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FM | 海歸iphoneX都用不起,不移民你來澳洲留學幹什麼?
本文首發於公眾號:你不了解的澳洲
「你不了解的澳洲。」
「了FM」,跟「了懵懂」聽故事。
如果我不曾學習這些字體,或許Mac電腦就不會又多種字體。看似沒有價值的學習,10年後回頭看,所學的內容卻影響了我的一生。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喬布斯
本篇共3953字 | 預計閱讀時長4分鐘
我之前在《北京還是澳洲?巨嬰的選擇》中談過留學畢業的抉擇問題。留學澳洲一直被人冠以「移民跳板」的頭銜。的確,在如今留學生「歸國潮」的衝擊下,「留學」的光環已經減弱。許多留學生回國薪資連一個iphoneX都買不起,「留學無用論」也被在網上大肆炒作。在這樣的環境下,澳洲留學 「移民跳板」 的頭銜就更加被「做實」了。但前一陣,我卻收到一位堅定立場畢業就回國的同學留言。
在土澳呆了三年,愈發堅定畢業回國的信念。可能我更適合中國,那個一個電話打來,無論我在做什麼,無論我在何處,都會為朋友赴湯蹈火的地方。我在土澳很少遇到這樣的朋友,大家私人空間感很強,也太過尊重對方的生活,感覺缺乏了一種年輕人之間的一種激情感。我不知道這算不算一種熱情,但是真的懷念當年那幫子「沒羞沒臊」的兄弟們,哈哈
@Hyphen
留言自
《了FM | 中國式「熱情」 VS 土澳式「冷漠」》
我們這些莘莘學子就都想踩著「移民跳板」嗎?
那些回國了的同學們呢?
01
留學,但不移民的理由。
我在澳洲的時間正好是移民政策大變化,政局不穩定的幾年,在這種情況下,本來極易移民的職業也變得很難移民了,大多都要求認可的就業經驗和穩定工作。在我比較不懈的努力下,一步步也是走在移民的軌道上。最後我決定回國的時候已經拿到TR (Temporary Resident),並且因為我有穩定的工作,之後只要消磨掉定量的時間,綠卡也是可以拿的。
但是我沒有移民。
原因如下:
1.老婆(當時的女朋友)在國內,也不願移民,英語也不夠好,來了也沒法很好生活。並且,異地戀你再牛逼,總不能異地結婚吧!
2. 天花板那麼明顯,難有作為。作為新移民,勤勤懇懇下,生活可富足,但難有更大作為,國內,尤其是上海,要奮鬥或者什麼,機會更多。當然,若沒奮鬥好,生活肯定不如待在澳洲的生活好,這就像投資,回報可能性越大風險越大,澳洲的生活對我來說就像存個定期,風險是最小的。但是年輕不稍微有些搏的精神就太無趣了。志不在此,天很藍,草很綠,風平浪靜,非我所願。
3. 父母在,我移民了,無法盡孝。這是跟不少新老華僑交流後得知,他們移民的一大遺憾。
4. 不知是澳洲人少,還是人工太貴,效率巨慢。有一次同僚被糖漿燙傷看急診,救護車來的巨快,到醫院也巨快,但是從下午四點多排到半夜才看到病。同期抵達的一個小弟弟是骨折,因為骨折程度不重,也在一旁等著呢。
5. 我對上海這個城市特別喜愛,喜愛程度到了每次聽那首【喜歡上海的理由】的時候都會默默流淚!
