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會感到焦慮?
03-30
無能為力焦慮是對將來要發生的事情的恐懼。一般來說,這個將要發生的事是那些有難度的,會給我們帶來很大壓力的事情。但是這些並不一定都會讓我們感到焦慮,只有那些我們感到無能為力,不能應對的事才會引起焦慮。心理學家班杜拉提出過一個自我效能感的概念,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一個人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與判斷。
入睡沒問題,但夢多,易醒,淺睡,早醒,而且第二天沒精神。才33歲,吃了葯 怕對身體有依賴性 就換成了金眠寶 失眠貼 好了一點 堅持用上它一個月
推薦閱讀:
自我效能感高的人面對將要發生的事更有信心、認為自己可以掌控,因而樂於迎接應急情況的挑戰;而自我效能低的人在壓力面前經常束手無策、易受懼怕、恐慌等情緒的干擾,因而更容易感到焦慮。
面對這種情況的焦慮,我們需要提醒自己的是,要提高針對這類事情的做事能力和技巧,當自己有足夠的能力和勝任力的時候,焦慮的情緒自然會緩解。關於焦慮曾有這樣一個公式:焦慮=關切+威脅
安全感是我們每個人都很看重的一種心理需求,也就是說它是我們都很關切的,所以,一旦感覺到不安全,我們就會感到焦慮。有時候,這種不安全感來自於外部。比如一些女孩在談戀愛的時候,會遇到一些偏執的、有強烈控制欲的人,當這些女孩忍受不了想分手的時候,對方就會通過騷擾、威脅女孩及其家人人身安全的方式逼其就範。在這種情況下,這些女孩就會感受到一種強烈的不安全感,但是這種不安全感是他人施加的,只要擺脫了這些偏執的人就可以找回安全感。但是也有一些情況,人們之所以沒有安全感並不是因為他人,而是因為自己習慣了從消極的角度看問題,導致自己覺得沒有安全感。比如有的人,雖然他們的伴侶對自己一直很專一和忠誠,但是他們依然不放心,總認為對方有可能會出軌,於是經常通過查看手機,不斷的盤問和審查等方式來減輕自己的不安全感。但是這樣做的後果,只會導致兩個人的不信任和矛盾,從而進一步加深了這種不安全感。
面對這種情況的焦慮,我們需要提醒自己是,有的安全感需要別人來給予,但更多時候的安全感,是需要我們自己給自己的。當我們能夠更多的看到問題積極的一面,內心變的更陽光、更樂觀的時候,我們的焦慮也會少很多。焦慮是一種常常伴隨著擔憂、不安和恐慌的情緒,有時候我們之所以擔憂,並不是因為一件事我們可能會搞砸,而僅僅是因為它可能達不到我們內心的期望。
完美主義的人就深受這種困擾,他們在做事的時候總是力求完美無瑕、設定非常高的標準,希望從過程到結果都是盡善盡美的。但現實中,這種完美的情況幾乎是不存在的,所以,追求完美的人總是處在一種忐忑的焦慮狀態之中。就像一位諮詢者說的那樣:「我感覺自己的人生充滿了遺憾,如果生命可以重啟,我寧肯重新再活一遍。」追求完美的人,與其說是在追求一些美好的東西,不如說是在掩飾。掩飾生活中本應該有的缺憾、不足和瑕疵。當我們把精力放在一些註定無法解決的問題上時,挫敗感就會一直存在,焦慮的情緒也就會一直伴我們左右。面對這種情況的焦慮,我們需要提醒自己的是,真實的生活並不是一種全或無的狀態,要麼全是美好,要麼就是一事無成的,真實的生活永遠是好壞參半的。追求完美可以是一種美好的理想,但是接受殘缺才是生活中更美好的心態。
入睡沒問題,但夢多,易醒,淺睡,早醒,而且第二天沒精神。才33歲,吃了葯 怕對身體有依賴性 就換成了金眠寶 失眠貼 好了一點 堅持用上它一個月
推薦閱讀:
※心理戲特別多怎麼辦?
※狐臭會對人的心理產生多大的影響?
※求職者在答應企業面試後,沒有任何說明而爽約是否妥當?
※雙「11」過完了,靈魂有處安放了沒
※為什麼看電影看到尷尬處時,會不忍心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