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華》:其實,困住你的從來都不是原生家庭…
文 | 波妞媽媽
1、善良有尚有卑,世界好壞參半
2017年的最後,我用眼淚對自我認知,人性善惡、家庭教育來了一次透徹心緋的洗禮,一切,都源於馮小剛導演的電影《芳華》。
電影講述了1970到1980年代,某軍區文工團一群年值芳華的年輕男女,經歷了愛情萌發,遭遇了戰爭的洗禮,各自宿命歸屬的故事。時代在發生著劇變,文工團里每個人的命運,也悄然轉向。
其實,這種事情,在每個年代、每一個群體都會上演。
就像嚴歌苓談及自己寫《芳華》的初衷時說的那樣:這是一部虛構的小說,但我卻借著虛虛實實的情節講了很多關於人性的真話。
很多人說,這部根據嚴歌苓小說改編的電影,雖剔除了一些原著里的殘忍,但依舊是部徹頭徹尾的悲劇。確實,因為電影結束,燈光亮起,我看到有些人久久的坐在放映廳的凳子上發獃,有些人則和我一樣,淚流滿面。
我知道,有人流淚,是對故事的感同身受,有人流淚,是對人物恨鐵不成鋼,而我,是後者。
看完整個電影,我看懂了4種人:
第一種是只談好處,不論是非,就像電影中的林丁丁,上海女孩,文工團里的「人生贏家」,總是持寵而嬌的肆意踐踏別人的人生,總覺得別人幫助她是本分,她傷害別人是應該。
第二種是精緻圓滑的利己主義,就像電影中的高幹子弟陳燦。這種人,也只愛自己,但比林丁丁的「吃相」,要好看,這種人會用精心打扮的方式,來實現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他們永遠都知道自己要什麼,也知道如何快速的去實現這個目的。
第三種人是明知世界好壞參半,卻依舊選擇善良到底,說的就是電影的男主角劉峰。這是只屬於少數人的做人境界和原則,任勞任怨,奉獻大於索取,即使被誤會了,被冤枉了,被傷害了,也都默默承受。
最後一種,是卑微的原生家庭娃,雖涇渭分明,黑白有度,但依舊不敢和命運抗爭,就像女主角何小萍一樣,從小生活在黑暗的家庭,無愛、不暖,人生也一直處於被欺負,被碾壓,被排擠的狀態,一直到最後,都是用柔弱的卑微,經受世事刁難,才把滄桑看盡。
而最讓我五味雜陳的,就是電影的男女主角劉峰和何小萍,以及他們那顛沛流離,支離破碎卻依舊生如夏花的人生,因為這讓我第一次覺得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原來可以這麼大,這麼深,這麼久。
2、若失反骨,何來芳華
劉峰與何小萍都是現實家庭里缺愛的孩子。雖然影片沒有交代劉峰的原生家庭情況,但從平時的行為中就能感覺出,他一直在尋找來自外界的認可與尊重,這一點,與何小萍如出一轍。
平日里戰友們都把劉峰叫做「活雷鋒」,有什麼臟活累活都會第一時間想起他。
女戰友的手錶太貴沒人敢修,他便自學,學成後才給修好;
男戰友不願意給何小萍當舞伴,他拼著腰傷也要出面救急;
老班長結婚買不起沙發,他沒日沒夜地加班,親手給他做了一對;做夢都想著上大學,卻把來之不易的機會拱手相讓。……
他是個老好人,善良到近乎愚痴的老好人。
而對於何小萍的家庭背景,電影卻交代的非常透徹,父親在她六歲時就因文革被打倒送去勞改,母親改嫁又有了弟弟妹妹,繼父不接受她,弟弟妹妹欺負她,母親也無暇保護她,她從小就被不斷地欺負和羞辱。後來,這個被原生家庭「碾壓」的她,帶著妥協與僥倖進入了文工團這個看似嶄新而友善的集體。然而家庭之殤並沒有讓她學會合理的抗爭和自我保護,只有出逃的僥倖和無限的憧憬。
她以為自己即將被善待,即將遠離那種暗無天日,終生無望的生活,可是,真是應了我們現在常說的那句話:世界從來都不是你以為的那個世界,因為到文工團報到的第一天就被打臉了。
