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 MIT 的 cao yuan 實現 nature 三連?
比我高一級,比我還小一歲(我16歲上大學就夠小的了)。他計算物理考100分,什麼都不說,倒是丁老怪會炫耀一下他;我丁老怪的計算物理拿了95分,洋洋自得向周圍人炫耀了半天。他去了一個實驗室,實驗室老闆以他進過這個組為榮;我去了一個實驗室,實驗室老闆嫌我水平太低不讓我做真正的課題。他申請出國,輕鬆橫掃六大;我申請個密歇根安娜堡,套磁套的都快給人家跪下了人家就是不要。我科就是這樣,人與人的差距比人和狗還大。
再次指正了石墨烯的科學意義在於「烯」,一種二維材料,有其獨特的電子輸運性質,不管是基於heterojunction的電子輸運研究還是Yuan Cao的這種高溫超導研究,都是基於其二維平面結構的特有性質。
而非石墨
29歲博士還沒畢業還要嚴守髮際線的我 看著23歲已經博士四年級的盆友 感慨他們科大同級的21歲學神發nature
這個世界好殘忍
我多少也算業內人士。從二維材料這個領域的發展來說兩句。
曹原的這個工作足以給石墨烯續命二十年,體現了石墨烯真正的價值;他和他老闆是真正懂石墨烯的人。
石墨烯自Geim2010年獲獎以來,做的很多很濫。搜google scholar已經有108萬條結果。
我和做石墨烯的人聊起來,尤其是中國人普遍認為這就是個發文章的東西而已,紛紛表示「有什麼用」。前車之鑒有碳納米管(CNT)和C60,都是曇花一現而已,發發文章,火個十年多,學界吹噓的東西紛紛破產;近幾年來,私下交流起來,相當一部分人已經認為石墨烯這個東西就是下一個CNT和C60;而且目前研究重點,已經大水漫灌轉到了其他二維材料比如二硫化鉬和氮化硼。石墨烯貌似如同一個玩舊的玩具一樣要被拋棄了,感慨學界喜新厭舊之功利。當然這也沒什麼稀奇的,畢竟其他兩種sp2雜化碳的同素異形體CNT和C60都這樣,可憐CNT連個諾貝爾獎都沒得。
但是,曹原這個工作證明了,石墨烯潛在的巨大價值。更別提這個研究串起來了高溫超導這個巨大的金礦。
從另一個方面說,這是科學審美和物理直覺的勝利:石墨烯這種原子薄到極致,只有一個原子的厚度,動不動就問「有什麼用」,其實是小器了。它本來就有一種物質科學的美感——這種美感,仰之彌高,鑽之彌堅——我相信曹原先生是體驗到的人。
曹原的文章是兩篇。推薦羅老師的中文解讀
http://mp.weixin.qq.com/s/WggFC2xJZmKiajNZ31JUpw
去看了他的主頁,感覺很萌啊,還三種語言
Welcome to Yuan Caos homepage!我是曹原,歡迎來到我的主頁!ようこそ! ここは私のホームページです。在news里寫上Aug 23 2014: Im in United States now!96出生,16年博士入學。2010–2014 B. Sc in Physics, University of Science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China. GPA: 3.98/4.32014–2016 M. S.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ambridge,
GPA: 5/5
2016–Now Ph. D. candidate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ambridge, USA.