@唐小開
這裡感覺太孤獨。已經兩年沒有回家過年了,往返一趟機票太貴,只能在視頻里看看爸媽和家人。以前在家從來都是懶得貼春聯。現在跑幾個華人區花20塊錢買了一副對聯貼在寢室門口,假裝這裡的春節也很熱鬧。
@小龜
大家各持己見,但「天花板」一說,有點太絕對了。我在澳洲也確實不時地思念祖國和家人,嗯,聽著很矯情很官方,但確是我的真心所想。「在澳洲留學幾年,你最大的收穫是什麼?」這個問題,被親戚、朋友、領導、同事問過多次,但限於對話的場景,回答大多是打個哈哈糊弄過去,偶爾自己也犯嘀咕,是不是虛度光陰了?心中也產生了些許「留學無用論」。
但我每當想起那些年在圖書館熬過的一夜又一夜,看過一次又一次的日出。我就會感到欣慰,沒有白來一趟。
我確實學到了許多。
「上大學你就輕鬆了」 ,但對我在澳洲大學這幾年來說,這是一條非常扯淡的謊言。
曾看過一本寫留學的書,叫《願你歷盡千帆,歸來仍是少年》,書中寫著:
「有人覺得,使著金銀刀叉,吃著黃油麵包,喝著咖啡紅酒很幸福,或許是這樣。」
「有人覺得,國內要什麼有什麼,跑出去花錢花時間不划算,或許是這樣。」
「有人覺得,在外面只吃喝玩樂,或許是這樣。」
「你需要家,需要愛,但是不敢想,不能要;」
「你怕孤獨,怕寂寞,但是不能說,沒人聽;」
「你做不好,熬不住,但是不可退,只能進。」
「這苦,你知道,我知道,沒有走上這條流浪之路的人,永遠不知道。」
這也便是許多留澳學子們的心聲。
本文首發於公眾號:你不了解的澳洲
02
來澳留學究竟收穫了什麼?
我覺得最不好的收穫就是我一身肉。不是很喜歡澳洲,可能是內心期望值太高了。喜歡澳洲的同學朋友都很喜歡。
護理專業畢業,我英語還是一般,寫護理記錄還是不專業。上班可能剛開始也壓力大,希望自己以後能更得心應手。
我以前非常在意別人得眼光,想要什麼都有都要和別人一樣。不敢說我完全改了,但是比以前好了,做讓自己開心的事。每一分每一秒在意別人的時間都是浪費。
@墨小護
我在南京,現在做軟體研發。之前在悉尼的新南威爾士大學讀碩士。
理工科的生活當然不如他們商科的這麼豐富多彩了,主要原因就是我們要忙很多,基本過了期中假,每天大部分時間就在實驗室度過。
回國面試的時候,去過微軟面 Pre-sales。當時面試官是英國海歸,他問了我一個問題,你覺得留學最大的收穫是什麼,我回答說:
最重要的是,你在那,是作為一個真正的成年人生活在一個社會上。在國內,即使上了大學,學校仍然把你當作一群孩子圈養起來,即使犯了點什麼小事,學校也能幫你頂一下,但出了國不能:從租房子,辦手機,安網路,找工作,哪一個都得自己來。如果遇到糾紛,那就真可能法庭上見。別人不會因為你是學生就對你怎麼,既然是成年人,別人不會什麼事情都幫你辦好,你出了什麼事情也得自己負責,受了委屈則要自己去爭取,自己的路要自己安排。
@Darouwan
物價教我學做菜
@匿名澳洲留學生
澳洲3年留學,真是體會到了「大學是一個人的大學」這句話,
「初中是一個班的初中」
「高中是一群人的高中」
「大學是一個人的大學」個人認為這句話就是在描述澳洲留學黨的。因為在這邊沒有「班」這個概念,學校宿舍的舍友也都是相對自由和不固定的。一學期或一節課就換一批人。 這個周期都變的很短是好事兒也是壞事兒吧。為了跟上進度,成功地總結了有方法有效率的獨立學習方式。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可能會變得淡薄而容易破裂,但也認識了交心的朋友。
@四班色小兔
批判性思維跟澳洲口音。
@TheAmazingSeb
