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暴中的習得性無助
所謂「習得性無助」,是指因為重複的失敗或懲罰,而造成的聽任擺布的行為。
1967年,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做了一個有名的動物實驗,將狗關在一個籠子里,只要蜂鳴器一響,就立即電擊狗,狗因被關在籠子里,無法逃脫,因此只能慘叫受虐。多次實驗以後,他將籠門打開,本來電擊時,狗可以逃竄出去,然而此時狗非但不跑,反而先倒地呻吟和顫抖。人們便把這種本可以主動逃避災難和痛苦,卻在災難到來時聽任擺布的行為,喚作「習得性無助」。
中國古代,利用習得性無助的故事很多,其中最經典的一個,便是集團拐賣婦女案。這種手段不知從何時開始,但至少在明清時期得到利用。
如何使得被拐婦女不敢逃脫?
相信這一點大家都很清楚,但凡試圖逃脫或被抓回來,基本上就是一頓毒打,甚至打斷肋骨和腿。但這都是養鷹的第一步,最關鍵的還是第二步。將拐劫來的女子,假冒成自己的女兒,賣給著急娶妻的村民。該女子一定會在適當的時機,向該村民和盤托出,說自己不是那些人牙子的女兒,是某縣某鄉某村民女。
這時候,該女子得到的一定是一頓毒打。
為什麼?
因為買媳婦的村民是拐賣集團假冒的,就是為了熬她。只要該女子還有聯繫自己親生家長的心思,那就得往死里打。因此,假裝已將該女子嫁給某縣某民,實則,某村民也是他們團伙中的一家。到第二次,女子本以為這回是真賣了,當下一家村民溫和地套取女子老家信息,請她說實話,感動得該女子涕零。可惜女子說實話的時候,就是她挨揍的時候。如此三四次,基本熬成了這樣一個女人:哪怕你再寬慰,再善良地追問她老家的真實情況,她也不會說,基本上是比誰都守口如瓶了。
等到該女子真的「嫁」了,她是寧死也不會說自己的身世和遭遇的。我們說,她這就是「習得性無助」了。
求助無門,自然無助。
在《盲山》中,女子試圖通過郵遞員或公務人員向外界求助,但郵遞員卻將信件返送給了她的「丈夫」,因此每回送信,她都會挨打,直至希望破滅,只能另尋他路。但,你以為在現在的中國的城市裡,就沒有類似情況么?
我們查閱法院宣判的「家暴」+「不予支持離婚」的案件,基本就是這種情況:
眾所周知,家暴中的女性,相當一部分有「習得性無助」的狀況。使其脫離家暴,重新開始不必遭受侮辱與毒打的生活,就很困難。試圖使施暴方良心發現是不可能的,唯一的途徑,就是離婚。
年紀較大的女性,習慣自我寬慰,並托口孩子、家庭為重,又因經濟、事業等方面而憂慮重重。只有一少部分敢於提出離婚,然而,就算是提出來了,也還遭遇有司的「閉門」。她們寄希望於有人為他們打開籠子,但往往真正能打開牢籠的人,卻在經過一番審時度勢之後,牢牢將籠門關上。
這也許是因在打官司的過程中,親朋的勸說,導致原告態度轉變,使得法院工作人員也很絕望和無奈。但不可否認的是,又有相當一部分和稀泥的處理方式,秉承了「寧拆十座廟,不毀一樁婚」的教條,故意使人離婚不成。
無論哪種,被囚禁的人,接下來依然是要挨揍的,都不再期待誰能把籠門打開,只好在籠子里繼續遭受電擊。她曾試圖衝破牢籠,也試圖懇請能開鎖的人將鎖打開,得到的回答卻是「你們應該珍惜彼此的感情」。
這是對她人生莫大的諷刺。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