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上一年國產綜藝,笑紋淺了眉頭深了

該原創文章首發於微信公眾號: 第十放映室(dsfysweixin)

微信版詳見:看上一年國產綜藝,笑紋淺了眉頭深了

「流行?文化?」


繼續長文,高能預警。

復盤完2017年的國產電影、國產電視劇後,我在思考是否還有必要對過去一年的國產綜藝,進行總結式解讀。

倘若存在鄙視鏈的話,追看國綜的群體一定是處於最底層的。

電影好歹被稱為「第七藝術」,電視劇只要拍得用心,也時常能吊打眾多跳到影院騙錢的奇葩爛片,而你綜藝?

存在目的,本就傾向於幫助觀眾消磨無聊時光,輕鬆快樂永遠是主流基調,也就註定圍繞它的話題,僅能出現於茶餘飯後的口水談資中。

沒幾人會拿「我最近看了某某綜藝」,來標榜自己的審美品味,而這種情況來到2017年,似乎發生了不小的變化……

對去年的國綜進行關鍵詞拆解,我想說的是兩點,一是流行,二是文化

以央視牽頭,文化類綜藝全面崛起。飛花傳詩,朗讀誦情,華夏五千年的歷史裡隨便拿出一樣寶物,背後都是一段值得挖掘的故事。

當嘻哈刷屏,網路綜藝熱度升不停。即興地說,隨性地唱,年輕人社交網路里實時的流行語和表情包,代表著一種驚人的流量趨勢。

把兩個關鍵詞合到一起——流行文化,就成了爆款頻出的2017國產綜藝,為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的多重改變

所以,在一檔檔節目的影響力和話語權愈發顯重的現階段,除了娛樂功能,是否早該開始審視國產綜藝在其他方面的必要價值


看個綜藝,發現自己好沒文化

2017年,被冠以良心之作的文化類綜藝節目越來越多。

說起這類節目,前幾年還只有個別選手在一眾真人秀里單打獨鬥,去年一下就激增至十多檔與之群戰。

從央視到衛視,清流變熱流,匯聚成了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從製作上來說,它們是有關部門政策調控的產物,節目主題聚焦「傳統文化與人文關懷」是明確要求。

站在受眾的角度來看,這算是一件好事。文化的標籤舒緩了當下很多人的「文化焦慮」,消解了他們沉迷娛樂節目或肥皂劇的「罪惡感」,因為被「寓教於樂」了。

而這部分觀眾,首先要感謝的是央視爸爸

去年春節,《中國詩詞大會2》在CCTV-1、10開播。全國各地的中國詩詞愛好者又一次匯聚演播廳,比拼詩詞知識,節目熱度相比第一季有了起色。

古老而豐富的古詩詞,替觀眾們洗去了不少拜年流水席留下的油膩。而舞台上詩詞儲備量巨大的素人選手,也是讓人驚喜的存在。

前幾年CCTV-10製作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算是其前輩,但它們沒趕上好時候。

相比詩詞,漢字和成語更容易讓人想到教育和科普,大部分觀眾可能只是受老師推薦而來的學生。所以,儘管口碑上佳,但各自播了兩三季也沒激起什麼水花。

另一檔由董卿首次擔任製片人《朗讀者》也在年初上線CCTV-1,節目的關鍵詞落腳於「讀書」「訪談」

每期節目根據不同的主題邀請嘉賓,讀書里的文字,聊自己的故事。嘉賓們的經歷往往與所讀內容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台上、台下的人也會一同被打動。

節目收穫了如潮好評,播出前擔心其「曲高和寡」的疑慮也就此解除。

而回顧全年,最為重磅的當屬CCTV-3第四季度播出的《國家寶藏》

這檔聯手故宮博物院等九大國家級博物館的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剛剛收官,開播時備受追捧。

