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讀書筆記

三八節夜讀《全球通史》,略有所得,特來分享。

從基因和環境的角度看待人類的發展歷史,可歸納為如下的階段:

基因適應環境→基因改造環境→基因自我改造。

在第一個階段人類大致處於農業革命之前,在該階段人類處於協作關係共同應對自然威脅。

第二個階段處於大致處於農業和工業時代,人類通過技術積累實現對自然的改造滿足自生需求,該階段中人類與自然的鬥爭過度為人類內部的各種戰爭。

通史作者認為將來會存在基因自己改造這一過程,如若存在,這一階段的主要矛盾又會是什麼呢?應該是不同基因之間關於生存權的競爭或者戰爭。廣義來說前兩個階段又為何不知基因生存權間的競爭,只是這種競爭是以人與自然的鬥爭、人與人的戰爭這兩種間接形式表現出來。未來的競爭將會是直接的,所以其慘烈程度也會加劇。

通史作者認為人類的未來存在基因改造這一方向,這應該也是全球範圍內不少人士所認同的。

從生存單元來看,人類發展過程可歸納為如下階段:

族群→家庭→個人。

第一個階段大致處於農業時代前期與其之前,第二個階段大致處於農業時代後期到工業時期,第三個階段處於對未來的預測。這個預測也不是什麼新東西了。這種變化的趨勢源於人類技術進步以及協作方式的進化。該趨勢也可以理解為人類社會個體間的離散化加劇。

從平等性來看,人類社會一路走來經歷了從平等到不平等的過程,人類目前公認仍然處於不平等階段,未來是否會回歸平等呢?

人類社會從農業革命之後開始從平等社會過渡到不平等社會。農業革命之後人類從食物採集和狩獵者逐漸轉變為農業定居者,同時私有制逐漸興起。農業定居、私有制加之自然資源差異導致了貧富差距,然後階級產生,有了貧農和貴族,同時角色分化,有了祭祀和國王。祭祀祈禱來年豐產,國王領導軍隊保護生產的財富並掠奪其他部落和王國的財富。不同部落和王國間的戰爭又導致奴隸階層的產生。於是在農業革命之後,人類社會逐漸形成了許多由祭祀、國王、貴族、農民和奴隸組成的王國。

人類步入農業社會預示著改造自然適應自身這一階段的到來,也表示人類從屬於自然到擁有自然這一轉變的開始。期初人人無甚不同所以平等,當人類把自然資源變為自身從屬品的那天起,自然資源分布的差異就將變為人類社會的差異,差異的產生和趨利本能共同導致了不平等社會。

自然差異性通過農業社會進入人類社會,導致不同族群間的差異性,形成不同的社會結構。因此,國有強弱,國有大小,國有不同。

以目前的知識看,不論技術如何發展,自然資源都是十分重要的。從宇宙的角度出發,人類社會處於開放的世界中,隨著人類活動範圍的擴展,必將有新的自然差異進入人類社會,從而導致新的不平等。因此,從現有知識出發,人類整體回歸平等社會,個人認為希望渺茫。

從國家形式角度看人類歷史,工業革命之前存在如下對應規律:

部落→王國→帝國。

農業革命初期,部落為主要形式,農業為主的經濟模式導致祭祀階層具有較大權力。

隨著技術進步,大河流域經濟逐漸繁榮,為抵禦蠻族入侵,軍隊指揮官被賦予較大權力,逐漸形成國王+祭祀階層的統治模式。此時的祭祀和宗教與農業緊密相關,且為多神教。

隨著冶煉和交通技術的發展,農業區域不斷擴張,同時各相近城邦間交流日益便利且緊密,貨幣的出現方便貿易並促進分工從而加速經濟發展,於是在各個文明的中心地帶開始出現中央集權的帝國。隨著工商業繁榮,原祭祀階層的重要性逐漸降低,隨著大帝國的形成,中央集權加重,祭祀權利逐漸被削弱。在這一時期依託農業發展而來的宗教逐漸被為政治服務的宗教所代替,例如基督教、佛教和伊斯蘭教等。

歷史說明技術、經濟、政治和宗教間存在密不可分的關係,其相互之間的因果關係難以理清,但是彼此間相互影響共同發展是肯定的,其大致發展軌跡如下:

技術水平:石器→青銅器→鐵器;

經濟模式:採集者→農業為主→農業為基礎工商業發展;

政治模式:部落→王國→帝國;

宗教形式:原始崇拜→多神教→一神教。

那麼當下是怎樣的情況呢?目前處在從依託能源技術的工業時代向依託電子技術的信息化時代過渡的階段,當下宗教主流應該是從哲學中分離出來的科學,而政治模式可以說是資本主義全球化。

通史道,在技術發展中居首位的人口增長具有不均衡性,即對技術發展起主要貢獻者,其人口增長最快。也就是掌握先進技術者壓縮落後者的生存空間。該過程可以理解為技術擴散,技術擴散又分為技術傳播和人口流動。技術傳播指通過學習實現技術擴散,人口流動是以人為載體實現新技術的擴散。當文明間技術差距較小時,技術傳播為主;當技術差距過大時,人口流動為主,即落後文明的生存空間被壓縮。簡言之,落後者挨打,落後過甚者滅亡。

