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八路軍軍服研究

八路軍在多次戰鬥中繳獲日軍軍大衣,為己所用,因此,日軍黃呢子大衣在八年抗戰中,已經成為抗日武裝八路軍新四軍冬裝的一部分。

下圖是1937年冬,任弼時和朱德身穿「改四五式」士官軍大衣,率八路軍總部親臨山西五台山前線,指揮抗日作戰。

下圖就是「改四五式」軍大衣原件。

圖中腰帶是英制的山姆布朗式斜掛佩劍武裝帶。山姆布朗式武裝帶是1858年在印度服役的英國軍官山姆布朗上尉發明的。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駐重慶的軍官才有佩戴山姆布朗式武裝帶。

圖中劍鞘內是法國M1886林白步兵制式槍刺 ,是明治三十八年成型的、日本陸軍於1907至1945年應用的三八式步槍的匹配槍刺之一種。

圖中勳章是一級、二級、三級獨立自由獎章,是1955年2月1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毛澤東發布主席令,頒布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通過的決議和條例,決定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抗日戰爭時期(1937年7月7日至1945年9月2日)的有功人員的一種勳章。

明治四十五年(1912年)第10號敕令,宣布改進當時的日本陸軍軍服,定型為「四五式」。

大正七年(1918年)5月4日陸軍省頒布《陸普1462號文件》,針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各國紛紛裁軍,日本陸軍進行更加嚴格的徵兵制度,對士兵的身材有了新的標準,因此針對這一調整修改了四五式的號型尺碼,新軍裝都被印上了「改四五式」的標記。

從外觀上看,大正七年的「改四五」與「四五式」沒區別。

大正十一年(1922年)9月26日第415號敕令,取消四五式紅色袖線和褲線,進一步改進。

「改四五式」泛指從大正七年到大正十一年間的所有改進型軍服,這是日軍歷經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軍需品積澱的進化成果。

抗日戰爭期間,中國陸軍,自1937·8至1945·7劃分了十二個戰區,自1937·8至1943·9整編了四十個集團軍。八路軍的正式番號是:第二戰區第十八集團軍。朱德上將是: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 · 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

1939年的第二戰區共駐有7個集團軍,司令長官:閻錫山,第14集團軍:衛立煌,第4集團軍:孫蔚如,第5集團軍:曾萬鍾,第9軍:郭寄嶠,第6集團軍:楊愛源,第7集團軍:傅作義,第18集團軍:朱德。八路軍是7個集團軍之一。

在1937年9月至11月的太原會戰中,日本軍隊參戰總兵力約合4個半師團共14萬人,傷亡近3萬人。中國軍隊參戰總兵力6個集團軍計52個師(旅)共28萬餘人,傷亡10萬人以上。其中,第十八集團軍第115師進出平型關外,負責遮斷日軍後方供應連絡線,出動兵力6000餘人,傷亡600餘人,全殲日軍1000餘人。

青天白日勳章,1929年5月設立,因抗日功績而獲得此章的人員記載是166人,授予對象主要是:參加過一·二八抗戰、長城抗戰、四行倉庫保衛戰、台兒庄戰役、廣州戰役、武漢會戰、第三次長沙會戰、衡陽會戰、緬北滇西戰役的功勛卓著人員。不包括太原會戰

下圖左,是中國陸軍的軍銜標識。下圖右,是日本陸軍的軍銜標識。

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115師於平型關戰鬥中繳獲日軍第五師團第二十一旅輜重部隊的「改四五式」大衣約1.5萬件,八路軍團以上幹部每人得以配發一件。賀綠汀受平型關大捷的鼓舞,身披115師政委肖華贈送的平型關戰利品「改四五式」大衣,伏炕寫下了《游擊隊之歌》。(資料來源於平型關大捷紀念館副館長呂民忠)

上圖中的周恩來、陳毅、項英、朱克靖以及後排的多名新四軍幹部,所穿的大衣都是繳獲日軍的「改四五式」軍大衣。

准尉級「改四五式」軍大衣。

日軍軍銜分為六等十六級。依次為: 大將,中將,少將,大佐,中佐,少佐,大尉,中尉,少尉,准士官(准尉),曹長(上士),軍曹(中士),伍長(下士),兵長,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軍曹也是唐朝軍隊的一種職位。

上圖佩的手槍,是解放軍1954年定型的54式7.62毫米手槍。

任弼時穿的是日軍「改四五式」准尉級士官大衣,

「改四五式」准尉級大衣,縫製工藝,顯然是有嚴格的《軍工企業生產標準》,看下圖3個圈點:

圈1.3. 這是雙針非同步平縫縫紉機靠邊輔助器具的線跡,圈3.非同步平縫機轉角時,停下一針轉直角;

圈2·3·有線結,這是打結縫紉機的作工。定位之準確,顯然有嚴格的《企業產品質量標準》執行。

以上選例的縫紉工藝,在大正七年也就是1918年的日本,就已經應用到產量百萬件的服裝生產流程中去了,而同樣的縫紉技術在中國,是1980年代以後才有的,落後了60年。