在明星講解員和守護人的保駕護航下,一件件國寶級文物撥開歷史的面紗,撩動了觀眾的心弦。

這幾檔節目可以說是央視根據其不同的頻道定位量身打造的,各有特色與看點,水準與誠意,觀眾都感受到了。

而與此同時,各個地方衛視也不甘落後,類似節目相繼上線。

北京衛視《非凡匠心》

浙江衛視《向上吧詩詞》

江蘇衛視《閱讀閱美》

東方衛視《詩書中華》《拜見小師父》《喝彩中華》

一時之間,詩詞歌賦填滿屏幕,雖然量大,但普遍熱度較低。

▲「鐵三角」的再聚首

唯一能與央視節目相抗衡的,是黑龍江衛視《見字如面》

2016年年底的第一季就有一定的話題熱度,第二季陣容升級後再度歸來,甚至超出了觀眾的期待。

儘管僅播出一期就遭遇停播,但最終位列2017年度衛視季播綜藝網路口碑榜榜首(統計範疇包含央視)。

節目中信件背後的情感內核和讀信嘉賓的台詞功底,都有不容小覷的力量,收穫了一批忠實粉絲堅定地為它打call。

除此之外,網路平台也在積極響應政策,甚至在幾年前就已經有所動作。

以優酷出品為代表,累積的幾檔「文化類脫口秀」算是老牌網綜,各自形成品牌且擁有不少固定觀眾。

去年,這些節目也紛紛更進新一季,評分基本8分起步。

從內容上看,它們的側重點不在於傳統文化,拼的是嘉賓的知識面

竇文濤的《圓桌派》第二季採用多人對談的形式,就時下熱點或某一話題展開觀點的交流與碰撞,還發展出了番外的《圓桌女生派》《圓桌武俠派》

高曉松的《曉說2017》,一把扇子一張嘴,依舊是從古今聊到中外,去年還增加了幾期與嘉賓對談。馬世芳的《聽說》第二季,則繼續專註對音樂做深度的探索與講述。

蔡康永主持的《你說的都對》是為數不多的新節目,邀請跨學科的嘉賓,從各自的專業領域找尋同一問題的答案。

嘉賓們走「大腦性感」路線,輸出的知識乾貨給觀眾帶來了新鮮感與滿足感,知識點與話題碰撞出的趣味性也是看點。

騰訊視頻的《十三邀》第二季《和陌生人說話》也是同類節目中的佼佼者,用一次次的對話,引起了觀眾的關注與思考。

所以相對而言,文化類網綜節目的看點在於不同角度的觀點輸出與表達

但是,文化類綜藝節目全面崛起是不假,可收視率和網播量與其收穫的口碑並不匹配。而且在其強勁的勢頭之下,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被這股熱流衝擊過後,觀眾與文化的距離是否真的產生了變化?而在收視不足和招商困難之外,讓人擔憂的還有嚴重的同質化傾向

