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園的力量|每個人都需要一座療愈花園
療愈,台灣正流行的詞。顧名思義,和健康有關,但又不是傳統上針對病灶的治療,更多指精神心理上的撫慰,是比治療更隱秘更有故事的範疇。
配圖為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的屋頂花園一景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收治精神病患,他們建立了一座療愈花園,有生態池、芒果樹、萬壽菊、紫藤花、練習寫字的「書苑」。這些不是點綴,而是患者生活的一部分。有些樹是患者種的,有些花草是患者照顧的,在這裡工作了38年的護士長張碧鳳,會摘些新鮮的花草放在拒絕與外界溝通的患者面前,吸引他們走出封閉的世界。一名少年患者有一天對來探視的母親說:「這是我的木瓜樹,媽媽。」媽媽激動地流下了眼淚,因為兒子已經多年不和她說話。
配圖為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療愈花園的冥想區
張碧鳳自己也有一個療愈花園,那就是花蓮的山水土地。她在15年前遇到情緒障礙,用平常的方法難以克服,便參加了一個課程。當她被帶到花蓮認花識草後,發現自己的焦慮不知不覺緩解了,心情平靜下來。
患者與治療者,原來都需要一座屬於自己的療愈花園。生活中的挫折、艱辛與創傷,每個人都逃不過,如果這些積累在心底,沒及時釋放出去,會造成性格、心理、判斷力的偏差,對環境與身邊人誤解日深,為人處事難再友善誠懇,而是陷入冷漠甚至仇恨的惡性循環。此時,即便學有所成或功成名就,仍然不能給人給己帶來幸福。
台北有一個在地鐵上隨機砍人的大學生鄭捷,香港有一個碎屍雙親的「斯文」的周凱亮,他們犯案前都是正常人,學業不錯,外表斯文,和家人相處也沒有大衝突,但沒有人意識到他們已經成為沒有感情沒有是非判斷的機器人。現在的家庭中,孩子成績不好是問題,身體不好是問題,對人沒禮貌是問題,其他的好像都不成問題。不尊重生命、不以誠待人、沒有感受美與愛的能力,這些關乎人生命質量的重要環節十之八九被忽略了。結果,會產生鄭捷、周凱亮這樣外表規範、內里冷漠到「非人」的青年。香港一位記者同行旁聽了周凱亮的庭審,他稱周外表毫無殺傷力,但如果注意他的眼睛,會發現他看一切如視「死物」,生命在他心裡眼裡沒有價值,即便是愛他的雙親。而鄭捷更被台灣社會痛恨「沒有悔意」,因為無論聽受害者家屬的哭訴還是法官問話,他都面無表情目空一切。
每個人都需要一座療愈花園,這座花園可以是花草,也可以是藝術、是手工,這些大多於功名無用的東西,卻是有大用之物,與之相守能教會人審美、惜物、感恩、跳脫慣性軌道放鬆身心。對孩子,這是一個健全人格的所在;對成人,這是一個釋放傷痛、拓寬眼界的途徑。每個人生來都是潛在的詩人,有足夠的童言童語為證,原本都可以詩意地棲息在大地上,卻被太多偏差的目標與情緒帶入歧途。尋找和建立一座屬於自己的療愈花園吧,在那裡校正自己,回到一個健康人應有的態度,更樂觀、堅強、寬容地開始接下來的日子,哪怕負面的東西一樣不少,我們也可以正面應對,就算受傷害,也不至於令自己面目全非。
轉載自《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5年04月03日 第 11 版)作者:陳曉星
推薦閱讀:
※心智成熟的人會出軌嗎?
※《放羊的星星》好看么?
※放鬆和放下是最好的心靈良藥
※紐約爆炸、男星自殺、MH370殘骸| 面對脆弱無常的生命,你需要的不是追熱點,而是死亡教育
※一個人怎麼樣活得比較整潔,不光是生活上還是心理上,就是每天都要活得條理清晰,任何事絕不拖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