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王陽明所說的「此心不動,隨機而動」?
我覺得就是讓我們順其自然做事就好的意思,我們腦中所呈現的往往不是「真相」,而只是」觀念「。而觀念往往催生各種情緒,譬如憤怒、害羞、驕傲、嫉妒、斤斤計較、患得患失等。這樣的觀念和情緒使我們無法認清事實,做出合理的判斷。
比如一個人老是放你鴿子,放到最後你都忍不住了。而如果這只是你和他的第一次約會,你不至於如此生氣。你這個朋友以往的所作所為使」他今天遲到「這個事實在你腦中形成了」他是一個不守時的人「這樣的觀念。這時候你的心就動了。此時大腦(或者儒家所說的心)並不像一面鏡子一樣如實照出(此刻的)事實。
由於我們以往的種種經歷和習氣,很少有人能夠做到如實地見什麼就是什麼。而宋明學者討論的理想狀態,便是心如明鏡一般,如實反映出事實。這就是所謂的」此心不動「。只有此心不動,我們才不會溺於恐懼、憤怒、害羞、驕傲、嫉妒等情緒中,我們才能做出最符合事實的判斷與決定。也只有這樣,才能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中真正看清事實,把握時機,做出正確的決定。也就是所謂的」隨機而動「。
說的容易,做的難啊,用一個字說,此心不動,也就是《大學》所說的」誠「。要真正做到」誠「(對自己),不欺騙迷惑自己,其實很難。
對於此句話我的個人見解是:在當時的背景下,王陽明說出這句話,就是解釋了他如何取得平定寧王的成功。王陽明曾在《傳習錄中》解釋:「心的其宜之謂義,能致良知則心得其宜矣。」此處的心得其宜跟題主的這句話中的此心不動,原意是一樣的。說的就是,我們要把握當然之責,以此規範自己的行為,不為外界所影響,保持內心巍然不動。
其二,王陽明對所以順利平定寧王陽明也做了一番解釋:「寧藩不軌之謀積之十數年矣,持滿應機而發,不旬而敗,此非人力所及也……固上天之為之也。」 (《辭封爵普恩賞以彰國典疏》) 這個就是題主這句話中後半段,「隨機而動」的含義,意為:順應天命,冥冥中自有定數。
儒家傳承至今的一重大辨析的命題就是天人之辯。看來當時陸王也是深受其制約,透過其我想傳達的是學無止境,大家的心中都有自己的看法,及價值追求,何時做到能像陸九淵說出那壯闊的話語,可謂知天命矣,這也是吾生所求,此心不動,隨機而動。
這就是我的一點點看法,希望對你有幫助。推薦閱讀:
※不痿說野史:曹操為何喜歡有夫之婦?
※東南亞國家的生存之道
※中國文化有哪些代表符號?
※八年抗戰,你心目中最帥的中國將領是哪位?
※血戰鋼鋸嶺的評價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