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看山還是山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

最近常掛在嘴邊,突然想聊我的山。

看山是山:面前的山,眼中的山(愛煞了這山的鐘靈毓秀);

看山不是山:山中漫步,目之所及,花鳥草木(沉醉山中之色而不知歸路);

看山還是山:遍訪名山大川,至此青山依舊(風景猶在,於心無礙);

PS:嘖嘖、這波滿分幾分,我就打幾分

講三個例子

為什麼是三個?

一是「三言兩語」之三:

看山是山:小時候你喝水是因為知道它能解渴;

看山不是山:大些了你知道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的無機物質,比熱容是4.186kJ/(kg·℃)/4.2 kJ/(kg·℃) ,三相點是0.01℃ ,最大相對密度時的溫度是3.982℃...。

看山還是山:你繼續喝你的水,你知道這是 H?O ,你知道很多很多, 但你喝它還是為了解渴。

二是「入木三分」之三:

看山是山:你發現芸芸眾生中有一個人,他給你的感覺和常人的不一樣,是你對他動了心;

看山不是山:兩情相悅後,有人問你為什麼喜歡他,答曰:因為他聰明、風趣、有內涵,善良、體貼、對我好;

看山還是山:人來人往,長相廝守之人還是他,你喜歡的也就是他了。

三是「觀隅反三」之三:

看山是山:發現了一個事物(肯定);

看山不是山:了解了事物的兩面性,在矛盾(矛盾是一個你來我往的過程,其中,「你」是指「否定因素」,是否定了會促使現存事物滅亡的因素,「我」則是「肯定因素」,也就是維持現存事物存在的因素)中否定了它(否定,這裡的否定是內部否定,否定地是事物內部的否定因素);

看山還是山:待得新事物代替了舊事物(也就是肯定因素否定了否定因素),這時就是否定之否定了(也就是第一次的內部否定後的結果變成了外部否定),是矛盾運動結果(外部否定,否定之否定)。


從:「看山是山」到「看山還是山」,是一個升華的過程。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的:「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不也是如此嗎?

其實意會不過八個字:「大道至簡,返璞歸真」。


推薦閱讀:

【思辯的歷史】恩培多克勒
施璇 :《笛卡爾的心物學說研究》,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15年5月, 352頁, 55元 (平裝)。
首屆哲學書評獎 徵稿啟事
對於領導人來說列文定理是最重要的嗎?

TAG:哲學 |