總結上述電視節目的主題,大多局限於「古詩詞、傳統工藝、書信朗讀、戲曲、國學知識」幾個方面,對文化在深度和廣度上的挖掘,均有所欠缺。

而網綜節目則是在形式上疏於變化,區別就在於想聽誰嘮點啥。

接下來,除了會繼續播出新一季的老節目,還會有更多的新節目上線。

繼董卿之後,朱軍也以製片人身份打造了以「書信」為主題的《信·中國》;從湖南衛視跳到浙江衛視的《小鎮故事》,也將於今年播出(設定又蜜汁眼熟)。


看個綜藝,發現自己不懂生活

不同於文化類綜藝節目循序漸進地鋪墊,慢綜藝是從零開始,直接爆發

它們的初衷是代替觀眾去實現詩與遠方,攝影機以旁觀的視角觀察、記錄,自然呈現「生活流」,以治癒系的主題和清新的畫風吸引觀眾。

去年,各大衛視一共推出了6檔慢綜藝,湖南衛視出品佔據了半壁江山,並將其打造成了「慢綜藝三部曲」。

第一個是年初的《嚮往的生活》,何炅和黃磊這對老朋友相聚節目,被「流放」至農村務農,並用勞動果實接待空降的嘉賓。

他們之間的友情和黃磊的廚藝,讓不少抱著「隨便看看」心態的觀眾被圈粉。

第二個是暑期的《中餐廳》,趙薇、黃曉明、張亮、周冬雨和靳夢佳一行人來到遊客聚集的泰國,開起了餐館

明星創業的過程、中華美食的展現、路人與明星萍水相逢的火花,讓節目成為去年所有慢綜藝中影響力最大的爆款。

最後壓軸的《親愛的·客棧》,則請來劉濤夫婦等人去雲南經營民宿,作為主人接待遊客。雖然依舊隔著屏幕,但節目里的民宿好像一個沒有聚光燈的舞台。

原來,所謂的明星也就是彼此習慣的老夫老妻、吵吵鬧鬧的小情侶和可憐巴巴的單身狗(事實證明是冒牌的),從他們各自的狀態,觀眾看到了自己人生不同階段的橫截面。

湖南衛視接連奏響的三部曲成了我國慢綜藝的當家門面,還掀起了所謂的「民宿熱」。

在《中餐廳》和《親愛的·客棧》里,明星是主打陣容,但來來去去、留下一些回憶的素人遊客也是亮點。

如果說文化類綜藝聚焦政策提出的「傳統文化與人文關懷」,那它的出現則滿足其「星素結合」的需求。

既然如此,其他衛視當然不會容忍老大哥肚子發光發熱,你有五六個明星開一家民宿,它就讓十幾個明星開兩家。

於是東方衛視《青春旅社》請來包括王源和景甜等人,分攤兩間民宿,以「拉客」為生。

你在一個地方有兩家民宿,它就在三個地方分別開一家。

於是江蘇衛視《三個院子》讓三對嘉賓各守一間,還要扯上親情、友情和愛情三大人類基本情感做噱頭。

你們跑去開民宿搞情調,它直接平地起家蓋個房子。

於是浙江衛視《漂亮的房子》請來吳彥祖馮德倫這對夢幻組合,化身建築師來搬磚。

但是以上幾檔節目,不僅沒能掌握慢綜藝的精髓,反倒是把無趣發揮到了極致。

只有北京衛視《生活相對論》比較有誠意,請不同的明星與素人接觸,體驗與自身狀態截然相反的生活。

不管民宿不民宿的,還做到了真正的「星素結合」,也沒有讓節目主打的文案概念化為空談。

而總結去年的慢綜藝還有一點不得不提,甚至可以說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抄襲」,它們幾乎無一例外地照搬別國節目,打上原創標籤

前文所述的6檔節目里,湖南衛視的「三部曲」剛好對應上韓國綜藝節目《三時三餐》《尹食堂》《孝利家民宿》

其他衛視跟風之作,則是在抄襲的基礎之上做了一些混淆視聽的「改革」。

本該是一場創意的較量,卻淪為對國外綜藝的花樣抄襲。而比較各家衛視的節目成品,概念和文案大部分都如一媽親生。

而對於看節目的觀眾來說,也不過是在一場騙局裡看別人體驗了一把所謂的理想生活。

不管站在哪個角度來看,都可以說是對慢綜藝理念的極大諷刺了。更諷刺的是,這些節目把人家韓國逼得出台了相關法案進行應對。

▲來自微博@鳳凰天使TSKS

不知道這個法案能有多管事,反正從目前的信息來看,今年《嚮往的生活》和《中餐廳》的第二季還將擇時上線。

更多的新節目,也會層出不窮,真要祈禱韓國各位PD多吃清心丸了。

因為在這其中,我已經看見《島劍客》《懂也沒用的神秘雜學詞典》等節目的「抄襲版」躍躍欲播了......


打開衛視,能見到很大變化嗎?

