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佛既然沒有阿賴耶識, 那又要如何受報?

如果阿賴耶識是永恆存在的話, 那要怎麼解釋玄奘大師下面的這段話? 南無阿彌陀佛

不動地前纔捨藏  金剛道後異熟空

大圓無垢同時發  普照十方塵剎中


阿賴耶識。從無始來為戲論熏習諸業所繫輪迴不已。如海因風起諸識浪。恒生恆滅不斷不常。- 密嚴經. 南無阿彌陀佛


樂觀察無阿賴耶。而不棄捨清白法藏 - 說無垢稱經. 南無阿彌陀佛


善男子!諸業虛妄,積集名心,末那思量,意識分別,眼等五識,了境不同。愚癡凡夫,不能覺知,怖老病死,求入涅槃;生死涅槃二俱不識,於一切境妄起分別。又由未來諸根五塵境界斷滅,凡愚之人以為涅槃,諸佛菩薩自證悟時,轉阿賴耶得本覺智。善男子!一切凡愚迷佛方便,執有三乘,不了三界由心所起,不知三世一切佛法自心現量,見外五塵執為實有,猶如牛羊不能覺知,生死輪中無由出離。


一樣引玄奘大師的話進行回答:

然阿羅漢斷此識中煩惱粗重究竟盡故,不復執藏阿賴耶識為自內我,由斯永失阿賴耶名,說之為舍,非舍一切第八識體。

善知識開示:

http://www.a202.idv.tw/a202-big5/book1022/Book1022R-16.htm

是故,第八識心體之阿賴耶識性,亦是流轉生死之染污性,是故,應當斷除阿賴耶識斷除阿賴耶識性已,即名已斷丶已滅阿賴耶識者,即改阿賴耶識名為異熟識。由此緣故,永明延壽說眾生不知阿賴耶識心體乃是真心,便誤認凡夫位之八識心王為真實法,而不知八識心王俱是真如心阿賴耶識心體所生顯之法,由是故說八識心王虛妄。乃是說第八識阿賴耶心體所含藏之阿賴耶識性虛妄,故應滅除此第八識心體之阿賴耶識性,此阿賴耶識性乃是眾生流轉生死之根源故;然而永明之意,不可解作:阿賴耶識心體亦是虛妄法。否則便會誹謗阿賴耶識心體,而成為「集九州之鐵,鑄成大錯」之謗法者,此錯不可救也!是最嚴重之破法重罪故。

末學理解是:譬如「消滅窮人」,並非用刀槍令窮人死亡,而是令窮人失去貧窮,失去「窮人」之名,改稱「富人」。又譬如武俠小說「惡人謝遜已經死了」並非指殺死「謝遜」,而是此「謝遜」棄惡從善,從此永失惡人之名,改稱「善人謝遜」。所謂「舍」阿賴耶識,根據玄奘菩薩論文及善知識開示,是指令阿賴耶識失去污染的,惡劣的阿賴耶性,從此不再叫阿賴耶識,而不是說阿賴耶識心體可以毀滅。


這裡末學略作說明一下!無論阿賴耶識,異熟識還是佛地無垢識,其實都是同一個不生不滅的心體,差別在於心體所含藏的種子染凈狀況!第八識在阿羅漢位以下(不含阿羅漢位),辟支佛位以下(不含辟支佛位),八地菩薩位以下(不含八地菩薩位)稱阿賴耶識;在阿羅漢,辟支佛,八地菩薩位以上,佛地前稱異熟識;佛地改名為無垢識!但其體是同一!如同小時叫小王,大了叫老王,老了叫王大爺!另,不能將諸佛之示現誤當成「受報」!因為諸佛無垢識所含藏種子已絕對清凈而無任何變異!與業報和異熟果報再無一絲一豪的關聯!諸佛是示現!南無阿彌陀佛!


阿賴耶識從究竟意義上說是空,所以沒有阿賴耶識;凡夫沒有證到空性,執取為有,所以有受報。從究竟意義上說,受報也是空。

佛法的修證是放下執著。證到了是你的境界,證不到就算是引用佛經,也不是你的境界。實修實證,斷除煩惱,才能擺脫輪迴。

台灣蕭平實居士宣揚如來藏實有,就是阿賴耶識,用一種高大上的執著,代替對現象的執著。只要有執著,基本上和解脫無關。

從另一個角度看,蕭平實居士沒有開悟,他的弟子們也沒有開悟。他們只是拿著蕭平實居士的理論很嗨,自己玩自己,玩的很高興罷了。

修行不是拿著一個所謂的理論到處跑,要看自己的煩惱是不是越來越輕,妄想和執著是不是越來越少。修行永遠是修自己,不是拿著一些原則套別人。


佛教明確講過阿賴耶識是永恆存在的,從眾生一直到成佛的時候都是永恆不生不滅的,那些整天誹謗攻擊正法的人真是愚昧無知!他們根本就不相信因果報應,還談什麼信佛學法呢,完全不懼怕死後的地獄果報。


你,是你父親的兒子;你兒子,是你孫子的老子;So,當你打你兒子的時候,就成了兒子打老子了???


評論內容好像有字數限制,只好單獨發表回答在這裡了。

針對正覺同修會蕭平實居士之將阿賴耶識、異熟識、無垢識直接等同的觀點,回複評論和辨析如下:

新聞媒體的表達用法往往並不是邏輯嚴謹或者嚴密的,並不能作為邏輯嚴密的證據,更不能拿來作為比喻來證明佛法唯識如此嚴謹精密的法相概念問題,這個道理你應該懂。

你舉的那些媒體上的說法按照邏輯來說都是錯誤的說法,而這些錯誤的說法之所以沒有人去糾正只是因為他所表達的意思大家都能夠明白,如此而已。如果要嚴謹,應該這樣說:

- 現任美國總統【這個人】【在他】年輕時就讀華頓商學院

- 現任美國總統【這個人】【在他的】過去主持過「誰是接班人」

- 現任美國總統【這個人】【在他的】過去曾參與摔角活動

邏輯上很簡單,【現任美國總統】只有【四年的生命周期範圍】,才能夠叫做「現任」,明白這個意思嗎? 否則就叫做前任,或者下一任了! 所以,媒體表達的不是「現任美國總統」這個「名」,而是表達的 【頂著現任美國總統名字的】【那個人】

所以,即便按照你們正覺同修會的理論,也只能說,阿賴耶識、異熟識、無垢識,是一個「叫做心體的某種東東」,【在不同的修行時期、階段】,【頂著不同的名字】。所以,既然是代表不同修行時期階段的「不同名字」,怎麼能夠說是一樣呢?

