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慾望是無意識的慾望
2.7 慾望是無意識的慾望
電影《夏有喬木,雅望天堂》中,有這樣的情節:女主角舒雅望被強姦,男主角夏木為她報仇,開槍打傷了強姦者。雅望一方面認為對不住前男友,一方面被夏木感動,最後離開了前男友,而對在監獄的夏木說要等他。我關注的是,女主角如何做出這種決定的?她的慾望是怎麼運轉的?
不管是愧疚還是感動,或者別的什麼感覺,都是一些混沌的模糊的感覺。總有一個認定-命名過程,把混沌的感覺轉化為確定的決定與行為,這個過程就是無意識。無意識也是前面提到的「原初命名」,並且它比對事物的命名更加重要。經過這種原初命名,慾望才完全建立起來。比如,喜歡一個人,即使是所謂的一見鍾情,也必須經歷這樣的階段:我們認定自己喜歡上了他或她。有的時候,我們還可能會疑惑是不是真的喜歡對方,認定行為將在未來發生。這個認定行為,其實就是無意識的命名行為,把感覺轉化為了確定的解釋。再比如,我不太確定自己是不是喜歡吃某種東西,也會發生這種認定,最終會確定我是不是喜歡。當然很確定某種慾望時也有無意識行為。無意識無處不在。
無意識具有明顯的偶然性。尼采與福柯的系譜學教導我們,要充分考慮新事件的斷裂。很多情況下,使某種解釋從一堆解釋中脫穎而出的,正是純粹的能指/命名。(至於什麼情況下,我將在第三章進一步論述。)這個命名正是無意識。換句話說,因果鏈在意識中是斷裂的(當然在強決定論中並沒有斷裂,不過這不重要),它在某些地方被極端偶然的無意識決定。或者像齊澤克說的那樣,不存在什麼原法西斯主義的行為,比如群體行動,所有因素都是法西斯主義在命名時外借的,不存在先於能指的法西斯主義。同樣我可以說,不存在先於能指的對慾望的解釋。你喜歡一個人,對方的特點性格什麼都是次要的,所謂的原因都是你認定自己喜歡對方時外借的。在慾望中,感覺之所以與解釋沒有必然聯繫,是因為因果鏈在意識里(感覺到解釋的因果關係)斷裂了,斷裂之處就是無意識的命名行為。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