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作過哪些惡?
摘要:Facebook數據醜聞不斷發酵,個人隱私大數據被濫用,個人行為被假新聞引導……Facebook這樣的巨頭,到底作過哪些惡?
來源 | 小商幫科技
公眾號 | xiaoshangbang
作者 | 左刀
1、背景
近期,Facebook的數據醜聞不斷發酵,引起了公眾極大的憤慨,這件事情對於大數據時代的所有人而言,其實都是息息相關的,對中國互聯網信息安全和個人隱私有著很強的啟發性。
我們先來簡單回顧一下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
3月17日,英國《衛報》爆出英國的數據分析公司Cambridge Analytica在美國大選中為特朗普服務,且這個大數據服務公司的數據來源於非法獲取的Facebook的用戶信息,涉及到的用戶人數高達5000萬。Cambridge Analytica公司在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中針對目標受眾推送廣告,從而影響大選結果。
《衛報》信息泄露事件主要人物的關係圖
而Facebook在這一事件中也做了一個非常糟糕的攻關:在媒體曝光信息泄露新聞之前,Facebook已經在周六比公眾更早地了解了這一信息。於是,Facebook趁著稿件刊發前做了2件事。其一,向媒體發送法律文件,解釋為什麼向Cambridge Analytica透露這些信息,並不是「違法的」。其二,他們趕在媒體之前做了自己報道,表示自己收到信息表明Cambridge Analytica沒有刪除用戶資料,所以暫停了Cambridge Analytica的廣告(Facebook曾經要求Cambridge Analytica刪除數據)。
這兩個舉動,卻讓Facebook陷入了媒體的汪洋大海之中嗎,人們普遍認為:Facebook早就知道Cambridge Analytica濫用信息,卻視若無睹。而媒體人們則更是將Facebook「威脅」他們的行為公開,並不斷深挖Facebook的相關醜聞,以此來獲得公眾的高度關注。
在整個事件的狂風暴雨中,扎克伯格卻沒有在第一時間發表道歉並給出強有力的措施,而是選擇了沉默,Facebook的各路高管也一直為自己辯解,聲稱錯不在自己。一直到今天,扎克伯格才在媒體公開道歉,但為時已晚,廣告商紛紛撤離,各國政府也對Facebook進行「清算」。僅美國政府的罰款,如果按照上限來計算,就高達2萬億美元,遠高於其市值。
那麼,Facebook只做了這一次惡嗎?顯然並不是。
2、黑歷史
Cambridge Analytica並非唯一,2010年,一家叫RapLeaf的網路追蹤公司曾經利用Facebook數據組建自己的資料庫,出售給政治諮詢公司,Facebook與政治掛鉤並從中牟利甚至已經成為了公開的「秘密」。
早在奧巴馬時期的2012年,奧巴馬競選陣營就通過深度使用Facebook的數據,分析並幫助競選陣營進行決策。這些抓取的數據包括個人的:姓名、性別、住址、生日以及所有該人公開發布的信息以及在Facebook上公開的操作軌跡。
奧巴馬競選營媒體研究主管的Carol Davidsen甚至得意洋洋的進行了爆料:
Carol Davidsen的意思,簡單說就是我們抓取了Facebook的數據,但Facebook沒有阻止我們。實際上,豈止是沒有阻止,Facebook還一路為奧巴馬陣營開了綠燈,因為他們的選票是投給奧巴馬的,而其他候選人則沒有這麼幸運,Facebook不僅沒有給他們進行數據抓取並定向投放廣告的機會,甚至還利用假新聞來引導民眾的政治傾向。
實際上,整個2017年,Facebook 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都在與媒體進行激辯:Facebook有沒有假新聞?假新聞到底幫沒幫特朗普勝選?俄羅斯有沒有在背後進行操控?