再從佛法的義理邏輯來說:

1、於理,阿賴耶識是染凈兼備,無垢識是純凈無染, 阿賴耶識必須經過修行凈化染污種子,【然後才能】「成為」無垢識(或者叫做 改名為 無垢識), 是故,於理而言, 阿賴耶識(此名及其含義)【不是】無垢識(此名及其含義)

2、於事,凡夫位方名阿賴耶識,唯佛地得名無垢識, 於【事相】而言 凡夫不可等於佛,故 於事而言, 阿賴耶識不可等同於無垢識

由此可知, 將阿賴耶識等同於無垢識者, 乃是 理、事不分之顢預攪亂之說!

即便按照正覺同修會之立第八識為心體之說,也只能言:第八識為指代心體本質之通名,阿賴耶識、異熟識、無垢識乃第八識於不同修行階段【分位】之立名, 故不可強言 阿賴耶識=異熟識=無垢識, 唯只能言: 阿賴耶識、異熟識、無垢識 乃同一心體之分位立名,乃不同修行階段染凈事相有別之差別立名。

更進一步,即便依照正覺同修會之八識心體真如所說,也只能言:

阿賴耶識、異熟識、無垢識 乃 第八識真如心體所顯現分位之立名

這才是既符合漢語表達邏輯,也符合法義概念內涵與邏輯判斷的說法。


漢譯南傳大藏經第 31 冊 No. 0018 本生經(第1卷-第2卷)

[0003a02] [P.2] 三之因緣:此本生之釋義,分為遠因緣、不遠因緣、近因緣之三因緣古話,加以說明,使聞者十分知此因緣後,對本生古話始善了解。然者,今先述此三因緣古話,然後再說明本生古話。

一 遠因緣譚

善慧婆羅門

[0004a12]

據傳,距今四阿僧祇十萬劫之昔,有一名不死之城,彼處住一善慧婆羅門。父母皆生活清淨之家系,遠溯至七代間。關於族姓,無他人可非難之處,彼具秀麗可愛無上優美之容貌。彼不為他事,唯習婆羅門之學藝。

[0005a01]

彼尚幼少,雙親逝去。殖其財產任務之執事,持鐵製之帳薄前來,開啟金、銀、摩尼、真珠其他入寶之庫,曰:「幼主,此為貴母君之物,此為貴父君之物,此為貴祖父、貴曾祖父之物。」告以遠溯至七代間之財產,並謂:「請與收存。」賢明善慧自思:「積集如是財產,予父予祖及其他諸祖,往彼世未持一文而去。然予須作為持去之種子。」於是申告國王,擊鼓巡迴宣告都中,向大眾諸人行施,自己出家,入苦行者之道。為明此意,此處須述善慧之古話。此一古話,出於佛種姓經[1]。

不死城

[0005a08]

去今四阿僧祇十萬劫之昔,有充滿十種聲之不死之城。就此不死之城,佛種姓經中唱如下之偈:

[0005a10]

[P.3] 一二

       四阿僧祇百千劫     不死城名美樂都

       城中充滿十種聲[2]     食物飲料俱豐盈

善慧之冥想

[0006a13]

某日,賢者善慧,於宮殿樓臺之上,盤足獨坐靜思:「賢者!來世受生,實為苦痛,每出生處,身壞亦同;予為生老病死之身,予須求無生無老無病無苦無樂,清涼不滅之涅槃。解脫生死,趣涅槃者,必同歸此路。」於是如是述偈:

有與非有、生死與涅槃

[0007a10]

彼更思惟:「於此世中應有苦痛相對之安樂,同此,有(生存)相對之非有(非生存)。恰似除熱有寒生,亦不能無有貪欲盡時之涅槃。有邪惡賤相對無過之善良,邪生則(其相對為)棄一切生,想亦不能無有無生之涅槃。」

善慧之誓願

[0020a12]

彼俯伏臥於泥土上,再睜目時,拜觀燃燈十力佛之尊嚴,彼如是 [P.14]

思惟:「若此,予望滅盡一切煩惱,為僧團中之後輩,入喜樂城。但予無須虛偽為滅盡煩惱到達涅槃姿態之必要,應如燃燈佛達最上之覺者,載眾人於法船,救脫輪迴之海,而後予始入大涅槃,如是實與予相應。」彼決心結八法[1]當成佛,於是俯臥,

[P.15] 燃燈佛之預言

[0022a06]

燃燈世尊,前來彼處,近至善慧行者之頭而止立。如開鏤有摩尼珠獅子之欄,佛睜五色淨光之眼,見臥泥土上之善慧行者,佛以意識探向未來:「此行者決心成佛而臥此處。然行者之願望能否達成?」佛知:「行者此後經四阿僧祇十萬劫,將成名謂瞿曇佛。」佛立其處,向群眾中預言,佛言:「汝等眾人!見此處有極度苦行之行者,臥於泥土之上耶?」諸人:「尊師!予等確已見到。」佛:「彼決心要成佛而臥,其願望必達。由此四阿僧祇十萬劫後,將成名謂瞿曇佛。生於迦比羅衛城,母摩耶夫人,父淨飯王,優婆帝沙(舍利弗)長老為最上首弟子,拘利多(目犍連)為第二弟子,阿難陀為佛侍者,讖摩長老尼為最上首之女弟子,烏婆羅般那(蓮華色)長老尼為第二女弟子。智慧成熟,為大出家,行大精進,於榕樹下受乳糜供養,往尼連禪河之畔,登上菩提道場,於阿說他(菩提)樹下得上正覺。」

