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野外遇到暴雨,該如何自救?
03-30
首先,惡劣天氣最好別進山,太危險,能免則免。但山裡通常小氣候明顯,森林植被涵養的水分在白天蒸騰,夏季空氣對流強烈時,風雨說來就來。因此,面對任性山雨,躲避時應該注意啥呢?我們先分解一下山裡強降水可能帶來的危險——雷擊、山洪、滑坡、失溫、路面濕滑等幾種威脅因素好了,因地制宜,各個應對。
推薦閱讀:
雷擊
雷雨是夏季山區的常見氣候,常有遊客在長城或野外被雷擊受傷乃至身亡的新聞。這確實很可怕。我們從小就被教育,雷電時不要呆在大樹下、不要待在空曠的地方。但我要說的是,這在野外不好把握。比如下雨時你不在樹下躲雨難道甘願挨淋?比如有時候你就在空曠的山脊上,能跑到哪裡去?要預防雷擊首先要搞明白原理:雷擊就是雲層放電,地面的陽極電荷要與雲層底面的陰極電荷吸引,而一切有利於電荷相遇的導體都會成為閃電通道。人體是一個良導體,因此有條件成為吸引雷擊的「橋樑」。很顯然,避免雷擊就是要讓人體避免成為周邊環境里的那個導電橋樑。因此:1.在空曠處無處躲避時,應盡量尋找低洼之處(如土坑)藏身,或者立即下蹲,降低身體的高度。2.遠離孤立的大樹。
3.多人共處時,相互之間不要擠靠,不要抱團取暖,提醒對方把手機關了。一方面降低目標大小,另一方面也為了防止一次被雷劈死好幾個。所以我們在野外通常盡量找石頭縫或崖壁下避雨,當然山坡上的大樹也不是不能選擇,但注意別選最大最高的那幾棵。有一次我們幾個隊員在山裡突遇大雨雷電,當時各自躲在半山坡上的大樹和石頭下,感覺雷就在身邊打,渾身發麻,汗毛都豎起來了,十分瘮人。幸而都關了手機,離得較遠,總算沒出事。山洪、滑坡、泥石流如今,原始森林已基本不復存在,山體上的泥沙碎石無法被大樹根系所固定,一遇大雨便鬆動滑落,極易引起滑坡。
對待滑坡及泥石流等突發威脅,身處野外首先要判斷什麼路段容易發生滑坡:一、陡坡、植被覆蓋不好的地方——泥石流通常會沿著一些小山溝沖刷出來;二、公路兩旁——施工破壞了連續的地表結構以及植被,也容易發生滑坡。滑坡往往有些先兆,比如山坡上有小碎石不斷滾下等。在這種危險地段一定要注意多觀察、別猶豫,快速通過或者別冒險,待在安全的地方等待時機。對於玩戶外的驢友來說,川西、西藏等地的一些山脈較容易遇到滑坡等災害,因為青藏高原比較年輕,地質結構本就不穩定,且多高山峽谷地貌,山體表層較為松垮,這一點尤其是在汶川地震周邊的山區較為明顯。大雨後山澗溪流會水位暴漲。大多數人都知道避免在溪邊紮營,以防夜間忽遇洪水。這裡還要提一點:暴雨後不要輕易冒險涉溪。也許你當初渡溪時輕鬆愉快,但暴雨會讓它水位暴漲,水流衝擊大,人在水中很容易被流水擊倒,加上山區的水溫很低,更加降低了人在水裡的靈活性。前些年狼塔、墨脫陸續有驢友涉水時葬身河流,這都是教訓。盡量去找水流緩慢、水深較淺的地方涉溪過河,哪怕多花點時間也是值得的,這對於獨行俠或者2、3人小隊而言異常重要。失溫失溫的危險驢友基本都明白,但很少有人會擔心夏季失溫。山區的溫度本來就低一些,暴雨後會更低。身體被淋濕後也會帶走大量熱量,在山中遭遇過暴雨的都會明白渾身濕透後的糟糕感受。因此即便是夏季進山,防雨的裝備也還是重要的,輕量化的硬殼衣褲能帶就帶,或者在背包里備上乾燥的備用衣服,都能減少因下雨導致的寒冷帶來的傷害,畢竟在山裡就算是感冒發燒也會很棘手。
防滑路面濕滑這個問題需要高亮,因為這太容易被新手忽略。在南方,山民習慣於穿軍膠鞋進山,這是因為南方的山裡總是潮濕的,軍膠鞋的軟底雖然很容易讓腳疲憊疼痛,但卻很是防滑。而驢友的登山鞋通常都會採用Vibram底,俗稱V底,硬、耐磨但不耐濕滑。在乾燥的石頭和路面上,抓地很穩,然而一旦路面變濕情況就會逆轉。我就曾受過血的教訓,一塊突出而平整的岩石,白天我輕鬆踏過,夜晚下山時卻因為下了小雪變得濕滑,我忽略了,依然習慣性地一腳踏上去——滑倒並摔斷了我的小腿。因此,雨後走得慢一點,盡量不要走夜路,有條件的話備一雙輕便的軍膠鞋或者別的防滑的鞋子在包里,這都會讓你在雨後的行進更加安全。最後,還有一句大實話,看好天氣預報,別無視預警,下雨就別進山了。
推薦閱讀:
※暴雨帶走井蓋,有什麼措施防止悲劇發生?
※2016年安徽省的洪災真的不受重視嗎?
※世界上最先進的排水系統是哪個城市的?是誰設計的?
※武漢2016暴雨會有多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