正所謂,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因為血雨腥風,從何小萍進文工團那一刻開始,就從來沒有停止過。
女教官讓她表演幾個動作,進行到一半的時候,替她拿衣服的團友,突然對她露出鄙夷之色,嫌她衣服上有汗臭,團友們見此情景笑作一團,她已經開始被孤立的命運。
儘管一直在努力討好,但除了劉峰外,幾乎沒有人把她當回事,處處想贏得他人的關注,結果總是成為笑料。
就是這樣一個何小萍:
為了讓勞教爸爸看到自己當兵的樣子,偷戰友軍裝;
為了讓媽媽抱自己一下,寧願凍壞自己;面對惡意的玩笑她選擇忍氣吞聲;可以解釋清楚的誤會她非得保持沉默;自己愛慕的劉峰,一句「你能抱抱我嗎」居然憋了足足30年。
她把自己的一生都揉進了那一點點可憐到卑微的愛里,渴望親情,愛情,友情,卻終其一生難了夙願。劉峰肩上那輕輕一靠,或許是她畢生最幸福的一刻吧~
都說歲月是沉澱下來的平靜,酒釀香醇,但是《芳華》的殘忍在於,影片里的每一個人,從一開始就帶著不同程度的認命姿態,一步一步瓦解著自己最初的最本真的模樣。直至暮年,所有人物都在做著不同的妥協,有些妥協是有具體對象的,而有些只是源於奴性、慣性或虛擬的恐懼。
究竟是怎樣的年代和記憶,能讓一群風華正茂的年輕人喪失反骨?該有的反叛精神會被抹殺的一乾二淨。
是原生家庭的烙印。
3、你滿嘴說愛,我卻滿身傷害
有人說,子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續,不管你多想掙脫,終其一生也無法擺脫父母的影子。
這種感覺,大概就像知乎網友 @清河 說的那樣:
當我發現我抱怨的內容,語氣,神態和我的家人一模一樣的時候,我感到一股寒意從脊背上竄上來,深深地無奈與悲哀,終生難忘。
我們不得不承認,原生家庭對一個人三觀的影響,實在太大了。
作家阿爾文·托夫勒說過:「在為人父母這個領域中,仍然有很多外行。」
確實,因為世界上的考試千百萬,卻沒有一種考試是為為人父母準備的,想想就覺得可怕。
之前有段話在微博上很火:
「一直覺得家庭氛圍好的小孩很幸運,他見過好的感情是什麼樣的,擁有對健康的愛的敏銳嗅覺,很容易就往正確的方向跑。」
因為知道往正確的方向跑,所以總是過得很幸福,總能交到不同的朋友,然後從不同人那裡收穫到更多的溫暖和愛。
那麼在家庭氛圍冰冷,兄弟無愛,父母無知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呢?
不知道什麼是好的,要花很多力氣和時間去踢開那些糟糕的命運,甚至一輩子也擺脫不了原生碾壓的折磨,人生的狀態就是一直碰壁,再碰壁。
就像劉峰和何小萍,看到了父母給予自己的「愛」,於是,有的有樣學樣,過著類似母親卑微的人生,有的拚命在乎別人的認可和尊重,善良到廉價,卻依舊得不到想要的結果。
有人說,原生家庭對人生觀的影響,完全是兩個極端,一種會帶來坦然和過分充足的愛,餓了找媽媽,累了就回家,從來不害怕,因為有爸爸。這種家庭長大的孩子,就像林丁丁一樣,絲毫不會在乎身邊人的感受,永遠以自我利益為重,就算犯了錯,也不會覺得是錯,因為從小父母的對她的教育里,根本沒有懲罰這個環節。
另外一種會帶來埋怨、無奈、悲慘、凄涼,從小就習慣了被謾罵指責、被人當做出氣筒一樣肆意發泄情緒,事後還都以父母口中一句:「我這都是為你好」完美結束。
甲之砒霜,乙之蜜糖,你不珍惜的愛,也許是別人求而不得的禮物。
我覺得很對,因為身邊有過類似例子,曾經一個同事,她跟我講過自己的童年,說家裡每天都炮火連天,爸媽所在之地,寸草不生。
「我爸媽吵了二十多年,每次吵架都摔東西,我家的餐具都是不鏽鋼的。那時我就想,以後一定不要生孩子,不要讓孩子過和我一樣的日子。」
《無聲告白》里有一段關於家庭的描寫,印象很深:
「家庭,有時候會是一個以愛之名義設置的牢籠,其恐怖在於,門上無鎖,你卻不敢推門而出,只能咆哮地接受一切愛的安排,直到最後溺亡其中,或是被時間所離散。」