憍陳如佛

[0053a06]

燃燈世尊之後,經一阿僧祇劫,憍陳如佛出世。佛行三度弟子之集會。第一集會一兆人,第二集會百億人,第三集會九億人。爾時菩薩為轉輪王[1],名甚勝者。向佛及一兆比丘眾行大施食。佛向菩薩預言:「汝未來世,當得作佛。」彼聞佛說法,以國事託付大臣等而出家。彼學三藏,得八定及五神通,修禪不怠,生梵天界。

蓮華佛

[0062a11]

此佛之後,有蓮華佛之出世。佛行三次之弟子集會,第一之集會集一兆比丘,第二集三十萬,第三不在村落,集住森林中比丘眾二十萬人。如是如來居森林中;菩薩生為獅子,見佛入滅盡定[1],發信仰心,拜佛行右繞之禮,懷歡喜愉悅之念,三度為獅子吼,七日之間以佛為對象,不棄法喜,因喜樂故,不漁獵獲物,願棄生命奉仕於佛。佛於七日終,出滅盡定,見獅子而自思:「此獅對比丘眾發信仰心,將一同禮拜。」佛為此念:「比丘眾來!」比丘眾立至,獅子對比丘眾亦發信仰心;佛知其心,向獅預言:「於未來世,汝將成佛。」

善慧佛

[0065a04]

此佛之後,經三萬劫,於同劫中,有善慧與善生二佛之出世。善慧佛行三次弟子之集會,第一於善現之都行集會來十億之漏盡者,第二為九億,第三會 [P.38]

集八億人。爾時菩薩名上勝,為一青年,棄積蓄八億之寶,向佛及比丘眾行大施捨,聞法歸依三寶,出家得度。佛亦向彼預言:「於未來世,汝將成佛。」

[P.40] 義成就佛

[0068a04]

此佛之後,自今九十四劫以前,於同劫中,有義成就佛唯一人出在世間。此佛亦三次行弟子之集會,第一集會一兆,第二集九億,第三集八億之比丘。爾時菩薩名吉祥行者,有大威光,具神通力;彼持來大閻浮果獻與如來。佛受果實,向彼豫言:「經九十四劫,汝將成佛。」

屍棄佛

[0070a13]

此佛之後,自今三十一劫之昔,有屍棄與毘沙浮二佛之出世。屍棄佛行三次弟子眾之集會,第一集十萬比丘,第二集八萬,第三集七萬之比丘。爾時菩薩為伏敵王,行向佛及比丘僧眾添法衣之大施,施以飾七寶之象寶,獻與象等身量之比丘用具。佛亦向彼預言:「自今經三十一劫,汝將成佛。」

毘沙浮佛

[0071a08]

此佛之後,有毘沙浮佛之出世。此佛亦三次行弟子之集會,第一集會八百萬,第二集七百萬,第三集六百萬比丘。爾時菩薩名善現王,向佛及比丘僧眾行增添法衣之大施,於佛所出家,具十分行德,念佛寶得大喜悅。佛亦向彼預言:「自今經三十一劫,汝將成佛。」

[P.44] 一切佛

[0074a02]

於燃燈十力者出世之劫中,有三佛出世。然菩薩未受此三佛豫言,故此處不舉。釋義書中為示此劫後之一切佛,述偈如次:

[0074a04]

二四七

       作欲作慧佛     作依燃燈佛

       憍陳如佛陀     正覺兩足尊

[0074a06]

二四八

       吉祥善意佛     離曰聖所照

       阿諾瑪達西     蓮華那羅陀

       巴多姻塔拉     〔以上共八佛〕

[0074a09]

二四九

       善慧善生佛     喜見有大名

       阿塔達西佛     丹瑪達西佛

       世之指導者     義成就佛陀

[0074a12]

二五〇

       帝沙弗沙佛     正覺毘婆屍

       屍棄毘沙浮     拘留孫佛陀

       拘那含牟尼     導師迦葉佛

[0075a01]

二五一

       此等正覺者     得定除貪欲

       百條光明現     拂去大黑暗

       照輝如火炬     弟子入涅槃

菩提資糧之成滿

[0075a04]

菩薩於燃燈佛以下二十四佛所立誓,過四阿僧祇十萬劫,於迦葉佛之次,除此等正覺者外,其他佛不在,於燃燈佛以下二十四佛所,菩薩受成佛豫言。

       生人得男性     見佛有因緣[1]

       出家且具德     奉仕與願心

       結此八種法     成就佛願望

[0075a10]

彼結合如是八法,伏於燃燈佛足下,起大願望,「此處彼處努力尋求成佛之基本法」。彼謂:「當予探尋時[2],見第一布施波羅密。」菩薩見出布施波羅蜜為成佛之要件,能生出耶山多羅(一切度)。〔

二 不遠因緣譚

三種之豫告

[0081a09]

菩薩住兜率天之都,為有佛出現之預告。世有三種預告,即:改劫預告,佛出世預告及轉輪王出世之預告。其中「自今經十萬年,將為劫初」。爾時世界群眾屬欲界之天人等,散髮泣面,以手拭淚,身著赤衣,姿容怪異,徘徊人間 [P.48]

世間,作如次之言曰:「善男子!由此經十萬年為劫初。爾時世界將亡,大海將乾,大地與須彌山王悉皆燒盡,至大梵天,世界無存。善男子!須起慈心、悲心、喜心、捨心,孝養父母,尊敬長者。」此為改劫之預告。

[0082a01]

「由此經千年,將有佛出世」,世界守護者諸天人等,處處徘徊,大聲呼喚:「善男子!由此經一千年,為佛出世。」此為佛出世之預告。

[0082a03]

