後,巍山人采而食之,焯水漂澀,烙粑粑是其中一味。

讓人想起《詩經·採薇》的句子:採薇採薇,薇亦柔止(採薇菜啊採薇菜,薇菜初生好柔嫩)。

紀錄片 味道雲南 里有一段對棠梨花粑粑的描述:

新鮮的棠梨花花蕾,用水焯一焯,漂洗後和上糯米粉,連同臘肉丁進行充分的混捏。粑粑做干一點才好吃。讓它醒一下。水是否加得合適,是棠梨花粑粑能否成型的關鍵。必須微小的火力,用溫油慢慢地煎,才能煎出外面酥黃,裡面嫩軟的棠梨花粑粑。臘肉里的鹽分香氣,自然沁入到糯米粉和棠梨花里,而棠梨花的清香也在熱油的作用下,慢慢釋放出來。冬的漸退和春的漸進,在慢悠悠的時間推移里,變幻著 輪迴著。天邊滾過雷聲,久旱的彝山,迎來了遲到的第一場春雨。亞穎知道,這場雨過後,很多春花將凋零殘敗。今年想要再做這樣一席春宴,再沒有了機會,但是她很滿足。因為每年輪迴的花訊,已經讓春天的印象,那麼鮮明地印在她的味覺和記憶里。

做法

1、備好熱水煮過的糖梨花

2、臘肉切小塊備用

3、米粉面、糖梨花、臘肉三種材料混合,加水拌勻

4、麵糰成形備用

5、捏成餅狀

6、鍋中倒入少許香油,熱後放入粑粑

7、不斷翻轉,表皮變金黃色即可出鍋

豆米小糕

不知道為什麼,小時候豆米小糕總是只能在冬末初春時才能吃到,所以覺得它簡直就是春天的盛宴。

可以作為早點或者午後小點食用,味道清香糯實,香甜綿密。

巍山大米經泡、淘、磨成粉,摻新鮮蠶豆粉,

用迷你小飯甑蒸約一分鐘,紅糖抹頂,兩個對粘一起,賣2塊錢。

香椿

從立春到清明,是香椿征服味蕾的時節。它香氣四溢,充滿山野趣味。

在大理,香椿有三種最常見的做法。

香椿炒雞蛋

腐乳腌香椿

我認為最好吃的一種做法,保留了香椿的清香。

油炸香椿

可裹上蛋液或者干炸

手機碼字,有人看再更新做法。

求一個贊!!!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丑書盛行?書法作品的評選為什麼不能像評歌曲那樣,採用大眾評評選?
你的自卑,應該拿去喂狗
明末為什麼是女真崛起而不是蒙古?
悟空的緊箍咒是什麼時候取下來的?
怎麼讀懂中國古代地方志中的「星野」?

TAG:美食 | 生活 | 文化 | 家鄉 | 家鄉的「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