4、會生的人很多,會教的人很少
咱們中國有句古語:子不教,父之過。說的就是父母、家庭、教育和孩子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
作家沈三廢說過這樣一句話:我的原生家庭沒有給過我安全感,談不上精神後盾,這讓我成年後很容易把情感寄託到別人身上,就像依附在他人身上吸取養料的怪物。可是,這個世界,除了靠自己,誰也不能靠,當務之急還是趕快讓自己成長。
我覺得很對,原生家庭的影響固然重要,但是自己後天的改變也同樣重要,因為我們不能像劉峰和何小萍那樣,終其一生都被困在原生家庭的牢籠里不能出來。
舉個很應景的例子,《爸爸去哪兒5》里有那麼多家庭,可我覺得最有愛的還是陳小春一家。
也許很多人不知道,陳小春出生在一個非常貧窮的農民家庭,貧窮到父母能為了3000塊生活費,把陳小春最小的弟弟賣掉。
父親為了生計四處奔波,稍有不順就對妻子孩子非打即罵;母親則是瘦弱善良的農婦,挨打也不會反抗。
有一次,陳小春被父親安排去種田,為了防止他逃跑,父親就用腳鏈鎖住他的腳,「就像對待猴子一樣」陳小春這樣感慨的回憶。
後來全家人搬去了香港,他被迫輟學,為了賺錢獨自離家打拚,幾乎干遍了所有能幹的臟活累活。
在同齡人還在開開心心上學玩樂的年紀,陳小春就提前嘗到了人情冷漠和無止盡的孤獨。
有一次,他打工的餐館被顧客吃出了蒼蠅,被老闆當眾扇耳光,還被要求吃下菜里的蒼蠅,年輕氣盛的陳小春哪受得了這種委屈,直接掉頭走人。也是那時起,他學會了帶上「生人勿近」的牌子,用暴躁的脾氣來保護自己。
所以,在節目剛開始的那幾期,我們能看到他對兒子的教育方式非常單一,那就是愛用吼的,怒也是吼的。就像他說的那樣,自己也漸漸活成了兒時厭惡恐懼的父親的樣子。
可是在本季《爸爸去哪兒》節目結束時,他和兒子的相處方式,卻變得特別的暖心,在他的臉上,也常常能看到寵溺的笑容,跟其他人的談話也漸漸變得多了起來。他說,是兒子教會了他如何正確的做別人父親。
陳小春自己說過,應采兒是改變他一生的人,因為她是那麼的陽光,那麼的愛笑,跟她在一起,似乎一切都變得很正能量,她就像是冬天的暖陽,衝破重重迷霧帶自己從黑暗走到光明。
之前看到過這樣一段話:
「陳小春不是一個容易感到快樂的人,坎坷的經歷都寫在了臉上。他的世界太需要一點溫暖和光明了,所以會喜歡應采兒。就像缺水的魚渴望水,就像沒有光照的植物,掙破石縫也要望向陽光一樣的喜歡她。人人都說古惑仔原來最深情,其實是因為應采兒,給了古惑仔全新的人生。」
原生家庭不太美好的陳小春,足夠努力也足夠幸運,能靠自己打拚出一番事業,也遇到了命中注定的另一半,擁有了美好的再生家庭。正因為足夠美好,才給了兒子Jasper一個溫暖的原生家庭。
其實,我們都有可能是陳小春,曾經對原生家庭有過不甘,但也漸漸學會接受它的不完美;有過不滿,但也慢慢學會打破桎梏,創造自己的再生家庭。
那些因為原生家庭缺失的愛,終會在未來的時光里彌補;
那些因為原生家庭缺失的美好,再生家庭也會用另一種方式償還。
只要你還願意踮起腳尖,觸摸生活。
這世界就是,我們終其一生,都在努力擺脫不好的,然後再遇到些美好的,只要儘可能努力地生活下去,就有機會夠如願以償。
所以,願每一個原生靈魂,都能在時光荏苒的回眸里,芳年依舊,灼灼其華。
(部分資料和圖片來源網路)
推薦閱讀:
※原生家庭的過錯,不是你頹喪的借口
※童年情感忽視:一種不明顯的傷害 | 關於「抨擊父母」,我們該說些什麼
※看不到未來,還該繼續培養感情么?
※如何處理男朋友家庭的複雜關係?
※別總把自己的不幸拿原生家庭說事,認命的人不過是放棄了選擇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