由此經一百年,轉輪王將出,諸天人等,徘徊四方,大聲呼喚:「善男子!今經百年,轉輪王將出世。」此為轉輪王出世之預告。以上三者,為大預告。

大悟

[0119a08]

如是於太陽尚未西傾,大士擊退魔軍,恰如表示敬意,菩提樹之幼芽及赤珊瑚色之葉垂於大士法衣之上。彼於初夜獲宿住智,中夜清淨天眼,後夜為緣起觀。當菩薩思量十二句緣起之樣式、前後及順逆時,一萬世界之海端起十二徧震動。 [P.76]

於太陽東昇之時,一萬世界齊聲喚出:「菩薩獲一切智,莊嚴一萬之世界!」東之大世界端揭舉幢幡之光,達到西之大世界端,西之大世界端揭舉者達東之大世界端,北之大世界端揭舉者,達南之大世界端,南大世界之端揭舉者達北之大世界端。大地平面上揭舉幢幡之光達到梵天,梵天幢幡之光達到大地平面之上。一萬大世界中,諸樹開花結實,結實諸樹,頗受負擔果實之累。莖放莖之蓮花,枝放枝之蓮花,蔓放蔓之蓮花,空中垂下開放之蓮花,地上破磐石向上生七莖之蓮花。環顧一萬世界如投上花毬之狀,或如地上擴展花之敷物。大世界內部八千由旬之中間為地獄,太陽之光,不能照明,而今則為唯一之光明所照。深八萬四千由旬大海之水變甘,河水止流。生盲之人見色,聾者聞音,跛者能行,枷鎖自行脫落。

[0120a06]

如是以無限與莊嚴表示敬意,於出現種種不思議中,菩薩獲一切智,唱一切諸佛必唱之感動之頌:

三 近因緣譚

[0121a05]

近因緣譚為世尊在舍衛城之祗園(給孤獨長者之林園)、毘舍離大林之重閣講堂及佛在各處所發生之事,謂之〔近因緣譚〕。今由開始言之如次所述。

初七日

[0121a07]

佛唱感動之偈而續坐,起如是之心念:「予為獲得此座,經四阿僧祗十萬劫間輾轉輪迴;其間惟為獲得此座,有割取盛飾之頭首與人之事,有抉善塗黑藥之眼目,裂心肉與人之事,有似闍利王子那樣之男兒[1]、似罽拏延王女那樣之女兒[2]、似曼提妃那樣之妻[3],為使用人,受他人差遣之事。是故我座為勝利之座,優越之座。我坐於此善熟思惟,是故我尚不起座!」於是安住於數兆種之禪定,七日之間,唯續坐於其處。此依大品所述:「時世尊享解脫之樂,七日之間,惟坐於一座。」

第二七日

[0122a02]

天人等中有思案者:「悉達太子今日現有何所為之事,執著於座上而不退?」佛知天人等之憂慮,為與制止,昇於空中,現二神通。此與在菩提道場所現神通,集合諸親族時所現神通,在波吒之子等集合場所所現神通,與犍咜菴羅樹下所現之二神通相同。佛依此神通制止天人等之憂慮,由其座稍移向東,面向北方而立曰:「我實於此座上獲一切智。」菩薩目不稍瞬於此座上經過七日,此座成為享得四阿僧祗十萬劫間遂行波羅蜜果之場所。自此以來其處即被稱之為「不瞬之祠」。

第三七日

[0122a08]

爾後由此佛座及佛所立之場所間,造經行處。佛於此處由東向西延 [P.78]

續經行此一寶經行處,又渡過七日。自此以來,此處即被稱為「寶經行之祠」。

第四七日

[0122a10]

於第四七日間,天人等在菩提樹之西北方設「寶之家」,佛於此處結跏趺坐,詳察導人入涅槃及一切物根源之阿毘曇藏,經過七日。其後通阿毘曇諸人為兩種說明,即:「寶之家乃作寶之家,或謂佛會得七論之處為寶之家。」此二說明,於此處皆為相應,兩者均可採用。自此以來,其處被稱之為「寶家之祠」。

第五七日

[0122a14]

如是於菩提樹附近,經過四個七日,於第五之七日,菩薩由菩提樹下往牧羊榕樹之處,彼於此處更為享探解脫法之樂而坐。

魔王喪膽

[0123a02]

此時魔羅天子喪膽,坐於大道,不斷思惟,得十六原因。於地上畫十六印記:「出城以來,糾纏不絕,探求其過失,予未見此人有任何惡事,此人已超越予之領域矣。」魔王曰:「予未曾敢行如此人之布施波羅蜜,是故予與此人不能相同。」於是畫一印記。又同樣:「予未曾能如此人敢行持戒波羅蜜、出離波羅蜜、智慧波羅蜜、精進波羅蜜、堪忍波羅蜜、真實波羅蜜、決定波羅蜜、慈波羅蜜、捨波羅蜜,是故予不能與此人相同。」於是畫至第十之印記。又:「予未曾能如此人敢行十波羅蜜,為得知此世彼世諸人感覺之特別智慧之條件,是故予不能與此人相同。」於是畫第十一之印記。同樣又:「予未曾能如此人敢行十波羅蜜,為得知他人意志性向之特別智慧、大慈定智、雙神通智、無礙智、一切智之條件,是故予不能與此人相同。」於是畫至第十六印記。如是彼依此等原因,於大道畫十六印記而坐。

魔女之誘惑

[0123a12]

爾時魔王之三位少女名愛、嫌惡、染,探尋而至,「不見父王,究在何處?」彼等見彼憂悶,發現地上之印記,往父之側,女:「父王何故苦惱?」父:「吾女!此大沙門超出予之領域,經予長久探求其過去,不能見出此人之過失,是故 [P.79]