除去上面提到的兩種明顯變化趨勢,單獨答此題,是有些難的。

對比流水線上外購來的電視劇,大部分為自製自播的綜藝,最能體現一個電視台的製作水平與實力。

在年輕收視群體整齊轉向網路的時代,各大衛視的出品也跟著輸送到了不同視頻網站上,我們現在更關心又要充哪家會員,而不是去記具體在哪台播出。

▲令人心悸的提示啊

這就導致綜藝節目本身的衛視屬性及特色,正變得模糊。

唯一可以撐起辨識度的,僅剩作為看家招牌的各檔「綜N代」,仍在一季季地往下拍。

衛視的不變,即在於此,而它們的變,則主要體現在新出的節目上。

年末期期熱搜見的《演員的誕生》,無論掌聲和罵聲是否等量,都讓浙江衛視成功突圍,更將全民對演員演技的渴求調動至巔峰。

▲來自節目組的官微

靠「變」尋找突破,靠「不變」守住品質,對於正經受視頻網站衝擊的電視台來說,都非常有必要。

總能靠綜藝先聲奪人的湖南衛視,2017年低調不少,由於人才不斷流失,不得不以「慢綜藝」為擋箭牌,放緩腳步。

其旗下的兩檔王牌節目《快樂大本營》《天天向上》,一個在去年迎來20周年,一個將於今年走至10周年。

快本當時為慶生製作了特別企劃「告白季」,然而情懷流量欠費,再聽到有年輕人激情表白至今仍是它的死忠粉,屏幕前的我心中難免會產生一種異樣的難以置信。

很明顯,它的口碑和影響力已大不如前。

就像早該告別了的童年或青春記憶,如果非要選擇觀看,那必須有感興趣的明星嘉賓參與。

然後才能在表演、聊天、遊戲、宣傳等萬年不改的流程中,快快拉動進度條,尋找著各自的重點。

誰又還記得它曾將一批批歸國明星、小眾偶像,推向給全國觀眾的「功德」?

▲從韓庚到張傑再到TFboys

無論是快樂家族還是天天兄弟,總能讓人一秒融入他們AB咖分明、插科打諢的主持氛圍中,又因為過分熟悉而缺乏新意。

觀眾口味生變,質疑他們低幼,大刀闊斧的改革卻受限於體制,長壽的王牌節目終將進入「死撐式」尷尬期……

所有的「綜N代」都會面臨同樣的轉型問題,湖南衛視的《花兒與少年3》總導演由原本憑藉雞湯文案走紅的吳夢知頂上,其清新細膩的風格大大影響了節目的走向。

原本的年度撕逼大戲,實驗性地變為青春偶像的文藝之旅。

結果,收視下滑,口碑上漲,各有利弊。

另一檔《歌手》作為《我是歌手》的第五季,改名字、換賽制,也救不回持續跌落的期待與評價,主要在於換湯沒換藥。

從首發陣容即可判定本屆歌王,「經紀人」的吵鬧和觀眾的忘情表演,樂此不疲地重複著,而往年嘉賓的再度回鍋翻炒,恐為整個賽程設計的最大敗筆。

現在第二季「歌手」剛剛開唱完幾期,整體聲勢表現不錯。

只不過除了苦守直播外,更適合打開此類節目的方式,應該為微博同步看片段,音樂軟體聽歌單,直切重點,避開雷區。

不知道該不該表示意外,音樂競演運動競技仍是當下各台綜藝的主流類型。

除了《歌手》,湖南衛視還準備了明星與素人K歌對唱的《我想和你唱》

浙江衛視的《中國新歌聲》(即《中國好聲音》),請來陳奕迅做導師,節目看點僅剩他和周杰倫兩位流行樂天王,時刻上演著相愛相殺式互懟;

北京衛視的《跨界歌王》,為久不露面的潘粵明帶來新的工作機會(出演《白夜追兇》),一時間傳為段子妙談(也只是段子)。

其他還包括《夢想的聲音》《天籟之戰》《蒙面歌王》……以上節目都已抖抖索索地做到了第二季,而你又聽過幾個,追完幾個?