媒體並非空穴來風,在過去幾年中,Facebook和谷歌都面臨假新聞泛濫的問題,其中,關於政治選舉的新聞則大多傾向於特朗普,對其他競選人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響——比如說,Facebook上關於希拉里的謠言,大部分都對希拉里不利,而且由於其龐大的社交媒體屬性,這類消息被廣泛傳播,造成了巨大的影響。而希拉里陣營中所謂的精英階層,對這些在底層民眾中泛濫的假消息顯然預估不足。
對於假新聞,Facebook最初願意承認是抓取新聞的AI出錯,不願意承認是Facebook自身的問題,但隨著各種假新聞愈演愈烈,Facebook的辯解顯然是站不住腳的。最後,Facebook不得不承認,「可能由俄羅斯操縱的」一些虛假帳戶在美國總統大選期間購買了數千份廣告,目的是放大造成社會不和的政治信息以干預總統大選。而現在,大眾知道除了這些所謂的虛假賬戶投放的廣告和假新聞之外,Cambridge Analytica公司更是通過大數據分析直接操控了大選中的部分民意。
通過定向推送和假新聞,Facebook「控制了」相當一部分的選民——最直接的作用是,通過數據分析找到騎牆派和沒有什麼主見的人群,通過推送廣告和假新聞把他們直接轉化到自己需要的陣營中。
本次泄密門的主角Cambridge Analytica是政府和軍方承包商SCL集團的一個分支機構,而SCL專門為世界各國選舉提供服務,其業務包括美洲、非洲和歐洲。Cambridge Analytica參與了美國和英國的幾十場政治活動,包括英國退歐公投,以及參議員泰德·科魯茲2016年的初選。
據《紐約時報》報道,Cambridge Analytica創立於2013年左右,最初的重點是美國大選,它得到了億萬富翁、共和黨人羅伯特-墨瑟(Robert Mercer)的1500萬美元資助,公司名稱是由後來擔任特朗普白宮顧問的史蒂夫-班農(Steve Bannon)選定的。班農已經離開白宮,去年,其收入的一半(50萬美元)就是來自於Cambridge Analytica這家公司。
據《泰晤士報》去年報道,特朗普在該公司的部分協助下贏得2016年總統大選後,該公司首席執行官亞歷山大-尼克斯(Alexander Nix)就開始向更多的客戶推銷其服務。該公司吹噓說,它可以開發消費者和選民的心理特徵,然後用這個「秘密武器」來影響消費者和選民的意願,這比傳統廣告更加有效。
之所以Cambridge Analytica能通過Facebook做這些「神奇」的事情,是因為Facebook可怕的大數據搜集能力以及對於第三方使用數據的寬鬆管控(雖然現在已經更加嚴格,但漏出去的巨量數據隨時會造成泄露風險)。
據英國媒體《衛報》報道,原Facebook的平台運營經理桑迪·帕拉吉拉斯(Sandy Parakilas)透露,Facebook對於第三方開發者如何使用數據缺乏監管,而秘密收集數據是慣例。他甚至認為,Facebook的數據被傳遞給了外部開發者,「這是一個黑市」。
眾所周知的是,Facebook的收入來源中,大約98%是來自於廣告,而Facebook的廣告則是以精準、有效而聞名的,比如說,中國互聯網企業出海的過程中,最初的廣告幾乎全部都靠Facebook進行推送,並取得了極為有效的成績,以至於有一段時間Facebook暫停了中國企業的廣告投放之後,這些公司的海外業績和用戶量一度出現了暴跌。
在Facebook上停留時間越久,他就越能搜集到你的各類信息,比如說Facebook將可以收集用戶的個人信息、政治傾向、旅行習慣、使用的智能手機及使用的桌面操作系統和瀏覽器等信息。甚至,你對哪一類的信息點了多少個贊,每年在哪些信息上停留的時間更久,它都會有精準的記錄,通過大數據的分析和人工智慧的學習,很多時候,Facebook比你更懂你!因為你潛意識裡的很多習慣,你自己並不能很好的描述出來,但Facebook的用戶畫像早已根據你一次又一次的使用,刻畫的非常完美。
比如說,如果某個用戶傾向於閱讀一些「憤青」的文章,並且經常點贊,那通常說明這個人比較容易被煽動,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於是可以通過這個人的喜好,推送一些符合他閱讀喜好的文章,並左右其思想,用於政治投票或者購買商品。