予甚苦惱。」女:「若然,父勿憂慮,予等誘惑伴其人來。」父:「吾女!此人何人均難誘惑,此人安住於不動信念!」女云:「父親!予等身為女人,予等以愛欲之索縛之,伴彼前來,父王勿憂!」彼等接近世尊謂曰:「沙門!吾等願仕於膝下。」世尊並未關心其語,亦未開眼見之,彼於無上之蘊聚滅盡心解脫,唯坐享孤寂之樂。魔女等曰:「男人之心,種類繁多,某男愛幼女,某男愛少女,某男愛中年之女,某男愛老年之女,予等須以種種手段誘惑。」於是作人間百種幼女之姿,如幼女、未產之女、一度生產之女、二度生產之女、中年之女及老女等,六次接近世尊曰:「沙門!願仕於尊者之膝下。」世尊對之亳不關心,因彼於無上蘊聚滅盡心解脫之故。然有某學者曾謂:「佛見老女前來謂曰:『如此等人應使拔齒白頭!』於是咒念。」此乃誤謬之說,因佛從不誦念咒語。佛曰:「汝等速離,何故為此徒勞無益之擧耶?此乃對未離貪者面前所為之事。如來之貪欲已盡,瞋恚已盡,愚痴已盡!」就佛自身斷絕煩惱之事,在法句經佛陀品中曾唱如次二偈:

[0124a13]

二八〇

       勝者不再勝[1]     此勝無人入

       無限無跡佛     如何導此道

[0125a01]

二八一

       欲與愛之網[2]     無何處可尋

       無限無跡佛     如何導此道

[0125a03]

魔女等曰:「父王向予等所言是真實,善逝乃為此世之阿羅漢,為難以貪欲誘惑 [P.80] 之人。」彼等為以上之言,還往父所而去。

第六七日

[0125a09]

佛於其處經過七日,次赴文隣陀龍王處。於其處過七日間,因起大雨,為防寒氣,文隣陀龍王以七盤己身奉佛圍捲,使佛不受寒害,如在溫室之人,享解脫之樂,渡過七日。

第七七日

[0125a12]

其後佛赴羅闍耶達那(王處)樹之所,於此處享解脫之樂,續坐七日之間,至此七七日圓滿。此七七日間佛無洗面、大小便及食事,唯依禪定之樂、道之樂、向果之樂而渡過。佛於七七最終第四十九日坐於其處時,浮起洗面之思,帝釋天王持阿伽陀、訶梨勒(藥果)來獻佛。佛用之,此依而通便。帝釋天獻那伽曼樹之齒楊枝及洗面用水。佛嚼齒楊枝及以阿耨達池之水洗面後,又復坐於羅闍耶達那樹下。

帝梨富沙、跋梨迦之供養

[0126a04]

爾時有帝梨富沙與跋梨迦二商人率五百輛車由鬱迦羅地方往中部地方之途中,與之原有血緣親族之天人等阻止其車,勸其獻食物與佛。彼等攜炒麵與蜜丸赴佛之側曰:「尊師世尊!請以慈心受予等之食物。」佛於受乳粥之日,已失其鉢,彼思:「如來不能以手受物,將如何可耶?」於是四大天王知佛之心,以青石之寶珠所作之鉢,由四方持來,但為佛所拒。復次以菜豆色之石作四鉢持來。佛喜四天子之念,受其四鉢,加以重疊,佛曰:「合而為一!」於是於鉢之邊 [P.81]

緣殘留四印,成一中形大之鉢。佛以此高價之石所作之鉢,受其食物。佛於食後而述謝辭。此兄弟之二商人等歸依佛法,唱二歸依成為信士。二人曰:「予等思欲奉戴尊師賜與之物!」佛以右手撫摸己頂,贈髮以為紀念。二人捧髮還都後,為佛髮建塔,納入供養。

梵天勸請

[0126a14]

正等覺者其後赴阿闍波羅(牧羊)榕樹之所,坐於榕樹之下。佛坐其處,思惟自證法之甚深微妙,如諸佛所習稱:「此法我已證得」云云,而抱不欲為他人說法之心境。於是娑婆世界之主大梵天思惟:「世將毀滅,實莫此為甚,此世實將毀滅!」自一萬世界之帝釋、善侍、善知足、善化作、他化自在及大梵諸天,相伴往佛之所勸曰:「請尊師世尊說法,請尊師世尊說法!」向佛請願說法。

初轉法輪

[0127a05]

佛與承諾而自思惟:「予先最初,為誰說法?」彼察知:「阿羅邏迦蘭為賢人,彼將立即了解此法!」次復觀察,知彼已死七日。繼又思起優陀羅羅摩子,知彼已於前夜死去。繼又思起五群比丘之事,「五群比丘可為最大助力。」探知彼等居於波羅奈之鹿野苑中,思:「將往彼處試轉法輪。」佛於數日之間,只在菩提道場之四周巡迴托鉢,決定將於阿沙陀月滿月之日,往波羅奈。於十四日晨耳,天明之際,攜衣鉢旅行十八由旬之道路,途中遇活命派之苦行者優波迦,向彼言自己成佛。是日將脯,到達仙人墮處。五群之長老等見如來由遠處前來,相互約束:「諸法友等!此沙門瞿曇,為奢靡生活,身體壯大,諸根豐滿,面黃金色,前來此處,予等不可向彼禮拜。因彼為王家所生,惟只有座席之價值,故只為彼設一座席。」佛以得知人 [P.82]

天兩界一切生類心理狀態之智慧,探知彼等之所思,佛探知其心,暫置對一切人天徹悟之慈心,而對彼等擴布特別無上之慈心。彼等觸及佛之特別慈念,隨如來之接近,彼等竟不守約束,一同禮拜出迎,如迎一切人時所應為之事。然彼等不知佛成正覺,只呼瞿曇之名,呼之為友而對話。於是佛向彼等曰:「汝等比丘!不可向如來呼名呼友!汝等比丘!我已為如來等正覺者。」佛示知自身為佛,坐所設最善之佛座,後當阿沙陀星之相合時,佛由一億八千萬之梵天等相隨,呼五群之長老等,說轉法輪經。五群中之阿若憍陳如長老,聽聞說法,獲得智慧,而佛說此經終了,一億八千萬之大梵天,共入預流果。