華語樂壇已糊,全民選秀神話不再,新老歌手們扎著堆上綜藝刷存在感,沒想到這裡竟然成為了他們最後的熒幕棲息地

▲去年參加《蒙面歌王》的張韶涵

與音樂節目爆不爆,仰仗於嘉賓不同,戶外競技類真人秀則壓寶在嘉賓之間的火花上。

浙江衛視《奔跑吧》正深諳此道,一路跑到第五季,很難再賣動「跑男」家族愛,熱巴的全新加入,又給了節目組大作文章的機會。

配一臉的男女流量同框出現,簡直不搞事情都不行。

搭檔安排、親密互動、剪輯暗示、營銷爆料,一套意圖明顯的流程走完,粉絲們急得直跳腳,也攔不住大量路人跌進CP巨坑。

▲鹿晗和熱巴的「陸地夫婦」成為17年上半年最熱CP

節目有了話題和收視,明星順帶吸了波粉,怎麼想,都是雙贏結局。

後期AB的回歸,兩代小花同台搶戲,繼續帶動八卦熱度和花式解讀,難怪《奔跑吧》本季水準平平,仍能夠收視笑傲。

太多綜藝憋著勁地炒CP,而要想吃相好看,只有《我們相愛吧》這種本就主打明星戀愛秀的,才算名正言順。

江蘇衛視在第三季詭異地加入了素人組合和真實明星情侶,一片不被看好的情況下,吳昕潘瑋柏「無尾熊」CP意外跑出。

兩位假戲成真的緋聞一度傳得甚囂塵上,從第一反應的「什麼鬼」到比本人還入戲的「你們一定會幸福」,如此魔性的觀念逆轉令粉絲們認定,他們公開只是時間的問題。

當顏值咖位論被拋開,所謂CP間產生的化學反應才是最吸引人的。

觀眾期望在這些戀愛真人秀中,看到原本對愛情態度曖昧的明星,能像普通人一樣展現局促、不安、試探、犯錯的交往全過程,從而抵達情感共鳴處。

▲迄今為止,一對未成

但請知曉,明星們上節目是沖著人氣和名聲,而非真的來找對象。自以為離他們更近一步,事實上仍被娛樂圈包裝出來的人設和虛假如偶像劇的台本,蒙蔽著。

來自東方衛視,同靠人設、台本甚至CP的《極限挑戰》,一群人玩到第三季,開始表露疲態。

「三精」「三傻」分明的界限被打破,吃了人設苦頭的黃磊孫紅雷變得低調收斂,由「小綿羊」成長為「小狐狸」的張藝興心不在焉,請來的嘉賓更破壞了原本的和諧氛圍。

再加上遭受停播整改的風波,前後幾期強行補入的正能量內容,令整體可看性繼續下滑。

不過製作團隊對節目不變的用心與熱愛,值得點贊、效仿,最後一期「時光大橋」的環節設計,正是送給自己,送給極限男人幫,送給所有觀眾的滿滿情懷。

這些「綜N代」,在衛視看來,是操作熟練不願捨棄的主打IP,在觀眾看來,是已養成收視習慣的良好默契。

面對喜新厭舊的時代急流,能否穩住節目的初衷及特色,與變或不變的轉型訴求,同等重要。

而各台在新節目的創作方面,要麼演化之前的成功經驗,要麼照抄他國的創意模式,原創性成為國產綜藝,一提就疼的傷疤。

不敢放開拳腳,導致出彩的沒幾個,某台一家獨大號稱國內首創的綜藝形式,圍繞它爆出的黑料卻屢次刷新認知下線,真是亂象奇觀。

其中,有從16年末噁心到17年的《中國式相親》,東方衛視在《金星秀》停播之後,又折騰起金星化身婚戀代言人。

兒女躲幕後、父母先相人的流程設置,「媳婦要能幹活」「手涼影響下一代」的嘉賓驚悚發言,隨便拎出個幾條,都能嚇得人恐婚恐育。

▲都什麼年代了啊!

有野心昭昭,渴望蹭一把「流量+盜墓」熱度的《七十二層奇樓》

湖南衛視邀請南派三叔擔任製作人,配合好幾位流量(吳亦凡、趙麗穎等)參與,努力地搞出了一個不知所謂,大寫無聊的撲街之作。

浙江衛視的《高能少年團》更過分,創意預告拍得華美大氣,吊足胃口。

等來正片,完全淪為一群90後愛豆的交友大會,離青春版《極限挑戰》,也就差個少吃三百斤大米吧。

在這裡,不得不提去年的浙江衛視在綜藝方面,進攻勢頭頗為兇猛。

多種類型,全面開花,並成功趕超湖南衛視的綜藝霸主地位,收視熱搜雙雙榜上有名。

▲來自騰訊娛樂2017綜藝白皮書

但它絕對又是噱頭足,口碑差,一手好牌打到爛的討罵典型。

《演員的誕生》為例,每期都足以耗干吃瓜群眾和八卦大號的口水、筆墨,從頭至尾,毫不見停,足以醜惡之姿載入國綜史冊。

節目里用讚美與感謝真誠呼喚著演員職業的「信念感」,節目外用黑幕加抄襲無恥抹殺著綜藝行業的「可信度」,勇氣可獎,其心可誅。

面對這樣既蠢且壞的節目,又無法全盤否認它的存在價值與所帶來的正面影響,作為觀眾一名,不好評判。

還望急於求成的浙江台,往後能夠「清醒一點吧」。


點開網綜,能知道年輕人喜好嗎?