此外,Facebook從2012年開始大量購買第三方機構的數據,這些第三方機構包括但不限於Acxiom,Epsilon,Experian,Oracle Data Cloud,TransUnion 以及 WPP等,如果你對這些英文名沒概念,我隨便說一個:WPP,全球最大的傳媒集團,總部設在倫敦。其營業範圍包括廣告、公共關係、遊說、品牌形象與溝通。擁有一系列大型的廣告傳媒公司,包括奧美、智威湯遜、傳立等。廣告界的人都知道奧美,智威湯遜的地位以及他們在全球的廣告數據能力。
通過這些線下的數據公司,Facebook額外獲得了用戶線下生活的敏感信息,例如他們的收入,他們最常去的餐館,以及錢包中有多少信用卡等,甚至要找出家庭收入在10-12.5萬美元之間的人群,並對其進行精準廣告推送,對於Facebook而言也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通過線上與線下數據的整合,你的衣食住行,財務狀況,社會關係,習慣,喜好,政治傾向,性格等等,全部在Facebook的監視下「裸奔」。你的點贊、分享、搜索、更新狀態、添加照片、所有好友、音視頻記錄等,全部在Facebook的掌控之下。
甚至,Facebook還在本次數據醜聞中被揭露收集Android設備的通話歷史和簡訊數據。實際上,早在2017年就有人爆料說,Facebook通過手機的麥克風,監聽用戶的通話記錄,此後,Facebook承認了這一點,但表示:「Facebook確實存在監聽用戶語音消息,收集相關用戶信息的現象,但並沒有存儲這些消息,也沒有將收集到信息,用於所謂的商業推廣之中。」
這些話,直接把用戶當成了弱智。
其實還有更可怕的消息是:根據斯諾登提供的情報,Facebook和Gmail都處於NSA(美國國家安全局)的監聽之下,要知道,Facebook有20億的用戶,其中美國本土僅2.5億左右,其餘全部都在海外(阿三最多)。這些數據已經被用於各個國家特定人群的虛假新聞推送,政治選舉等等,從而影響當地的政局。從這點來看,中國屏蔽Facebook是非常正確的,如果中國幾億人接入了Facebook,大數據被完全監控甚至利用,不知道會造成怎麼樣的重大損失。
除了大數據用於精準廣告並有意無意的進行數據販賣之外,Facebook上還泛濫著大量「微商」,這些「微商」購買Facebook的流量進行推薦,造成了極為惡劣的影響。
根據雨果網的報道,近期,美國商業促進局(BBB)發出警告,讓消費者注意Facebook上的零售電商廣告。據悉,BBB已經接到了幾十起消費者投訴,針對Facebook上一個名為Heluhub電商的網站。
據外媒報道,Facebook用戶Char Berger在Facebook 「信息流」(feed)中看到了一個名為Heluhub的網站廣告,廣告中該網站產品非常多樣,從健身手錶到手機充電器各式各樣,廣告還展示了人們對Heluhub的諸多好評。受廣告吸引,Berger在Heluhub上買了一個健身手錶。
然而,當Berger拿到的健身手錶時,卻發現手錶並不像Heluhub廣告中說的那樣,手錶無法全程監控她的睡眠,也無法連接到社交媒體。
在拿到手錶的之後幾個月里,為了了解如何操作手錶,Berger反覆往該公司的Facebook賬戶和電子郵件發送消息,但並沒有得到任何實質性的幫助。
類似於Heluhub的網店現在開始在Facebook泛濫,有的甚至根本不發貨,而消費者的投訴也往往沒有任何效果。
顯然,Facebook助紂為虐,為了那點廣告費,喪失了基本的商業準則。
此外,Facebook還被認為「不斷抄襲」並「扼殺創新」。Zdnet資深撰稿人Andrew Nusca撰文稱,僅在2006年到2013年,Facebook涉嫌的抄襲事件就有如下的多起:
2006年9月,Facebook推出信息流功能,而Twitter在當年早些時候就已推出;
2007年5月,Facebook推出Marketplace,直指競爭對手Craigslist;
2007年5月,Facebook推出視頻服務Videos,在當時Google的YouTube在市場處於領先地位,而且MySpace也還很火;
2008年4月,Facebook推出即時通信客戶端Chat,而Google在瀏覽器的即時通信服務中已佔領先地位;
2010年8月,Facebook推出位置簽到服務Places,而這是Foursquare和Gowalla率先提出的概念;
2010年11月,Facebook改進其郵件系統,統一給每位用戶分配郵件地址,而Google、微軟和Yahoo已經在這個領域很成熟;