無我相經

[0128a08]

佛於其處,入於安居。翌日,婆沙波長老留精舍中受佛之教,他之四人比丘等出外托鉢,婆沙波長老於午前中即達預流果。如是翌日為跋提耶長老,翌日為摩訶那摩長老,又翌日為阿說示長老,皆使入預流果。佛於分月五日[1],集五人之比丘眾說無我相經[2]。於此說法終了,五人之長老等皆入阿羅漢果。

舍利弗、目犍連之歸佛

[0133a12]

爾時有舍利弗、目犍連二普行沙門,住王舍城之附近,求不滅之涅槃。此二人中,舍利弗見阿說示長老托鉢前來,以起信仰心,隨長老後,聞「諸法因緣生」之偈,悟達預流果,彼向其友目犍連普行沙門說此偈,聞之,彼亦達預流果。彼等二人會其本師刪闍耶說明原委,與自己之弟子等俱詣佛處出家。二人之中,舍利弗七日即達阿羅漢果。目犍連於半個月亦到達。佛使此二人立於上首弟子地位。舍利弗長老於尚未達阿羅漢時,行其弟子眾之集會。

祇園精舍之建立

[0145a07]

第二日向佛及比丘眾行大施捨,得佛承諾於舍衛城招待奉佛。歸途中四十五由旬間各施一萬兩,每一由旬建一精舍,於祇園各方隅布金,以一億八千萬兩收購,起動工事。彼為十力者於中央構築香室(佛之房室)環繞香室,為八十位大長老各別室。又有一重壁、二重壁繪白鳥、鶉鳥之長室,無頂之棚舍,其他坐臥處、蓮池、經行處、夜間居住場所、晝間居住場所等,費金一億八千萬兩,於適於住居之土地上建立華美之精舍,派遣使者乞請十力者前來。佛聞使者之傳信,率比丘大眾,離王舍城,次第行進,到達舍衛城內。

過去大精舍之建立

[0147a10]

昔日毘婆屍佛時有普納巴斯密陀長者敷金瓦求買土地,於彼處建一由旬之僧伽藍;屍棄佛之時有錫利瓦多長者敷金板求買土地,於其處建三伽烏達之僧伽藍;毘舍浮佛之時有蘇提亞長者擺列金象之足求買土地,於彼處建立半由旬之僧伽藍;拘留孫佛之時有阿周陀長者敷金瓦求買土地,於彼處建一伽烏達之僧伽藍。拘那含牟尼佛之時有烏伽長者擺列金龜買取土地,於彼處建半伽烏達之僧伽藍;迦葉佛之時有蘇曼伽拉長者以敷金瓦買取林園,於彼處建十六伽利薩(面積)之僧伽藍;而我世尊之時有給孤獨長者敷一千萬之迦利沙波拏(金幣)求買林園,於彼處建十八伽利薩之僧伽藍;此皆為不棄一切諸佛之場所。

[0148a04]

以上佛於大菩提道場達一切智後,至就大般涅槃牀之間,為佛在處之話,此謂之近因緣譚。一切本生譚,將準此以為說明。


知友【在人間1111】的回答,非常不錯。受教!看來很多人對於【唯識派】的分派不太明白,特做補充。

摘自【台灣正法解行林 能海法師 】 《宗義寶鬘》講解

.....................................................................................................

唯識宗分兩派:1、真相唯識派和 2、假相唯識派。就【所取顯現】而言,二派有差異。

1.真相唯識總的有分三派:①能取所取等數派;②半卵對開派;③摻雜無二派。

2.假相唯識派又分:①有垢派、②無垢派。

①有垢派有二說:

(1)約凡夫位而說:認為凡夫心的自性本來清淨無垢,因有忽爾不覺的不清淨客塵煩惱,被它污染,所以,才稱為雜染。

(2)約佛陀的果位而說,此派認為佛地有二現,二現即是雜染、錯亂,因此,除如所有智緣法性外,其盡所有智的所緣有法,亦有二現之錯亂。亦即佛的心自性有時也會有為外境假相所污染。

........................................................

以下是【整段的資料】,以作參考!

宗義寶鬘──唯識宗 (04) 20100813/14

二、分派

唯識宗分兩派:1、真相唯識派和 2、假相唯識派。

(參考《宗義寶鬘》87 頁③)真相唯識派,或譯實相唯識、有相唯識。假相唯識派,或譯

虛相唯識、無相唯識。《章嘉宗義》引嘉木漾·協巴之宗義書說:「雖然覺賢論師說:『無著師

徒是假相派,陳那師徒是真相派』,然而(陳那的)《集量論》即量學與(法稱論師的)《七部量

論》的思想並不全屬真相派(他們之間有一些相互的含攝),因為帝釋慧與釋迦慧以真相派的

觀點解釋《釋量論》(從此處來看《釋量論》有用虛相來解釋,亦有用真相來解釋),而智作

慧和法勝則分別以假相無垢派和假相有垢派來解釋《釋量論》。此外,無著師徒的思想也不

一定屬於假相唯識派,因為清辨論師在《思擇焰》中駁斥無著師徒的主張時,也說他們是真

相派。可見唯識隨教行和隨理行二派的代表作中均含有真、假二派的思想。這是宗喀巴和印

藏大師們所認許的。」

唯識宗分二派:真相唯識派、假相唯識派。這兩派有下述的差別。下面以三性來說明──

(1)遍計所執性:二派皆主張如彼顯現不成立,即顯現離識體之外實有之外境是不成立的。

(2)圓成實性:皆主張如彼空性顯現真實,因主張現量通達之心識即是對所顯境無錯亂之識體。

以上遍計所執、圓成實,真相唯識派和假相唯識派見解沒有差異。

(3)依他起性──依他起又分①〝能取識體〞及②〝所取顯現〞。

①就〝能取識體〞而言:此二派見解並無差異,何以故?因為均承許識體為無錯亂之顯現,

是由自證現量為顯現境故;