曾經有幸在澳洲待過4年,
瞧過節衣縮食,也瞧過揮金如土;囂過張,吃過苦;說過情話兒,分過手。
我那時候也問自己,我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我覺得大概就是,吃過苦。
彼時年輕,吃苦的原因暫不表。
但乾的都是低端活兒計,不比諸友,上遊艇,進風投,見過大陣仗。
我學習不認真,現在想想,後悔但不後怕,後悔是銀子砸了,本事兒沒見長,不後怕是因為吃了點苦,不怎麼幼稚,另說,該刺激的都刺激了,大起大落,也有精彩。
能給大家的建議,就是把書讀好,讀書好的人勸你,頗有說教,我勸你,是因為我走過另一條路,兩者相比,還是覺得先把書讀好,才是收穫。
再者是出去轉轉,多逛逛街,什麼事兒都體驗體驗,你會有自個兒的感觸。
總之,出國兩件大事,首要是學知識,次等是看世界,學知識我已說了,埋頭讀書,勤為路,也沒什麼別的好法兒,看世界,也簡單,走出門積极參与就好,玩也好,工作也好,電腦哪兒不能玩,電視劇哪兒不能看。
@Zhuxuan
語言障礙、超強度的學習內容以及那天文數字的學費,讓我學會了安排自己的每一分乃至每一秒。讓我能夠在學習期間,不再刷熱搜,不再發一條「不複習,不睡覺,不瘋魔,不成活」的正能量到朋友圈。排除一切雜念,用盡一切時間學習。這每一次自控,都會讓下次自控更容易。有一天我不再自控,那一天行為就會自成為習慣。而這種「習慣」是我最大的收穫。
@了懵懂
有人說「留學是一生中最重要的經歷。」任何時刻回憶起那段留學經歷對他的影響,依然感慨頗多。這些寶貴的「經歷」,就是我們最重要的「收穫」。
03
終有一天,你會感謝 「無用」 的留學
「留學無用論」有他們可取的觀點,留學生們的醜聞也時不時會上頭條。但不能夠否定我們這些刻苦奮鬥的莘莘學子在留澳的所感所得。就如悉大的校訓所說「繁星縱變 智慧永恆」,在這裡得到的知識和經驗是會伴我們一生的。
網上看到這麼一則爸爸建議孩子留學澳洲的話。
當初我爸讓我來澳洲的時候,我打死不願意,我爸說:你沒看過海,就一定要親自去看下,無論去看海的路有多難走,無論你看了之後是喜歡還是不喜歡,看到之後就把這一切放在自己的心裡,慢慢積攢起來,都是你一生的財富。有些東西,是任何媒介都無法傳達給你的。
現在看來,我爸說的句句都在理啊!
@閆花花
的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真理總是經得起實踐的。
節目《十三邀》里馬東對話許知遠,談到了他在澳洲八年的留學經歷。
上世紀80年代末獨自去悉尼求學,馬東一下飛機就發現自己的穿著和當地人格格不入。牛仔褲搭皮鞋,悉尼人用怪異的眼光打量著這個中國男孩。 一個人在異國他鄉,舉目無親,生活逼迫他必須要獨立。馬東說他幾乎打過所有的小工,去麥當勞幹活、做辦公室清潔工、揉皮子、蓋房子、刷油漆...... 在北京,他籠罩在父親的光環下;在悉尼,他只是一個普通的窮留學生。
留學幫你塑造更強大的內心,增強環境適應能力。
德國著名哲學作家尼采曾說過「殺不死我的,會讓我變得更強大。」
每克服一個困難,每戰勝一個挫折,都積聚成無形的力量留在身體裡面。於是你漸漸長出一副鎧甲,勇敢面對生活種種的「小惡意」。 想像中的留學生活如同朋友圈中分享的那樣五彩斑斕,美麗的校園,溫馨的住宿,高大的圖書館,嗨翻天的聚會和一群金髮碧眼的朋友。 而事實上,背井離鄉的生活帶來的是必不可少的孤獨。
無法逃避的孤獨,完全陌生的環境,使得留學生們必須獨自面對所有,也由此鍛鍊出更加強韌的內心。
