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你 | 我們並非活在同一世界上

致你:

從小我便知曉,人與人生來不同。

血脈至親便已是如此,我的母親生來樂觀活潑,而我本性悲觀沉默。從某種程度上說,母親屬於人群中的大多數,而我屬於少數的那一撮。然而,即使是現實社會中少數的那一撮悲觀派人士,也都各不相同。

我小學開始在網路上與許多趨向於躲避現實的「御宅族」交談,企圖尋找現實中難以覓得的同伴,但我至今也甚少遇到能夠相互共情之人。想來,每個人生來不同,各有各的悲傷,也各有他們應對自身悲傷情緒的機制。

「文藝青年」一詞中帶有的貶義已存在多時,寫字的人骨子裡多少帶有些許敏感,容易悲觀厭世。這對於與之截然相反的樂觀派而言,這種厭世是不合時宜的。然而身為同類的我,在遇到用刻刀劃手臂的抑鬱患者時卻也不知如何安慰。因為所謂的同類,也都富有不一樣的內核。

現在流行「負能量」與「正能量」的說法,旁人總說我「負能量」太多了。我能理解他們。由於患有嚴重的頸椎病,長時間的伏案工作對我來說異常痛苦。我非常厭惡下雨天,因為潮濕天氣也會使頸椎疼得厲害。我想,我的存在,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如同一個可怕的陰雨天。如果可以選擇,我也會忍不住像希臘哲人第歐根尼對亞歷山大大帝那樣說:「你擋住我的陽光了。」

事實上,我早就感知到了這一點。每當我想靠近一個人時,內心跳出來的第一句話卻是「我不能悲傷地坐在你身旁」。直到如今,我依然常常對愛人說——

「對不起,要與我這樣的人在一起。」

---

從某種程度上說,我寫字這件事與我的現實生活是決裂的。

高中畢業以來,我一直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人面前隱藏自己偷偷寫字這件事,歸根到底,也許是因為寫字是一件極私人的事。正如讀一個人的作品,最好別窺探作者的生活,在熟悉現實中的我的朋友面前,我希望他們遠離我寫的字。文字總會或多或少地透露心聲,而一個人的內核,如我所有,又或多或少地去世人所希望的模樣相去甚遠。人們往往會害怕身邊有一個時時想到死的人,而我本質上又有著向死而生的觀念,雖不會用刻刀傷害自己,卻時時都無意中在心裡留傷疤。

顧隨先生說,「既然選擇了文學,就不該奢望過平常人的生活」。我過去的做法,就彷彿是要營造一種假象,希望自己能夠繼續做一個「普通人」,即使在別人眼中只是一個淺薄的年輕人。

事實上,我很羞赧,因為我的隱藏,也因為我的多年不寫。然而,文字王國依然是一個允許我在疲憊生活里依舊懷有不切實際的夢想的地方。

我有一位篤信基督教的朋友,她即使在最忙碌的日子也會堅持履行查經的責任。問起她最初投身基督教的原因,她首先提到家族的影響——外婆與母親痘篤信基督教——而她們對她的影響只是奠定了一個基礎。直到讀研之前,她都依然是一個無神論者。她說,讀研之後由於學業繁忙,又常被瑣事纏身,尤其是當她一天的學習計劃被室友打亂時,她就會煩躁異常。為了內心的安定,她便動身去了附近的教堂。每周兩次,風雨不改,至今已快三年。

想來,古時去拜會高僧、道士的文人墨客並不少,他們並不全然是為了皈依,而是認識到自己內心的不平靜,希望與智者清談,聽得生之哲學。如此為之的目的,應是為了最終達成生的圓滿與內心的豐盈。

- - -

作家詹姆斯·鮑德溫說「Americans lack a sense of tragedy」。

這句話我也可以用在某些拒絕理解非同類的樂觀派身上,他們永遠不懂世上有些人可以深陷苦難而難以自拔,他們也不會懂得:傷痛是我們的一部分,它們的存在與生俱來、毫無道理,而且對我們來說如此重要。可是,他們只會對你說:嘿,開心點。

「開心」對我來說,是來之不易的,而且「開心」的時光會讓我覺得自己活得太過倉促,彷彿沒有任何喘息的時間可以靜下來審視自己的人生。過群體生活時,人群之間的歡愉氣息會感染我,我喜歡這種感覺,但每隔一段時間又渴望逃回那個只屬於自己的洞窟里。

當我微小的困惑與傷痛無處訴說,便不得不付諸紙筆。也許有些人能在我的文字里找到一部分的自己,因而覺得自己沒有被整個世界所拋棄。而我也喜歡它們被讀到,讓我知道我也沒有被這個世界所拋棄。

有時我想,寫字是一種信仰,宗教是一種信仰,讀詩聽音樂看電影也是信仰。通過這些方式,我們迴避了現實的失控,也寄託了人生中必然的孤獨。簡媜說:「人生漫長,苦多樂少,不如效法狡兔,掘幾處藏身小窟,獨享歡愉」。

因為人與人之間,也許從未存在同類。

每個人的眼中,都是不一樣的世界。

有的人只愛或艷麗或清麗的花香,有的人卻歡喜嗅春草拈斷後莖脈散發的拙香。

也許,我們並不是活在同一個世界上。

有的人活在天堂一樣的地獄裡,有的人活在地獄一樣的天堂中。

我們經歷的悲傷不是同一種悲傷,我們享受到的快樂也都並不相同。非同類之間的徹底溝通與理解,也許從來就是個無解命題。即使是血脈至親之間亦是如此,即使是真心相愛的人也依然會感覺孤獨。

但如今,我反而覺得,也許因為如此,人生即是一場修行。倘若我能夠在這場修行上有所突破,化解自身與生活中時時刻刻的矛盾與衝突,也許這比任何世俗成就更為重要。

如若有一日能夠相見,願你看到的會是那樣的一個我。

是我,

知默。


推薦閱讀:

TAG:孤獨 | 文學 | 負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