物理上存在傳熱傳質過程,能量的傳遞通過導熱和對流實現,類比技術的擴散通過技術傳播和人口遷徙實現。物理上存在傳熱傳質方程,是否可以借鑒過來呢?應該是可以的。

通史道,人類歷史上存在若干次大規模的蠻族入侵,其歸納如下:

公元前1600年左右,蠻族依靠戰車和青銅器入侵了各個古代文明中心,包括美索不達米亞、埃及、克里特、印度等,除中東外各文明均受到毀滅性打擊。

公元前1200年左右,蠻族依靠騎兵和鐵器入侵各文明中心,中國處於商周交替時期。

由於技術停滯不前、生產力受阻,公元300年~600年間,各古典文明帝國再次受到衝擊,西羅馬滅亡、五胡亂華。

中世紀時期,7世紀起發生的伊斯蘭入侵,公元1200左右的突厥人和蒙古人入侵。在一次次衝擊下,中東文明衰弱,中東及其周圍逐漸伊斯蘭化。於是形成歐亞大陸中部伊斯蘭文明,西部基督文明,東方佛教+儒家文明的格局。

工業革命之前,每當文明中心技術發展緩慢,導致蠻族軍事技術趕上甚至反超文明中心時,均會發生蠻族入侵。而工業革命之後該情況扭轉,變成技術高度發達的文明中心向周圍進行技術和文明輸出。原因在於工業革命之前技術發展程度不高,生產技術和軍事技術間的相關程度不高,因此生產能力較低下的游牧文明能夠僅依靠軍事技術的追趕實現對農業文明的入侵,而工業革命之後生產技術和軍事技術間互通程度大大提高,一旦技術先進則在生產力和軍事上全面領先。

歐洲的崛起分為兩步,地理大發現和工業革命。

地理大發現促進貿易通道的改變。掌握貿易通道的歐洲人控制了全球的貿易乃至貨幣供應,西歐經濟文化快速發展,同時技術進步。貿易通道的改變與歐洲的地理位置密不可分,隨著航海技術發展,西歐的地理位置從原來的歐亞大陸西端變為恰好處於文明中心和蠻荒地區的交界處,通常這類地區最容易形成新興強大文明。當時世界文明的中心當屬歐亞大陸中心的伊斯蘭文明,西歐和中國分屬兩端,大西洋和太平洋起到隔離作用。隨著航海技術發展,大西洋的隔離作用逐漸失效。當把美洲從西歐那端與歐亞大陸拼接到一起時,西歐的地理位置和資源空間得到了徹底的改變。

經濟發展在於資源、勞動力、技術、貨幣和貿易通道。西歐能夠從歐亞大陸獲取技術,加之中世紀時期人口增長,與地理大發現帶來的優勢一同產生了猛烈的化學反應,導致西方在經濟技術上反超歐亞大陸其他文明成為全球經濟的主導者。

地理大發現導致新一輪的人口遷徙和文明傳播,而僅有西歐人參與到該輪活動中。財富等於資源、人口和技術的總和,因此地理大發現為西歐帶來了爆炸式的財富增長。

西歐的崛起在於天時地利人和,天時在於航海技術發展的時機,地利在於西歐與美洲的位置關係,人和在於中世紀西歐的人口增長以及突破伊斯蘭文明控制貿易通道的企圖。

工業革命的發生是技術積累、經濟發展、商業力量崛起、文化自由共同催生出來的,其後西方將全球其他文明遠遠甩在後面。兩次世界戰爭源於新興資本主義國家在發展遇到瓶頸時對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挑戰。

從基因角度看,未來競爭將加劇。

從個人角度看,未來整個人類社會實現平等希望渺茫。

從國家角度看,技術、經濟、政治和宗教的發展相互同步,先進技術和貿易通道是國家興盛的利器。

馬克思曾言,西方將首先步入社會主義,而後發的資本主義國家將聯手扼殺新生的社會主義。通史作者認為馬克思錯了,其給出的原因為國家間貧富差距拉大,後發國家難以形成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通史道,世界歷史的發展並不是資本主義第三世界扼殺歐洲的社會主義,而是社會主義的第三世界向歐洲輸出革命。個人認為通史的觀點未必正確,原因在於其僅依賴當下的史實做出判斷,再等上百年或許結論將有所不同,而且兩者所言的社會主義也未必是同一個概念。

從長時間段來看整個人類社會,社會主義估計難以實現;但是局部區域內短期實現社會主義,卻也未必不可能。

?^?|


推薦閱讀:

古時候打仗,第一排的士兵為何不怕當炮灰送死?
讓上帝折鞭的釣魚城為何能在蒙古鐵騎下全身而退?
你知道張作相輔佐張作霖,三次讓賢薦袍澤的美談嗎?
一幅圖讀完霍布斯鮑姆《年代四部曲》│城與邦
為什麼修建中朝友誼橋?它有哪些值得銘記的歷史?

TAG:歷史 | 世界歷史 | 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