最後,這估計是個開始,再接再厲,莫捧殺。。。
這是一個比較走題的回答。
同曹原一樣是科大10級,雖然不是一個班,但因為他的化學課很多都是跟著我們化學英才班一起上,所以也就有了些了解。
第一次知道他還是大一下學期上張祖德的《無機化學》課,那時候德爺晚上在辦公室給學生答疑,每次我去找德爺答疑的時候經常能看到屋子裡只有一個脖子上掛著鑰匙的小朋友拉著德爺問問題,有次他問的問題我會做,我還會插嘴解答下。那時候,我就感覺這個同學很熱愛學習,問的問題很深入,和德爺聊天的時候知道他的名字叫曹原,德爺經常誇他很厲害,高一就考上少年班,特別聰明,認真好學,求知慾旺盛,期中考試成績下來,找德爺看試卷,看到曹原的試卷放在了最上面,成績遙遙領先。
如果沒有記錯,他大三大四考了兩次GRE Sub,一次物理一次化學,成績基本都接近滿分。到了大二,連非專業的化學都跟我們一起上,在物理和化學上的基礎都非常紮實,這應該就是他後來科研上的成績突出的基礎吧。
更有趣的是,大三去蹭日語課,發現曹原坐我前面,上課時候桌上就放一本日語教材,很少打開,也不用寫筆記,只是認真而專註地聆聽,應該把老師上課講的直接印在腦海里吧。
這周APS的第一天看到他的nature工作上線,一點也不驚訝(因為之前感覺,如果培養方向正確,絕對不輸庄小威學姐和尹希師兄的)正好看到他老闆有周三(3月7號)上午9點多有talk,就mark了去聽,去到發現人山人海,8點多後面就全部都站滿了人。因為場地太小,APS竟然還直接視頻直播,讓更多人可以在會場里觀看。
那個Session名字是2D Materials - Superconductivity and Charge Density Waves I,其中一個給talk的上交的小哥竟然因為visa被check沒有來成。
輪到曹原老闆Prof. Pablo Jarillo-Herrero給talk的時候,ppt竟然崩潰了,也是有一個小小的意外插曲。。。
他報告前面就acknowledge曹原,讓大家去聽一作本人在周四(3月8號)的talk,這裡也打個廣告,如果有人在洛杉磯,可以去聽Session V36: 2D Materials - Semimetals and Orbital Order, 在LACC 410,可惜那時候要趕飛機回去,沒法去捧場了。
雖然我不是做超導的,但是他的talk還算蠻通俗易懂,台下是各種圍觀群眾拍拍拍,QA環節的時候後排一位教授提問,我往後一瞥,發現曹原就在後排站著。那畫面還是挺有意思,可惜沒有拍下來。
Pablo的talk結束的時候,出門看到曹原正好在我前面,他回頭的時候就去搭訕了一下他,問了個小問題,最後還問他去不去晚上的China night,他說去(可惜我因為去UCSB找朋友,晚上回來堵車華麗麗錯過了)
最後扯回到問題,工作的意義是什麼?儘管這個能從上到超導領域,中到對科大,對少年班知名度的提升,下到對曹原個人,對諸多學生以及科研人員的激勵。洋洋洒洒寫上一堆。但是在這裡說再多也顯得十分多餘。
雖然我個人對常溫超導的應用前景在未來30-50年並不看好。但正如科大師兄鍾揚在一席演講《種子方舟》里所描述的那樣,可能未來有人受到這個工作的啟發,把這個領域又向前拓展了一步;亦或者在一個完全不相關的領域,借鑒了文章里發現magic angle的研究方法,解決了一個新的問題。這些本身就已經非常有意義了。
再說,科學的探索不就是來嘗試探索回答自然中發現的諸多問題的嘛!雖然最後的成果展出的平台可能有些差異,但這種探索的精神卻無高下之別。
最後,強烈推薦參加APS的同學去聽周五David Hu的talk,他從大象撒尿探索到大象吃飯,這種求索精神真是太值得學習了!
Abstract: X57.00001 : The amazing elephant trunk*
8:00 AM–8:36 AM
LACC 518Presenter:
David Hu (Georgia Inst of Tech)
An elephant spends 16 to 18 hours per day feeding. How does an elephant feed efficiently? We present experiments with African elephants at the Atlanta Zoo and dissections of elephant trunks at the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Elephants can suck up tortilla chips or six liters of water within a second. These feats are made possible by the use of radial muscles in trunk which expand the nostrils by 30 percent in diameter, increasing the suction force available for picking up small objects. We demonstrate the trunk can use self-weight to apply jamming forces to collections of small particles, reducing the number of trips it needs to move them. We build simple silicon mimics of the trunk, demonstrating that the trunks stiff skin and wrinkle patterns can aid in its stability.