②就〝所取顯現〞而言:二派雖皆主張根識粗略顯現分,為能表有功用,然如彼顯現般的成

立為實有,或不成立為實有,於些點上二派的見解即有差異。說明如下:

!真相唯識派主張之理──

(Ⅰ)不承許所取境(外境)實有,但承許如根識所現為實有,即許見分、相分是根識所顯現,故

112

均為實有。

(Ⅱ)根現量於能、所所為遠距分顯現,即承許能、所有距離,然此距離並不是離開識體之外。

(Ⅲ)外境青色等顯現是無明染污住分(為無明所染污)。然彼青色粗略顯現分及青色顯現分為

承許無明染污亦不住分(即未被無明所污染)。何謂青色粗略顯現分及青色顯現?因為一法的

顯現又分:明顯的顯現及不明顯的顯現。由於粗略顯現及青色顯現,皆由識體顯現引申而成

立故。

"假相唯識派主張之理──

(Ⅰ)此派非但不許所取境(外境)是實有,且不許如根識所現為實有,此又分三:(1)有主張見

分實有,然相分為假;或見、相二分均為假,唯有自證分是真實。(2)異生的心相續一定是周

遍無明污染住分識體。(3)如彼青色等粗略顯現分及青色顯現分亦是錯亂無明住分,故主張如

彼二顯現般不成立。

總之,兩派均主張離心識外而有的外境都是被無明所染污的,然主張由識體顯現的見分、

相分,都被污染的,是為〝假相唯識〞;不承許見、相二分被無明所污染的,是〝真相唯識〞。

真相唯識派主張:在持青(見青顏色的)眼識中,青色現為外境,這部分已受無明污染,

然而青色現出青色,以及現為立體物象這部分並未受到無明的污染,亦即青色之相為青色,

但青色的所取相不是青色,執持青色的眼識是所取相,但不是青色之相,因為它不是青色,

所取相是無事,是常法,所取相是執為外境有,然這一分是遍計出來的,是不存在的,所以

是無事。但青色之相是有事、是有為法,所以,它是青色。

假相唯識派主張:不但青色現為外境,已受無明污染,連青色現出青色,以及現為立體物象

同樣也受到無明的污染,亦即青色之相不是青色,青色之相是所取相,故青色之相是無事。

青色現為外境已受無明污染,亦即前念識上的功能,達到成熟階段的種子,能生後念識

的本身(識體是剎那那生剎那滅),而在它生起時,就同時帶有它自己的所緣行相,此具足境

後念識的功能所生之〝識帶境相〞是自相有,是不待名言安立的,此即是指見分和相分。亦

即當識體一起識變,會顯現出見分和相分,這一分來講,是不待名言安立,本自存在,是〝實

有唯事〞的離言境。當這〝實有唯事〞的離言境生起時,繼於此〝實有唯事〞的離言境上起

分別心,認為〝此即某境〞,如謂:〝這是色〞,但事實上這是色法的顯現相而已。又譬如

當我們說:〝這是青色〞,事實上它只是青色的顯現相而已。這時,分別心所覺知之事就不

是自相有了,因為它是〝唯〞由名言假安立的。

一般凡夫異生耽著色的顯相於外境有,就如同實有之色一般,殊不知其只不過是色的顯

相而已。以唯識來講,遍計所執是唯名言假立,但此唯名言假立的只是一個色的顯相而已,

根本沒有實有〝色〞的那一分,它是無自相的。但是,一般會認為如同所見的在境外而實有。

《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中引《瑜伽師地論》之《攝抉擇分》云:「『復次,由五因緣,當知

愚夫,如名、如言於所詮事執有自性。』謂若問言此事用何以為自性?答:言是色自性,非

答:言是色名為第一因緣。」意謂一般的愚夫都會如名字與言詮,對於所要了知的事物執為

有自性。如果問他說這事物是什麼?他會回答:此事物是色的自性,它很真實的存在於前方。

他不會回答說:色是名言所顯現、是唯名言假立而已。是故假立色名言時,如青色即施設為

色名言之所依處。假若再繼續觀察彼青色如何顯現,一般的愚夫則覺非由名言安立,而直接

的認為是由境上色的自體如同眼睛所看的,那麼很實在的在外境而有。若執彼青色的顯相如

現而實有,那會對於本是於青上假名為色者,反而會增益執著為自相有。

用三個角度來說明:

⑴色名言安立處自相有:因為認為先有外境,後有識體安立。所以,說:色名言安立處

自相有。所謂自相有是說不待名言安立,從眼前那麼很實有的讓我們見到。

⑵色與持色之量實質異:也就是境和心有間隔,即稱為能取、所取異體

113

(二取異體)。

⑶色法為執持色法分別心趣入處:分別心會耽著色法所安立的處所,是不待名言安立就

在前方自相有的讓我們見到。

依此三個角度來說明:前念生後念時,識體本來就有識帶境相的功能,但是我們的識體

會耽著其為外境有。

真相唯識派依據陳那菩薩所著的《觀所緣緣論》中所說之〝所緣〞,認為:

(1)有實體令能緣識彼托而生,也就是說所緣境必須是實體性的事物,還必須能夠引起能緣心

攀緣而生。

(2)能緣識,帶彼相起,即是每一識體都能轉變〝見〞、〝相〞二分。見分即能緣識,而相分

即所緣境。

當識體轉變相分時,能緣識必帶所緣之行相生起,此行相是由見分引生的直接所見境。

而所謂的〝行相〞分能取行相、所取行相,能取行相是見分,所取行相是相分,二者皆由心

識所引生,如鏡顯影一般,但產生影相的功能卻是鏡(識體)的本身。見分的種子生起見分,

同時引生相分種子生起相分,所以,以觀待來講,相分必須觀待見分,而見分亦必須觀待相

分,亦即沒有相分就沒有見分,沒有見分也沒有相分,所以,見分所得行相與相分一模一樣。

根識所現必如其境而現,因此,相分所緣也就是內境,且相分是實體有,見分也有其行相,

亦是實有。故說:「如根識所現為實有」。

虛相唯識派則根本不立有能生識的相分──所緣境。難陀根據《攝大乘論》云:每一種識生起

都有二種作用:(1)能取境的作用;(2)轉變成為所取之境。見、相二分固定在每一種識上,能

取是〝見分〞;所取是〝相分〞。

二分中見分為實有自體,相分是轉變出來的,是不實在的。

在唯識派中有一派認為:相分──假,見分──實有。如以三性區分:相分 ──虛相,屬於遍計

所執性;見分──有分別作用,屬於依他起性、是染淨依。只有等到認識相分為不實在,轉染

成淨之後,所顯的才是圓成實。

又,難陀之後有安慧論師,安慧論師依據《辨中邊論》認為〝識〞的分別只是虛妄分別,

在此分別上的見(能取)、相(所取)二分,皆是遍計所執性,是不實在的,即所謂的二取皆無實,

只有自證分是實在的,是依他起的性質,故不僅相分不實在,連見分也不實在,亦無行相。

安慧論師解釋《唯識三十頌》說:「所取有時,能取亦有,所取無時,能取亦無。因為所取

無時,能取無亦可被知,而不是單了所取無。」亦即不僅相分不實在,見分也不實在。能取

即是識,所以,識亦是假。

總之,真相唯識派許八識都是實有,虛相唯識派則許阿賴耶識為實有,其餘皆假。

114

真相唯識總的有分三派:①能取所取等數派;②半卵對開派;③摻雜無二派。關於這三派

的差別,學者們說法不一。茲列舉(A:拱如.傑千桑布; B:種欽.雷巴桑布及班禪.宗南札巴;

C:大宗義)三種不同的說法。譬如:當眼識攝取蝶翅花紋時──

① 能取所取等數派 ② 半卵對開派 ③ 摻雜無二派

A

a.

境(相分)ˇˇ

提供一一不同的境相;

有境(見分)ˇˇ 如實生起

一一不同的映相

b.

境多、識多等數

c.

相分有多少,見分有多少

a.

境(相分)ˇˇ

提供一一不同的境相;

有境ˇˇ 渾然生起一一不

同的映相

b.

境多識多

c.

相分多見分多

a.

境(相分)ˇˇ

提供總相的境相,而不是一

一不同的境相;有境ˇˇ

不渾然生起一一不同的映

相,只是渾然生起總相而

已。

b.

境一、識一

c.

相分(總相),見分(總相)

B

a.境(相分)ˇˇ

眼識所見青、黃二色異體

有境(見分)ˇˇ

眼識上也有許多與青、黃相

對應的異體

b.境有多少、識就有多少

c.相分有多少(異體),見分

亦有多少(是異體)

青色(相分)和持青眼識(見

分)二者都是心識的本質,

但二者卻是異體的。

a.境ˇˇ

青、黃二色體性一有境ˇˇ

持花紋上青、黃色的二種根

識也是體性一

C

境、有境ˇˇ

持花紋眼識見花紋時,與花

紋上青、黃等色數量相等的

同類識體頓時生起。

相分和見分是等量

a.以生成的時位來看:

青、持青色眼識一前一後,

即先有相分,後有見分

b.識緣境的時間來看:二者

是同體的。

持花紋的眼識見自境花紋

時與境上青、黃等色數相等

的同類識並不頓時生起;

唯獨持花紋(總相)的眼識

是持花紋上青、黃等色的根

識。

假相唯識派——

假相唯識派又分:有垢派、無垢派。

有垢派:心的本性被污染。

無垢派:心的本性有沒有被污染。

115

有垢派有二說:

(1)約凡夫位而說:認為凡夫心的自性本來清淨無垢,因有忽爾不覺的不清淨客塵煩惱,被它

污染,所以,才稱為雜染。

(2)約佛陀的果位而說,此派認為佛地有二現,二現即是雜染、錯亂,因此,除如所有智緣法

性外,其盡所有智的所緣有法,亦有二現之錯亂。亦即佛的心自性有時也會有為外境假相所

污染。

無垢派亦有二說:

(1)約凡夫位而說:此派諸師認為心識的自性不可能被染污,若心的自性被染污,則貪等煩惱

就畢竟不能清淨,會成大過失。因為主張心的自性不被污染,故說心的自性本自清淨。

(2)約佛陀的果位而說:此派諸師認為佛地無二現,佛的盡所有智緣有法絕無錯亂之二相,因

已拔除錯亂二相之習氣故。

隨教行尊奉《瑜伽師地論》,此論又稱為《五部地論》──

即《本地分》、《攝抉擇分》、《攝事分》、《攝異門分》、《攝釋分》

隨理行是尊奉《七部量論》,即:《定量論》、《釋量論》、《理滴論》、《因滴論》、《關係論》、

《悟他論》、《諍理論》。

唯識傳到中國,有分古唯識、今唯識。

唯識古學以難陀與安慧論師為代表,他們依著無著、世親所說,是屬於假相唯識派。,

唯識今學(今唯識):陳那(真相唯識派)、護法、覺賢論師、中國的玄奘大師,都屬於唯識

今學。唯識今學對比古學,稍有改變。

在漢地,唯識就用兩種來解釋:真常唯心派;虛妄唯識派。


金剛道後異熟空。異熟空不是說阿賴耶識空了,而是阿賴耶識中的異熟果空,此時阿賴耶識中沒有染污種子,能轉為大圓鏡智。


推薦閱讀:

這种放生真的符合佛教理論嗎?
為什麼要靜坐
講述弘一法師(李叔同)的好書有哪些推薦?
相比於漢傳佛教,藏傳佛教近年來為何逐漸在全國流行起來?

TAG: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