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個國家的貨幣會「崩潰」?
- 97年亞洲金融危機時,有大量的東南亞國家陷入外匯枯竭、固定匯率制破產的窘境;
- 2014年,美聯儲啟動第一輪加息,也同樣讓一大堆新興市場國家再次陷入同樣的窘境;
- 今年,美聯儲的新一輪加息,包括換一個名頭的所謂「縮表」,又如達利摩斯之劍,繼續高懸頭頂,年初,已經讓一個非洲產油國安哥拉倒下了!
為什麼實行「固定匯率制」的地區,總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呢?
我們不妨來分析一下,所謂「固定匯率制」,內在機理是什麼,薄弱之處又在哪裡,以幫助人們更好地完善制度、應對可能的危機。
似乎——固定匯率制之下,外匯儲備不應該枯竭
曾今,固定匯率制也是許多理論家眼中,一個「看起來很美」的制度設計——
我是一個小國,獨立發行自己的貨幣,在國際上顯得很孤立,也不知道自己的匯率,該定在一個什麼樣的水平比較合理。不如抱緊當今世界上的頭號經濟強國——美國的大腿,我們手中有多少美元,就也按對應比例,發行多少自己本國的貨幣。這樣,我們發行的貨幣,實際上就相當於美元在我們國家範圍內的「代用券」。人們也就不用擔心自己手中的本幣價值不穩了——反正數量是兩相對應的,你若不信任本幣,拿著它,按照央行發行本幣時設的那個比例,去換央行手中對應量的美元就是了。
可奇怪的是,每當人們真的開始懷疑這些本幣的價值,紛紛拿它們去換美元時,常常換到後面,央行就說:不好意思,美元告罄,沒得換了……什麼?不是每一張本幣,都按發行時的那個比例,對應著相應量的美元嗎?為什麼本幣還在,美元卻沒了?
關鍵——央行發行的錢數,不等於人們手中擁有的錢數
其實,事情的關鍵在於:設計這套制度的人,並沒有注意到「本幣發行量」與「本幣儲蓄量」之間,存在的差異——
央行發行了多少本幣,本國人民的手中(現金+銀行賬戶里的數字),就也有多少本幣的「錢」嗎?並不是。
由於有銀行體系的存在,所以,持有本幣的人,一般會把他的本幣存在銀行,等將來需要用錢時,才會將其取出。而銀行會利用這個時間差,又將這些本幣,貸給其它急需用錢的人。等貸款者將這些本幣花出去後,賺得這些貨幣的人,又會跟前面第一個人一樣,將其存回銀行,直到自己也需要用它時,才會將其取出。
既然一頭被貸走,另一頭就會被存回來,那麼,就會有兩個結果:1.貸款總量,基本上就等於存款總量。2.貸款總量,或者存款總量,會遠超過央行一開始的貨幣發行量。畢竟,印一張錢,卻可以貸、存好幾遍。即使央行一開始只發行了一千元的本幣,最後,本國的銀行們,也可以放貸出好幾萬的本幣;相應的,也被儲戶們存回好幾萬的本幣。
既然存款總量,受到了「貸、存循環」的放大,最終會遠超央行的本幣發行量;而央行的本幣發行量,又與外匯相等。也就是說,央行的外匯數量,並沒有本國人民所擁有的本幣存款那麼多。
那麼,一旦存款者拿著自己的存單,銀行卡,要求將他們的本幣存款,兌換成外匯,那央行可不就「崩潰」了。
委屈——以央行的一點小錢,卻去承擔銀行級別的兌付
上一段的分析看到最後,是不是還是覺得很奇怪?既然貨幣只發了一點點,那本國人民怎麼會擁有那麼多的儲蓄,以至於央行的外匯,根本兌付不過來?是不是那個所謂的「貸、存循環」,給本國人民作了弊?其實不該有這麼多儲蓄的?
其實,儲蓄沒問題,這些儲蓄都是實實在在的。只不過,為這些儲蓄承擔兌付責任的,確實不該是央行。
仔細看前面的「貸、存循環」,我們可以發現:銀行吸收了這些儲蓄存款後,明明是將其借給了貸款者。所以,自然也應該是由那些貸款者,來承擔這些存款的兌付。而且,也只有貸款者們的「貸款總額」,才和本國人民的「存款總額」,數量上基本是相等的。央行的外匯,則由於沒有「貸、存循環」的放大,數額根本達不到前兩者的量級。
問題就來了,既然這麼大的「本幣儲蓄量」,根本就是銀行們透過「貸、存循環」製造的,與你央行本無關係,那你央行為什麼要莫名其妙,代銀行和貸款者受過,給擁有本幣儲蓄的人,作每份本幣兌換相應量外匯的承諾呢?
根源——「固定匯率制」的思想本身,就存在內在缺陷
歸根結底,還是「固定匯率制」本身自以為是、大包大攬的基本思想惹的禍——
既然要干預匯率,使其「固定」化,自然就要求央行,直接與匯兌市場發生關聯。也就是說,一個老百姓,或者一家企業,拿著它的本幣存款,要求換匯時,你央行總得按你規定的那個「固定匯率」,換給他。否則,這個規定的「固定匯率」,就名存實亡了。
可是,你央行本來只是發行本幣的,只與銀行對接;你手中的外匯數量,也只夠兌付發行給銀行的那些本幣。現在,你卻直接與廣大的儲戶們對應,拿你手中的那一點點外匯,試圖兌付經由「貸、存循環」放大的、數不勝數的「本幣儲蓄」,這不是拿雞蛋碰石頭嗎?
說到底,有幾分資源做幾分事,央行們既然控制不了社會底層的「貸、存循環」,就同樣也不要試圖去干涉社會底層的「本、外幣匯兌」。不干涉「本、外幣匯兌」,自然是控制不了匯率了。可是,央行們本就不該去控制什麼匯率啊——價格、利率、匯率,這是市場經濟最核心的三項調節機制。調節,自然就是要動來動去的。被你控制了,還怎麼調節?
結語:
當前世界上很多地區實行的所謂「固定匯率制」,本身就存在著一些內在缺陷,具體來說,主要是無力控制本幣的貸、存循環(或者說「貨幣乘數」),與「自不量力」承諾以固定比例進行本、外幣匯兌,兩者之間的矛盾。
由此,每逢經濟周期切換時,實行此種貨幣制度的地區,就往往會面臨外匯枯竭、固定匯率制破產的窘境。
問題就來了——
既然存在著內在缺陷,那麼,當遭遇到本幣換外匯的擠兌,包括來自投機資本的所謂「狙擊」時,這些地區的貨幣當局,除了以政策手段應對之外,是否也應該對所實行的貨幣制度本身,作些反思和修正呢?
如果你覺得文章很棒,對你有幫助,可以關注作者的微信公眾號:小白讀財經(ID:xiaobaiducaijing),訂閱更多的優質原創推文!
我們不追求高大上,只用普通老百姓都聽得懂的大白話,讓你學財經,懂理財,跟著小白讀財經,財經從此so easy!
推薦閱讀:
※FXWPD外匯詐騙案
※大膽紕漏外匯套牌騙子平台!!!
※拯救經驗歸納法
※回憶那段外匯炒單的日子
※本周關注和感觸!
TAG:外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