在那些沒有留過學的人眼裡,留學就是上上課,旅旅遊,開開車,兜兜風。
當你真正留學了才會發現,生活是萬事一人扛。
聽過一個東北同學這麼說「出國就像出櫃,不出憋屈,出了後悔。」
不遠離家,你並不知道家的好處。
都很有道理對不。確實。曾在北京度過半年書,一些中學的同學,一輩子就在北京城裡打轉。有個小孩兒,皇城根兒,不曾遠行,不曾別離,也有很牛逼的心態,當然了,成績也好,就想著畢業了在研究所混口飯吃,反正家裡條件也不錯。出過國,和爸媽游過新馬泰。不能說是混吃等死,但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有一天他突然說要出國念書,本來只是圖好玩。然後交換了半年,回來以後就像變了一個人,非要拉我回去創業。而且是真的很具體的東西都拿出來了。我說,我還沒有創業的本領可以與你合作。當然這個就是別的話題了。
對於沒有接觸過的人而言,國外的教育環境是一個很大的震撼。可以開拓視野,可以隨時作出一個頭腦風暴,可以作出有建設性的質疑。(現在國內大學也開始鼓勵質疑了,但很多學生都是為質疑而質疑,提出的問題自己都並不懷疑,這個是另一種服從,服從「質疑」的要求)
留學給你還有一個好東西叫做逆境教育。
接受挫折不是去接受這個世界的黑暗或者不平等。最重要的是學會自己挑戰生活。
在一種機遇與挑戰並存的環境中探求自己的慾望或夢想,這時候面臨的逆境才可叫作逆境。這個是出國旅遊學不到的。
而從國內校園跨入西方社會種種不適。在校園裡,和同學相處,與教授探討,寫essay,做項目,這些過程中都能更好懂得挫折真味。
工作就更不必提了。
最怕父母賣房賣車送你留學,你讓「留學無用」背鍋。 最怕你走遍全世界,回國後卻是畢業即失業。 曾經看過這麼一段話:
「為什麼我們繞了一大圈還是毫無例外地回到了原地,為什麼明明全世界最愛我們的兩個人都已經在身邊了,我們卻還是要離開他們。所有漂泊的人不過是為了有一天能夠不再漂泊,能夠保護起自己的家人。只有經過這樣的折騰,這樣看起來的一種徒勞無功,才能明白原點是一個什麼樣的東西。」
留學不是短時間內能夠獲得立竿見影回報的事情,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你的眼界和心境,讓你在異國風景中看見世界,在獨立生活中看清自己。
《三傻大鬧寶萊塢》中又這樣一句台詞「我們永遠摸不透下次派上用場的會是什麼」
這些你擁有的寶貴經歷與知識是無法用薪資來衡量的。它們已經融入你的血液,形成你的思維,並會跟隨你的一生,甚至可能幫你度過一次次的水深火熱。
所以你只管向前邁步,上天會負責考量。
終有一天,你會感謝曾經 「無用」 的留學。
本文首發於公眾號:你不了解的澳洲
精選文章
北京還是澳洲?巨嬰的選擇
有些人長大了,還是個嬰兒。
08
03-2018
了FM | 中國式「熱情」 VS 土澳式「冷漠」
每一個人都有故事,每一個故事都是心情。 我與你共享一個故事,分享別樣心情。
08
03-2017
了咖啡 | 咖聊與悉尼最匠咖啡館
你追求的生活品質,也許都在小店裡;在悉尼想喝好咖啡,不妨馬克一下。
推薦閱讀:
※與觀眾零距離的環澳自行車賽,展示了體育IP最美好的樣子
※去澳大利亞旅行,行李箱的正確收拾方式!
※一口氣關掉61家咖啡店,澳洲的咖啡竟然好喝到逼走了星巴克
※與澳洲有綠卡的人結婚什麼時候能申請永居?
※吸金神器悉尼大,裝逼無影MelU,不見天日莫納什,獨孤求敗A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