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沒人把旅遊跟吃美食完美的結合起來?
中國的飲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每個地方都有自己地域的飲食文化,出去旅遊的話,吃當地的美食,往往也是一件有很爽體驗的事兒。但是又不知道自己去那裡吃比較地道正宗,如果不多待一段時間或者不藉助網路的話,是不知道哪家正宗的!比如我是山東人,在昆明生活,我同學來找我,我就知道帶他吃汽鍋雞,米線,傣味這些!就拿米線來說,那口味多了去了,文山土雞米線、滷雞米線,小鍋米線、泰式酸湯米線,吃法多了去了,所謂的過橋米線只是給外來的人吃的,本地人很少吃過橋米線。還有外地吃不到的就是二中雞腳,甩手水果粑粑,也不錯的一些地方小吃!雖然美團、大眾點評之類的APP有這種功能,但是大部分都是跟商家合作搞促銷或者團購的!沒有真正的從地方美食的角度出發,為旅行或者出差的人提供很不錯的選擇!畢竟我舉的例子只是雲南,我們山東好吃的也多啊,炒雞,燉雞,泰安黏糊雞,很多很難吃到正宗的口味。等等各個地方都有很不錯的美食,有的可以做很大,有的 只能做小店,有的還有待挖掘開發。如果創業的話,選擇這個分支,會不會有發展!希望有過行業內的大師解答一下疑惑!比如,米其林可以給西餐定義一各標準,說哪家的西餐好吃如何如何,那我們中國飲食那麼博大精深,甩西餐幾條街,也可以定義出一個標準,說哪家的比較正宗的啊~或者是地方特色比較鮮明的啊~比如煎餅果子,做的有很多,到底哪家做的好吃呢?我們就也可以做各引導啊~~引導遊客前去消費~~
過去一年,我運營起了民宿,同時兼職一個成都美食團的導遊,手頭在做的事兒恰好同時關乎旅行、美食,這題目確實需要認真地想一想,記錄和分享一下自己的思考。
我就喜歡,在二段,加幾個圖:)
先吹毛求疵一下,「完美」其實是個要求極高的描述,即「旅行服務和美食口味應當普適絕大多數客人,並得到高評價」。所謂衣、食、住、行,每一個都脫不開個體差異,所以「完美」二字在這幾個方向上(不論單獨還是結合),顯然是很難實現的。
究其原因, @裸食 老師的答案其實已經給得很明白了:「眾口難調」。
需要明確的一個概念是,「美食產品生產」和題主描述的「美食體驗」,是兩回事。前者是標準產品,價格由其材料、人工、場地等各種成本反推即可確定,隨之產生可以預期的穩定利潤。而後者是非標準產品,價值和消費者的感知相關聯。設想一下,同樣的美食體驗,有人很愛吃,有人卻說很難吃,假設他們都把看法回饋在同一個信息平台上,那會對之後客人的決策產生什麼影響呢?如果需要創造可預期的穩定利潤,那你要做的事,就得把體驗產品標準化。如何實現呢,只能是跳出美食本身,用旅行服務來賦予其更穩定的價值。換句話說,你要做一個成功的「美食加旅行」商業模式,旅行服務才是決定性因素,美食正宗與否,味道好吃與否,是次要的(但並不是不重要)。
如果你想明白了這一點,要設計出產品不難。接下來無非就是一份商業計劃書,洞察你的產業環境,分析你的優劣勢,找准你的目標客戶,剩下的,就是實際操作了,不贅述。
其實我也很好奇旅行和美食的碰撞,到底能產生出些什麼火花。除了非實體的商業模式(比如《米其林指南》這種信息服務)外,讓我再再跑一個思想火車:
美食+衣:這個好像很難順理成章。強行要關聯的話,也能做個假設:比如組團去一趟俄羅斯最東端的楚科塔半島,跟當地人學習狩獵馴鹿、海豹和狼獾製作皮衣,除了皮革之外,獵物其它部分也不會被浪費,順帶著吃當地特色的鹿肉鹿腦湯,鯨和海象肉,或者包著苔蘚的血腸。實際成為了一趟獵奇之旅,可以向他人提供的,近似於一個高端定製旅行服務。
美食+食:為吃而旅行,理所當然被稱為美食之旅。上乘玩法就如蔡瀾先生《尋味》一書中,多次提到的帶吃團,大概是一群人圍繞著某地某季的限定美食,規劃路線,一路尋味。若是有錢亦有閑,把米其林指南上的餐廳專程挨個簽到,那也是一番漂亮成就。中乘玩法我在【好上路 ? 走走走走走啊走】和【吃飽了 · 成都『隱藏美食團』初體驗】中均有提及:以美食著稱之處,往往會有美食旅行團(Food Tour)服務,城市旅行中,只需安排三四個小時,就可以獲得當地著名美食深度體驗。下乘玩法,臨到要吃飯的時候,大眾點評上搜一個當地熱門,上菜拍照,吃完睡覺,不提也罷。
美食+住:美食加住宿,也很靈活。比如愛彼迎上的美食體驗,房東身份大多是廚師,吃主兒。或是預定一場筵席,三五個旅行的好友,一起嘗嘗房東的私人手藝。或是房東提供的教學體驗——隨便截了個圖,你就能看到做拉麵的,湯餃的,墨西哥Taco的,還有咖啡,酒釀蛋糕等等,這就是美食融入住宿體驗的典型案例。再拓展一下,船宿海釣,山居采參,住在食物生長之源,用原生古法,品食材新鮮,也不失為一種野趣的玩法。
