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方哲學的起點和背離
本篇作為《透過東西方哲學思想的傳承看信息的衰減和質變》系列連載的首篇文章,為大家講述我對東西方哲學的認識,還原哲學的樸素意義。解開很多人內心深處對科學、哲學、邏輯學、國學等模糊和非正式概念的混沌和糾結,掰開揉碎和你一起看懂東西方哲學的源頭起點和關注點,對整體東西方哲學的起點和差異做一個新的架構認識。
有人說,中國孔孟老莊之流,談不上是哲學,因為缺乏西學探求本源的【哲科思維】。從質料論,到形式論;從泰勒斯說水是萬物之源到柏拉圖說一切事物背後必有一個理念......那種追本溯源的精神和方法論,是科學精神的源動力,也被認為是鑒別哲學範疇的基本歸因。
其實何必要給哲學這個詞帶上那麼沉重的枷鎖?在我看來,哲學是什麼?之前我從一本書里讀到,哲學源自於鄉愁,深深撼動了我。「鄉愁」是很樸素的東西,所以哲學不是廟堂之上的供奉品,也不是分別社會等級或人生品味的界限尺,哲學更像是在一股濃烈的「鄉愁」下去追問自己內心和思考的過程,哲學是飲食男女在待人接物中突然映照本心的一個意思而已,哲學並不遙遠,就在我們身邊。
狹義哲學的概念源自西方,強調假設和證明,表達為抽象邏輯的推理和嚴密性。但是不代表東方人的思考和反省就不是哲學。廣義的哲學應該是大眾化的。「哲學」這個詞是從日本流入中國,日本作為最早西化的東方國度,快速吸收了西方哲科思維的理念系統,並學習實踐,算是東方的西學先驅。
「哲」這個詞在古代中國代表著「智」。《爾雅》云:哲,智也。甲骨文的哲字代表著兩種力量的平衡,所以古代中國人認為平衡即是智慧,即中庸之道。所以中國人認識的哲學,就是智慧之學,是通過思考鑽研產生智慧來平衡萬物生息,解決問題。只是東方哲學只提現象層面的歸納(即從日常生活眼見為實的經驗累積出發),很少有假設和求證的過程。
很多人說東方思想是建立在農業社會上的現象歸納,西方哲學是建立在工商業文明上的抽象邏輯演繹,是更先進的思想工具和方法。我並不贊同這種簡單的比較和二元對立思維,東西方哲學各有精妙處,作為一種思考方法,本無好與壞的屬性。西學有他的抽象邏輯簡潔美,東方思想有意境和藝術上的造詣。立派別,分高低是一種很粗糙的二元認識邏輯下的幼稚行為。
今天的國人,其實在受教育過程中已經全盤西化。雖然底層思維方式仍受東方文化的慣性熏陶,但應用和後天教育全是西學系統訓練。這種現象導致很多人在深深的矛盾中掙扎,所以不得不持一個絕對極端的態度,才能讓自己的內心免於這種矛盾的挑撥。有很多極端科學主義者,認為科學代表著一切,科學等同於客觀。羅胖在羅輯思維中多次用憎惡的口吻蔑視中醫,對轉基因等科學成果卻熱情追隨且力排眾議,這其實本身就是一種面對內心矛盾的焦慮。是好是壞何必先下結論?難道不先定個調子或主義什麼的就失去了自我存在的底氣?當科學變成了權威崇拜,本身就違背了科學本身的可證偽性。
在我看來,西方科學絕不完全代表著客觀,相反是極不穩定和越來越快被新理論推翻的演進。牛頓在絕對時空觀的低速宇宙下建立的力學系統,曾登峰造極,連當時無法觀測到的海王星都得按照他計算的軌跡運行,人們寧可相信行星軌道錯了,也不相信是牛頓的天體物理學理論錯了。
可當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明確引力僅僅是一種空間曲率時,經典力學理論卻全盤崩潰。今天的量子力學、超弦 M 理論、平行宇宙等觀點雖然沒有被徹底證明,但也很有可能會很快顛覆愛因斯坦的相對時空概念。這一切說明了什麼,科學僅僅是人認識世界的階段性產物,帶有很強的主觀性和認知局限,絕不代表是一種終極的認識或直接等同於客觀規律。
很有意思的是,東西方兩個大哲人曾分別論述過一個問題,即是「我思」。莊子說自己夢到變成蝴蝶,提出了一個問題,是莊周夢蝶還是蝶夢莊周?這個問題提的很美,但是莊子卻止步於此了,留下了一個值得深思的意境,卻沒有給答案。這是東方文化很典型的一個特徵,提出一個意境或境界,然後不告訴你路徑,就三個字:自己悟。
西方哲學家笛卡爾思考到這個問題時,也說了一句話:叫做「我思故我在」這句話很了不起,他把這個思考作為了一個起點,等於試圖去解決莊子提出來的到底是誰在做夢的問題。笛卡爾給出的答案是只有我思考的時候我才能確定我存在,他通過複雜的推導論證來證明人類精神的存在,但是卻無法證明物質的存在。這也是西哲從本體論到認識論過度的一個里程碑。