2011年,Facebook給郵件服務系統增加了語音和視頻通話的組合,與Google自創的Gmail直接競爭;
2011年,Facebook開始允許用戶"follow"其他人,而這是Twitter第一個提出並實施的;
2011年8月,Facebook推出照片過濾器功能,而這是Instagram率先推出的;
2013年,Facebook推出了主題標籤功能,而這是Twitter第一個推出的;
2013年,Facebook收購的Instagram短視頻剪輯功能,也是抄襲了Twitter的Vine。
實際上,Facebook後來還抄襲了多個平台的AR功能,以及Snapchat和微信的部分功能(旗下的WhatsApp、Facebook messenger抄襲微信)。
不僅抄襲同行,Facebook還在內部搞了一個「early bird」預警系統,識別來自小型初創公司的威脅,發現後要麼將其收購,要麼進行抄襲,從而摧毀來自潛在對手的競爭。
據知情人士稱,Facebook公司CEO扎克伯格對任何有可能顛覆Facebook的東西都很敏感,甚至對最微小的初創公司也忌憚。在2016年的一次全體員工大會上,扎克伯格曾告訴員工,他們不應讓自己的驕傲妨礙自己對用戶的服務。言外之意就是:不應懼怕抄襲競爭對手。這一信息成了Facebook內部的非正式口號:「別因為自己的驕傲而不屑於去抄襲。」(Dont be too proud to copy)
由於掌握了大量的流量並能監測大量的信息,Facebook已經成為了創新公司的毒瘤。甚至矽谷創業家和斯坦福、伯克利教授Steve Blank認為其正在「毀滅矽谷」。
3、啟示
隨著國內互聯網巨頭的崛起,BAT,TMD等巨頭掌握了中國人大量的數據信息。
比如說,微信掌握了幾乎所有中國智能手機持有者的社交信息,如果加上在其九宮格中的支付、出行、購物、外賣、酒旅等等信息,以及騰訊旗下的瀏覽器、電腦管家、視頻、文學、音樂、新聞、公眾號等,數據量極為龐大。這些年,騰訊還進行了大量的投資和收購,如果未來打通線上和線下數據的各類小程序成功運營,整個騰訊帝國的數據量將大到無法想像。
再比如說,阿里巴巴通過購物、支付,擁有了中國60%以上網民的購物和支付信息,此外,阿里旗下的高德、優酷、UC瀏覽器、音樂、釘釘以及正在進行中的新零售、ET城市大腦等,也都掌握了大量的數據。
這些數據極為重要,如何確保這些公司「不作惡」,信息不會被盜竊,將會是一個巨大的難題,技術上,立法上都是。當然,國家的立法越早行動越好。
當前階段,互聯網公司的數據濫用和數據安全問題就已經屢見不鮮,比如說,在線旅遊公司和網約車公司的「大數據殺熟」,比如說很多互聯網大公司都曾經遭遇的數據泄露事件(參考小商幫科技(公眾號:xiaoshangbang)的歷史文章《大數據時代,我們的隱私怎麼辦?》),甚至有的公司或個人暗地裡將數據放入地下產業進行交易,以此謀取暴利,這些信息包括你的銀行卡和網路上各類用戶名密碼,黑客們會用這些信息來進行「撞庫」,盜取你更多的密碼信息。雖然目前在國內還沒有爆發Facebook這樣大規模的醜聞,但誰能確保數據100%的安全和不會被濫用?
根據第三方機構的調查顯示,中國的APP中,14%可以監聽和掛斷電話,近80%可以定位你的位置信息。我們的每個APP中,默認操作都隱含了大量的隱私操作,有的安裝時你不點擊通過,就無法正常安裝,這對消費者造成了極大的困擾。一旦安裝,科技公司就可以肆無忌憚的搜集你的相關信息。
對於人工智慧時代的「水電煤」而言,大數據成為科技公司眼中的香餑餑,公司之間甚至不惜為此發動戰爭:2017年兒童節前夕,菜鳥網路和順豐發生了著名的「豐鳥」事件,雙方對於數據的爭奪引發了網路上極為激烈的爭辯;2017年8月,華為和騰訊因為數據問題,甚至發生了公開的衝突,雖然雙方都打著「保護用戶隱私」的名義,但大眾敏感的神經再一次被刺痛。
要便利還是要隱私,這或許是人工智慧時代每個人都無法逃脫的難題。
來源 | 小商幫科技
公眾號 | xiaoshangbang
作者 | 左刀
推薦閱讀:
※阿里巴巴大數據之路-數據同步
※《數據架構》閱讀筆記(八)非重複型分析
※大數據架構師技能
※大數據(big data):基礎概念
※【總結】2017年最值得收藏的可視化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