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奇的你跟名人們都不熟

我只看過李敖先生的一本作品,跟他不熟。

倘若以他的性格,在九泉之下知道自己如今被各種今天才認識他的人四處傳揚,一定會笑罵道:

「瞧這幫大傻逼。」

李敖在生前說過這樣一句話: 「我罵人的方法就是別人都罵人是王八蛋,可我有一個本領,我能證明你是王八蛋。」 這句話正確與否值得商榷,不過,通過互聯網,他的確幫我們證明很多人是王八蛋。我當然不是片面的指責悼念李敖的人腦殼進水,只不過,不禁思考便發瘋一樣「緬懷」的行為無疑是一種「刻奇」

當然,這幫人不知道的是,李敖生前最想念的是別人家的老婆和女兒,在和前妻做愛時喜歡照鏡子,欣賞自己的「騎術」,並以此為談資公佈於眾。我這樣說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故意抹黑他,我想說的是,如果我們要去評價一個人,請儘可能的了解他的全部。

然而,朋友圈的大部分人對此並不在意,甚至這些看似沉痛的悼念會在未來幾天內煙消雲散,你可能並未讀過他的任何一本大作,聽過他一場演講,這些都不重要,因為再過不到半個月,張國榮的忌日又要來了。

這種為了讓自己顯得曲高和寡,而常常在社交平台的無病呻吟,我為它想到了一個新鮮的名詞——「雲裝逼」

一、裝逼是剛需,但是互聯網讓裝逼的門檻不斷降低。

現代漢語詞典並未收錄「裝逼」一詞,而百度百科對「裝逼」一詞的解釋是這樣的:

「一種是以賣弄、做作獲取虛榮心的自我滿足甚至欺騙性質的行為,向別人表現出自己所缺少不具備的氣質。」

在古代,裝逼是一件門檻很高的學問。首先你得很有才華,或者你捨得玩命。

《戰國策》中有一段關於荊軻的記載,寫的是荊軻出行前的英勇氣概,讀來甚是豪邁:

「(荊軻)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慷慨羽聲,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於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荊軻在出行前為自己放歌一首,然後頭也不回的踏上了漫漫刺秦路。引得圍觀眾人皆仰首瞋目,連劉向也在《戰國策》中不惜筆墨還原了荊軻英勇赴死的壯闊場景。在這一刻,荊軻無疑是最裝逼的。然而我們都知道,勇敢的荊軻刺秦失敗,犧牲了。

當然,這種武夫裝法,中國的文人們自然都是看不上的。他們或舞文弄墨,或下筆入神。其中的典範,當屬李白,「貴妃研墨,力士脫靴」等典故這裡老濕不再過多贅述。李太白以他的才華征服了整個盛唐,可謂「逼之大者,唯才唯命。」

在那時,「裝逼只是少數人能擁有的權利。」

然而,隨著科技的發展,信息的爆炸,裝逼的門檻也在不斷降低。如今你並不需要一顆英勇赴死的決心,或者是飽腹經綸的才華,你甚至不用思考,簡單隨意的複製粘貼便能達到同樣的效果。所以「裝逼」這一技能跟隨手機一起走入了千家萬戶。

它甚至發展成了一個「產業」。代價不過是區區10元。

二、刻奇是一群人的自我欺騙

「刻奇(kitsch)」一詞來源於19世紀的德國,它的原意已經不可考。在漢語語境中,「矯情」一詞與刻奇形容的狀態最為相似。

不過,一個人的自我欺騙叫做矯情,一群人的自我欺騙叫做刻奇。

我們其實一直生活在刻奇當中,軍訓結束後的痛哭流涕,萬人求婚時的感動不已,災難過後的轉髮蠟燭,名人去世時的沉痛悼念,應復如是。

然而,就如果上文提到的,大多人刻奇人並不知道自己在做審美,他們只是機械的重複著某一種動作,以此來「讚揚自己高潔的靈魂,展現自己的崇高。」

而那些與他們不同的人,則被視為「居心叵測」、「冷酷無情」。

蔣方舟在《刻奇國里說刻奇》中有這樣一段描述:

「人們期待得到高於自身的人物的讚揚,在很久之前,這個評價的人是神、是上帝、是高於自己的生命體。文藝復興和科學的發展,把人們從上帝那裡解救出來。沒有了上帝,我們要在日常生活中尋找一個上帝的化身,所以要賦予生命一個崇高而神聖的意義,一個熱淚盈眶的理由,一個感覺自己與其他人類同在的時刻。

然而,在大多數時候,這種神聖的時刻並沒有出現。所以我們只能自我欺騙,並尋求認同。

我們尋找容易擦掉的眼淚:韓劇中得絕症死掉的女主角,電影里妻離子散、母子分離得哭天搶地、媽媽的白髮和爸爸的駝背;我們尋找成本極低的崇高:在微博上吶喊「不轉不是中國人」「這一夜我們都是XX人」;我們尋找輕而易舉的共鳴:「能哼出《黑貓警長》的主題歌說明你老了」「還記得小時候拍過的「聖鬥士星矢」的畫片么?」

蔣方舟《刻奇國里說刻奇》」

所謂「不轉不是中國人」

、缺乏思考,盲目跟隨,過分自尊,當任何人的粉絲

跟風者們往往並不能堅守自己的觀點,但是在他們面對外界的質疑時,卻又無一不急著跳腳反抗。大多數情況下,一件事情的正確與否並不重要。

我曾經在《每一場爭論(SI BI)最終都會以操你媽收尾》這篇文里講過:

「撕逼的本質就是一場人身攻擊。」

而這個觀點,在跟風者這個群體中得到了最大的體現。部分人往往不假思索便接受一種他們認為「正確」的說法,而在他們心中,衡量一件事情的標準在於是否能通過這件事情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盲目的跟隨本質上是對自身的否定與不自信,以求通過紀念名人的方式贏得他人的讚賞及注意。當然,與簡單的炫耀名車名表不同的是。更高級的跟風者希望通過轉發名人與藝術作品來炫耀他們的學識、才華、品味等。

但是,這種行為在本質上其實與炫耀物質優渥並無區別。但是,大部分人會在心中欺騙自己:「我這樣做是為了紀念一位名人的去世,這是崇高與偉大的行為。」這其實是一種病。

而朋友圈的評論與點贊則是緩解這種病痛最好的「藥物」,它們不能根治,但卻可以「續命」。讓你越吸越爽。

「裝逼上癮」其實是種慢性疾病

脆弱的自尊心是根本的原罪,每個人都不願承認自己的平凡與無知。在行為上又不願花費大量時間閱讀與學習,轉發評論自然成了最簡單有效的方法。而這一切的行為,無非是為了抬高自己。

你會發現,他們可能是任何人的粉絲,甚至信仰著兩個完全相左的觀點。上到國家大事,下至天文地理,皆可侃侃而談。而一旦被人質疑,便會惱羞成怒,發出:「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還多。」的叫喊。

更高級的跟風者會在技術上略勝一籌,他們會尋找更為冷門的名人進行吹捧。如果你說到馬雲,他便會聊到王石,如果你說到王石,他便會講到許家印。應復如是。在大多數情況下,這種「聰明」的做法的確會忽悠到一批人。

因為他們知道,吹捧名人,實際上是吹捧自己。

如果說裝逼成癮是種慢性疾病的話,那麼它最佳的傳播途徑一定是朋友圈。

(END)


推薦閱讀:

王詩齡設計海報被貴族學校選中是怎麼回事?
有人說戒賭比戒毒還難,是真的嗎?為什麼?
cctv4《今日關注》中什麼讓你最印象深刻?
人的潛力極限到底有沒有?
朱麗倩有哪些社會評價?

TAG:社會 | 心理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