因為西方哲學家在本體論階段一直苦苦思考追求的那個本源,最後發現找不到。推演至今,質料論從水是萬物之源,一直追問到了分子、原子、質子電子、到今天的夸克。可是別說夸克了,誰又真正見過電子質子是什麼?無法用形象來描述。我們今天說的一個原子周圍分布的多層電子圍繞,其實都是邏輯推理下的模擬,而非一個客觀本真的存在。
所以西哲轉而走了形式論到認識論的路,既然現象層面無法追問終極,那就用抽象邏輯的方法,拋棄現象本身,走純邏輯的路。這是東西方思想徹底分道揚鑣的奇點。
我們今天看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你會發現,用東方人具象化的思考方式,你完全無法理解這本書在說什麼,因為和我們日常飲食生活現象層面的東西完全沒有關係。從幾個不證自明的基本公理提出假設,然後逐步推演驗證,形成一整套邏輯體系。這是西方抽象思維「形論」和「數論」的起步。也是今天幾何學和數學的鼻祖。
很多中國人包括我自己在上學的時候很抵觸數學,第一覺得搞不清楚用途,第二覺得自己的腦子理解不了那種抽象思維的方式。可是恰恰是這樣的東西,在西方人看來是最不會騙人的。現象層面有太多的假象,但是邏輯世界裡,1+1=2是天理,永遠成立,不會騙人。慢慢的,提出假設,然後在公理的基礎上去推導證明,再來驗證這個假設成立,這樣的思維變成了一切西哲的基礎和表現形式。
近代開來,中國古典哲學,像一個陳舊的發動機,驅動世界幾個世紀,然後轟然倒塌,變成了眾矢之的。從「德先生」「賽先生」登堂入室,到維新洋務、五四新民主主義、然後「反四舊」到「批林批孔」,孔子其人不知得罪了誰,竟落得個如此下場。沉澱在中土之國的巨大精神財富,也被一片批判科舉亡國和儒家訓政下,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東方文化自始至終就是務實的,在東方思想百花爭鳴的那個軸心時代,不是沒有出現過研究形式邏輯的派別,只是很難存活下去。戰國百家時候有一派名家,開創人是惠施,經常會和莊子辯論。「子非魚」的故事就是出自於他們兩個的辯論,裡面就牽扯到很多形而上的邏輯概念轉換和推理。發展到後期公孫龍的「白馬非馬」其實已經很像蘇格拉底的大前提、小前提、結論式的演繹哲學結構。可是為什麼都是曇花一現呢?就是因為不實用。
戰國時候有一個齊國名士叫淳于髡(kun),就曾經嘲笑孟子:他說嫂子溺水都應該拋棄「男女授受不親」教條出手相救,如今天下大亂,諸侯紛爭,作為有學識的人不應該坐而論道,應該出手相救才是。可見自古東方思想重在解決問題,而不在形式邏輯。
很多人可能會說,這樣的思考是不進取的,是淺薄的。這也是導致中國落後挨打的原因。我不否認是有前因後果的牽強關係,但是我們也可以做一個大膽的思考,誰說保守而不激進就是錯誤的?激進用智改造客觀就是正確的?宇宙沒有發展到最後一刻,這個結論誰也沒資格做。
大家都看到今天科技發展帶來的成果,讓人類不斷的驕傲和狂妄,認為自己比古人活的質量高很多。其實在我看來並非如此。王東嶽先生說過一句話:「科技的發展是人類在生存環境不斷惡化的前提下不得不去改造環境所做的應激反應。」這句話說的很到位。換句話說,別認為科技有多麼偉大,古人沒有科技,不是不進取,或許是因為根本就用不著。抱朴守拙是東方文化的根基。我在這裡的討論沒有褒貶好壞,只有論述和品評。
綜上,無論是東方的務實思想還是西方的抽象邏輯,都是人類面臨問題不斷用智解決問題過程中的表現形式,只是路徑不同而已。哲學本身並沒有那麼高端,之所以後來變得深不可測,是因為後人曲解了哲學家用智的本來目的。拋棄了他們要解決的那個問題和思考的終點,捨本逐末地去追求中間的那個形式,這也是一切偽科學、偽國學、成功學,以至邪教的根本面目。
要去理解一個人的思想,一個哲學家的意境,就一定要回到他的那個場景中,體味他面臨的問題和他的人生態度,否則你所得到的僅僅是別人的信息而非自己的思考。東西方思想都是人類的瑰寶,如何在正確的場景和階段發揚,獲取力量和智慧,是我們不斷探索的目標和使命。
本期就講到這裡,歡迎大家持續關注【內研學堂】,閉門啃讀,修悟人生
推薦閱讀:
※享譽世界的法國時尚是如何形成的?
※今日推薦|她便成了遠處的燈塔,成了我那夢中嚮往的橄欖樹。
※《斷頭女王》瑪利亞·斯圖亞特的傳奇一生
※8本書陪你度過漫長冬日
※國慶八天假,我想送你八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