2017年,對於網路綜藝來說,意義非凡。

主流視頻網站共上線159部網路綜藝,而衛視綜藝產出數字為168部,它在整體產量及播放量表現上,開始與後者持平。

兩檔火爆異常的音樂節目,更使其迎來劃時代的拐點。

全網播放量破40億的《明日之子》,開創「網綜選秀元年」《中國有嘻哈》的誕生,正式宣告它進入生產爆款的階段。

追看習慣的轉變,也為一些收視跳水明顯的衛視綜藝,提供了新的生機與熱度,比如網播成績更為喜人的《花兒與少年3》、《極限挑戰3》。

相關政策的收緊,令選秀節目和萌娃真人秀,躋身網路找到出路,比如同為芒果強勢之作、回歸後水花不一的《快樂男聲2017》、《爸爸去哪兒5》。

除此之外,還有眾多五花八門有別於電視內容的純網綜,值得進一步的深入探討。

它們代表著時下流行的網路文化,引導著年輕受眾的審美趣味,它們和我們的思想生活緊密地綁定在了一起。

最具網感的脫口秀,如今已成類型新貴

網感對於新媒體創作者而言,意味著能夠立抓網路熱點,隨即生產出與之趨勢相匹配的流行內容。

《奇葩說》初開能說敢講的先河,再到《吐槽大會》及其同班底的《脫口秀大會》

主持人、選手、嘉賓,他們每一處精心設計的段子或金句,多少會有來自網路,且反哺網路的情況發生。

話糙理不糙,人野三觀正,當他們登台開始自己的演講,先表達後表態以折射新生代的所思所想,語言快感前所未有地升騰出情感交融。

《奇葩大會》脫胎自《奇葩說》,相當於它的前傳。從李開復到李銀河,各路意見領袖悉數站台,為整個選拔過程注入了更強烈、更真實的生命體驗和人生觀點,交鋒之前見先鋒。

▲李銀河在節目中論證「婚姻制度終將消亡」

最刺激莫過於《吐槽大會》,邀請分量不輕的明星嘉賓,自我吐槽且接受群嘲,靠微笑掩飾尷尬,用毒舌掀翻全場。

它本質實為一場審判大會,畢竟所有槽點都是真的,可偏偏認真你就輸了。

網友們的辛辣熱評終於擺到面前,再借輕鬆放嗨的娛樂形式堵住眾口悠悠,最後不忘總結,以一記漂亮反擊殺回。

▲張雨綺如此反擊「花瓶」言論

整個過程下來大爽人心,其實非常利於明星形象。

既能滿足觀眾想看他們吃癟出糗的「壞心思」,又能在爭議之中求得好看姿態,何樂不為?