比較神奇的是, 層間那麼小的電子相互作用, 竟然讓graphene中的dirac fermion們都庫伯配對了.
真是一個微小的twist, 改變了電子運動的historical process.
不知其他准二維材料是否也可有類似的unconventional superconductivity.
一句話評價: 傳說中的降維打擊.
一語三關, 亮點自尋.
別人20歲的時候已經拿了MIT的EE碩士,我20歲的時候還在野雞大學讀大一,活在夢裡。
別人20歲的時候已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我20歲的時候還虎背熊腰首如飛蓬,活在舊社會裡。
能不能給笨的人留一點活路。。。。。
這樣的工作並不是因為它發在Nature上所以牛x,應該是Nature因刊登了這種級別的工作而自豪。類似於量子力學革命把諾貝爾獎捧成科學top獎一樣。
因各種機緣巧合初三時跟CY短暫同過班(之前他連跳兩級),高中時他已經是我學長了。現在我蹲在最不物理的天體物理坑內,初中朋友圈被兩篇nature刷屏後帶著羨慕嫉妒的心情去找解讀看(文章本身看不懂),看完後就只有羨慕了,CY站在更高層次上感受到物理的美。這也是當年中二如我選物理的初衷。但是真正進入科研後就很少提「物理之美」了,各種dirty data,各種ugly plots,宇宙就是不按你的想法行事,科研就是在一大堆骯髒的工作中發現規律的活動。實驗物理也不容易,這麼漂亮的結果背後少不了瑣屑的事情,對於我這種外行普通人的意義就是充值了一波信仰,讓我處理數據時有了更多動力。
聽做數值模擬的小夥伴說以前doped Mott insulator的數值模擬太難做了。之前的平台主要在銅氧化物裡面,比較複雜,現在在石墨烯里做出來了,體系平台就簡單一些了。如果實驗上再給出一些限制,數值模擬方面也可以挖點東西。我非本方向,解讀不出太多東西,聽別的小夥伴怎麼說吧。
一舉打破劉明偵的中國人在Nature上發文的最年輕紀錄!
朋友圈被刷屏,原來是2010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的校友。
1996年出生,16年拿到MIT的EE碩士,現在是PhD第四年。專業問題不敢評價,但是看到我科師兄作為新生代仍然能這麼優秀,以前還想著現在生源不如二三十年前不知道還能不能湧現傑出人才,現在看來並不需要擔憂,真的很開心。至於自己雖然很挫,但是也努力加油吧!自古英雄出少年,自古人才出少年班。作為同一屆的畢業生,大神已經在nature上談笑風生了,我只能在跳樓名企混口飯吃。南七技校人與人的差距真比人與狗的差距還大
意義或許就是提醒我們這些有志投身尖端學科卻22歲還在碩士一年級的笨學生重新思考一下人生
看到Nature,只能大喊牛x,默默點贊!但是看到Nature三連,手抖的連贊都不敢點了!這世界,人與人差距真他媽大!
作為校友,當然是驕傲自豪咯;
作為同行,膜拜,捂臉(羞愧),膜拜;作為已轉戰工業屆的一員,感謝,興奮,希望可以早點運用解決一系列問題。
想想自己有多渣,再看看他的履歷,啊,真的是在我科,人和人的差距比人和狗都大~Some people might feel they are losers.
I understand. I sometimes look at it whatever I think Im good at, there is someone out there who is much much better at it than I am, so that means there is room for me to grow and improve. I try to let that inspire me and make me want to become a better me. Thats what looking at his portfolio actually did for me and thanks to him I had a very productive day. But that doesnt always work, and sometimes I just get jealous of.
同96年出生,別人nature已經發了兩篇,phd在讀第三年……而我,本科還沒畢業……不說了,滾去學習了
一名走在科學家道路上的聰慧少年
很自豪華人中能出現這樣優秀的人
能將科研當作興趣和理想是美好的
我們的初心已經迷失在茶米油鹽中
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
這充分說明了我只是個複製人
推薦閱讀:
TAG:物理學 | 石墨烯 | 《自然》Nature | 凝聚態物理 | 高溫超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