黎玉(1906—1986)山西崞縣人。1936年被中共中央北方局派往山東,恢復和重建屢遭敵人嚴重破壞的中共山東省委,任省委書記。抗日戰爭前夕,在山東省委被叛徒出賣,遭到破壞後,黎玉轉入山東濟南,靠拉黃包車做掩護從事黨的地下領導工作,成為恢復和重建山東地下黨的元勛。抗日戰爭爆發後,黎玉領導山東省委發動山東各地的抗日武裝起義,並親自領導了徂徠山起義,兼任起義部隊政委。1938年任中共中央山東分局委員、八路軍山東縱隊政委。

上圖黎玉,身穿的就是日軍「九八式」少尉軍官大衣。實物如下圖。

昭和五年(1930年)4月10日第74號敕令,將軍服作進一步修改並定型為「昭五式」軍服。將純棉純毛帶赤茶褐色(土黃色)面料,改為更經濟的混紡帶青茶褐色面料,既德軍「國防綠」。

昭和十三年,1938年,日本皇紀2598年5月31日第392號敕令,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陸軍進一步修改現有軍服並定名為「九八式」軍服

日軍「國防綠」「九八式」軍裝,肩章變更為寬18mm長40mm的軍銜領章,因為肩章容易被背帶刮拽或磨損。

日軍「九八式」軍大衣,工藝更加精緻,少尉軍銜標誌綉金絲線、襄壓織帶條、雙針機等距同步縫紉。代表了1938年時日本縫紉工業的技術水平。

江青穿的也是日軍「九八式」軍大衣。不過在禮迎首腦級國賓時穿搶來的敵軍衣服……無語,不穿延安土布衣裝,主動出演壓寨夫人角色。

江青穿的這件日軍「九八式」軍大衣,左襟上有兩排扣子?這是怎麼回事? 觀察實物得知,原來「九八式」軍大衣有一排暗扣。如下圖。

日軍「九八式」軍大衣,工藝更加精緻,一排暗扣上面的扣眼,都是工整的手工「包扣眼」。

二戰期間,日本前後投入中國戰場兵力為420萬人,日軍投降時的總數達到了720萬。日本軍官、軍士、兵的比例為1:3:13,即二戰期間日軍的少尉以上軍官總數有42萬人,按二戰期間日軍軍官每人配發過2.5件軍大衣計算,100萬件大衣,都是工整的手工「包扣眼」,這也映現了一個巨大的工業生產組織和質量管理能力。

八路軍軍服生產,上衣的長度不分大小號碼,長度一律「二尺五」。這也一個低水平工業生產組織和質量管理能力的映現。(資料來源於中國軍網微信公眾號作者:軍史專家徐平)

八路軍在多次戰鬥中繳獲日軍軍大衣,為己所用,因此,日軍黃呢子大衣在八年抗戰中,已經成為八路軍新四軍冬裝的一部分。

據八路軍指戰員的回憶描述,八路軍在艱苦條件下自製的軍服,少有保留至今的。即使保留至今也沒有關於縫紉技術意義的存檔價值

上圖八路軍軍服是標準樣式(1987年仿製品);

下圖是八路軍軍服實際狀態,1945年8月的八路軍山東軍區濱海魯中軍區部隊,發起臨沂戰役時率先突入臨沂城內的尖刀班戰士。

八路軍軍服的常規縫製產能,如下圖所見。

以上,通過八路軍軍裝的少量歷史素材分析,得出的結論是:

1·在八年抗敵廝殺混戰中,繳獲日軍的軍械軍需物資,成為八路軍抗擊日軍的重要資源;八路軍的《游擊隊之歌》所唱:沒有吃沒有穿,自有那敵人送上前。這是八路軍軍服的實況轉播。

2·透過八路軍軍裝縫紉技術與日本陸軍軍裝縫紉技術的對比,看出,這是農業能量與工業能量的對抗。因此,毛澤東提出關於人民軍隊在敵強我弱條件下廣泛開展游擊作戰的指導性方針是: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簡稱「游擊作戰十六字訣」。這是農業水平能量對抗工業水平能量的持久抗戰、全民抗戰、贏得抗戰之要訣。

1+2·解答了國民政府軍和共產黨軍誰是抗戰抵柱的問題。

抗戰是軍民抗戰,所以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從【軍抗戰】和【民抗戰】兩個方面分析-

【軍抗戰】——看縫紉技術就知道共軍與日軍的懸殊差距,只有國軍才有能力對抗日軍甲等師團的戰鬥力。共軍是所在的第二戰區中的七個集團軍之一,共軍參加抗戰十大戰役中的「太原戰役」中的平型關戰鬥負責阻擊日軍供給線,而「太原戰役」沒有獲得青天白日勳章。

【民抗戰】——軍力抗戰的根本還是民力抗戰,共軍的成就,就是鄉鎮企業民營抗戰。抗戰期間中國5億人口,國蔣2億精壯軍民、汪滿2億精壯軍民、共軍1億鄉村軍民……1945年後,國共平分了汪滿2億,這才有重慶談判的楚漢對局。

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走到一起來了。我們還要和全國大多數人民走這一條路。我們今天已經領導著有九千一百萬人口的根據地,但是還不夠,還要更大些,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我們的同志在困難的時候,要看到成績,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們的勇氣,中國人民正在受難,我們有責任解救他們,我們要努力奮鬥。

毛澤東《為人民服務》1944年9月8日

推薦閱讀:

TAG:淞滬抗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