美食+行:把「行」定義為交通方式的話,可以參考【旅行篩:哪家航空公司的飛機餐最好吃?】這個答案,拓展一下,火車餐車車廂、郵輪餐廳千千萬萬,測評這事兒,只有不敢想,沒有做不到。另外,我還記得一個玩星際旅行的高端玩家,在他的居住艙里種了滿滿一艙土豆。還是那句話,只有不敢想,沒有做不到:)
以上任意一種美食加旅行的思路,只要認真做,都可能成為好產品,好項目。以及,如果你能做出一個Tour,提供在去火星的太空梭上種土豆、做土豆、吃土豆的聯合體驗項目,我可以承認你的「完美"。
如果你也喜歡旅行,我還有一系列旅行答案推薦給您:【答案索引--【旅行】 - 知乎專欄】
——————————我是求賞的小尾巴——————————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不妨點擊【掃描二維碼】對我進行打賞:)
題主說的,不就是米其林所做的咯。
米其林輪胎的創始人,因看好汽車旅行的發展,而出版了《米其林指南》。
他們當初的設想就是,如果汽車旅行越興盛,他們的輪胎也能賣得越好。
因此將地圖、加油站、旅館、汽車維修廠等等有助於汽車旅行的資訊集結起來,出版了隨身手冊大小的《米其林指南》
這是最早的《米其林指南》的形態,後來才慢慢發展成今天以餐廳為主的指南了。
但是,業內是有不少聲音認為,今天的《米其林指南》依舊是以為旅行者服務為宗旨的。
——————————至於題主說的「完美結合」…
這個世界本就沒有什麼真正完美的東西。
個人的飲食習慣,大部分情況而言,是源於每個人所成長的環境。
真正到了樓主老家,也不見得有足夠量的客群。
客群不夠量,價格無法降低,最後就變成一個有足夠購買力的老饕美食團。
又有多少老饕,需要這樣的美食旅行團呢?
——————————面對普通層級食客,且平民化的飲食指南,國內有新美大,國外也有巨多類似的。
例如:yelp、貓途鷹、Zomato、Burpple、食べログ、Tabelog、Mango Plate、Openrice、愛食記…………數不勝數。
然後,國內每個城市,都有很多個本地飲食/本地生活的公眾號等等。
——————————至於題主說的過於商業化的問題。
其實有很多公眾號都做得不錯,但一個是也許沒被你發現,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口味喜好的問題了。
你問問重慶人怎麼看待成都火鍋?反之亦然。
你是山東人,山東也會有某些地方相互之間味道差異不特別大,但是本地人卻很敏感,喜歡爭論個「誰更正宗」的問題。
所謂眾口難調,就是這樣了。
所以,在現在這個市場狀態來看,本地服務才是當下的王道。
——————————當然,還有 food tour 的體驗團。
只是這樣的消費水平,也不是一般人容易接受的,而中國人的語言比較通暢,也不太需要這類的服務。
所以 food tour 的服務,一般面對語言不通的外國人。
這方面@貝斯諾格林比較了解~乾隆爺下江南,走一路吃一路
謝邀。
我正在做這件事,嘿嘿,這段時間太忙,完了之後開始推廣旅遊,當地特色等等,我非常熱愛旅行和美食,尤其深入地吃,帶著文化和故事去吃我以前帶過好朋友在天津美食旅遊,首先一個問題是,他們只愛吃名氣大的,比如狗不理,而狗不理包子的價格和名氣成正比,而味道一般(豬肉包子沒有秘方,大家都是同一個做法,再好吃上天也趕不上龍蝦),吃完以後發現跟自己家門口的一樣,就特彆氣,覺得虧大發了。而狗不理最精華的招牌菜,他們覺得沒名氣,就不吃了。
然後一個問題是,帶他們吃一些平價小吃,比如天津素包(麻醬+醬豆腐+粉皮+豆芽菜),羊湯,鍋巴菜,煎餅果子,各有各的不愛吃,尤其是天津素包,他們覺得包子里擱麻醬很噁心,覺得果仁張崩豆張和自己家門口賣的沒區別,覺得天津小吃也是坑外地人,其實沒有一點特色。
最後的問題是,一個人的胃口就這麼大,吃完三頓飯以後幹嘛去呢?在馬路上呆著?還是要多逛幾個景點消消食,才有胃口吃下頓。
推薦閱讀:
※2018年上海米其林指南新榜單,即將揭曉!
※十周年收藏紀念版!2018 港澳米其林指南,今日煥新發布!
※榮譽也是束縛,法國大廚 Sébastien Bras 從 3 星中解放 | TastyTrip
※博若萊Beaujolais,深受法國人喜愛的低調葡萄酒產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