這當然仍是一個搞「偶像崇拜」的時代,但去偶像化、去權威性,亦成為網路群體大發其聲的旋律之下,最正確的一種態度趨勢:來吧,走下神壇,和我們打成一片。

前文說到「全民選秀造星神話不再」,似乎僅針對電視綜藝上的退溫,去年夏天兩檔選秀類網綜(業內叫「音樂偶像養成」),再次把它的火給燒旺了。

騰訊視頻的《明日之子》,星推官楊冪、薛之謙、華晨宇,分別以美顏、才華、實力的標準挑選未來偶像。

評委資格備受質疑,初選宛如一場場《奇葩唱》,金主強推的二次元虛擬偶像荷茲,一連挺入7強,明目張胆地表演黑幕炒作大法。

▲薛之謙如此評價荷茲

如此比賽跟鬧著玩似的節目,卻誕生了一首名為《消愁》的全新K歌金曲,一位ID敢稱「巨星」的冠軍毛不易

「一杯敬自由,一杯敬死亡,寬恕我的平凡,驅散了迷惘」,有故事的歌詞,訴衷腸的歌聲,出現在這樣一個過分喧囂的舞台上,未必不是時代帶來的錯位奇景。

國內的說唱文化在地下蟄伏二十多年,終於借愛奇藝的《中國有嘻哈》引起主流注意,哪怕瞧不上「freestyle推廣人」吳亦凡,作為形象大使的他也該記上一功。

唱詞犀利,氣勢酷炫,懟天懟地懟評委懟對手,最後賽制莫名地將一對水火不容的冤家PG ONE和GAI,雙雙送上冠軍寶座。

青雲直上後,假笑泯恩仇,結果一位醜聞被爆,另一位跟著栽倒,中國嘻哈元年以此尷尬收尾,可悲可笑。

沉迷當中的喊「燃」,圍觀熱鬧的說「亂」,年輕人狂無所謂,可在成為大眾偶像主流文化前,若不藏好圈子裡的不良風氣,很容易暴露軟肋一擊即潰。

這更為網路先行者們敲響警鐘,雖正當恣意生長隨性放飛的階段,娛樂內容形式照該落於核心價值觀。

▲導演組:第二季的宣傳文案可不能那麼寫了

否則一旦踩著雷越了線,以「避免造成不良示範」為由,隨時叫停沒商量。

網綜的大尺度,並不意味著沒有尺度。

如果想要簡單輕鬆點,萌娃真人秀必為絕佳選擇,退出了衛視收視爭奪戰,反而變著主題走紅於各大視頻平台。

明星父母比拼「育兒經」,單身偶像創造條件提前見習,萌娃不夠萌寵來湊,回歸平凡生活,找尋成長快樂。

此類節目受歡迎的奧秘,我覺得極有必要和《旅行青蛙》遊戲的大熱,放到同處去洞見年輕受眾的心理需求。

最早帶來這股「暖流」的《爸爸去哪兒》,第五季的嘉賓和其他節目開始重合(吳尊、杜江),事實上一些明星父母早轉型綜藝咖。

本以為要麼懂事要麼捧場的萌娃人設全被用爛,這回難得不炒CP不作妖的操作,恍惚有種回歸第一季的溫馨日常。

嗯哼偷親狂魔到處「撩妹」,小泡芙台灣腔撒嬌呆萌可愛,Jasper軟萌暖心征服全場,以及突然長大的NeiNei軒軒都帶來了驚喜……

和觀念里的熊孩子不同,明星家的小孩似乎都天真無邪,活潑有梗,讓觀眾跟著他們的父母頻繁露出欣慰的姨母笑,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治癒。

「優、愛、騰」三方夾攻下,背靠湖南衛視反而不好乘涼的芒果TV

除了繼續消化《爸爸去哪兒》《變形計》等不再上星播出的綜藝,另行推出的《明星大偵探》系列,以全三季不斷走高的品質,被譽為網綜之中的良心。

角色扮演外加室內推理,每一集劇本杜絕過家家的燒腦程度,不光是在考驗明星玩家的記憶、觀察、思考能力,也對節目組本身的故事設計、道具隱藏提出難度。

第三季一上來的《酒店驚魂》,特意搭造的酒店實景無疑是驚艷用心的。

而最後一案《都是漂亮惹的禍2》,不斷發生的殺人案件環環相扣,當所有人認為已經解開了真相,竟然發現背後還有故事。

的確精彩地宣告了,本季的完美收官。

案件背後對罪行的思考,比重持續放大,站在網綜的角度來說,試圖做成推理網劇那般帶有社會議題的深度,整體的格局與氣魄,實在難能可貴。

綜藝,不論是在電視上還是網路上播出,所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再也不局限於為觀眾帶來娛樂。

其必須承擔起的社會教化功能,顯然,早該發揮按捺不住的威力了。

不要「浪費」我們的時間,是我對未來國產綜藝的,唯一期待。


推薦閱讀:

TAG:2017年度盤點 | 綜藝 | 國產綜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